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 ·
江右王门修证派刘阳论*
彭树欣1,彭雨晴2
(1.江西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南昌 330013 2.内蒙古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呼和浩特 011517)
摘 要 :刘阳的学说和工夫是基于纠正阳明后学之弊而建立的。其“良知说”一方面将王阳明的良知学与易学之精蕴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又将周敦颐的无欲说和良知学贯通起来,从而丰富了阳明的良知学。刘阳为学最鲜明的特色则是重践履实功,并以此著称于世,是江右王门修证派之大家,而其工夫论主要是在具体指点学者的用功中呈现出来的。他正是通过实际的践履工夫,真正地践行圣贤之学,故成就了圣贤人格。这正是阳明学的一大特色和贡献,也是江右王门的最大特色和贡献。
关键词 :刘阳;江右王门;修证派;良知;工夫
刘阳(1496—1574),字一舒,初号三峰,后又号三五,人称“三五先生”,江西安福县人,王阳明弟子,与邹守益、刘文敏、刘邦采等同县、同门,为至交,为江右王门代表性人物之一。关于刘阳研究,只有蔡仁厚《王学流衍——江右王门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用一小节两三千字作了简要论述,主要分析了刘阳的几段语录,而未能深入到其整个哲学思想的脉络中,而所用刘阳文献也仅限于黄宗羲《明儒学案》。此外,未见任何著作或论文论述之。随着笔者整理的《刘三五集》的出版,有必要对刘阳展开进一步研究。
一、刘阳的生平和著述[注] 此部分内容依据《刘三五集》(卷九)附录资料而成。
明弘治九年(1496)七月十一日辰时,刘阳于母归宁时出生外祖家。稍长,读书社学,慧敏不群。一日,侍立祖侧,祖曰:“萨真人十二年一念不苟而二将降。”遂惊悟曰:“一念之动,鬼神知之,而可忽耶?”年十三,放学归,祖母令其计债券生息之数,因闻生息亦能害人之说,反诘祖母曰:“害人事可为而纪耶?”于是泣告祖母焚债券,祖母喜其善心,竟从其请。
后游县学,学举子业,然志存高远,淡然于举业之习。年二十,从家乡心学家彭簪、刘晓受学,两先生深器之。一日,读《性理大全》,忽有省,遂动希圣之志。正德十六年(1518)春,刘晓间示之王阳明语录,遂益发向往心性之学,并思亲自问学于阳明。时阳明巡抚虔(赣州),遂亲赴虔。至虔时,已是年关除夕,泊舟野水,风雪霏霏,手指麻木,不得屈伸。然他不畏风寒,心津津然自喜。次年正月初一日,执雉为贽,拜阳明为师。阳明见其修干疏眉,飘飘然世外之态,谓诸弟子曰:“此子当享清福矣。”命之习静,每日两参,而阳明启迪甚殷。时与翼元亨等27人共学,互相稽切。越数月,告归,阳明不忍别,又留之数日。分别之日,阳明勉其曰:“若能甘至贫至贱者,斯可为圣人矣。”后遇郡督学周玉崕,以理学课士,而与阳明持论不合,然阳申述师说,竟得首选。周氏赠其《上祭语录》,且署其卷曰:“自上吉州,仅见吾子一人而已。”继任者邵端峰对阳优礼尤至,授以魏庄渠《体仁说》。二督学皆以斯道之任期之。
嘉靖四年(1525),举乡试,中举人。嘉靖二十年(1541),参加会试,不第;然此年以学优得选,拜砀山县令。刘阳勤于政事,一心为民,三年间,砀山得到治理。上朝廷考绩,进阶文林郎。离任之日,士民遮道,哭泣若失慈母。去后,砀人创仁政祠、去思碑祀之。嘉靖二十四年(1545)十二月,升任福建道监察御史。次年,世宗改万寿宫为永禧仙宫,百官表贺,群御史推阳为代表,阳独毅然曰:“此当谏,不当贺。”任职不久,念祖殁未葬,连疏以病乞归;或云严嵩欲与其联姻,故托病乞归。家居数年,朝廷起用天下有才望者十人,惟阳不赴。后又以贵州道御史召,不久陪点光禄少卿,竟皆不赴。
自嘉靖二十五年(1546)刘阳辞官归隐后,未再出仕,息迹林下近三十年。始结庐于里之三峰。后常会复真书院,与邹守益、刘文敏、刘邦采等阳明弟子一起讲学。阳好山水之游,嘉靖三十一年(1552)秋,与刘邦采、周怡等一起游南岳。直至次年正月上元日始返家,不久又独往南岳再游。夜半坐祝融峰,披羊裘观海日,残冰剩雪,柱杖铿尔。自南岳归后,弟子从游者日众。嘉靖四十五年(1566),安福县令会集群士,请阳主讲于明伦堂。不久,阳联会水云书院。晚年辟云霞馆于三峰,又坐半云洞天,与诸同志讲道。在家,建祠堂,重祭祀,立家会,敦孝弟。居乡,联乡人为月会、社会、厉祭会,为乡约,遵《圣谕》,申仁让,说良知,风动安福南乡一带。又立义仓于二区,乡里赖之。阳谙达事体,善为乡人解纷批难,争曲直者,多不之有司,而之阳之庐。总之,刘阳为官时间甚短(仅六年),一生主要隐居乡间,修炼身心,并以讲学弘道、化民成俗为志业。
