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酒店业持续、快速、高水平发展,如何进行合理的酒店改造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工程实例,就旧建筑改造利用与新建筑整体融合展开探究,可为类似工程的施工设计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酒店建筑;改造利用;设计
近年来,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完善,旅游业、服务业发展突飞猛进,酒店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因此,提升软硬件水平,向更高星级转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对旧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改造设计与再利用,根据旧建筑自身多具备的特征,对旧建筑原有的功能进行改造设计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项目概况
某酒店建筑项目建设用地2.68hm2,总建筑面积51680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6480m2,地下建筑面积5200m2),裙楼3~5层,主体建筑18层,拥有客房262套(间),是一座集温泉养生、娱乐休闲、餐饮服务、商务会议、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星级酒店(按五星级标准设计)。建设用地原为工艺制品厂用地,南北西三向均有外部道路相连接。用地红线内有两栋2~3层的钢筋砼结构厂房和一栋3~5层的企业办公综合楼要加以改造利用,建筑面积约16800m2。根据旧建筑的具体状况和酒店的使用功能空间关系要求,统筹新旧建筑的功能布局与整体融合是本项目设计的核心问题,并直接影响该酒店的整体设计方案。
2.旧建筑的适用性评价
旧建筑的改造利用设计,首先应理清旧建筑的平面布置、空间尺度、结构体系、安全性能、建筑外观等,并对旧建筑可能重置的使用空间做出评判,以旧建筑对应拟建项目功能空间的适用性分析与评价作为项目设计的重要参考。
2.1场地交通与环境条件总体评价
建设用地南向和北向均有外部道路,但道路红线宽度仅12m,且道路纵坡较大。基地南面为新建高层住宅区,北面为居民自建住房,景观欠佳,建设用地东侧紧邻企业用地,无交通条件和景观优势。综上所述认定酒店规划主入口应设在用地西侧面向城区主干道,南、北两侧为辅助出入口。交通与场地环境条件应成为酒店总体布局和旧建筑适用性评价的首要因素。
2.2旧建筑使用功能重置适用性评价
酒店建筑设计任务书明确的功能,包括大堂公共区、客房、餐饮、商业展览、温泉养生、娱乐休闲、会议等建设内容。不同的功能空间,对建筑的区位、平面形状、面积大小、层高、柱网尺寸、结构承载能力、空间可变性等,均有自身的适用性要求。针对酒店特定功能空间的具体要求,设定分项特征评价因子,将旧建筑的分项特征指标对应某一重置功能的适用性分为不适用“×”、改造后部分适用“△”和改造后适用“●”三级,如表1~表2所示,最后依据分项评价得出旧建筑的适用性评价结论。
表1 旧建筑基本特征信息汇总表
适用性结论:可改造成酒店大堂配套用房,娱乐休闲用房
3.总体布局———新旧建筑串联式组合
总平面规划构思以场地交通条件和环境条件为切入点,以旧建筑实用性评价结论为引导,依据旧建筑适宜的重置功能拓展完成酒店建筑的功能分区和建筑组合的大致空间关系。而后依照项目建设的具体要求拟定新建部分的内容与规模———包括酒店大堂、客房、宴会厅、商业展览,大中会议厅、地下车库及设备用房、员工宿舍等功能空间。通过对总体布局的不断调整完善,使新旧建筑组合成一个功能分区合理、交通流线清晰的统一整体,如图1所示。
