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是创新教育的起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起源论文,直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3)06-0092-03
20世纪初,欧洲哲学界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十分盛行,如唯意志论、生命哲学、精神分析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等理论如潮水般强劲地冲击传统的哲学理论。其中,法国哲学家亨利·路易·柏格森(1859-1941)以其对生命独特的理解及对直觉高度的关注而格外引人注目,以其为代表的生命哲学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理论之一,这也成为影响当前教育理论实践的重要哲学思潮。
“生命哲学是指西方关于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学说,是借助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来冲决本质主义思维的一种尝试。”[1]柏格森是现代西方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一种“绵延”,是一种时间性的过程存在,是“生命冲动”,是生成和创造。他认为近代科学所强调的知性思维是一种空间性存在,它只能表达凝固、静止、表面的东西,难以表达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活生生的生命,只有直觉才能深入到生命本身去体验,才能把握生命的那种连续性特质。因此他说“理智的特征是生来没有能力理解生命”。[2]柏格森作为崇尚直觉和非理性主义的哲学家,他是以生成观念为核心的非本质主义思维来理解生命的。他把直觉作为认识人自身存在的方法,他认为近代本质主义思维约束了人们对生命的真正理解,对近代以来被否定了的人的“内心的上帝”——直觉特质,应该重新认识和把握。“只有直觉才能把我们引向生命深处。这里所说的直觉,是指脱离了利害关系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本能。它能在对象上反思自身,并且能够无限扩大对象的范围。”[3]直觉与本能同类,因此直觉成为把握生成的惟一方法。事实上,我们考察一下哲学史,意识到直觉美妙的,柏格森绝不是第一人。在西方首先关注直觉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他认为直觉高于观察,柏拉图则认为认识事物是以感觉为基础,而认识理念则要依赖直觉,直觉是神赐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后来的洛克、休谟、狄尔泰等人都对直觉予以格外地关注。在中国,我们的先辈们也意识到了直觉的重要性,老子认为道只能靠直观或体悟,庄子主张的“心斋”“坐忘”,禅宗主张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等都是在推崇或提倡直觉。
直觉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源泉,“实际上是逻辑思维的高度压缩和简化,它跳过和省略逻辑思维的许多步骤,以浓缩、跳跃和聚焦的方式在短时间内把握客观事物”[4]。有创造价值的直觉应是建立在基本的逻辑思考上但又高于逻辑的潜意识的思维活动。每一个人都有直觉,但有创造价值的直觉必须依靠人的长期知识积累,研究发现直觉的品质与人的知识积累的程度是有很大的正相关的。一个知识系统丰富的科学家的直觉与一个文盲的直觉比较,前者直觉的发现价值往往是大大超过后者的。而目前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就是逻辑训练,正如笛卡儿所说“直觉是在理性的灵光中降生的”[5]。如果说没有理性的灵光,恐怕难以具有发现价值的直觉。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尽管直觉表面上来看是与逻辑相违背的,但具有发现价值的直觉绝对是以严密的逻辑的思维训练和知识积累为基础的。直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突发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觉与人的动机、欲望,情感、意志是有关的。强烈的动机、欲望,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意志是创造性直觉的触发和诱导因素。但有了强烈动机和坚强意志并不会自然而然产生直觉。直觉的产生经常是人始料不及的,有时是灵光一闪。一个观点突然出现在人的头脑中,正如笛卡儿所说的,直觉是从理性的灵光中降生的。(2)跳跃性。直觉的跳跃性也称作非逻辑性。直觉的产生并不是按理性的认识循序渐进的,它是跳跃着发展的,它有时表现为奇特的联想,有时却是充分分析积淀后的一种迸发。它有可能跨越了认识序中的许多环节而直达认识结果。它与理性思维的基础——逻辑是背道而驰的,它克服了理性思维的缺陷。理智使用固定逻辑,追求因果和秩序,直觉是非逻辑的,追求无秩序的绵延;理智的方法是分析,习惯于用概念去分割对象,直觉则注重于体察整体;理智习惯于用明晰的语言、符号表达对象,直觉却是模糊的,无法用语言、符号表达。正因为如此,直觉得来的结果往往遭到人们的质疑。(3)神秘性。直觉来源于人的心灵深处,心理学中也称为灵感、顿悟,它对事物结果的神秘预见性和直达性一直吸引着心理生理学家们在研究其机制。通过直觉得出的结论具有不确定性,有可能是真理,也有可能是谬论,这是需要时间和实践来验证的。(4)易逝性。直觉具有突发性,同时也具有易逝性,直觉的发生经常是灵光一闪,稍纵即逝。在某种意义上讲直觉是通向成功大门的钥匙,抓住了它有可能达到成功,忽视它或对它反应迟钝,许多重大发现有可能从眼皮底下溜走。(5)超功利性。直觉的突发性和跳跃性决定直觉的不可预测性,有时太过执著往往会失去美妙的联想和直觉,在超脱世俗偏见和功利取向时却能有料想不到的收获。
