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流畅、注重能力--评1997年高考化学试题_高考论文

稳定平实 注重能力——评1997年高考化学试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平实论文,注重论文,稳定论文,能力论文,化学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高考化学试题受到了考生、化学教师、化学教研人员的普遍欢迎。整个试卷的框架、基本题型的思路与前两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总体稳定,区分度较好,难度适宜。这是命题人员多年研究探索的结果,反映了化学命题思路的成熟。

Ⅰ卷保持稳定 兼顾创新

Ⅰ卷中试题的编拟同前两年,计三道大题26道小题,第一大题5道小题和第三大题6道小题均为单选题,第二大题15道小题为多选题。在这26道试题中,保持了近几年命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稳定性与连续性

稳定性与连续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重点热点

Ⅰ卷中26道选择题,涵盖了中学化学的重点知识:像考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2,10。25题)、原电池原理(5题)、氧化还原(7,13,24题)、离子共存(9题)、溶解度(11题)、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12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14题)、阿伏加德罗常数(15题)、离子的水解(17题)、电离度、pH值的概念和计算(18,23题)、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19题)、有机物燃烧的计算(20,26题)、质量百分比浓度的计算(22题)等。这些重点知识都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其题型变化不大。

(2)侧重巧解巧算

选择题中涉及到计算的有13,15,18,20,22,23,24,25,26题,其中18,24,25题重点考查概念,而计算次之。计算注重巧算,如26题:一定量的乙醇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得到CO,CO[,2]和水的总质量为27.6g,若其中水的质量为10.8g,则CO的质量是

A.1.4g B.2.2g

c.4.4g D.在2.2g和4.4g之间

思路分析:由乙醇燃烧生成H[,2]O的质量,可确定出乙醇的质量及生成的CO与CO[,2]的质量和,再由乙醇的质量确定出乙醇不完全燃烧所生成的CO的质量。

1mol 18×3g

xmol 10.8gx=0.2

即乙醇为0.2mol。生成CO和CO[,2]的物质的量之和为0.2×2=0.4mol。

生成的CO与CO[,2]的质量和为27.6-10.8=16.8(g),依十字交叉法可速算出CO[,2]与CO的物质的量之比:

CO与CO[,2]物质的量之比=0.8:5.6=1:7,则CO的质量为0.4×1/(1+7)×28=1.4(g),选(A)。

这道题虽算中有算、算中套算,但可以巧算或心算。

(3)联系实际生活

第6,8,21题强调了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第8题在考生熟悉Na[,2]SO[,4],Fe[,2](SO[,4])[,3]性质的基础上,考查了由Na[,2]SO[,4]与Fe[,2](SO[,4])[,3]混合液制芒硝的操作过程,拉近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4)试题综合性强

如第19题既是一道考查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原理的题目,又是一道识图题。考生只有结合图像,依据勒沙特列原理,才能确定出选项。又如23题,虽文字表述简短,但考查了pH的意义、溶液中pH与pOH的关系、电离度的概念。

2.发展与创新

1997年的选择题除了保持稳定性与连续性外,并有所发展和创新。

(1)在知识运用中,巧妙地考查化学概念及原理

如第11题在具体问题中,参考了考生对溶解度概念及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第13题一是考查了被还原这一概念;二是铜可被浓硫酸氧化,这个“浓”字,从侧面指明了该反应进行的条件或程度。第18题从表面上看,考查酸碱混合后pH值的计算,实际上是考查强、弱酸或碱的概念。题目设置了一元强酸与一元强碱、一元强酸与一元弱碱、二元强酸与一元强碱、一元弱酸与一元强碱等四种情况,让学生在对比中分析、在对比中判断、在对比中理解强弱酸碱概念。

(2)突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考查

如第6,21题的题干叙述都较长,突出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考查。第6题给出新旧两种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路线,让考生比较出新法的优点,学生只有通过对题干的自学及对反应方程式的理解,才能作出评说。第21题,学生通过阅读题干后,要能得出:IO[-][,3]与I[-]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单质碘。考生只有在自学后悟出这个结论的基础上,方能选择出答案。

Ⅱ卷加大能力测试的力度

1.基础实验中考查实验能力

第四大题是对实验方面的考查,共拟两道题(27,28题),其有关实验内容都很基本,但较好地测试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27题是对实验中安全知识的考查。题目所设的四个选项中,前三个选项是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小事故的处理,第四个选项中操作错误。前三个选项为本题所选答案,第四个选项虽不是本题所选的答案,但暗示学生这错误操作也可能出现意外事故。本题的设计,旨在学生熟悉的基础实验中,考查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从而进一步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

