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林班优先保护排序与评价

自然保护区林班优先保护排序与评价

韩国君[1]2004年在《自然保护区林班优先保护排序与评价》文中认为林班是森林资源统计和管理的第叁级森林经营区划单位,也是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管护分区的重要层次单元。林班尺度的优先保护排序与评价,对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编目与动态监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也是进一步提高自然保护区集约化管护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森林植物群落样地调查和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提出了一种估算林班尺度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方法;并以甘肃莲花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分析了该区17个林班的区域物种多样性、景观类型多样性和森林资源3个要素特征,运用多层次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了这3个要素的综合得分和各林班的综合得分,据此对所有林班进行了优先保护排序与系统聚类分析,将聚类分区结果与保护区现有功能区划加以比较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乔木层以重要值为测度指标计算的结果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各群落的多样性水平,而且清晰地体现出群落间多样性差异。灌木层以重要值为测度指标测度结果可以减少个体差异造成的误差,从而它所指示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符合群落演替、群落生态学特征和群落的实际情况。草本层以盖度和重要值计算的结果反映的群落间物种多样性差异较一致,选用盖度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则较简便、易行。乔木层丰富度指数(R1、R2)对测度指标比较敏感,灌木层和草本层Alatalo均匀度指数(Ea)对测度指标最敏感;灌木层以重要值测度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大于其它指标测度的H′值,草本层以盖度指标测度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大于以重要值为指标计算的H′值。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各层次之间的变异分析表明,草本层的变异程度明显大于灌木层和乔木层。2.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景观主要是以桦木林、冷杉林和灌木林为基质,其中,以灌木林为主的有1、2、3、4、5、12、16林班共7个林班,其它林班都是以桦木林或冷杉林构成为主的林班。1、2、3、4、5、11林班的非林地面积较大;在1、2、3、5林班森林斑块破碎化程度大于灌木林、未成林、宜林地和疏林地;在无居民点的13、14、15林班,森林斑块的分离度小于非林地、宜林地,分离度最大的是未成林。3.景观类型多样性分析表明,5林班的景观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最大,最小的是15林班;3林班的各类型斑块均匀度最低;4、5、9、10、11、14林班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都相对较高; 1、8、13、14、16林班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4.森林资源特征分析表明,7、9、13、15等林班的森林资源总体状况较好,森林覆被率较高;而1、2林班宜林地面积较大,提高森林覆被率和有林地面积比重很有潜力;3、16林班森林面积比重低,整体结构不合理;14、15林班森林群落较为稳定,龄组结构合理;从龄组结构看,1、2、3、4、9林班主要是幼中龄林,5、6、11 林班是以成过熟林为主。5.在总和物种多样性综合得分上,10、14林班远远大于其它林班,而12、16林班主要以灌木林构成为主,由于灌木林的物种多样性没有测算,所以它们的总和物种多样性综合得分为零;从得分情况可以判断,7、10、13、14、15林班的物种资源较丰富,而1、2、4、12、16、17林班由于森林面积有限,物种资源相对贫乏,同时也说明,这些林班要加强灌木林的保护和改造,增加乔木林面积。6.各林班的物种多样性、景观类型多样性和森林资源叁者共同影响到各林班的综合得分,林班按综合得分大小排名依次为:14林班,10林班,13林班,15林班,5林班,11林班,7林班,6林班,8林班,16林班,2林班,4林班,9林班,3林班,1林班,17林班,12林班。总的来说,组成森林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林班综合得分值(Z)越大,其保护的优先程度越高,即综合得分较高的森林生态系统应列为优先保护和重点保护区域。若林班长期受到人为干扰,其综合得分值(Z)也较低,针对此情况,采取宣传教育、巡逻管护等综合措施才是最根本的途径。7.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并作适当调整后,保护区可划分为叁个类型区,第一类型区包括10、12、13、14、15、17林班总共6个林班;第二类型区包括1、2、3、4、9林班总共5个林班;第叁类型区包括5、6、7、8、11、16林班总共6个林班。林班聚类分区和保护区现有功能区划的结果基本吻合,第一类型区的主要林班和第叁类型区得分较高的林班组成核心区;第二类型区的林班构成实验区;其余部分构成缓冲区,研究结果表明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在区划现有功能区时,坚持了以保护自然资源为主的原则。自然保护区林班尺度的优先保护评价,合理利用了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可以实现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长期监测和评价,对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物种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并对增强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科学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景凌云[2]2008年在《自然保护区林班优先保护评价指标体系》文中指出林班是森林资源统计和管理的第叁级森林经营区划单位,也是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管护分区的重要层次单元,林班尺度的优先保护排序与评价,对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编目与动态监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也是进一步提高自然保护区集约化管护水平的有效途径。自然保护区林班尺度的优先保护评价,合理利用了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可以实现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长期监测和评价,对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物种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并对增强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科学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基于甘肃莲花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运用多层次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自然保护区予以评价。