直觉是一个非常人文化的词汇,但在一段时间内,它成了唯心主义、唯意志论的代表,长期被排斥在科学研究之外,近代科学主义的过度强旺是导致直觉在科学研究中缺乏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主义者认为直觉是与科学格格不入的,但事实上,直觉具有逻辑思维所不具备的预见能力,它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近代科学许多重要成果都是凭直觉发现的,世人习惯于把这些成果的取得归功于严密的理性逻辑思维,但如果没有如此美妙的直觉,相信科学家们也不会有如此发现。理性思维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是因为它站在了直觉这一“巨人”的肩膀上。不管发现是多么借助于直觉,向世人陈述时只能借助于理性。科学主义因此认为只有理性才是认识世界的最佳手段,直觉具有不确定性和非理性等特征,不能算是科学,它只能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通的心理现象而已。当前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还单纯地在“注经引典”的方法中寻寻觅觅,自然科学研究还在“严密推导”的逻辑圈内津津乐道。科学需要联想,我们缺乏的就是静下心来展开联想、关注直觉。以至于直觉、灵感这些本应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巨大作用的非理性的东西被科学主义的理性大潮冲得无影无踪。
创新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教师认为这个很重要,但不知道从何下手。我认为创新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在于对学生本身具有的创新潜力的保护和开发。因此培养创新能力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和捕捉灵感的能力。现在的学生有许多美妙的想象,他们那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直觉真是令人惊叹,可惜在应试教育中,这美好的东西被各种学科知识的学习淹没了,在题山题海面前和升学的压力下,教师和学生无暇顾及其他,从而忽视了直觉的存在,扼杀了直觉的发展。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找回久违的直觉。其一,更新教学理念,将直觉的培养列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加倍呵护和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直觉能力。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思想还存在顾虑,在他们看来培养学生的直觉很玄,既不好控制教学进度,又不能使学生掌握有用的知识,更不能提高升学率,他们打心里不愿意这样做。其二,改革教学评估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对直觉的培养。我们要重新调整教学目的及其评估体系,传统的教学理论以认识主义为基础,强调学生对理性知识的掌握,忽视直觉、灵感这一类非理性东西的培养,往往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学的优劣,在有的学校甚至以学生背书或做题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好坏。我们的考试系统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虽然一直在进行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倾向,当前我们的考试越来越走向偏呆难,有的甚至到了繁杂无用的地步。这严重违背了我们的教学初衷,在呼唤创新教育的今天还存在这样的情况,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其三,要正确处理逻辑训练与直觉训练的关系。直觉是否与理性绝对对立?我认为应把感觉、直觉置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与实践过程中进行认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理性积淀于感性,文化积淀于本能,感性与理性交织在一起,已不能再作机械分割或物理时间上的先后排列,感性认识越来越理性化了,直觉相应地也就变成了理性的直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防止对直觉价值的忽视,又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夸大直觉的作用。
直觉是创新教育的起源,我们许多教师还未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柏格森对直觉的独特的理解和情有独钟的重视,对于我们当前教学中对直觉的忽视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只有充分认识到两者的重要性,在研究和实践中使两者走上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