28题是将学生所熟悉的两个基础实验——乙烯的制取实验和乙烯的性质实验(乙烯与溴的加成)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综合实验。该题从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原因分析等方面进行设问,考查角度合理,评分标准严格,这有利于基础知识扎实的考生,更有利于重视实验原理和操作的考生。测试结果表明,不重视实验的考生,看起来似乎简单的答案,语言则很难到位。

这两道题在基础实验中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无疑对中学化学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2.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

第五大题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共拟三道题(29,30,31题),这三题涉及的物质都是常见的元素及化合物,只要考生对这些物质的性质熟悉,就能答好这些题目。

29题的意思是: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然后在该中性溶液中继续滴加Ba(OH)[,2]溶液,分别写出这两个阶段的离子方程式。

在第一阶段,由于Ba(OH)[,2]中的Ba[2+]和OH[-]均完全参加反应,写离子方程式时,Ba[2+]与OH[-]的物质的量比应为1:2。

本题是在考生了解反应过程、反应实质的基础上,考查考生对离子反应方程式写法的掌握程度。只要考生遵守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就能正确写出两个阶段的离子方程式。

30题是由实验现象设计的框图题,从试样X入手,按操作顺序进行思考:

全面分析框图题后,容易回答题中的两个问题:

(1)步骤③中所发生的全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两份等质量的试样共得不溶物W(Cu)的质量为m,则每份试样中可得Cu为0.5m。

由CuO→Cu可得,每份试样X中氧化铜的质量为:0.5m÷64×80=0.625m

该题只要学生对框图能全面“破译”,明确每一操作的结果,就能正确回答题中的问题。

31题的题意为:可能由(A)氯化钠、(B)硫化钠、(C)亚硫酸钠、(D)硫代硫酸钠、(E)硫酸钠、(F)碳酸钠组成的无色溶液,有下列特征——

无色溶液浅黄色沉淀+气体

气体特征:臭鸡蛋气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使品红试液退色。

回答问题:(1)不能使品红试液退色,说明该气体中不含_______(填化学式)。

(2)此无色溶液中至少存在哪几种钠盐?请写出全部可能的情况(填写相应的字母)。

第一种情况是_______,第二种情况是_______,

第三种情况是_______,第四种情况是_______。

(可不填满,也可补充)

这道题是考查上述六种物质化学性质的题目,若考生对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清楚,就容易回答上列问题。

答案:(1)SO[,2] (2)B,C,F B,D,F

该题的第(2)问设计得好,题中没有说明有几种组合,而要求考生由已知实验现象,判断出组成的物质的可能组合,这对于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严密性等的考查有很大的力度。

第五大题的三道小题,虽命题形式、考查角度不同,但都对考生的思维能力作了不同程度的考查。题目难度适宜,有技巧性。

3.以思维能力为核心、以自学能力为主线考查有机化学知识

第六大题是对有机化学知识的考查,共设三道题目(32,33,34题),这三道题强化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考查。

32题中给出了6个反应,让考生判断出哪些反应属于取代反应,它不是对取代反应这一概念的简单考查,而是对取代反应的内涵和外延的合并考查。

33题给出的信息是:

即多个羟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分子结构不稳定,容易自动失水,生成碳氧双键的结构。

结合这条信息,分析题中给出的9个化合物之间的转变关系,不难理解下列转化:

明确了以上两个反应,则容易完成下面的反应方程式:

由以上反应可以回答题中的其他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会自学信息,能化解信息和应用信息。

34题给出的信息:

①1molA1molB+1molCH3COOH

②M[,A]≤200,M[,B]≤200

③A,B完全燃烧→CO[,2]+H[,2]O

④B中:(m[,H]+m[,c])%=65.2%

⑤A溶液具有酸性,不能使F[,e]Cl[,3]溶液显色。

⑥A,B都是芳香族化合物。

分析信息:由①知B相对于A来说,多了一个H原子,少了一个CH[,3]CO-(式量为43),则A与B的式量之差为43-1=42;且B中有从A(醋酸酯)水解释出的羟基。

由②知,M[,B]≤200-42=158。

由⑤知A有羧基,则B也有羧基,进而可以初步得出B中有3个氧原子。结合信息③及信息⑥可以猜测:B分子可能由一个两价苯基、一个羟基和一个羧基构成,即B的化学式可能为C[,7]H[,6]O[,3]。

