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的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论文_谭覃

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的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论文_谭覃

谭覃(广东省深圳市景田小学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和行为方面存在偏差或异于普通学生的学生。“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由祖辈、亲戚或朋友代管与父母长期分居的儿童。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自己却仍然留在家乡读书。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与陪伴,造成了很多留守儿童性格上的缺陷,即使后来跟父母到城里读书,因为不能适应,很多也是“问题学生”,这给同班同学、任课老师、学校乃至父母都造成极大的困扰。我所任教的三(2)班小苏同学就是个例子。如何搞好留守儿童这部分“问题学生”的教育和改造,必须准确把握“问题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方法。“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氛围都有关系。与其他学生相比,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更需要教师和家长更加认真的指导,关注和理解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4-037-02

一 引言

1.问题学生知多少?

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问题学生”行列的已经达到50000万人,也就是说,每6个学生中就有1个差生。这一总是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或是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

2.什么是问题学生?

是指那些在行为和心理上有一定偏差的未成年人。他们主要表现为日常行为偏离常规、不服从教育管理、逆反心理重、自控能力差、道德缺陷明显,处于一种边缘化生活、灰色生存状态,随时会在某一诱因的促使下违反犯罪。如个性异常、性格暴躁、厌学逃学、盗窃等。

3.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部分缺陷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所谓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志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几十年前人们很看不惯的一下生活方式,现在已经为大众所接受,如很多人喜欢唱流行歌曲、老年人跳广场舞、孩子们喜欢玩滑板车、喜欢上网等。文化背景不同,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也不同;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必须考虑年龄、性别、社会身份、情景等各种因素。某些行为发生在孩子身上是正常的,发生在成人身上则是变态的;某些行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条件下是正常的反应,儿在另一些社会背景或一般情况下出现则是变态。根据心理学原理,变态人格(人格障碍)是一种持久的、不可改变的、不适应的感知、思维或行为模式。严格意义上说,人格障碍是变态心理范围中一种介乎精神疾病与正常人之间的行为特征,因而既不是“精神病”,又不能算是“正常人”。人格障碍的行为问题程度各有不同。轻者完全过着正常生活,只有与他紧密接近的人才会觉得他难以相处。严重者事事都违抗社会习俗并积极表现于外,使他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我们班的小苏苏同学目前应该还是在轻者的程度。1980年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讲人格障碍分为三大类:1以行为怪癖、奇异为特点:有偏执型和分裂型两种人格障碍;2.以情感强烈、不稳定为特点:有癔病型、自恋型、反社会型和攻击性的等四种人格障碍;3.以紧张、退缩为特点:有回避型、依赖型两种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特点,孤独离群、情感淡漠、与周围环境的分离。这种人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奇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他们会有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他们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妥、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他们或者有不寻常的感觉体验,如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他们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他们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主动的情感体验。他们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者工作中必须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没有亲密友人.

二 留守儿童中问题学生心理健康失衡形成的原因及现状分析

1、家庭层面原因——“关爱需求”缺失

(1)人际沟通障碍:没有父母的带动和鼓励,孩子就会没有自信和别人交往,也不懂得如何去处理人际关系。如我班的小苏同学,就是父母到深圳打工,把他寄养在详细的姑姑家,姑姑在乡下要忙着种地,根本没有时间跟他很好地交流,这会导致小苏同学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既享受不到与人交往的乐趣,也无法从集体生活中学习到他人的长处来发展自己。这种沟通障碍主要体现在与父母沟通较少、和隔代抚养人心理距离较远、在学校中的交往障碍等问题。所以从一年级开始,他想跟同学玩,不知道怎样玩,就经常拿书砸同学;(2)思考和学习能力欠缺:缺乏父母的循循善诱,孩子即使会对一些新事物保持好奇心,也会不爱思考问题,比如他看到教室里有很多图书,他就拿了当玩具到处乱扔。同时他的观察力、注意力、综合分析等重要的学习能力也不能得到系统有效的培养。这些能力的缺失,进一步连锁反映会导致他自卑、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2、学校层面原因——教育功利,重视考试成绩,忽略其他方面

(1)品德培养滞后:教育部门对学校、教师的评价仍然以考试成绩衡量,学校的品德教育相较于学习成绩的教导则是相对不足的。另外他父母品德教育缺位,会使他的价值观产生偏差甚至扭曲,比如缺乏责任感,缺乏同情心,做事没有意志力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经费人员不足:学校在编制年度预算的时候,虽然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但大多也只是一些硬件采购、专家讲座等。有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对口者寥寥,多是班主任去轮岗做咨询,能主动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更是少见。3、社会层面原因——保障不够