万历二年(1574)五月六日,弟子朱汝昌病危,阳往视,染病。十三日,朱易庵、邹颖泉、彭雪蓬过访,阳仍论学不倦。六月七日,早起,正襟踞床而坐,惺惺不昧,撑持至申时,仰面弟子李挺等,拱手而逝。当其病危时,族、里人祷之,犹如疾之在己躬。卒后,族、里人如失慈父母,会哭于家者百数十人;弟子加麻执心丧者月余;郡邑缙绅大夫,奔走填门,至不能容,悲怆道路,世所罕闻。死后,弟子特建祠以祀之,四方之士仰之如泰山北斗。其友王学夔铭其墓志,称其“一时之望,百世之传”。[1]
刘孟雷曰:“其(指刘阳)精悟敏修,同志咸赖以为赤帜……若先生所就,其殆善师绍兴而有功于世教者欤!”[6]179
据笔者考证,刘阳著述共8种,现唯一存世者为收藏于安福县博物馆的孤本文献《三五刘先生集》。这一文献其实由两个残本组成,即十五卷本《三五刘先生集》残本和五卷本《三五刘先生集》残本。其中前者存5卷,后者存3卷,两者内容不重复,实际内容存8卷。笔者将此8卷文献以及辑佚之文献整合为一个10卷共14余万字的新版本《刘三五集》,并由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注] 详细考证参见:彭树欣《王阳明弟子刘阳著述考及其孤本文献之发现》(见《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十六辑》(2017年)。
二、刘阳的主要思想
(一)对阳明后学弊端的批评
植物体内同化物的流动具有向库性,和植物具有向光性都是植物的特性。植物具有向光性,但如果没有光,植物的向光性就显示不出来。同样,植物体内的同化物,在没有库信号的情况下,也就只能停在原处不动。“小麦籽粒的干物质约有40%来源于旗叶,如果把正在灌浆的麦穗剪掉……结果同化物多以淀粉的形式积累于叶片中”[《植物生理学》(2016年7月第一版)(中国林业出版社)(第173页第25行)]。这个实验证实了同化物的移动与库信号相关联。
刘阳尤其警惕、批评当时学者(包括阳明后学者)中普遍存在的只言不行、言行不一之弊,其曰:“美尧舜之孝弟,而无称于乡党;小温公之诚实,而不践其然诺。言独言幽,乃无忌于可视可指;言著言察,乃未及乎行之习之。”[5]165又曰:“今世学者喜言不睹不闻,似密矣,然于可睹可闻者,顾疏脱而不检,其可乎?且喜言著察,似精矣,然于行与习者,竟恣肆而踰闲,其可乎?”[5]177其弟子刘孟雷也深知其弊:“自绍兴以此学开群蒙,天下之人类能言良知,其穷极玄玅,道说精蕴,多出于高明才哲之士。故静而叩之,若真有得,一涉色界,便落世尘。”[6]179这些言论均深中当时学者之隐疾,指出其喜言道德良知、言本体甚至言工夫者多,而实际上缺乏真正的工夫,甚至根本不修行。
刘阳弟子甘雨认为,其师救治了阳明后学之弊,对阳明学贡献甚大,其曰:“藉令末流学术,不得先生(指刘阳)障其颓波,吾惧新进少年争骛于禅定解脱,高者豪举,卑者恣睢,其不祸人心而贼世道也者几希!繇斯以谭,虽谓先生为东越(指王阳明)之素臣可也,何啻高第。”[7]其实,刘阳的学说、工夫就是基于纠正阳明后学的弊病而建立的。
(二) “良知说”
刘阳的学说的主体是其“良知说”。刘阳对于阳明的良知学可谓身体精研,自谓得阳明之旨;而当时讲席之盛,皆非其所深契,其尝谓师泉(刘邦采)曰:“海内讲学而实践者有人,足为人师者有人,而求得先师之学未一人见。”[5]164-165这明显是以得阳明之旨自许的。其“良知说”一方面将王阳明的良知学与《易经》思想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又将周敦颐的无欲说和良知学贯通起来,这在阳明后学中有独到、深刻之处。
1. 良知“如日中天”——良知本体即易体、乾体
他说:“你等我一个月,好不好?”没有回答,两个人都没有再说话。清晨起床,她已经不见了。他躲在宾馆里,吸了一盒烟,想着前途与归路,屋子里着了火一样。
1. 践履实功
