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富银 陕西省延川县永坪中学 238000
【摘要】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初中道德与法治由于内容多而杂,涉及法制教育和国情教育等,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这就必然要求中学的教师的知识面广而精,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够解决办法,本文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问题,然后针对具体现状提出对应的改革对策,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不断推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改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10-256-01
常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觉得道德与法治课枯燥无味,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很难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智育与德育功能,这与新课改的要求不相符。因此,如何革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理念陈旧,即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新课改提出既要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片面强调道德与法治书本的重要性,把书本作为传授学科知识的工具,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教学中怕自己讲不明白,怕遗漏知识点,就面面俱到,结果学生没有了自主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考试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与思维,忽视了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作用。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比较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致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学生感受不到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生活实际及未来发展的作用,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初中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很多现象还没有正确的辨别能力,但当前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事件并没有出现在课堂上,而是反复的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经典语录。这些经典语录的产生有其特定的背景,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不结合生活实际加以深入理解,就不能对身心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新课程倡导改革教学方式,但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有着较强的理论性,教师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现状也不乐观,甚至在现代教学手段的掩盖下,课堂教学又简单的重复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容量大的优势,将大量的信息展示给学生,学生没有思考的机会。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能见到教师唯恐课件单调,将每一张幻灯片都设置成不同的播放模式,有的还加上了音效,课堂上显得比较热闹,但一堂课下来学生会觉得眼光缭乱。这样的课堂教学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兴趣点放在了课件本身,而忽视了学习内容,这与新课改的初衷不相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策略
1.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我国的教师长期置身于同一教学大纲、同一教材、同一考纲、统一考试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创造性,进而又以这一框架去规范学生,漠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久而久之,我国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形成了对学生"娇养式"的风格:讲课细嚼慢咽,知识组织的井井有条,课程内容的每一个细节都给予详尽解说,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误解一一告诫。这种"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大脑变成了存放知识的"容器",导致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的课堂灌输,无法体验学习方法的应用,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确立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使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但是,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他们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水平不高,认识能力不强,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规律也掌握不够,学习中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弱,因此,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并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自觉行动,而必须通过教师的切实有效的诱导启发。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内因(主要由学生的学习动机、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等),给予适宜的条件,启发学生内因发生变化,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而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
2.拓宽学习领域,丰富教学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基本上均是社会实践的一大升华,可谓是对社会实践的系统化、规范化反应,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予以结合,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了解知识、掌握知识,而且还能够大大地促使学生学习领域的拓宽。举例而言,在讲授行使政治权力中监督权与建议权的内容时,可以与社会中的实例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进行详细的分析,使学生正确体会到使用权利的必要性以及可行使的权利的同时,不断强化多自身职责的认识以及对社会的认识,进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起来。
3.教师要形成自有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花心思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是由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决定的,优秀的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展现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喜欢的教师是课堂教学语言生动活泼,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内容深刻而不迂腐,课堂教学内容尽量生活化,多关心当今时事,让学生能够领会到道德与法治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一节课下来,学生感到道德与法治课上得既有趣又生动,还期待着下一节课的到来。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同行加入改革者的行列,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一定会迎来一个灿烂的季节。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石正兰.《新课程(中)》,2017年.
[2]熟练掌握新教材教改,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粟春光.《东西南北:教育》,2018年.
论文作者:呼富银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0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学生论文; 法治论文; 道德论文; 教师论文; 初中论文; 知识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10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