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结构的战略调整与国际化对策_石油论文

我国能源结构的战略调整与国际化对策_石油论文

我国能源结构的战略调整与国际化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能源论文,战略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972X(2000)07—0030—04

一、能源战略调整的基本方向是加大油气比重并格外注重利用国外资源

我国能源战略已经面临重大调整。解决资源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不断趋于激化的矛盾,惟一出路是调整供给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是石油供给。从当前看,煤炭的比重下降,油气比重加大;自产油气的比重趋于降低而进口油气的比重不断提高已属必然。

事实上,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优质能源比重上升的趋势在“八五”初中期就已经明显显现。1990年至1994年,我国煤炭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为5.05%,低于同期能源消费5.6%的平均增长速度。 而同期我国汽油、煤油、柴油和电力的增长速度则分别为9.16%、6.55%、9.02%和10.42%。如果不是能源供给结构的约束, 这些能源品种的增长速度可能还要快得多。由此导致,从1993年起我国就已经跨入了原油净进口国行列,当年净进口量为998万吨。1996年,我国石油进口量比1995 年增长了22.14%,而同年石油出口仅增长6.83%。与此同时, 全社会煤炭库存量大大超过正常水平的现象在1992年就已经显现,1995年时的库存量已经接近2亿吨。但应当说,在“九五”计划制定过程中, 对能源消费结构的这些变化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油品需求的巨大增长缺乏足够的估计。结果在1997年,石油供求缺口导致我国石油进口一下猛增至5926万吨,比上年的3845万吨增长54.12%, 这还不包括当时严峻的反走私形势下通过非法途径的流入量。1998年,在强化进口控制和严厉打击走私活动的政策下,石油进口量回落到4906万吨,但这一数字仍比1996年增长27.59%。1997年和1998年, 我国石油的净进口量分别为3383万吨和2910万吨[1]。

从中长期过程看,我国能源结构的油气比重将呈加速上升态势。按照“九五”初期的预测,我国到2010年和2020年时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分别达19.5亿吨和24.2亿吨标准煤;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分别下降为64%和58%,而石油的比重将上升为20.6%和21.8%,天然气比重将上升为6.2%和9.7%[2]。 以此推算, 我国在2010 年和2020年时的石油需求量将达4.02亿吨和5.28亿吨。其中2010年的石油预测需求量与我国“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规划的1.55亿吨目标产量相比,缺口达2.47亿吨。从当前情况看,这个预测对能源需求总量的估计可能偏高。从“九五”后期情况看,2000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石油需求的年均增长率可能在4.3%—5.4%之间。以此推算,2010年时我国石油需求量将在2.94亿吨—3.19亿吨左右[3]。 但这一数字可能对当前私人购买轿车的增长、土地承包制延续30年不变下农业机具的迅速增加、鼓励消费的政策不断出台等因素的估计仍不充分,对需求增长的估计可能偏低。但即使按这个偏低的估计,与上述战略规划的目标产量相比的缺口仍达1.39亿吨—1.64亿吨。

我国中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石油供求缺口几乎不可能依靠石油工业的增产弥补。根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的报告,1990年时我国石油的探明储量为32.6亿吨(折合标准煤47亿吨),仅占我国常规能源资源储量的3.03%。与此同时,与生产能力相比的剩余可采储量极为有限,采储比只有22%左右,而这一指标的世界平均水平为46%。我国东部油田大多已进入产量递减期,开发难度增大,成本趋于上升。海上石油由于受资金、技术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等方面影响,很难在可预见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大的飞跃。西部油田虽有一定前景,但由于开采环境恶劣、运输手段滞后等因素影响,大规模开采的条件尚不具备。从“九五”末期的情况看,到2010年时,我国石油产量的乐观估计最多可达1.95亿吨。这一预测已经比“九五”初期的规划目标提高了25.81%。就是说, 即使按最乐观估计,2010年时我国的石油供求缺口也将在1亿吨以上。 这个数字可能要占到我国当时石油需求量的30%左右。