其一,良知本体的先天性。易具有先天性,刘阳曰:“河未图,易森然也;偶图矣,易森然也。图而秘焉,易固易哉!”[5]148因刘阳已体悟到良知本体即易体,故此言也可以说是在讲良知本体:不管人是否发现、表现良知本体,其先天地森然、固在。其二,良知本体的运动性。所谓运动性,即良知之生生不息。刘阳曰:“昼夜者,时;无昼夜者,易。易,不已也。”[5]148又曰:“夜半蒙而睡,睡初觉,目未开。当此之时,人曰天地鬼神临之而若影响,惟我良知昭焉,即天地,即鬼神也。昨寐时不息,今寤时不息,几也,微也,神者也。”[5]151就是说,易体(或良知本体)昼夜不息,生生不已,具有奔涌不息的生命力。其三,良知本体的自主自发性。刘阳认为,良知本体具有自知之明,能自作主宰,自知几知微,自知善知不善。其曰:“良知如日中天,常自知几,即是致,即是格物。颜子之有不善,未尝不知,未尝复行。”又曰:“知者,心之神明也。知善,知不善,必为,必不为,止至善者也,天之明命也,故曰良。”[5]147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自然会知,自然会发动。刘阳认为,这是天所赋予的(“天之明命”),“如日中天”,毫无障碍,自主自发,这就是致良知,就是格物。这也就是牟宗三所谓的“智的直觉”。其四,良知本体的阳刚性(或曰乾健性)。前面所引“刚健中正,纯粹精”“乾体”“良知如日中天”,可形容其阳刚性。刘阳又曰:“独知之明,大明悬象,照临天下者似之。盖观于《晋》。”[5]153所谓“大明悬象,照临天下”,也是形容良知之阳刚性。这是一种纯阳无阴、刚健有力的宇宙本性、生命本性。综合言之,此四性就是指良知本体具有易、乾之特点,具有宇宙精神、天地精神,具有穿透生命、超越境遇的力量。刘阳对此有深刻的体会,故认为“境寂我寂,已落一层”。[5]129因为良知本体能从当下境遇中,自作主宰,奋力跃出,呈现出来,健行不息。故刘两峰(文敏)评价道:“此彻骨语也。”[5]164此彻骨之语,正是刘阳融合、体证良知学和易学的结果。
虽然良知本体具有易、乾之宇宙本性,但并不意味不需要用致良知之功,因为人有后天感性、欲望之杂,本体有受蒙蔽之时,有遏其生生之几之时。故刘阳又强调“致”之之功,其曰:“致,言学也;致者力而后天者完,故曰‘明明德’,曰‘顾諟天之明命’。五常百行,明焉、察焉,圣学无遗蕴矣。”[5]147-148也就是说,必须用致良知之功,而后良知本体(天)才能完备、充实;所谓“明明德”“顾諟天之明命”“五常百行,明焉、察焉”,均是讲致良知之功。刘阳所谓“致”,主要是指在良知本体上“致”,即阳明所谓以良知为舵、为把柄,抓住之,不断地用力,这就是本体工夫。其曰:“只是在知上了落”[5]147“其归在知,知则无弗了矣”。[5]151如此“致”良知,则“身心意知物,一时具足;格致诚正修,一时一事”。[5]147又曰:“主宰是心,流行是意,主宰之精明是致知,流行之中节是格物,于此不遗,具见真体。”也就是说,抓住了良知本体,于此用力,一任其流行事事物物,则致知之功成。如此身心意知物,指向的都是良知本体,可谓“一时具足”;格致诚正修,指向的都是“致”,可谓“一时一事”。
总之,刘阳一方面突显良知本体的易、乾之性,一方面又强调工夫之实,可谓本体与工夫合一。故其曰:“君子之道……其知如天,其履如地。”[5]131“知如天”是指本体的易、乾之性,“履如地”指工夫之实。又曰:“知惟良故致,致故能满其良之体,假令言知不必良,言良知不必致,是将使情欲为君,性灵尽荡,夫岂先师立教之本旨乎?”[5]180刘阳认为,既需讲本体之纯粹精良,又需讲致之之功,如此才符合阳明立教之本旨,否则良知被遮蔽,而情欲为人之主。可以说,刘阳对良知本体内涵的阐释,丰富了阳明的良知学,而其“致”良知之功,亦得阳明真传。其对良知本体之理解因融入了《易经》思想,彰显了良知本体的乾健、阳刚、创生、不息之宇宙精神、活力,与王畿强调良知本体的虚无、空灵和聂豹、罗洪先等强调良知本体的虚寂、静谧,有明显的区别。故其“良知说”,既避免了王畿为代表的“超洁者荡之以玄虚,而夷良于贼”之弊(即蹈空而玩弄光景、播弄精神之病),又无聂豹、罗洪先等归寂派偏“静寂”之病,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阳明后学之弊。
刘阳提出“养知莫善于寡欲”,在于警惕欲之种种危害及其遮蔽良知本体之弊,在某种程度上是针对泰州学派“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而一是皆良”(即将良知混同情识、欲望,气机鼓荡,猖狂而肆)之弊而发,更是针对一般阳明后学者表面上谈良知,实际上染指世情、行为放荡而发的。
良知本体虽“如日中天”、乾行不息,但落于生活现象界,未必能彻底呈现,因为人有自然感性之杂。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会陷入良知现成派(泰州学派)之弊,即混情识为良知。故刘阳对于人的自然感性——欲(人欲、私欲)有相当的警惕,所谓“人心(此指人欲)惟危,险阻之谓也……君子盖无时而不惧夫危也”。[5]128其释“欲”云:
邹德泳称其:“良知宗契,密证真功。根心生色,导和履中”[15]
诸情先欲,诸不善起于欲。欲逐则侈,欲满则骄,欲拂则怨,欲丧则戚,欲阻则摧,欲急则躁,欲争则忮,欲深则婪,欲苟则污,欲牵则迷,欲穷则乱。欲者,不善之端也,小则过,大则轻生祸伦,灭天理而纵之。[5]153