孟令军[3]2016年在《中国野生东北虎生境评价及潜在生境选择与保护》文中研究指明东北虎已有数百万年进化史,它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然而,无论在我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东北虎目前都是最濒危的动物之一。本文在对东北虎空间分布与种群数量的历史演变和分布区内人类长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态、格局和驱动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样地调查和3S技术强大的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功能,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中国现有东北虎分布区生境分析与适宜性评价,利用资源选择函数模型(空间回归Logistic模型)对东北虎可恢复的潜在栖息地进行选择,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景观连通度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东北虎各个潜在生境之间的连接,得到需要进行保护的生态廊道。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生境破碎化,分布区退缩,东北虎数量急剧锐减,正在加速灭亡,目前情况有所好转。俄罗斯部分目前锡霍特中部及南部地区普遍有虎分布,但分布不均匀。中国部分目前东北虎主要分布于完达山东部、老爷岭北部、老爷岭南部、张广才岭南部、哈尔巴岭以及大龙岭6个孤立分布区;俄罗斯远东地区东北虎数量达到500只左右,我国野生东北虎在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里,总体趋势是急剧减少,目前种群数量均有所回升,2013年监测吉林省境内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已经达到11-13只,黑龙江省12-14只。(2)大面积土地被开垦,大量森林被砍伐,东北虎分布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了显着变化。1860年前,人类土地利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小。从1860年开始,中、俄两国政府为加强边疆统治以及后续的开发移民,使区域景观破碎化,东北虎分布区的面积也在不断缩小。目前,中国部分的土地利用强度远大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俄罗斯整体上森林覆盖率更大,林分质量更高。1980-2015年,中国东北虎分布区内最适宜东北虎分布的针阔混交林增长了36.48 km~2;东北虎所避开的无植被隐蔽的聚落面积增加了70.83 km~2,年变化率为0.94%;农田面积增长了478.4km~2,年变化率为0.33%;对分布区气候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的湿地水体面积增加了27.42km~2,东北虎生境趋于好转。(3)中国现有东北虎分布区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表明:最适宜东北虎生存的地区占整个东北虎现有分布区的37.59%,主要分布于完达山、老爷岭北部、老爷岭南部、大龙岭;次适宜东北虎生存的地区占东北虎分布区面积的28.68%,主要分布于完达山、老爷岭北部、老爷岭南部、以及吉林省张广才岭南部、哈尔巴岭;一般适宜东北虎生存的地区占东北虎分布区面积的25.03%,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的张广才岭、吉林省的张广才岭、哈尔巴岭,完达山、老爷岭南部也有部分地区;尽管不适宜东北虎生存的地区仅占东北虎分布区面积的8.70%,但这是不容忽视的,其实际面积约为3949.39 km~2,这些地区不仅集中分布在黑、吉两省的张广才岭南部,而且其他五个虎的孤立分布区中有四个虎分布区均有不适宜东北虎生存的地区。这些零散地区只要达到一定面积就不利于东北虎的生存,很有可能成为虎觅食、活动的障碍。(4)中国野生东北虎潜在生境选择与评价研究表明:经构建的Logistic潜在生境概率模型拟合运算,按照概率ARCGIS自然断点方法将研究区域分为不适宜区、一般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四类适宜区,其中东北虎较适宜区、适宜区生境面积分别为73148km~2和73740km~2,分别占总面积的5.62%和5.67%;一般适宜区生境面积为164824km~2,占总面积的12.67%,不适宜区生境面积为989032km~2,占总面积的76.04%,所占比重最大,研究区域大部分区域已经不适合东北虎生存。在野生东北虎现有分布区中,完达山西部、完达山东部、老爷岭北部、老爷岭南部、张广才岭南部、哈尔巴岭和大龙岭的适宜度较高,作为历史分布区域的张广才岭北部和小兴安岭地区也有较高的适宜度。(5)东北虎生态廊道建设与栖息地保护研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程序ARCGIS10.1的距离成本方法,计算得到东北虎扩散累计成本栅格图,通过成本路径分析,得到保护优先区和各毗邻的东北虎保护优先区之间可能的潜在连接通道,为将来东北虎种群扩散廊道规划奠定了基础。