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批评机制的建立和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批评论文,机制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1)04-0060-06
文学批评与文学一样,都需要一个活动机制来驱动,使批评活动具有运作动力。因而批评机制对于批评何以能存在,批评家何以以批评的形式来生存,批评活动何以能开展和如何开展,批评的性质和本体特征何在等根本性问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机器的运转需要动力一样,人类的任何活动也都需要动力——活动机制,都需要外力、内驱力以及两者合力来推动,来制定和规范活动的范围、目标、方向、效果,调节和协调活动的过程、阶段、因素、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批评机制作为批评的动力,也必须一方面推动批评活动的开展与发展,另一方面推动批评家的批评主体的建立和建设,推动批评家自觉地投入批评活动。批评机制与文学机制有密切关系,两者既具有差异性又具有相同性。这是因为批评实质上也是文学活动中的一部分,文学活动一般划分为创作活动、欣赏活动和批评活动三部分(或作为文学活动的三个不同阶段),因而驱动文学活动开展的文学机制也是驱动批评活动开展的批评机制。但批评机制又有批评的一些特殊性和特点。因而有必要研究批评机制的问题。
一、批评机制的表现形态
作为批评活动的机制,批评机制的表现形态是相对稳定和确定的,甚至是相对集中和单一的。但从批评家的活动角度看,虽然都在从事同一种活动——批评,但相对于每一个体批评家而言,批评的动机、原因是不同的,因而批评机制的表现形态是不同的,从而决定了批评机制是一个复杂、多面、多层次的网络系统,是一个不同动机、不同原因构成的综合体。概而言之,批评机制有以下五种表现形态。
1.发愤机制。中国文学机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发愤著书”说。中国文学批评也遵循这一文学传统,极力主张“发愤著书”。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指出:“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贤》;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1](p.79)这里不仅指出了《诗经》、《离骚》等均为发愤之作,也表明了自己的写作动机——因李陵之祸而被施以宫刑,“发愤”而作《史记》。在这部史书中也记载和评论了不不文学家、诗人,如《屈原列传》中就对屈原及其《离骚》进行评论。可见,“发愤著书”不仅是文学创作、文章写作的动机,亦是文学批评的动机。“发愤”一方面指出了文学主体,无论是作家还是批评家,都先因个人经历挫折,感情受到伤害而忧郁、压抑,怨恨之情郁结心底,从而发愤写作,产生出创作和批评欲望的;另一方面也指出了文学主体因对现实生活不满,对统治者的怨恨而郁结愤懑之情,构成创作和批评的动机。此外,也有批评家是因为对文学创作现状和文学作品的不满意、不满足,甚至有的批评家是因为在文学创作方面不成功,不如意,受到一定伤害,而触发批评动机的。“发愤著书”成为发泄怨愤和不满,成为弥补心灵缺陷和情感创伤的药剂,成为调节和平衡心态的方式。
2.补偿机制。文学是人类在现实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困境中寻找解脱,寻找超越,摆脱精神困惑的方式之一。人类在现实困境中无法真正摆脱或永久性摆脱困境因而希望在文学所虚构的幻影中得以暂时解脱,从而使欠缺和匮乏得以象征性的、虚幻性的补偿和安慰,缓解痛苦、焦虑和烦恼。因而人类在补偿机制的作用下进行文学活动,有的进行文学创作,有的进行文学欣赏,有的进行文学批评。通过补偿,欠缺获得弥补,痛苦获得解脱,心态得以平衡。从这个角度看,文学活动是人类积极进取的开创性活动,是人类为摆脱困境而作的努力,这种精神上的努力并不下于物质上的努力,是人类心智的集中体现。文学的补偿虽不能直接产生效果和效益,甚至只是象征性的、想象性的、虑幻性的、暂时性的补偿,但精神补偿也构成事实补偿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暂时的补偿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减轻了痛苦压力和疲劳,为真正解脱困境迈出了一步。因此,人类受补偿机制驱使所进行的文学活动是其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批评的补偿机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它使批评家在所面临的文学困境中寻找补偿方法,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欠缺的批评,达到对文学困境的解脱。另一方面,它使批评家自身的困境通过批评活动而得以缓解,欠缺得到补偿(比如希望成为作家却未能成为作家的欠缺得到补偿),精神心理在慰藉中得到平衡。