图1 新旧建筑总平面图
3.1新旧建筑组合布置
以旧建筑改造利用设定的使用功能为基础,依照酒店建筑的功能关系和流线组织要求,通过新建筑的植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的组合布置方式归结如下:串联———在旧建筑1#楼北侧和2#、3#楼中间植入一座长约100m、宽10.0m以咖啡休息、商业展览和水平交通为主要功能的两层长廊,形成建筑组合的南北向长轴。这样不仅把3座旧建筑串联成一体,也为客房等新建筑组合布置的整体性提供了路径,成为新旧建筑串联式组合的骨架和主轴,如图2所示。
图2 新建长廊二层休息区
粘贴———根据场地条件,酒店主入口设在旧建筑1#楼中轴线西端,但1#楼的柱网、首层空间无法适应酒店大堂的高大空间要求。规划设计依照旧建筑的平面形状、用地进深等因素,将酒店大堂紧贴旧建筑弧形外墙布置,呈橄榄型平面,如图3所示。
图3新建酒店大堂室内
拓展———酒店客房部分建筑约17000m2,是酒店建筑的主体,将客房楼置于酒店主入口、大堂中轴线的尽端,由南北向长廊向东拓展设计成一座相对独立的18层客房楼,与酒店大堂、长廊便捷联系,如图4所示
图4长廊一层室内与客房观景电梯
叠加———酒店会议部分要求设置一个具有400个座位的大会议厅,使用面积700m2。通过对旧建筑的结构安全性能评价,在既有3#楼2层屋顶加建一层作为酒店的会议功能空间。嵌入———酒店宴会厅使用面积800m2,要求厅内不设柱,装修后净高不小于6.0m,旧建筑无法适应这一要求。根据功能关系和空间尺度要求,宴会厅在旧建筑1#楼和2#楼之间加建,与2#楼重置的餐饮功能融合成整体,如图5所示。
图5 宴会厅与与中餐厅之间宽内廊
3.2建筑出入口与场地交通组织
酒店建筑功能复合度高,流线关系复杂,以旧建筑使用功能重置引导建筑布局的过程,必须解决好酒店建筑各功能区的对外出入口设置。结合场地四周交通状况、竖向关系及建筑组合关系,对酒店的大堂、宴会餐饮、团队住客、温泉养生、娱乐休闲、厨房后勤、员工通道等不同流线的对外独立出入口做出恰当安排。并结合场地道路布置和场地竖向设计保证不同的人流、车辆和物流各行其道,减少交叉干扰。
4.建筑平面设计———新旧建筑整体融合
建筑总体布局解决了从室外进入建筑室内的交通与流线组织。建筑平面设计首先要解决酒店大堂、客房、餐厅、温泉养生、会议、娱乐休闲等各功能区间的室内交通、流线组织以及各功能区内部的交通流线问题。通过建筑内部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设计,旧建筑适应新功能的内部空间改造,新建筑的融入设计,实现新旧建筑的共生与融合,如图9所示。
4.1新旧建筑内部交通流线的融合设计建筑群体组合形成3栋旧建筑和部分新建筑成为高层客房楼的裙房,一、二层裙房平面的“一纵两横”水平交通轴成为酒店各功能区之间的连接纽带,旅客流线由此变得便捷、清晰。宽10m的两层百米长廊是水平交通的“纵轴”,它不仅是建筑南、北向入口的门厅,同时把酒店客房、餐厅、会议、温泉养生、休息、展览等空间串联成一体,部分功能区的客流垂直交通系统(电梯厅、楼梯)和主要出入口直接通向长廊。位于餐饮区二层6m宽的南向“横轴”将餐饮区的外部单独出入口和长廊连通,酒店内外用餐客人进入餐饮区的流线简洁明了,同时也是通往宴会厅的过厅。将旧建筑1#楼中部的部分三层梁板拆除,酒店大堂和客房电梯厅之间连成又一水平交通“横轴”,保留旧建筑的同时实现了酒店大堂与客房电梯厅间的便捷联系,如图6所示。
图6 酒店一层平面图
4.2旧建筑的适用性改造设计
旧建筑的适用性改造,一是满足重置使用功能需求,改造内容包括重新划分平面空间,改造水平和垂直交通系统,对原有不适应新功能要求的空间改造等;二是依据新旧建筑结合的需要加以改造,以满足整体设计的需求。改造过程应充分考虑原有结构体系的安全性,并与结构工程师密切配合,保证改造设计方案的结构可行性。该项目设计对旧建筑的改造有以下5种情形:
(1)部分拆除———旧建筑2#楼北面二、三层,为满足新建宴会厅的进深要求拆除一跨,拆除改造后新旧建筑连成一体,如图7所示。
(2)局部改变层高———酒店大堂至长廊之间穿越旧建筑的部分,因层高不足则局部拆除二、三层梁板,以保证恰当的过厅净高。
(3)增加楼梯、电梯———根据酒店的各类流线组织需要和安全疏散的要求,增加楼梯、电梯是旧建筑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该项目在旧建筑中仅电梯就增加8部客梯、4部食梯,楼梯增加了4部,增加楼梯、电梯需要拆除原有的梁板结构,施工和结构加固费用相对较高,需要做多方案比选。
(4)加层扩建———通过结构计算,只要现有建筑结构承载力许可,加层扩建是旧建筑改造最为经济的一种方法。酒店会议厅在旧建筑3#楼二层屋顶加层,解决了大会议厅的700m2室内无柱大空间问题。
(5)建筑屋顶“平改坡”———根据建筑方案设计的整体构思,采用钢结构将旧建筑的平屋顶改坡屋顶,并利用坡屋顶下部空间作为设备用房和其他辅助用房,如图8所示。
4.3新旧建筑的相互适应与融合
酒店新建部分的设计充分考虑与旧建筑的重置功能水平交通流线的连接关系,以适应整体关系为引导,实现新旧建筑的整体融合为目标。
(1)客房楼:综合考虑建筑组合的态体关系、交通组织、朝向、景观等因素,建筑平面接近方形,观景电梯和电梯厅靠近长廊一侧布置,与大堂等共同区域联系方便,观景电梯可俯瞰室外佳景。客房布置在南、北侧,中间为垂直安全疏散系统和辅助用房。
(2)餐饮区:由原2#楼改造和新建两部分组成,新建部分为入口门厅、宴会厅和一层厨房的大部分。按整体流线和内部功能关系及建筑场地竖向将厨房、库房设在一层,宴会厅、大餐厅设在二层并通过大台阶与长廊相连,三层为小餐厅、厨房与餐厅(宴会厅)之间通过内部楼梯和电梯形成独立的送餐服务流线。早餐厅(自助餐厅)设在靠近酒店大堂一侧的一层。
(3)长廊:宽10m的两层长廊是连接各功能空间的纽带,同时兼具大堂咖啡厅、商务展览之功能。
5.建筑形体设计的形象表达
保留的旧建筑建成年限短,建筑外观形象缺乏整体性和个性,不具备保留和借鉴价值。建筑外观设计主要从酒店的旅游、度假休闲功能和使用者大众的审美需求考虑,强调建筑形象的整体性、地域性和个性表达。建筑外观设计在形式、材料和色彩的运用上借鉴了在地传统建筑的意象,通过外墙贴面材料、色彩和坡屋顶的运用以及高低错落的建筑形体组合,对酒店建筑的个性和在地性做出了适度表达,建筑外观整体协调统一,如图8所示。
图8 酒店建筑整体鸟瞰图
6.结语
综上所述,旧建筑的设计改造是当下建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而建筑设计新旧融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建筑、结构和设备专业设计人员应通力协作和努力,力求在新与旧的碰撞中,强化新旧建筑的相互融合,创造出改善后新旧事物和谐平衡的共生局面,使旧建筑焕发出新的动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孙茁林.浅论室内设计中的“新旧”共生[J].鸭绿江月刊, 2015(6).
[2]赵囡囡.室内创作中新旧共生的设计方法[C]//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 2012.
[3]刘海生.新与旧的对话:镇江市大西路杨家巷旧区改造设计方案浅谈[J].华中建筑, 2003, 21(4):77-80.
[4]康思斯.新与旧的对话——旧建筑内部空间改造设计与再利用研究[J].门窗, 2016(9):118-119.
论文作者:蔡桂恩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3
标签:建筑论文; 酒店论文; 功能论文; 新旧论文; 大堂论文; 组合论文; 长廊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