由于国际市场的油价总体趋于下降,我国石油生产成本从1997年起已经高于国际市场。到2010年时,即使我国能够达到1.95亿吨的石油生产能力,这个生产能力的相当部分可能也是处于严重不经济的状态之下的,届时实际产量很可能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下远低于生产能力。如果出现这种状况,我国石油供求的内部平衡缺口可能还要大得多。这还未考虑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技术设备更新的推动下,我国的钢铁、化工、有色金属、机械等重要基础产业在“十五”计划时期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以油代煤趋势的可能性。

平衡石油供求缺口的必然选择是利用国际市场,开发外部资源。

二、供求平衡、比较利益和经济安全是能源战略调整的三个基本立足点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哪怕是大国,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依靠外部市场获得供给、调剂品种是很正常的事,没有必要强求需求结构适应自己的资源结构。不仅资源缺乏的日本如此,就是资源大国的俄罗斯和美国也是如此。俄罗斯的煤炭资源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3.4%,但煤炭消费量只占8%;美国的石油储量只占世界总储量的2.9%,但石油消费量却占25.2%。而我国的情况是,煤炭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1.1%,煤炭消费量却占29.5%;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3%, 但石油消费量仅占5.2%。简言之,我国能源结构的问题是对煤的倚重过大, 对油的开采过度。压缩煤炭消费和更多从外部市场获取石油供给应当成为我国能源战略调整的基本方向。

减少煤炭消费实际上已经成为客观趋势。需要讨论的是石油进口快速增长的战略取向。

如果我国的能源战略调整为迅速提高油气比重,在油气比重提高中又较多地依靠进口石油,那么我国就需要慎重设计我国的战略对策。

我国之所以需要进口石油,根本地是出于能源品种供求平衡的需要。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2010年时,我国可能至少要进口1 亿吨石油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目前国际市场上供给能力严重过剩和石油开采技术不断出现重大突破的情况看,满足这样一个需求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按我国1998年进口量4906万吨,外汇代价56.8亿美元的价格水平大致推算,1亿吨石油需115.78亿美元。 根据当前我国外汇储备与外汇收入的增长趋势估计,这个代价也仍在可承受范围内。但这还只是静态的估计。

从动态看,我国对进口石油的需求量可能并非仅仅取决于预测需求总量减去国内生产总量的差额。按照经济学原理,进出口的根本驱动力是获取国际比较利益。简单说,影响我国石油进口量的国际比较利益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国际市场油价与国内石油生产成本的比较。如果国际市场油价低于国内生产成本,压缩国内生产和更多进口就是有利的。二是进口石油替代其他能源品种的经济性。考虑到治污成本和工艺技术成本,如果用石油取代煤炭等低质能源可以使耗能产业的生产成本降低,那么用进口石油取代国内生产的煤炭就是有利的。三是国际市场上能源产品的长期价格走势。由于任何国家的能源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能源产品价格将不断趋于上升且上升的速度很快,那么一般说,先买别人的而后开采自己的是有利的。从当前情况看,这些因素都是现实存在的。由此判断,我国中长期战略发展过程中的石油进口量实际上将是一个不确定性较大的区间。粗略判断到2010年时石油进口量的弹性范围可能在1亿吨到3亿吨之间。

石油是一种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物资。没有一个国家会仅仅根据供求缺口或国际比较利益原则来决定本国的能源战略。石油安全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政治独立等多方面的重大影响是人们常识之内就可以想见的事。

上述讨论的目的是要说明我国能源战略调整的三个基本立足点。这三个基本立足点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供求平衡、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比较利益、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三、我国能源供给国际化趋势的战略应对措施

1.建立“风险采购”方式的安全屏障。如果中国未来的石油需求将较多地依靠国际市场,这意味着一个极其巨大的国际贸易商机。可以有几个推算:1996年全世界的石油产量为30.66亿吨, 1 亿吨石油相当于1996年世界产量的3.26%;如果中国的需求量为3亿吨, 这个比重将达到9.78%。如果中国2010年时进口1亿吨石油,与1998年4906 万吨的进口量相比,增长率是103.83%;而发达国家1996年与1991年相比的燃料进口增长率只有12.62%, 能源几乎完全依靠进口的日本同期燃料进口增长率也只有11.11%。从1990年到1998年, 我国石油及成品油进口额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从1.94%上升到4.05%,如果到2010年时石油进口量成倍增长,这个比重显然还会大幅度提高。显然,中国将是未来国际石油市场上需求增长率最快、在新增需求中所占份额最大的国家。