3.认同机制。人除具有个体性外,还具有人类性。人是作为群类而存在,人的群类性、共同性、依赖性产生出认同感。文学活动很大程度上可称之为认同活动,人类进行文学活动,无论创作还是欣赏、批评,其目的都是想在文学的活动中汇同起来。因而文学必须追求共同的人性,追求真、善、美,追求共识,追求情感。文学塑造典型,既要体现个性,又要体现共性。文学还在认同感中具有某些超阶级、超时代、超社会、超民族的永恒魅力。因此,认同机制驱动人类自觉参与文学活动,产生创作欲、欣赏欲、批评欲。批评的认同机制相对于创作和欣赏来说更为明显。创作和欣赏都带有浓厚的个性和趣味性。但批评则更多地倾向于社会和人类所认同的规范、标准、范围,较注重普遍性、共同性、代表性,需要通过对不同的创作、不同的欣赏的综合、归纳和评价,作出公正、客观、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批评家的认同感促使他产生出批评动机,促使他产生出批评需要和批评欲望。批评的认同机制使批评权威化、社会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影响社会,影响人类,影响文学的发展。
4.交流机制。人类作为群类必须交流、沟通,人就是依靠交流才组成人类社会的。人类的交流活动除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外,还需要精神、情感上的交流。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发展、大工业生产、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等因素,人们的交流工具、交流方式、交流内容越来越丰富;但在物质交流越来越多的同时,精神、情感交流却越来越少,或者说越来越淡化,从而出现精神危机、精神空虚、情感萎缩、感觉钝化等弊端。因而需要通过精神情感交流的方式,尤其是通过文学活动进行交流,使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交流的情感在文学中得到补偿,使人类在文学交流中情感更丰富,感觉更敏锐,心灵更相通。文学作品作为交流的媒介或中介,使作者、读者、批评家之间得到交流,同时也使人类通过作品与社会、自然交流,甚至人类个体也通过作品与自己交流,与自己的情感、心灵、潜意识交流。只有通过交流,人类才能沟通,才能进行类的活动和类的创造,一句话,交流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最基本的方式。批评作为一种交流方式,一方面使批评家与作家、读者和世界联系起来,并在交流中相互理解、沟通、对话、达到共识;另一方面,批评通过自身的活动和自身的文本结果,成为作者与读者交流的中介,使作者能明确读者的需要、期待视野、阅读热点,同时又使读者能理解作者的含义,更好地欣赏和鉴识作品,作出欣赏的“再创造”,从而使文学在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中发展和提升。因而,批评需要运用交流机制,需要有交流的动机来推动批评的发展、文学的发展乃至人类的发展。
5.理想机制。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总是立足于现实而追求理想的。理想作为动力驱动人类去改造现实,提升现实,发展现实。理想是相对于现实而言的,理想提供一种比现实更美好、更进步的境地。人类为理想奋斗,理想一旦成为现实,又会产生出新的理想,引导人类进行新的奋斗和追求,由此不断循环发展。因此,人类是不可缺少理想的,其追求理想的精神是永恒的。文学就是人类理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在精神、情感上不断超越现实,提供应该如此的生活理想和幻像,使人类为实现理想生活而改造现实。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困境必然使人类滋生出理想,因而理想是有现实根据和现实依托的。丹尼尔·贝尔指出:“文化领域是意义的领域。它通过艺术与仪式,以想象的表现方法诠释世界的意义,尤其是展示那些人生存困境中产生的,人人都无法回避的所谓‘不可理喻性问题’,诸如悲剧与死亡。在这种同生存哲学反复遭遇的过程中,人开始意识到凌驾一切之上的根本性的问题——歌德称之为‘原本现象’。”[2](p.30)人类在生存困境中对危及人类生存的各种困难所采取的超越、理想化的态度,一方面是为了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另一方面也是提供一处精神寄托,理想寄托,实现对现实的精神超越,从而从有限达到无限,从短暂达到永恒。文学因此成为人类的理想、永恒无限的表征,人类通过文学活动集中表达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超越的情愫。批评除受文学对理想的追求和文学表征出人类理想的机制的驱动外,还必须遵循理想机制原则对文学进行选择、评价、规范,使文学更有利于表征理想,使文学表征的理想更合理、更切合实际,使现实与理想交流、沟通。因此,批评家根据理想来评价作品,提升文学的品位和价值,同时,还通过批评来表征理想,实现理想。理想作为一种批评机制,无时不在驱动批评家滋生出批评热情和批评欲望,并指引批评家去达到批评的目的,实现批评的意图。
二、批评机制产生的原因