综上,本研究探讨东北虎濒危的自然历史进程,探究野生东北虎的生境与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之间的相关性,为消除各个分布区之间的障碍、促进各个分布区之间连通和保护提供基础研究,为制定野生东北虎保护行动计划和实施东北虎栖息地保护恢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保护东北虎种群的长期生存和保护整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赵中华[4]2009年在《基于林分状态特征的森林自然度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森林可持续经营是现代林业发展的主题,如何科学的经营、保护和培育多功能的森林资源是当前国际上林学界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现存的森林群落大都是在人类长期干扰影响下,与立地环境长期适应的综合结果,已被迫或多或少地离开其天然状态,打上了历史上人类对它们影响的烙印。为评定和描述历史上人类对植被干扰影响的程度,更加科学地探究可持续的森林经营措施,人们提出了森林自然度的概念。本研究从林分状态特征的角度提出了森林自然度的评价方法,并以不同气候区的15个典型林分为例,分析了树种组成、结构特征、树种多样性、活力特征和干扰强度等状态特征,评价了林分的森林自然度,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提出了基于林分状态的森林自然度的概念,即现实森林与地带性原始群落或顶极群落在树种组成、结构特征、树种多样性和活力等方面的相似程度以及人为干扰程度的大小,它不仅包括森林的树种组成、水平结构特征、空间结构特征,而且包括森林的更新能力、生产能力及人为干扰程度。(2)从森林的树种组成、结构特征、树种多样性、活力和干扰程度等5个方面选择了14指标来评价现实森林的自然度,提出了分为参照系存在和参照系不存在时2种方法进行森林自然度评价,实现了森林自然度量化分析,并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把森林自然度划分为7个不同的等级。(3)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带的天然阔叶红松林树种组成丰富,树种多样性较高;54林班样地内各树种分布较均匀,且优势树种的集中性较高,而52林班B样地内各树种分布均匀性在3个林分中最差,优势树种集中性较低; 3个天然阔叶红松林林分的直径分布不合理;52林班A样地的林下更新不良,52林班B样地和54林班样更新良好;3个样地内都有一定数量的枯立(倒)木,以伴生树种和先锋树种为主;(4)天然阔叶红松林林木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林分平均混交度都处于强度混交向极强度混交过渡的状态;在52林班A样地中,杨树、核桃楸、枫桦、红松等树种在空间结构单元中占优势,而暴马子,蒙古栎、青楷槭、水榆花楸则处于劣势;在B样地中,杨树、稠李、黄菠萝、枫桦、核桃楸、蒙古栎和水曲柳在空间结构单元中占优势,白扭槭、千金榆、裂叶榆和暴马子在空间结构单元中处于被压状态;在54林班样地中,杉松、枫桦、水曲柳和鱼鳞云杉在结构单元中处于优势地位;红松、臭冷杉、榆树、椴树、色木槭和蒙古栎的在结构单元中整体上处于中庸状态,千金榆、白扭槭、青楷槭和暴马子处于中庸向劣势过渡的状态,没有处于绝对劣势的树种;3个林分的林层结构都为复层结构;(5)处于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的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林树种组成比较复杂,树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高,林下更新良好;在王安沟林分内存在大量的枯立(倒)木,而在响潭沟林分和白营西沟林分内未见到枯立(倒)木的存在。王安沟林分和响潭沟林分的直径分布为合理异龄林直径分布,白营西沟林分直径分布为多峰山状分布;王安沟林分和白营西沟林分的林木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响潭沟林分为轻微团状分布;王安沟林分总体上为强度混交向极强度混交过渡,锐齿栎种群个体大小分化程度明显;响潭沟林分为强度混交,树种的大小分化程度较复杂;白营西沟林分则是中度混交向强度混交过渡,在结构单元中锐齿栎种群整体上为优势向中庸过渡;林分的林层结构都为复层结构;(6)小陇山天然灌木林地改造人工林后,林分树种组成简单,多样性较低,林下更新良好,林分内几乎没有枯立(倒)木;林分的直径分布并没有都表现出人工林的直径分布特征;林分的林木分布格局除带状改造华山松为随机分布外,其它均为均匀分布;5种林分的平均混交度较低,属于弱度混交与中度混交的过渡类型;不同改造模式中树种大小分化程度明显,林分中针叶树种处于亚优势地位,阔叶树种处于劣势和绝对劣势的状态,林层结构简单,为单层林向复层过渡的状态。(7)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带的贵州常绿阔叶混交林树种组成相对简单,多样性较低,直径分布不合理,林下更新良好,枯立(倒)木数量相对较多;针阔混交林树种组成复杂,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直径分布合理,林下更新良好,枯立(倒)木数量相对较少;常绿阔叶混交林的林木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树种隔离程度较低,整体上处于中庸状态,青冈、枫树和漆树个体的大小分化程度明显,林层结构为复层结构;针阔混交林林木个体的整体分布格局为团状分布,树种隔离程度相对较高,各树种的大小分化程度较复杂,林层结构处于单层向复层过渡的状态;(8)运用2种森林自然度评价方法分别评价了甘肃小陇山研究区7个林分的自然度,响潭沟天然林皆伐后天然恢复林分和白营西沟天然林择伐林分状态均为次生林状态,自然度等级为5;全面割灌改造华山松模式、带状割灌改造华山松模式、油松模式均为乡土树种混交林状态,自然度等级为4;全面割灌改造油松模式为乡土树种纯林状态,自然度等级为3;日本落叶松模式为外来树种与乡土树种混交状态,自然度等级为3;小陇山不同林分类型运用2种方法评价所得结果一致。