刘阳指出诸不善之端皆起于欲,并具体分析了各种欲及其危害。他又以诗的形式嘲笑世人沉迷于欲,其《感兴》云:“猩猩但能言,竟从嗜欲使。人亦笑猩猩,笑者仍未已。翩翩述圣经,操孤追良史。几谁见枢机,反将思其耻。”[5]29人笑猩猩,其实自己也像猩猩一样嗜欲不止而不知耻。
同时我们得到江西省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64.8%、27.1%和12.6%(表2)。性别、年龄、饮酒、绝经、体质指数、腹型肥胖、高身体脂肪率为高血压独立影响因素。高血压人群中服用单一降压药者占75.1%,两药联合者占12.7%(表3)。江西省高血压患者以短效降压药治疗为主,高血压总体控制率和服药率较低。
刘阳认为,人欲导致人遮蔽、遏制其良知本体,他说:“有达其性之生机,有遏其性之生机。遏其生机,赖之以并育,难矣。故自私自利者害仁。”[5]181所谓“遏其性之生机”者正是自私自利之欲,也就是说,人欲遏制性(良知本体)的生生之机,使之无法发育、流行。因此,刘阳提出“养知莫善于寡欲”[5]127[注] 这一句话最早出自程颐,他说:“致知在所养,养知莫过于寡欲二字。”(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0页)程颐的“知”是指知识,而刘阳的“知”是指良知。 ;寡欲乃至无欲才能恢复、呈现良知本体,他说:“故欲消而俱消,欲淡俱淡。欲至于无,情之顺也,性之静也,天地之真也。”[5]153此所谓“性之静也,天地之真也”,就是指良知本体在无欲之后所恢复的本来状态。正因为如此,他服膺周敦颐的“无欲说”,他说:“周元公主静,则以一言并包之……学元公,人极立矣……昔者圣人以天下之大相授受,而独语精语一。元公以一为要,盖圣人之相传者,故曰学元公。”[5]105-106
周敦颐“无欲说”云:“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几乎!”[9]周氏认为,学圣的关键是无欲,无欲则能达到心之静虚、正直状态,如此则明通公溥,于事理无碍。周氏已蕴含无欲则能恢复心之本体之意,刘阳继承这一思想,认为无欲主静则“人极(即良知本体)立”;又说“静,知(即良知)之无欲者也”[5]128,即无欲主静就是良知的本体状态。于是进一步提出“养知莫善于寡欲”的主张,认为保养、保任良知的工夫在于寡欲、无欲。如果说,前一节所论的刘阳的“致”良知是从积极面说,强调的是本体工夫,即直接从良知本体上用功;那么此处则从消极面说,即保养良知是从寡欲、无欲着手的,这是以寡欲、无欲之工夫来复良知本体。这里,刘阳将周敦颐的“无欲说”和王阳明的“良知说”贯通起来,从而将前者收归于后者。应该说,这两种工夫在刘阳那里是相资为用的:寡欲、无欲,则良知本体易呈现;而在本体上用功,则人欲也渐渐退听,自然会寡欲,乃至无欲。而寡欲则是刘阳生命的底色,其生活简朴,为官清廉,是一个典型的清心寡欲者,阳明谓其“享清福”者正得力于此。
2. 养知莫善于寡欲
子程序上电初始化把程序全部复位,其作用在于使系统做好工作准备,降低程序死循环的可能性,增加系统可靠性[4-5]。
(三)践履实功和工夫论
为避免将良知学玄虚化、禅学化(这是阳明后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所谓“跻阳明而为禅”[8]703),刘阳将阳明的良知学与《易经》的精蕴贯通起来,从而突显良知本体的儒家乾元之性。此其长期读《易》、研《易》之心得。阳明心学的形成,有易学的影响,特别是龙场悟道尤得易学之力,但阳明良知学中的易学思想还未明显体现出来。刘阳发掘阳明思想中潜藏的因子,将良知学明显易学化,从而呈现良知本体的宇宙精神、天地精神。刘阳曰:“良知如日中天”“易,心之体也”[5]147-148“刚健中正,纯粹精,无一毫发歉,而后无一毫发非乾体。”[5]129综合言之,心体即良知本体,也即易体、乾体,为道德创生实体。总括刘阳的本体论,其所谓良知本体、心体或易体、乾体,主要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到了山西,不吃碗正宗的刀削面,那绝对算空走一趟。山西刀削面一讲刀工,二讲浇头,小小一碗面,里面有很多门道。削面功夫全凭手的劲头掌控,削出的面似空中飞舞的柳叶,又似水中畅游的银鱼,中厚边薄,均匀有致,长短六寸,方为上品。
