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与生态美学理论的“城市入侵”现象探析

基于城市与生态美学理论的“城市入侵”现象探析

【摘 要】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随着人类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也具备了丰富性,随之而来的是城市规模与数量愈发庞大,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与制约作用。可以说城市化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将从刘易斯的城市理论与相关美学理论作为出发点,分析我国城市化现状,并提出一些现实建议,为我国城市化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美学

溯源于公元前30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出现的第一批城市,随后全世界的城市数量与规模逐渐扩大。纵观城市发展史,许多学者试图对城市发展进行辨证性的总结。

一、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观

(一)城市理论概述及启示。从空间维度上看,城市是一个具有永恒意义的文化磁场;从时间维度看,城市有其独特功能,即纵向上城市的文化贮存、孕育和传承功能。刘易斯强调:人是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城市最终的任务是推动人们有意识地参与宇宙和历史的进程”,[2]这个动态进程可谓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交流与互动的生态过程。芒福德对于城市的看法是有机的城市观,意味着城市的发展在哲学层面上有其生态意义。城市的演变与发展以自然作为重要基础,并在这个基底上不断壮大的。

(二)城市的美学意义。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认为,城市化进程与美学存在相关性,他认为“城市规划必须具有谨慎的、社会的、生物学的及美学的原则。”[1]吴老先生所说的“美学的原则”,即是认为城市规划理论应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芒福德将城市看成一个有机生命体,即要系统看待城市区域间的联系,从而起到发展城市及保护这个有机体中所有生物生存权利的作用。具有生态美学内涵的城市,能为自然存在物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及一切发展所需的环境条件,所以,城市无论是在物质供给层面还是在精神满足层面,都有其存在意义。

二、荒野、城市与文明

清华大学哲学教授卢风认为,现代城市不仅与荒野相对,而且是反生态的。[3]尽管城市有许多生态弊病与缺陷,它依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文化传播的载体、科技进步的动力、社会稳定的根基……

我用克雷洛夫的寓言来回答他们:蜜蜂在花朵里辛勤工作,老鹰鄙夷它:“辛苦又有何指望?”蜜蜂说:“我生来是为大家服务的,看到许多的蜂蜜中有一滴是我酿造的,这就是我的安慰了。”

中国人均占地面积极少,那么既要实现城市化又想避免生态问题,只有走生态化小城市建设之路。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理应摧毁所有野生的(自然的)存在物,塑造一个完全人造的世界;极端生态主义者认为,应尽可能不干涉自然事物,保持其原始状态。其实这两种设想都太过偏激,应把和人类命运相关的生态纳入文明,建立生态的文明的绿色知识,并用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中国特色新型生态城市。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基于以上特点,此阶段要考虑的是能力问题。创始人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步分开,开始退居到董事长的位置,任务是制定决策,并从企业内部或者外部选择最优秀的人才担任总经理掌管企业经营的各项事务,并对董事会负责。同时在社会上大量吸收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才,组建良好的团队。

我国城市数量和规模在21世纪以后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从2006年的13个发展到2017年的19个,提高了30%;人口数量在200-400万的城市从2006年的28个发展到2017年的 42个,增长了33.3%;人口数量在 100-200万的城市从2006年的81个增加到2017年的100个,增长了19%,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化保持持续增长的水平。

在新中国成立时,城镇人口比重仅为10.64%,乡村人口比重高达89.36%,可见当时城乡人口构成比重悬殊过大。但是,由表格可以看出,城镇人口比重一直在不断扩大,乡村人口比重一直在不断减少,一直到2010年,二者比重持平,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部分人从乡村走进了城市,并逐渐在城市之中扎根。毕竟由乡村到城市,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生活现状,提高生活水平,还能获得更好的教育、医疗条件以及公共服务。(表1、表2数据来源:2008-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

?

?

四、启示

城市化发展速度并非越快越好,虽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但同时也导致了城市与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层出不穷的生态环境问题,致使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在这时,美学领域开始将生态及环境问题纳入美学研究的范畴,环境美学和生态美学应运而生。中国城市化建设有必然性,我们必须建设具有生态美学价值的城市,建设低碳城市,是城市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区,全面生态规划,要更加重视生态需要,实现共建共享,更好地实现城市管理。[4]党和政府应该优化现实层面利益诉求机制,完善部门职责,发挥政府的公信力,更好地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5]

在对未来的期待中,照料者最关注的是能否给心智障碍家庭成员提供一个“合宜”的住房,这是未来安置规划中急需解决也最具挑战性的部分。Mengel等人研究发现,年长的照料者最为关注的诉求是住房选择。Weeks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居住和照顾选择的重要性。心智障碍成员不一而足的残障类型和程度、与照料者的社会关系、家庭生命周期等,这些都会影响不同家庭在未来安置规划上的差别化需求。心智障碍人士大多与照料者共同居住,一旦照料者因生病或死亡等原因无法与其共同生活时,障碍人士的居住和照料问题便成了悬而难决的头等大事。

参考文献:

[1]毛宣国,李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理论的美学意义[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01):108-115.

[2]李月.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史观[D].上海师范大学,2016.

[3]卢风.荒野、城市与文明[J].环境教育,2010,(02):5-7.

[4]王国聘,张婉.科学认识和处理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重要关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8(04):1-9.

[5]吴启越,刘雯.浅析网络时代抗争运动的视觉化嬗变与机理[J].戏剧之家,2018,(36):219-220.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8-0121-01

作者简介:刘 雄(1994-),男,汉族,福建人,硕士,南京林业大学,研究方向:社会生态学。

标签:;  ;  

基于城市与生态美学理论的“城市入侵”现象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