一起来聊历史教学论文_张春霞

一起来聊历史教学论文_张春霞

(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

摘要:作为一线努力奋战的老师们,不管是任教哪个学科,应该都有这样的两个”小奢望”呢?第一,课上:我的课学生喜欢听;第二,课后:学生会主动去复习。看似简单的要求,实际情形往往不大如人意。对此,我来谈谈我在多年历史教学中总结和应用的一点小伎俩。

关键词:历史;教学;主动

一,对于课上:怎样让学生喜欢听我的课呢?

正如苏林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的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所以我知道单调死板的课堂学生肯定是不会喜欢的。要让学生喜欢听我的课,我课上所讲的内容就得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点。清楚这一点,我会花大量时间备课,尽量的把课堂设计得既生动又有趣,把枯燥无味的史实用平实有趣的语言传递给学生。

举个例子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的第二指目:皇权的高度膨胀。里面纯粹是明清皇帝老儿为了巩固统治加强自个权利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如果单看课本内容是比较单调无聊的,关于背景怎么把它讲活呢?明清是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两个朝代,所以我国历史发展到明清时封建制度已经很腐朽没落了,阶级矛盾异常的尖锐,农民手中的土地大多被地主以各种手段兼并到自个家中,广大的农民无地可种,活不下去了。活不下去老百姓就不干啦,想造反。而皇帝老儿可不管你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你不满意我就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利压制着你,让你不得不不让我统治。对此,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明清两代皇帝是如何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来加强皇权,统治老百姓的。

初中历史知识线索是比较简单的,只需要把基本的史实呈现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尽量把知识点讲得生动有趣,可以在历史考点中贯穿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多使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喜欢听。如果学生觉得你讲的东西很有意思很好听,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他们就自然会爱上这个科目,那你至少成功了一半。

二,对于课后:怎样让学生主动地去复习呢?

(一)把每一课常考的知识点明确告诉学生。

我们都知道初中大部分学生是比较懒惰的,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的学生不多。学生也比较实际,往往会想这些知识点他们花时间记到底有没有用?会不会考?

记得我自己读初中的时候,刚开始历史地理生物还不参加中考,所以大家都把它们当做类似于音乐、美术一样对待。没想到到了初三,风云突变,通知政史地中考要以一定的分数比重参加了,所以就开始饿补。到了高中,历史这个学科的地位高很多,我的历史老师上课也挺认真,每堂课都讲很多知识点,我们笔记也记得满满的,划得满满的,基本上都是一整段一整段的划,“收获”是忒多。我也算是一个比较勤奋的孩子,但是到了课后复习起来还是发现特别的吃力,因为要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可想而知,比较懒惰的学生是什么感觉了。

刚毕业开始从教的那一年,我跨年段教初一、初二当中的几个班。有一个初二的小孩平时很调皮,也很不爱学习,上课笔记基本没动。有次晚自习我看班,走到他身边翻看他的历史书。发现刚讲完的课他果然是没做笔记,我就跟他讲,你这个笔记要补一下,不然怎么知道哪些东西是重点呢?他当时很自信的回答我:“老师,我知道要记哪些。”看他那么自信我就接着问:“要划哪一些啊?”他回答:“不就是课本上这些黑体字全部划起来嘛。”如果所有的内容都当成重点,那不就没有重点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不能跟学生玩捉迷藏,我会很明确的告诉学生每一课哪些知识点是考试的热点,记了不白记。

(二)给学生一个推力—平时分,增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学生明明知道哪些知识点很重要,一定会考到,老师也是一再强调的,甚至强调了100遍了,他也不愿意学的。这时其实就需要我们老师给他们一点小小的推力。

我的推力是给每个学生一个平时分。这个想法来源于大学,大学期末总成绩并不只是期末考的那个成绩,而是把平时作业,小测,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分别按一定的比例折算加起来的总分。所以,我就“依葫芦画瓢”跟学生讲,每学期每个人都有一个平时分,平时分怎么算呢?

首先,每节课上课之前我都会随机抽取几个同学到黑板前作答上一节课给学生强调的知识点,答对的同学,每次加一次平时分,没复习回答不出来的就把知识点抄三遍,练练书法。关于课前提问,之前我是采用直接问学生现场回答的形式,后来我发现学生直接回答有两个不利的地方,第一有些同学只知道怎么读,不懂怎么写,错别字一大堆。比如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有些同学可能肚子太饿居然写成了饺子。第二,因为问题很少,有些同学即使回去没复习,听过前面一两个学生回答,他也知道怎么答了。所以,我就进行了改进,让几个学生同时到黑板前作答,这样学生平时复习的时候就会注意字是怎么写的,错别字就少了,即使写错,下次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第二避免有些同学混水摸鱼。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学生作答完,我会请几个同学当小老师帮忙改一下,学生都挺积极,经常是抢着要当小老师,这样就能让学生动起来了。

按一节课45分钟算,课前提问大概花5分钟的时间,讲授新课大概花30—35分钟,剩下5分钟也可以拿来用,现场考察学生的记忆力。先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复习本节课知识点,一分钟之后请几个学生到黑板前作答,答对的同学加一次平时分。鼓励学生多上台表现,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锻炼。很多学生都记得很快,没一分钟就完成了,抢着到黑板前占位置。答对的学生,我会夸他一下:这位同学记忆力很好哦,上课也很认真,记得又快又好。答错的学生,也给他鼓励一下:这位同学虽然答错了,但是敢于上台来,勇气可嘉,老师相信你下次上来一定可以表现得更好。最后5分钟考察记忆力的对于学生来说有两点好处,第一学生上课会更认真听讲,因为只有认真听讲才能知道老师的问题。第二上台回答对了可以加平时分,还可以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肯定,增强了自信心。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独立思考,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新课讲授过程中跟学生的互动算是小动,课前和课后的提问算是两次大动。多让学生动一动,学生也会觉得日子没那么难熬,一节课的时间过得还蛮快。

实行平时分前后我感受到一点很明显的变化就是,以前跟学生讲上课之前要提问前一课的知识点,很多同学都不大想被提问到,被问到了还觉得很倒霉,你多提问他几次,他兴许还会想这老师跟他作对。而实行了这个平时分后,那个课前提问很多学生都是挣着抢着要回答,有些同学比较少提问到的,还跟我抱怨说,老师你不公平,老是提问某某某,不提问我。瞧瞧差距多大啊!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所谈的是我从教以来历史教学上的一点小心得,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对于历史教学我一直在摸索中,最后有一句话和大家共勉一下:不怕不优秀,就怕永远原地踏步。

参考文献

[1]冯军平 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 2017 (2)

作者简介:张春霞(1988-),女,福建省人,大学本科;中学二级;研究方向:历史教学。

论文作者:张春霞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  ;  ;  ;  ;  ;  ;  ;  

一起来聊历史教学论文_张春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