虽然刘阳的“良知说”富有自己的特色,但其学问的宗旨主要不在建立学说,而是重视实际工夫。刘阳乃以践履实功而著称于世,是江右王门修证派之大家,是真正的修证者、修行者。在江右王门中,虽其学说可能无法与邹守益、聂豹等相提并论,但其实际工夫与他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刘阳在江右王门中依然享有崇高的地位,自邹守益殁后,其俨然已成为江右王门的一代宗师。如邓元锡曰:“自东廓公(即邹守益)殁,学者师尊之如公。”[10]黄宗羲亦曰:“自东廓没,江右学者皆以先生为归。”[8]442
刘阳为学最鲜明的特色就是重践履实功:“学本良知,而求端于躬行”[11]“为学务实践,不尚虚寂”[12]“与人言,依于践履”[13]。其一生用功精进不息,也每每告诫学者要像孔子一样用功:“孔子之学,率十年一进。藉令其寿加乎七十,又当有进于从心所欲不踰矩者。”[14]155其实这正是刘阳本人的写照,故王时槐曰:“即是语推之,先生(指刘阳)所以孜孜不懈而求勉其所未臻者,盖尚未有涯也。”[14]155在江右王门中,刘阳以践履实功独步一时,并得到友朋弟子的普遍称许,下面例举几则评价以证之:
《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感物而动,性之欲。”盖诸情先欲,诸不善之端欲为之。故食之爽也,欲之;服之华也,欲之;宫室之美也,欲之。故曰:“不能反躬,天理灭矣。”[5]105-106
2.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中国社会现阶段主要矛盾的中心途径,是基本路线的主体;两个基本点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包括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4]173“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周寀曰:“当是时,阳明之学遍海内,独先生(指刘阳)笃实,讷言敏行。”[16]
许多人都觉得大医院医疗设备先进、条件优越、治疗水平高,所以不管什么病都喜欢选大医院。殊不知,小病进大医院可能是走了“绕路”。
对户用沼气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排放进行调查。户用沼气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排放主要包括以下3个部分:①沼气发酵产气及沼气输出阶段沼气泄露(没有扣除发酵原料生长阶段吸收的CO2);②沼气使用阶段环境污染气体的排放;③沼液沼渣使用阶段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生产400m3沼气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排放清单如表1所示。
王时槐曰:“若三五刘先生,则真所谓躬行而有得焉者矣……是以先生力崇身范而不袭浮谈,为令而惠泽旁流,立朝而奉身勇退,特召而坚卧不起,居乡而挽俗还淳。至辞受严于一介,嚬笑谨于细微,言讷若不出诸口,守正而不懈于独,使后学望之肃然生敬,就之翕然诚服,咸知学在慎修,无敢弛焉自溃其防者,则先生卫道之功甚大矣。”[4]177
邓元锡曰:“绎其志严,察其辞惧,约其行俭,质其操廉,栗栗乎惧泥滓之污,得毫毛入其心,昭昭乎志掲日月而行之也。严险阻之几,故辞危而惧;窒易从之欲,故行节而俭;秉不磷之坚,故操贞而一。”[17]
随着阳明学的传播和发展,在其后学中产生了一些弊端。关于此,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批评是刘宗周之说:“今天下争言良知矣,及其弊也,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而一是皆良;超洁者荡之以玄虚,而夷良于贼,亦用知者之过矣。”[2]牟宗三认为,此二弊,前者是指泰州学派以自然、快乐、活泼为主,而不免落于情识之混杂;后者是指王龙溪言良知与佛老无别,流于玄虚而荡之弊。[3]这两种主要弊端一是着情识(即情志、欲望、习气等),一是着空无(即空灵玄妙、虚无枯寂),其实这不仅仅是王龙溪(包括其后学)或泰州学派之弊,也是阳明后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刘阳早有清醒的认识,王时槐云其:“患后学谈玄空而遗伦物,言有余而行不副。每闻士人且说于窈冥而染情于世味,辄为蹙额疾首,叹惋而不已。”[4]177所谓“谈玄空而遗伦物”,是指着佛老之空无而遗弃人伦;所谓“说于窈冥而染情于世味”,是指表面谈玄虚而实际上染指情识而放荡。