(9)运用熵权法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对东北阔叶红松林、贵州常绿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7个林分类型进行森林自然度评价,贵州常绿阔叶混交林和东北阔叶红松林54林班等3个林分为原生性次生林状态,自然度等级为6;贵州针阔混交林林分、东北红松阔叶林52林班林分等4个林分为次生林状态,自然度等级为5。本研究从林分状态的角度出发,分为参照系存在和参照系不存在两种途径构建了森林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方法,实现了森林自然度评价的量化分析;将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林分更新、枯立(倒)木等指标运用于森林自然度评价,在评价指标赋权过程中将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使森林自然度的评价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本研究提出的森林自然度分析方法具有很好的区分度,能够反映出不同林分类型的近自然程度,易于操作,可释性强,为森林自然度评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卢镝[5]2008年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次级自然单元(沟系)优先保护评价体系构建》文中提出判定各层次多样性保护级别和保护优先序,由此确定保护重点,对于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沟系的流域范围主要由地史及水文等自然过程形成,作为管护单元,与区域、保护区和群落等以往的评价单元相比,可减少生物多样性评价中的主观因素,且其地域范围具有较高的确限性和可控性,便于制订针对性较强的管理和保护措施。选取保护区次级自然单元(沟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专家咨询、理论分析及频度分析叁种方法综合,从32个定性评价指标和43个定量评价指标中分析选取高频指标,建立沟系优先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探讨高效率、高质量的保护区管理保护方法和依据。以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对其一级支沟进行评比,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如下结论:(1)保护区次级自然单元(沟系)优先保护评价体系由叁个层次,共19个指标构成。主要适用于山地类型、山地森林类型以及沟系与山地相交类型的保护区,对于草原类型的保护区不适用。由于沟系本身是自相似系统,故该体系也适用于一级支沟以下级别间的优先性比较。对于性质相同的其他自然单元的评价与比较也可提供部分参考。为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提供新的和评价尺度。(2)沟系作为保护区内的自然单元,客观上存在尺度的差异,故提出沟系物种多样性综合值概念并建立公式。公式中,F_K为某一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综合值,n为沟系中F_K个数,S为沟系面积,B为沟系物种多样性综合值。(3)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主要有16种群落类型,其中青杄林为优先保护群落类型,此外依次是红桦林、绣线菊灌丛、杜鹃灌丛、青海云杉林、小檗灌丛、糙皮桦林、油松林、栒子灌丛、白桦林、祁连圆柏林、山杨林、鼠李灌丛、金露梅灌丛、锦鸡儿灌丛以及柳灌丛。(4)综合评价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沟系物种多样性得出其优先保护序列为:岗子沟、竹林沟、曲红土沟、小杏儿沟、下细沟、棚子沟、吐鲁沟、铁城沟、小岗子沟、指南北沟、景致沟、上细沟、水磨沟以及苏都沟。(5)对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沟系景观多样性综合评价,得到优先保护顺序依次为:曲红土沟、小杏儿沟、指南北沟、铁城沟、小岗子沟、岗子沟、上细沟、吐鲁沟、棚子沟、竹林沟、下细沟、景致沟、水磨沟和苏都沟。(6)通过对自然单元(沟系)的林木资源综合评价,得出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沟系优先保护序列依次为:竹林沟、曲红土、小杏儿沟、棚子沟、上细沟、指南北、岗子沟、小岗子沟、下细沟、吐鲁沟、景致沟、铁城沟、水磨沟和苏都沟。(7)将沟系物种多样性综合值、沟系景观多样性综合值以及沟系林木资源综合值拟合,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沟系优先保护序列为:曲红土沟、小杏儿沟、指南北沟、岗子沟、竹林沟、小岗子沟、铁城沟、棚子沟、上细沟、吐鲁沟、下细沟、景致沟、水磨沟以及苏都沟。