从批评机制的表征形式看,批评机制表征为多种不同的类型;从批评机制的构成因素看,批评机制由批评的个体机制、社会机制、意识形态机制、文学机制、阅读机制等因素构成;从批评机制产生的原因角度看,这些批评机制构成的因素也可视为批评机制成因的表征。探讨批评机制的成因,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为什么批评会形成机制、批评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批评机制何以使批评成为可能、批评机制如何影响批评活动和批评家心态等问题。批评机制产生的原因有五。
1.个体需要。批评作为社会活动却是由个体操作,或者说通过个体的形式来实现的。批评无论是作为整体看还是个体看,都具体表征为批评家个体的需要、目的和行为。因而批评实质上是通过个体而体现群体,通过批评家的个性表现、独特创造而体现出社会、人类的精神。难怪有人认为“我批评的就是我自己”,将批评视为批评家的自我表现、自我渲泄。因此,批评机制、批评动机的“发愤”说也好,“补偿”说也好,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批评个体的需要、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个体的操作方式。即使是出自人类和社会需要的交流机制、认同机制、理想机制,也都必须通过个体的需要显现,通过个体的活动实现。个体需要是批评机制产生的基础和基本条件,是批评动机产生的最初动因。个体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生理的遗传和心理的积淀而形成了种种需要,诸如对群类的依附,对社会的服从,对生存困境的焦虑,对理想的憧憬,对自我的发泄等等,形成了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理想与现实、个性与群体性的矛盾,从而造成个体需要的欠缺,也造成对欠缺补偿和超越的个体需要,由此而形成了批评机制,推动批评个体投入批评活动,激发批评个体的兴趣和热情,发挥批评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社会需要。批评机制的形成从整体而言或从根本上而言,是由社会需要、人类需要造成的。表征形态上是个体需要的因素从实质上看都可以追溯到社会、人类的需要。因为个体总是生活在社会、群类中的,个体需要总是反映、折射着社会、群类的需要。个体不仅要服从社会、群体,而且不得不体现社会、群体。个体的生理遗传和心理积淀就体现了社会、群体的影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体只能如此批评,不得不如此批评。社会需要事实上也是基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矛盾需要调节、缓和、转化而形成的必然的需要。社会矛盾固然不可能奢望通过文学活动和批评活动来解决,但它一方面可以作为社会活动、人类活动的合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精神上情感上调节、缓和、转化矛盾,提供解决矛盾的精神动力和理想图景。因此,社会、人类需要文学和批评,需要创造文学机制和批评机制来推动和促进文学、批评发展。批评的发愤机制、认同机制、补偿机制、交流机制、理想机制无一不与社会需要相关,无一不体现了社会和人类对批评的重视和希望。
3.意识形态的需要。批评机制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意识形态来体现的,同时又是由意识形态来决定的。意识形态可以表征为两个层面:一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亦即政府宣传机关、文化机关以及各种宣传文化机构和传媒,它们代表着国家、政府,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着统治者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意识;一是思想和观念的意识形态,诸如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文化学、历史学、宗教学、艺术学、美术等。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部分是受制于经济基础的,也就是说它应代表经济基础、适应经济基础、维护经济基础。意识形态的需要实际上是经济基础的需要、上层建筑的需要、统治阶级的需要。因此,意识形态需要文学和批评来表征和反映意识形态的要求,通过文学和批评实现意识形态需要,实现与群众的交流和沟通,达到社会、群类在审美意识形态中的意识的统一。因此,意识形态需要产生文学机制和批评机制,一方面推动文学和批评发展,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文学和批评体现意识形态的需要。意识形态对批评的要求更为明确和直接,它影响批评的标准、批评的价值取向、批评的功用、批评的活动形式、批评的性质和特征。它对批评机制的影响和作用既表现在意识、观念上,又表现在具体的操作行为上,表现为批评政策的规定,批评方向的指导,批评范围的规范,批评方式、风格的多样化的提倡,批评态度的宽容,批评队伍的组建和批评机构的设立等方面,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保证了批评的实施,促使批评正常、健康地运转,加大了批评的动力,强化了批评的机制。