这些时人的评价指出了刘阳践履工夫之实、之精、之密、之谨及其人格魅力,以及对阳明学实修工夫之维持和贡献。江右学者尊之如东廓,以其“为归”,视其为精神领袖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说,正因其修持、践履之实功以及其人格魅力之影响。
2. 工夫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1]。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继第29届北京奥运会后,在我国举办的又一体育盛会,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新的重大契机。而为了确保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保障工作尤为重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智能设备、信息技术得到普及。为应对技术发展潮流,运用技术提升旅游行业发展。旅游行业的智能化、信息化、个性化也得到广泛研究。有研究发现,在大数据下开发智能旅游不仅可充分利用旅游行业的优点,同时也可针对当地消费水平,持续提升游客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不同游客制定个性化旅游方案。
关于刘阳的工夫论,前文刘阳论“致”良知之功和寡欲、无欲之功均属于此内容,本文为了由于论述的方便再专论之。其实,刘阳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工夫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仍是理论言说之事。其工夫论主要是在具体指点学者的用功中呈现出来的,主要强调三个方面:
一是“身”体力行,实“致”其功。工夫是身上工夫,是身体的学问,一定要将工夫进到自己的身体、生命里(所谓工夫上身),才算真正得力。所以刘阳不重讲说,尤重在“身”上下工夫。《晚程记》载:“潜谷邓子(即邓元锡)儒释之辨数千言,诸友有求其说者,子(指刘阳)谓之曰:‘只格物致知,日以身辨之矣。’”[5]129邓元锡之论辨洋洋洒洒数千言,而刘阳则指出,格物致知是以“身”辨而不是以口辨,即格物致知是在“身”上用功,而不是在理论上讲说。刘孟雷云刘阳:“虽于良知之旨透玄入微,然绝口不悬空向人谭吐。有问及者,辄曰:‘先师言具在,第力行之足矣。’”在刘阳看来,阳明“良知学”说不在于口说,而在于“身体力行”,实际用功。刘阳又尝指导学者用功云:“收敛到謇讷,不能出口,方是大进。”[5]149就是说,收敛不能出诸口,全凭“身”体验之、实证之,一片神行,方是工夫大进之时。
二是瞬存息养,工夫紧密。所谓工夫,在刘阳看来,就是时时用功,乾乾不息。其论存养之功云:“先辈有言,取舍之分明,而后存养之功密;予独谓存养之功密,而后取舍之分明。盖必终食不违,必造次不违,必于颠沛亦不违,然后唯道之狥,而能不去、不处也。”[5]110刘阳认为,只有存养之功密,才能终食、造次、颠沛不违于仁。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的不息之功。刘阳认为重视工夫之紧密,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特色。他说:“盖性(按:此指人之习性,而非本体之性)之原,刚柔善恶,其有所弗齐者,盖当有易之之功也,人一能知,或十百而后能。是故言砥言砺,其言乎修之不已,以竭其才也哉!孔子之为教也,如仲、如绰,如庄、如求,苟不文之以礼乐,皆不足以许其成;好仁好知,好信好直,苟不成之以好学,皆可得以指其蔽。此学之不可以已。”[5]34所谓“十百而后能”“修之不已”“学之不可以已”正指出了工夫之紧密、精进。弟子刘孟雷认为老师正用此功:“不以良知之醒醒不昧者为足恃,而以致知之乾乾不息者所当勉。”[6]179邓元锡也称刘阳工夫“瞬存息养,知乃不昧。庶几夙夜,以无祗悔。”[18]