黄华梨, 王建宏, 孙学刚, 卢镝, 任景成[6]2011年在《白水江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带优先保护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以构建的次级自然单元植物优先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及层次分析法运算的结果为依据,对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带进行了优先保护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植物优先保护的顺序依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评价指标的综合值依次为78.60,57.32,57.20,38.18,14.08,3.27.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拥有亚热带和温带的多种植物种类,同时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特有、单(寡)型类型集中分布的区域,是保护区植物保护的最优先植被带.评价指标的综合值随海拔梯度由常绿阔叶林带的57.20增至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的78.60后持续减小,体现了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的单峰分布格局.这种分布格局主要是由不同海拔梯度所产生的水热状况的差异形成的,同时也与低海拔地区强烈的人为干扰和高海拔山地的面积较小等因素有关.

王延飞[7]2012年在《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及其经营方案的编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在创造和积累着巨大财富的同时,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破坏,人类逐渐认识到了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国际上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研究,从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后而进入实质性阶段,我国也紧跟国际步伐,开展了一系列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相关研究。近年来,随着杨树的引进和广泛种植,江苏省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但是,随着杨树产业的兴起,由于树种的过度单一以及营林技术的滞后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给我省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带来严重挑战。为此,本文以泗阳县为研究区,使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应用参与式乡村快速评估技术为泗阳森林可持续经营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指标,对当地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开展我省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本文首先参照《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应用参与式乡村快速评估技术为泗阳县制定适合当地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然后,使用MCDA法对各项评价标准与指标进行量化评价。最终,得到泗阳县森林可持续经营现状的总体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目前该县森林资源经营总体处于弱可持续状态。具体表现为:(1)在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经营体系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生态方面各项指标的可持续性较弱。杨树种质下降,树木生长缓慢,病虫害加剧,林地肥力和蓄水能力降低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2)由于经营树种的单一化和营林技术的落后使得林地单位面积产量极低,经济收益差是泗阳县森林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3)由于监督和处罚机制的不完善和对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使得群众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比较陌生,经营松散。缺少可持续经营的意识和方法是泗阳县森林实现社会可持续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在森林可持续经营概念和技术的宣传教育方面还远远没达到实现该县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要求。基于泗阳县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评价结果,开展泗阳县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经营方案编制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森林经营目标的制定。本次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泗阳县森林经营活动的目标进行了系统研究。(2)多目标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体系的建立。本文制定的森林经营体系包括经营类型的区划、森林培育与采伐利用、森林游憩以及经营方案的效应评价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在林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森林经营区划可以有效保障泗阳县森林资源的分类经营,因地制宜的制定营林方案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经营方案的实用性。基于MCDA法的县级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评价是本文一次新的尝试,该研究方法过程简洁明了,易于广大群众理解。根据泗阳县森林经营存在的问题编制经营方案,可增强方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林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森林经营区划,因地制宜的制定营林方案,可有效的改善当地的森林资源经营现状,最终实现可持续经营。