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石油又是一种为国际大资本所操纵的具有高度投机性、垄断性的物资,其价格波动的幅度极大。这一矛盾形成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风险。一个显然的可能性是,即或我国的石油炼制企业全部采用了最先进的工艺设备,内部管理实现了最现代化的规范操作,只要国际油价上涨几美元,这一重要基础产业的效益就将被全部抵消。从长远看,我们决不能盲目、被动地让国际市场、让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甚至让国际投机资本来左右我国重要基础产业的效益状况。我们必须要采取主动性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思路之一是建立以期货交易为主要手段的风险采购屏障。

什么叫风险采购屏障?简单说,可将我国从国际市场上的原油采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用油企业直接按照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化实行“随机采购”,另一部分由专门承担流通风险职能的进出口公司实行“风险采购”;用油企业以固定价格向这些专门承担流通风险职能的进出口公司长期定货,而这些进出口公司主要从事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的“套期保值”和投机运作并以此博取差价和获得风险收益。从长远的石油安全看,专门从事这种“风险采购”的企业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有不可。

2.建立能够模拟国际市场运行成本的生产基地。在我国能源战略调整进程中,留给我们用来积累经验的时间并不多了。但从现实情况看,产业条件与体制条件并不利于积累这种经验。目前不论在设备工艺还是原料比重上,我国石化产业的生产体系基本上是内向型的;在绝大部分炼油厂,进口石油仍是根据炼油能力按比例分配配额,仍处于补充供给的地位。在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上,政策的着力点则更多地作用于石油限产和对短期过剩的炼油生产能力的调整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石化产业中的炼油环节实际上无法真正“贴近”国际市场,对外部市场信息的敏感程度也并不高。现在看来,从国民经济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出发,有必要采取一定的特殊措施打破这种格局。其中一个值得考虑的对策是,在我国的石化产业中选取在炼制能力上有一定规模、工艺技术装备与生产成本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个别企业,给予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的体制与政策条件,让其成为在国内模拟国际市场运行成本、积累利用国际市场经验的生产基地。从这样一个对国际市场敏感程度很高的“晴雨表”中,我们可以更直接、更准确地获取五方面重要信息:一是国际市场原料及成品油价格走势的信息;二是国际大型石油资本的生产成本信息;三是石油与成品油价格之间连动规律的信息;四是油品炼制的技术工艺、装备改进信息;五是辨别成本、技术因素和投机资本因素对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信息。这样一个措施,对强化我国石油安全、规避国民经济运行风险、优化资源与基础产业的资产配置以及获取更多国际比较利益等方面将有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

建立模拟国际市场运行成本的生产基地是一项事关国民经济全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措施。作好这件事,显然需要国家政策的全力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进口配额上要给予优先保证,让“基地”在原料方面真正获取与国外石油资本同等的成本条件,以便我们能够真实地观察、了解到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的有关信息,及时规避国际投机资本或石油垄断资本兴风作浪的风险。

3.建立合理数量的战略储备。从目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看,为强化国家石油安全,应对突发事件,我国有必要逐步加大自己的石油战略储备。除企业为保证均衡生产建立的石油储备外,建议在未来10年内把国家的石油安全储备逐步提高到60天左右。按照2010年时我国国民经济对石油的年需求量为3亿吨大致计算, 这样一个安全储备量大约需要建10个500万吨的石油战略储备库。

从现代科技与军事武器装备的发展水平看,“山、散、洞”的布局原则已经意义不大。因此,战略储备库应尽量建立在临港、临输油管终端,具备优越的低成本运输条件的地方。另外,应尽可能和大型炼油厂临近,以便利用生产企业的日常消耗进行新陈相替的“倒库”运作。

收稿日期:2000—04—24

标签:;  ;  ;  ;  ;  ;  ;  ;  

我国能源结构的战略调整与国际化对策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