三是悟修兼备,体用合一。刘阳的工夫论当然不是仅仅重工夫,而是本体与工夫并重。刘孟雷曰:“孰知先生之于道,其修与悟者固自兼之哉!”[6]179刘阳批评二者分离之弊:“为学而不修行,恐无救于高虚而无实,非学也;修行而不研几,恐无救于冥行而罔觉,非行也。”[5]148尤其批评只重本体而轻工夫者:“知如天,礼如地,合崇与卑,天地之理得矣。穷高极幽而不知其实,知之过者也,盖异于孔子之教。”[5]181也就是说,如果穷高极幽,只追求本体之玄虚,而轻视践履之实功,则非孔子之教,只有知(本体)与礼(工夫)合一,才合天地教化之理。他认为,圣人正是知(本体)与能(工夫)之合一者:“著焉、察焉,无或遗焉者,圣人之无不知;践焉、履焉,无不胜焉者,圣人之无不能。”[5]128也就是说,圣人著察则见本体(知),践履则见工夫(能)。所以刘阳认为,“根株(即本体)花实(即工夫),学脉贯通”[5]181,就是说,只有悟修兼备、体用合一,才能学脉贯通而流行于日用。从具体用功而言,刘阳既有本体工夫,即直接在良知本体上用功不息;又有以工夫复本体者,如以寡欲、无欲之工夫以复良知本体。
从当时学者(包括阳明后学者)中普遍存在的言行不一之弊看,刘阳的践履实功及其工夫论可谓此弊的大克星。他正是通过实际的践履工夫,真正地践行圣贤之学,才成就了自己的精神生命、德性生命,成就了这一个“人”——圣贤人格,以至成为“学人泰山北斗之宗”[19],并以此影响、化导亲友弟子及乡间大众,而这正是阳明学的一大特色和贡献。(按:阳明学本质上是实践哲学、工夫哲学,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在于“行”和“致”。)可以说,没有实际的践履工夫以及由此而来的人格成就,就没有真正的阳明学。从这一角度来说,刘阳代表了阳明学的正传,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这也正是江右王门的最大特色和贡献,黄宗羲谓“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8]331也应主要指此;而其谓江右王门使“阳明之道赖以不坠”[8]331在某种程度上说亦正得力于此。
排除标准:(1)既往有肩部慢性疼痛史;(2)身体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3)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肩关节活动障碍。
最后,以刘阳家乡三峰山上之对联作结,以见其胸襟、学问,联云:“云收雾卷开天眼;水尽山穷到地头。”[5]159上联说本体,比喻情识、欲望一扫而光,而良知本体呈现;下联说工夫,比喻历经艰难、精进之工夫,从而臻于道德、生命之至高点。
参考文献 :
[1] 王学夔.明故柱史三五刘先生墓志铭[A]//刘三五集.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149.
[2] 刘宗周.证学杂解[A]//刘宗周全集(第二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278.
[3] 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5-143.
[4] 王时槐.三五刘先生文集序[A]//刘三五集.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
[5] 刘阳.刘三五集[M].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
[6] 刘孟雷.刘三五先生文集序[A]//刘三五集.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
[7] 甘雨.三五刘先生文集序[A]//刘三五集.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180.
[8] 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8.
[9] 周敦颐.周敦颐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9:31.
[10] 邓元锡.心学迹[A]//刘三五集.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154.
[11] 刘元卿.理学传[A]//刘三五集.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156.
[12] 某氏.刘阳传[A]//刘三五集.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161.
[13] 沈佳.刘阳传[A]//刘三五集.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165.