李芮芝[8]2017年在《韶关南雄市观音岽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用法律形式确定的为长期保护和恢复自然综合体和自然资源整体而划定的一定空间范围,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拯救濒临灭绝的物种群落,或者是为了保护自然历史遗产。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敏感性分析是进行保护规划的重要依据。论文以南雄市观音岽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和GIS分析方法,对观音岽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总结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归纳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观音岽自然保护区实际情况建立了 5个准则层9个评价因子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2)实地调查了观音岽自然保护区资源现状。发现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植物169科,498属,857种。其中蕨类植物共有23科32属49种,种子植物共有146科466属80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二级保护植物9种。保护区共有脊椎动物33目89科234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1种。并进行了保护动植物资源的分布和生境状况调查。(3)观音岽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首先,在保护动植物生境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保护动植物生境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保护动植物进行了生境敏感性评价;其次,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总体评价。(4)根据评价结果,对保护区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汤孟平[9]2003年在《森林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经营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我国东北过伐林区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为研究区,从景观和林分两个层次探讨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空间途径。研究方法包括:非线性多目标整数规划、GIS技术应用、TWINSPAN数量分类、混交分析、竞争分析、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贪心算法、Monte Carlo算法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主要研究结论包括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 理论方面: (1)森林经营的空间途径基本框架包括森林景观和林分两个层次。在景观层次,经营目标是保持森林景观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在林分层次,经营目标是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活力。无论是大尺度景观,还是小尺度林分,空间优化经营模型必须建立在空间结构分析基础之上,贯穿以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可持续经营思想。 (2)点结构分析理论把林分空间结构分为林木点结构和林分整体结构。林木点结构是林分在空间的局部精细结构,林分整体结构由林木点结构组成,一般是林木点结构的平均数。点结构分析理论有可能把涉及森林经营的许多方面统一起来,成为一种有效的空间分析理论。 (3)空间结构优化的建模理论与方法,突破传统的功能建模思想局限性。基于该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林分择伐空间优化模型。模型集成现代森林经理学、近自然林业、可持续经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信息技术等理论与手段,并成功地与检查法相结合,可操作性强。此类模型属非线性多目标整数规划,Monte Carlo法是求解的可行方法之一。 (4)最大覆盖模型被引入森林类型多样性保护地选择,贪心法是模型求解的一种可行方法。 (5)把先进的双向指示种TWINSPAN分类方法引入混交林分类,并找出混交林的演替序列与规律。表明,TWINSPAN同样适用于混交林的分类和排序,对混交林演替过程的时空梯度有一定指示意义。 (6)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既考虑对象木与最近邻木之间的树种隔离,同时还考虑最近邻木相互之间的树种隔离,更能反映树种混交程度。 (7)从数学上证明,如果距离相等,相同胸径等级林木之间的竞争指数小于不同胸径等级林木间的竞争指数。指出不对称竞争可能是异龄林维持高稳定性的原因之一。 (8)与精确最近邻体分析相比,Ripley’s K(d)函数才可以分析所有距离尺度下的分布格局,是较好的分布格局分析方法。 (9)研究发现,Ripley’s K(d)函数还存在第4种边缘校正情形。经证明,在第4种情形下,传统的边缘校正必然导致权重偏大。本文提出改进校正的方法。中文摘要 (10)空间分布格局的叁种Monte Carlo检验方法中,基于最大胸径的Monte Carlo检验法较好。 应用方面: (1)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把研究区森林分为3个森林类型组,22种森林类型,分类结果对森林经营有一定指导意义。 (2)采用最大覆模型求得的森林类型多样性最大覆盖格局包括:31、37、39、48、51、55和64林班,共7个林班。可作为选择森林类型多样性保护地的参考依据。 (3)根据对原始林20号样地的研究,林木的竞争指数随胸径的增大服从幂函数递减关系。当胸径达到30.gcm以后,竞争指数较低,且变化很小,此前采取抚育措施是有效的。林分中,除极木种内竞争指数最高之外,种间竞争比种内竞争激烈。针叶树建群种的竞争能力比阔叶树弱。因此,采伐时应以调节种间竞争为主,伐除影响针叶树生长的阔叶树,有利于系统的进展演替。 (4)用点结构分析理论分析原始林20号样地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林分树种多样性混交度M=0 .6619,树种隔离程度中略偏大;林分竞争指数CI二3.8046;林木呈随机分布格局。’证实前人的研究结论,即大树(D)30.gcm)总的分布趋势是均匀分布。小树(D<30.gcm)在小尺度(d