4.文学需要。文学需要批评建立机制,文学需要批评来沟通作者和读者、创作活动和接受活动的关系,文学也需要批评来指导,提高创作和欣赏水平,促进文学的发展。因此,批评机制受制于文学需要和文学机制,批评机制是在文学机制的大背景下、整体作用下产生的,文学机制是批评机制的动力源,是机制的机制。批评机制驱动批评运转,其直接效果就是对文学产生影响和作用。批评机制引导批评必须满足文学需要,然后再通过文学需要满足社会需要。从这个角度看,文学需要直接导致批评机制产生,批评的目的和作用直接在文学中获得效果。因此,批评机制的建立要多考虑文学需要,要摆正文学与批评的关系,要使文学创造出适宜批评机制建立、批评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基础。另外,文学需要应该包括读者需要,读者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文学需要。一方面读者需要文学来满足阅读欣赏的审美需要;另一方面读者也需要批评来帮助和指导阅读欣赏,不断提高阅读欣赏水平,提高阅读欣赏层次。因此,读者需要有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也需要更多更好的文学批评。读者的需要和期待成为批评机制产生的原因之一,促进了批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5.批评需要。批评机制的建立也是批评内部运动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批评运作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批评机制必然受制于批评规律和特点的影响,批评机制是批评自身需要的结果。如果批评不建立机制,缺乏动力,缺乏主动性,那么批评也就会日益萎缩,直至消亡。因此,批评对自身提出建立机制的要求,批评机制对批评也提出要求,在不断的交流和相互作用下,批评机制的运作带动了批评的运作,批评运作又对批评机制提出新的要求。这样,批评通过内部机制的调整和运作使批评充满活力,充满朝气。批评的每一次重大转换或转型,批评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和突破,都与批评内部机制的转换和调节分不开,也与批评机制的作用和推动分不开。因而,批评对批评机制提出要求,使其内部运转更有利于批评发展,更有利于批评的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三、加强批评机制的建设
批评机制是推动批评活动开展和发展的动力,对批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加强批评机制的建设。加强批评机制的建设要注意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1.为批评机制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氛围。批评机制分为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两个层面。批评的内部机制有赖于批评所处的文学环境和氛围的建设和发展,同时,文学也有赖于批评所设置的环境和氛围。因此,批评的内部机制的建设和发展应该与文学和批评的建设与发展统一起来,创造一个优良、宽松、自由的文学氛围和批评氛围,为批评机制的建设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从批评的外部机制而言,就是指批评动机和动力必须依赖于社会和人类活动的整体环境和氛围。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营造有利于批评机制建设的环境和氛围,加强社会环境和人类生存、活动环境的改造和提升,美化环境,净化环境,优化环境,使之有利于批评机制的强化和发展。
2.深化对批评机制的认识,改变和强化批评观。文学观与批评观都是随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现代社会对文学观和批评观也有新的要求,改变和强化文学观、批评观,对批评机制的建设有重要意义。文学观与批评观具体到批评机制的认识上应该深化、发展,应该在人类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在宇宙自然这一大系统中来认识批评机制的问题。从总体上和根本上说,人们进行批评活动的动机虽各有不同,但基本精神,或曰根本机制是相同的,都应源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人与现实的矛盾。