[14] 王时槐.理学传[A]//刘三五集.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
[15] 邹德泳.三五先生道像赞(其二)[A]//刘三五集.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173.
[16] 周寀.师友小传[A]//刘三五集.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167.
[17] 邓元锡.三五刘先生洞稿序[A]//刘三五集.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182.
[18] 邓元锡.祭刘三五先生文[A]//刘三五集.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169.
[19] 彭惟成.宗师刘三五先生像赞[A]//刘三五集.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174.
On Liu Yang In The Yangming School of Jiangyou
PENG Shuxin1, PENG Yuqing2
(1.School of Humanities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China ; 2. School of Economics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011517,China )
Abstract :Liu Yang's theory and kung fu were based on correcting the malpractices of Yangming scholars. His Knowledge of Conscience was a comprehensive theory, so he enriched Yangming Doctrine.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practice faction in Jiangyou, Liu Yang attached importance to kung fu, and it was 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 of his doctrine. By practicing kung fu, Liu Yang truly practiced the knowledge of the sage, and became a sage. This wa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angming Doctrine, and also 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Wang School in Jiangyou.
Key words :Liu Yang; the Wang School in Jiangyou; the practice faction; conscience; kung fu
中图分类号 :B24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8332(2019)01-0099-06
*收稿日期 :2018-10-12
DOI: 10.13698/j.cnki.cn36-1346/c.2019.01.01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7BTQ082)
作者简介 :彭树欣(1968-),男,江西莲花人,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阳明学;彭雨晴(1999-),女,江西莲花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大二在读。
网络出版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6.1346.C.20181227.1137.016.html
责任编辑 :朱学平
标签:刘阳论文; 江右王门论文; 修证派论文; 良知论文; 工夫论文;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