谢守鑫[10]2006年在《我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哲学思考与实践剖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在对国内外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研究和实践动态进行综合叙述的基础上,比较深入系统地对我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分析: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林学将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从本世纪开始,更对我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概念、体制、机制、政策和措施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与实践,为系统研究分类经营管理奠定了扎实基础。但从总体分析发现,已有的研究多是从局部或单项问题出发进行孤立、片面地研究,特别缺乏对分类经营管理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少成果仅是过程或结果的一般性总结,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归纳出一般规律,也因此影响了其指导实践作用的发挥。因此,作者提出必须对我国分类经营管理进行科学、全面探索,使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把各种现象和问题上升到哲学角度进行思考,归纳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般规律,用以指导全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实践。本研究立足于加快推进我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从国情、林情出发,在对我国分类经营管理实践进行历史回顾和现实总结的基础上,以哲学的视角,应用对立统一和唯物辨证法、科学发展观的原理,对分类经营管理的要素和过程进行全方位考察,并将各种要素归类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哲学范畴进行系统比较、协调,寻求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和认识。论文分别在分类经营管理的物质基础和认识基础、分类经营管理的本质与外部特征、分类经营管理的必然趋势与偶然现象、分类经营管理的整体属性与区域特征、分类经营管理的因果联系及其复杂性、分类经营管理的要素构成和经营管理方式、分类经营管理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等方面,提出了各个基本观点、现状诊断和实践活动,既有分类经营管理的认识论问题,又有分类经营管理的方法论问题;既回答为什么分类经营管理,又回答如何分类、以及分类后的控制管理。通过研究得出下列主要结论:森林资源本身的固有属性是分类经营管理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人类对森林的认识是分类经营管理的认识基础和基本条件;森林短缺和社会对森林的多元化需求是分类经营管理的根本动力;环境全球化等因素是分类经营管理的外在动力;分类经营管理的物质基础、认识基础、根本动力和外在动力构成了我国分类经营管理的历史必然性,而我国林业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大体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成了我国分类经营管理的现实必然性;由于资源环境、历史文化、民族意识等的特殊性,何时、以何种方式开展分类经营管理具有偶然性;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要素构成可归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主体、经营管理方略叁个方面,本质是经营管理方式和体制机制的转变;推进我国分类经营管理既有各种有利条件,又面临不少困难,必须把握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立足必然、关注普遍性,同时顾

参考文献:

[1]. 自然保护区林班优先保护排序与评价[D]. 韩国君. 甘肃农业大学. 2004

[2]. 自然保护区林班优先保护评价指标体系[J]. 景凌云. 甘肃科技. 2008

[3]. 中国野生东北虎生境评价及潜在生境选择与保护[D]. 孟令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4]. 基于林分状态特征的森林自然度评价研究[D]. 赵中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

[5]. 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次级自然单元(沟系)优先保护评价体系构建[D]. 卢镝. 甘肃农业大学. 2008

[6]. 白水江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带优先保护评价[J]. 黄华梨, 王建宏, 孙学刚, 卢镝, 任景成.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7]. 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及其经营方案的编制[D]. 王延飞. 南京林业大学. 2012

[8]. 韶关南雄市观音岽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分析[D]. 李芮芝.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

[9]. 森林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经营模型研究[D]. 汤孟平. 北京林业大学. 2003

[10]. 我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哲学思考与实践剖析[D]. 谢守鑫.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自然保护区林班优先保护排序与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