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程”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材资源重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程论文,小学数学论文,视野论文,教材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程”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是把零散的知识点置于一个单元、一个学年、一个学段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中,进行整体规划的一种教学行为.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分析数学知识的结构特点,科学重组教材资源.按数学知识结构特点,资源重组可以采用“条状重组”“块状重组”和“条块重组”三种策略. 一、条状重组:串联知识点为知识链 所谓“条状重组”,是指把教材中“纵向”的数学知识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适合条状重组的内容之间是“相互垂直”的关系,属于同一个知识的螺旋上升. 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整数的除法运算”这个内容,分别编排在二、三、四年级:二年级安排的是“用口诀求商的表内除法”,有两个板块内容——无余数除法和有余数除法.这是后续学习除法计算的两大主枝杆,是最基础的上位学习.三年级安排的是“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商是两位数或三位数).随着数值增大,无法用口诀求商一步解决,内容的外延开始丰富.教材在这个单元编排了10个例题:(1)整十或整百除以一位数口算;(2)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口算;(3)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各数位正好整除或末位有余数);(4)验算;(5)一位数除两位数(首位不能整除);(6)一位数除三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实践应用);(7)一位数除三位数(首位不够除);(8)一个数除0;(9)商中间或末尾有0(个位或十位是0,其他数位正好整除);(10)商中间或末尾有0(十位或个位不够商1).四年级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编排了“两位数除两位数或三位数的除法”.可见,三年级的除法计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理解了“一位数除两位数或三位数”的算理,四年级的除法计算学习便能水到渠成,五年级的小数除法教学也将事半功倍. 因此,教学“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时,要关注如下方面的情况:学生学习的潜在状态是什么?学习新知识存在哪些困难?哪个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后续学习还有哪些内容?细细分析一下,学生在二年级已学习了表内除法,掌握了除法竖式的基本格式,现在面临的困难是表内除法的商都是一位数,如果商是两位数或三位数时,竖式中商怎样对位?为此,教师要结合情境和图例帮助学生厘清四个“为什么”:(1)为什么从高位除起?(2)为什么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3)为什么首位不够除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4)为什么哪位不够除要在哪一位上商0? 这四个问题直击数学本质.基于此,可以将教材重组为这样的四块:一位数除整百数或整十数的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首位够除或不够除)、一位数除三位数(首位够除或不够除)、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中间有0或商末尾有0).以口算作为起始学习内容,让其在笔算学习中起“先行组织者”作用,从而渗透除法竖式中的位值制思想.如46÷2=23,有的学生想成“40÷2=20,6÷2=3,20+3=23”,还有的学生想成“4÷2=2,6÷2=3,46÷2=23”——前一位学生用实际值进行思考,后一位学生用“位值”进行思考,即4个“十”除以2得2个“十”,6个“一”除以2得3个“一”,2个“十”和3个“一”就是23,所以46÷2=23.其实,这两种思考方法是等价的,但有时教师会把第二种方法判错.笔者以为,一位数除两位数,首位或首两位能整除(如46÷2),或首位不能整除但首两位能整除(如54÷3),以及个位能整除但十位却有余数(如56÷2),这三种现象应在同一节课中出现,以制造冲突,让学生发现:被除数的个位数都能被除数整除时,从高位算起或从低位算起都能方便地算出结果;如果遇到个位不能整除,或个位能整除但十位上又有余数时,从低位算起不但麻烦而且很难算出结果,从而在对比中发现从高位算起的优越性.教师不妨先递进呈现这样几道题:46÷2、54÷3、56÷2,然后借助小棒图链接学生生活经验——平时分物品都是先整盒、整包、整捆,然后分零头,数学学习中同样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学生明白了从高位算起的道理后,可以引导他们与二年级的学习经验对接,进而迁移到“一位数除三位数(首位够除或不够除)”的学习中去.至于“0除以一个数”的教学,并不需要单独安排一节课,建议融合在解决某一位上不够除的问题教学中.当然,上述四块内容并不是要求在4课时内完成,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调整学习顺序,精简整合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先见“森林”,再见“树木”. 教材内容的条状重组,能帮助学生把一个个知识点串成知识链,让数学知识的藤蔓自然向纵深处延展. 二、块状重组:并联知识点为知识块 所谓“块状重组”,是指把教材中“横向”的数学知识按其内在特征组成一个整体,先整体感悟再局部把握.适合块状重组的内容之间是“相互平行”的关系,但却有着共同的特征. 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编排了这样四个内容:(1)分数除以整数(平均分);(2)整数除以分数(包含除,除数是几分之一);(3)整数除以分数(包含除,除数是几分之几);(4)分数除以分数.教学时一般都是按部就班,用3课时完成.其实,这四个内容有相似的程序结构,即“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基于这一点,可以“三合一”,把三节课的内容融合一节课上,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把一个物体看作单位‘1’”,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了“把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再次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分解了15个例题逐步开展教学.可见,分数虽然比较抽象,但学生基于这三次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对于例1“量杯里有“远距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材资源重组_数学论文
“远距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材资源重组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