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550004
【摘要】宫颈癌是女性死亡的第二大恶性肿瘤,仅次于乳腺癌,故早期诊断、准确评估病情和预后是提高临床疗效及生存率的关键。目前,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鳞癌的诊断、疗效监测以及预后评估,本文笔者旨在为今后早期诊断宫颈鳞癌、准确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评估预后情况探寻一种准确可靠的指标,将近年来SCC-Ag在宫颈鳞癌各期和术后随访中相关研究做一综述,探析其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宫颈鳞癌;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分期;预后;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1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259-01
子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居占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严重威胁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1]。但是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标记物协助治疗后的追踪及判断预后,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了病情的进展和复发,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2]。由此寻找宫颈鳞癌相关危险因素指标更好的进行术前预测和评估疗效、预后,尽早发现复发,早期治疗,进而提高宫颈癌患者5年存活率已经成为众多学者和专家致力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一、SCCAg的来源及作用机制
SCCAg是1977年,Kato和Torlgeo[3]首先用人宫颈鳞状上皮癌的异种血清,从宫颈鳞状上皮癌组织中分离一种抗原TA-4的l4个亚基之一,属于丝氨酸蛋白抑制物(serpin)家族。有研究表明,鳞癌细胞胞浆和正常鳞状上皮细胞中均有高浓度的SCCAg;但正常人血清SCCAg水平较低,鳞癌患者血清中SCCAg水平较高[3]。是因为正常的鳞状上皮细胞为SCCA1,并且不会受到吸烟、月经周期、妊娠、年龄等的影响,当鳞状细胞发生癌变后,组织中SCCA2所产生的酸性产物合成亢进,使SCCA2分泌到体液中,之后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导致血清中SCCAg水平较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SCCAg为基因表型标记物,为靶细胞基因表达和控制失常所产生[3]。在肿瘤的进展阶段,SCCAg受浸润生长情况和肿瘤分化程度的影响,参与细胞凋亡调控[4]。SCCAg水平表达增加可使癌细胞对机体细胞的自杀机制产生抵抗性,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途径[4]。
二、SCCAg在宫颈癌中的应用
2.1肿瘤诊断阶段
学者Ikeda及Yoon SM等研究表明[4],SCCAg宫颈癌前病变中已有变化,随FIGO分期增高、肿瘤体积增大、淋巴转移的发生,血清SCCAg值逐步升高,其阳性率也升高,并且若发生肿瘤直径I>4 cm和淋巴结转移SCCAg水平升高显著相关,且淋巴结转移比肿瘤直径对SCCAg水平影响更大。温耀兰等[5]对118例宫颈早期宫颈癌术前SCCAg水平结合病理资料分析得出术前血清SCCAg 阳性为75例(63.6%),按临床分期,ⅡA 组SCCAg阳性率高于I B 和I B2组,按盆腔淋巴结有无转移情况分组,伴有淋巴结转移组SCCAg 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由此分析宫颈鳞癌患者术前血清SCCAg水平与临床分期、肿瘤直径、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2.2.肿瘤治疗阶段
王承缙等比较100例宫颈鳞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CCAg的阳性率分别为70%和16% [5];陈文娟[6]等抽取84例宫颈癌患者放化疗开始直结束后血清SCCA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发现SCCAg阳性患者在完成放化疗后其转阴率明显增高。韦昕芳[6]报道93例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其血清SCCAg治疗前后的阳性率分别为78.5%和15.1%,均表明SCCAg水平的变化反应疾病的转归,可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之一。
2.3肿瘤预后判断
Jing,Z等研究表明,在确诊的I b或Ⅱa期宫颈癌患者血清中SCCAg水平的升高指示疾病复发的危险性增高3倍[7].日本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对60例接受放射线治疗的患者的调查中发现,血清SCCSCCAg保持在正常水平的患者,有74.3%的人在2年之内不会复发;相反,SCCAg高水平的患者,其中仅有5.6%人在2年之内不会复发[8]。这是因为SCCAg水平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分化程度、瘤体大小、间质浸润、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等相关.自然与疾病的预后有关。
综上所述,SCCAg是一种特异性很好的鳞癌肿瘤标志物,出现在肿瘤的进展阶段,具有特异性高与(约80-90%)、敏感性低(40-50%)特点,与肿瘤直径、肌层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宫旁受侵及淋巴转移有一定关系,所以SCCAg水平的测定可以为宫颈鳞癌的判断预后,临床分期、病情程度监测、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等的重要依据[9-10]。
参考文献:
[1] 荆结线,武晓红,杜丽莉等.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与子宫颈鳞癌预后的关系[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2,39(7):547-551.
[2] 连利娟,主编.林巧稚妇科肿瘤学[M].第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9-391
[3] 郎景和.子宫颈癌预防的现代策略[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29(5):575 —578
[4]杨凌云,王红静,贾西彪,等. 35 岁以下年轻宫颈癌患者临床病 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18):2802-2805.
[5] 杜彪,郑玄中,赵铭等.18F-FDG PET/CT与血清SCC-Ag在宫颈鳞癌复发或转移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3,(7):5-7.
[6] 栾晓梅,王诗卓.鳞状细胞癌抗原在宫颈鳞癌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2,39(1):64-67.
[7] 王康霞,吴付兵.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2):2018-2019.
[8] 王静,田小飞,袁渊等.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在局部晚期宫颈鳞癌中的临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3):636-638.
[9] 李雪竹.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检测对宫颈癌治疗和预后的意义[J].黑龙江医药,2013,(6):1105-1107.
[10] 徐美华.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在宫颈鳞癌监测中的应用[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11-412,413.
论文作者:赵轩胤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8
标签:宫颈论文; 血清论文; 宫颈癌论文; 抗原论文; 肿瘤论文; 患者论文; 淋巴结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