这五大矛盾可以具体化为林林总总的众多矛盾,但基本矛盾为:人与人的矛盾主要体现为政治、伦理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主要体现为人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发展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主要体现为人的个性和人性的矛盾,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矛盾;人与现实的矛盾主要体现为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归根结底,人与现实的矛盾是构成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本矛盾。因此,人类始终不懈地追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始终不渝地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最终人类找到了两条路,一条路是改造,一条路是超越。在现实中通过改造来解决矛盾;在精神上通过超越来缓和、调节、转移矛盾,以减轻焦虑,消解忧思补偿欠缺,渲泄情绪。这两条路可谓殊途同归,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因为两者都面对现实,都追求理想,一是通过改造现实来达到理想;一是通过想象性超越来达到理想。因此,超越性成为人类最本质的精神属性,成为人类活动尤其是文学活动、批评活动的最根本的动机,超越也成为文学机制和批评机制的最本质的因素,成为这些活动的最重要的机制。这些对批评机制的认识构成了最基本的批评观,这些批评观无疑对强化批评机制建设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3.加强批评理论研究和加强对批评的研究。对批评的批评和对批评的研究是近年来批评发展的趋向,逐渐形成了批评理论和批评学学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元批评学”[3](p.278),对批评理论和批评学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批评机制既是一个批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批评理论问题。一方面批评机制的强化有待于批评理论的建设和深化;另一方面批评机制的强化又可体现在批评理论的建设和深化上。批评机制有显在机制和潜在机制两个层面,也可以说有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我们过去虽然缺乏对批评机制的研究和发现,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机制来促进批评,但批评机制也还是在潜移默化地、或隐或显地发挥作用。现在我们加强对批评理论的研究,强化对批评机制的认识,使批评机制作用得以更好发挥,增强了批评机制的自觉意识和主动意识。
4.加强批评队伍建设,提高批评家素质,扩大批评阵地,以强化批评机制。批评机制的强化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批评自身的建设和批评内在机制的调节和完善。批评机制的作用和效果本来就有调动批评积极性,增加批评活力,扩大批评影响,发挥批评作用等目的。反过来,批评的这些发展也给批评机制的强化、转换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对批评机制直接起作用的确实出于批评自身,在于批评家的批评动机和意图的设置,在于批评家在批评前的理论预设和批评期待,在于批评家的主体心智结构的完善和思想、道德、审美修养,在于批评家的观念更新和方法更新。批评队伍除以批评家作为骨干和先锋外,也还应该扩大队伍,扩大阵地,通过对欣赏的指导使一部分读者成为批评者,使读者也受批评机制的作用而转换为批评者。同时,批评对创作的指导和对作品的评价,也使一部分作者成为批评者,使作者也受批评机制的作用而转换身份。批评就是要有一种机制,使文学活动中所有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批评,发现人的批评意识和发挥人的批评能力,使批评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和能量。
5.加强和改善意识形态与批评的关系,使批评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意识形态对批评有制约和规范作用,也有促进和强化的作用。通过意识形态的作用扩大批评队伍、阵地和范围。还可以利用大众传媒工具和其他意识形态工具实现批评目的,改变改进批评形式、批评手段、批评载体,强化和改善批评机制;还可以通过设立批评机构,成立批评组织,形成批评流派来有组织、有目的、自觉地实现批评目的,使批评机制的作用更为突出和明确。当然,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批评机制也必然会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更有利于批评机制的强化和完善。因而对批评机制的调整和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收稿日期:200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