(1)网络毒瘤侵害:目前诸如色情、暴力、凶杀等网络负面信息泛滥,监管乏力。加之他父母相助方便沟通,就给他配置了智能手机,然不知智能手机和无线局域网的极大普及,导致“留守儿童”接触网络负面消息的机会大为增加。所以小苏同学受害更多。

(2)公益救助缺失:当下,社会上服务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非常少,当地的妇联、团委会等机构会有一些热线电话等心理咨询渠道,但不能实现面对面的经常性咨询和辅导,提前干预更无从谈起。尤其是偏偏的乡下,更少。

4、个人层面原因——心理自制和调适能力不强

(1)自制能力较差:心理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自制力相对要差一些。 他们遇事情更容易偏激,这点在小苏同学身上表现更明显,如他经常会跟同学起争执,而这种偏激往往会导致事情的不好结果-现在大部分同学都不跟他玩,这又会造成更大的偏激和不适,久而久之,心理就会失衡。

(2)心理自卑: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一些“留守儿童”天生的攀比心理就会作祟。加之学业方面他父母再他学龄前基本上没有启蒙,成绩一般会低于非“留守儿童”。现在他的成绩基本上就是十几分,甚至有些科目只有几分。所以他这些自卑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

通过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几率比城市儿童要大得多。很多的留守儿童都因管束、陪伴的缺乏,表现出了一定的过于内向、自闭倾向、孤僻甚至是自私冷漠等现象,而我班上的苏苏同学就是明显的交往障碍的问题学生,他经常出现攻击同学、上课怪叫、不听老师指令、不读书、不写作业等等怪异的问题行为。对此,我们学校制定了以下教育对策:

1.用爱包容

根据跟他父母的了解,小苏同学在上学前寄养在姑姑家,姑姑忙于生计,经常把他一个人锁在家里,没有上过幼儿园,从小不但缺少父母的陪伴,也没有玩伴。所以他不好听老师的指令,不懂怎样跟同学交往。因此,学校要求所有科任老师要对他特别关注,对他他要特别有耐心,对他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般的感化他,同时,教育班里的同学多跟他做朋友,多正面引导他怎样跟同学们交往,下课后怎样跟同学们玩。

2.加强家校合作

除了我们老师尽可能的多关注他,也请他父母尽可能多陪伴他,父母下班之后不光要照顾他的饮食起居,陪伴辅导他写作业,周末正确多带他出去公园呀、书城呀、少年宫呀等人多的地方,多跟同龄人交流,争取交一些玩伴,慢慢的多交好朋友,有什么事情多跟学校联系。加强家校合作。

3.争取专业老师的辅导

小苏同学刚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发现他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开学第一天我跟班主任老师带着全班同学游走校园,让他们认识哪里是操场,哪里是教室、哪里是卫生间,目的是让同学们尽快的熟悉学校,更好的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其他同学都排队跟着老师走,只有他一个人不会跟上队伍,自己一个人东晃晃、西晃晃;东摸摸、西摸摸。上课时会突然站起来拿了教室后面的扫把打同学,或者拿了图书角的书砸同学老师;有时候会突然站起来,发出尖叫声,或者一个人在自言自语或哈哈大笑。发现他这些怪异的行为后曾经跟他父母沟通,让他们带去区里的心理咨询辅导站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辅导辅导,刚开始他父母不愿意承认孩子的人格有分裂性,不愿意带孩子去辅导,直到后来砸伤了一些同学,在老师的劝说下,才尝试着去辅导了几次,慢慢情况有所好转。

“极端是理解常态的钥匙,而不是相反”(K.Japers).,关注小苏同学这种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并采取了积极的教育对策,他现在状态好了很多,基本上不会再随便攻击同学,也比较少再怪叫尖叫。虽然学习成绩还不是很理想,但也在不断的进步着。我们期待着他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戴兰芳,黄朝霞.中小学班主任对“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12).

[2]程锦玉.小学“问题学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个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3]杨燕萍“.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4]任苇著.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M].开明出版社,2012(1).

[5]朱小蔓主编,马多秀著.农村德育论——指向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的学校德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

[6]林崇德著.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

[7]陈琦主编.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8]宋歌著.健康心理学讲义.北师大网络教育教学用书

论文作者:谭覃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4月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  ;  ;  ;  ;  ;  ;  ;  

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的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论文_谭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