佐证分析:C[,7]H[,6]O[,3]的式量为138<158;(m[,H]+m[,c])%=(12×7+1×6/138)×100%=65.2%。这与信息②和信息④相符,故1个B分子中应该有3个氧原子;B分子为羟基苯甲酸。

通过对题中信息的深入分析,容易回答出题中的后两问,即A的化学式是C[,9]H[,8]O[,4];B的可能结构简式是

这是一道多条信息题,考生只有对信息全面分析,层层推理,方能做出答案。该题角度新颖,有一定的难度,但题设条理清楚,结构严谨,能很好地测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4.结合化学计算,考查观察、思维、自学等学科能力

第七大题为化学计算,共拟两题(35,36题),这两题的意图是在化学计算中对考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学科能力进行考查。

35题考查过量计算及氢硫酸是很弱的酸这一概念。在题目设计上,从侧面指出H[,2]S在水中有一定量的溶解,即收集到的H[,2]S气体不等于生成的H[,2]S的量,这既是对以往流行的题目中所谓放出的气体就是生成的气体的一个有力的挑战,又增加了试题的科学性。考查氢硫酸是弱酸这一概念,不是在识记的层次上考查,而是在题设的问题环境中,考查考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既然氢硫酸是很弱的酸,那么在酸性介质中H[,2]S就难以电离,或在酸性溶液中H[,2]S几乎全部以分子状态存在。

35题是一道涉及过量计算和概念的题目,也是考查反应原理和反应过程的题目。在两个问题中,都有一定的隐含因素。该题化学味浓,技巧性强,是一道上乘的化学计算题。

36题是用获得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科学家发现的C[,60]分子结构这一最新科学成就为素材,在提供三条信息的基础上,设计了能力层次由低到高的四个小问题。该题从知识块上分属于化学计算,从题型上看属于信息迁移题。该题把立体空间知识与代数运算溶为一体,把数学知识与化学知识紧密结合,在较高层次上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

题目设问相互独立,各有侧重,第(1)问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熟悉金刚石结构,它是原子晶体,结构中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由于金刚石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排列方式,决定了金刚石具有很高的熔点。而由C[,60]的图示结构可以看出,C[,60]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分子,因而固体C[,60]的熔点低于金刚石。

第(2)问考查学生自学和理解试题中的信息的能力。题中告诉C[,60]分子中含有30个双键数,而C[,60]F[,60]与C[,60]相比多了,60个F原子,60个F原子正好满足30个双键加成所需。结合题中的信息及学过的加成反应,容易回答这一问。

第(3)问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用题中的信息①——C[,60]分子中每个碳原子只跟相邻的3个碳原子形成化学键,学生再沿用数学上组合的思维,则不难得出C[,60]的化学键(单、双键数之和)为3×60×1/2=90个,故单键数为90-30=60个。

第(4)问也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与第(3)问相比,深了一个层次。第(3)问可以只用信息①,而第(4)问必须用到①②③条信息,且计算量大些。第(3)问可以参照信息来理解结构,由抽象到直观,而第(4)问则是借助直观走向抽象。这两问虽然独立,但第(3)问回答正确,则对第(4)问的立式有所帮助。

该题内容丰富,思考容量大。对于数学灵感和数学悟性强的考生,回答此题就容易些,尤其对第(3)问和第(4)问的回答会更胜一筹。如第(3)问,有的考生计算单键数时写了这样的式子:30×2=60。并对该式作了解释:1个C[,60]分子中有60个碳原子,30个双键。由C[,60]的图示结构可以看出,C[,60]的结构应为对称结构,那么每一个碳原子只形成一个双键。而C[,60]中每个碳原子可以形成3个化学键,即每个碳原子形成两个单键一个双键,也就是说C[,60]中单键数是双键数的2倍。

36题是一道化学味和数学味均很浓的题目,是一道能力测试不可多得的好题。该题综合性和技巧性强,区分度好,能把基础很扎实、能力很强的资优考生从考生群体中区分出来。该题的出现,对于化学教学与化学复习将产生极大的正面效应。

1997年高考化学试题,既注重了“双基”知识的考查,又加强了能力测试的力度。在试卷设计上,难题波浪式分布,这有利于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查。看得出来,1997年高考化学试题在促进考试和教学互相结合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这对于指导教师要抓住考试大纲、教材进行教学和复习,加强基础和能力,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具有很好的作用。

总之,1997年高考化学试题,对考生总体素质进行了全面考查,这不仅能较好地完成为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学生的任务,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学化学教学。1997年高考化学试题是一份成熟的试题,是一份值得回味的上乘试题。

标签:;  

稳定、流畅、注重能力--评1997年高考化学试题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