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城乡统筹科学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把握城乡统筹科学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把握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城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2004)04-0005-06

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实际出发,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又把如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研究课题,要求加以探索和回答。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又把统筹城乡发展列为“五个统筹”之首。笔者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繁荣的重大战略思路。要顺利地推进这一科学的发展思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城乡平等和谐,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新型的城乡关系,必须站在时代的战略高度,切实把握城乡统筹的本质内涵和实践要求。

一、全面发展是城乡统筹的关键

全面是相对于片面而言的,把握城乡发展的全面性,指的是我们在推进城乡发展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只注重城乡某一层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层面的发展。更具体地说,城乡发展不单纯是个经济概念,不能把城乡发展当作单一的城乡经济增长过程。城乡发展应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统一和社会范畴,既要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又要实现城乡社会全面进步。

因为城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城乡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结果。没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就成了无米之炊;离开了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也会是“水中捞月”,这二者合则相得益彰,离则一损俱损。我们在推进城乡发展时,就应切忌片面性,注意处理好城乡间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努力把握好城乡统筹发展的全面性。

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经济生活中仍有不少人未把握好城乡发展的全面性,重城乡经济发展,轻城乡社会发展,甚至放弃有价值的社会目标追求的现象仍较为普遍。为此,实际工作中应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把城乡社会进步提到重要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城乡社会发展,以增强城乡经济发展的动力,对此尤其要注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发展落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更为落后;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大,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更大。如果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农村的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上不去,面貌得不到大的改观,不但会影响我们解决“三农”难题,而且会制约城乡经济发展,拖城乡经济发展的后腿。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切不可等闲视之。必须加大投入,着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农村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和城市相适应,促进农村走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城乡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可能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冲击,力求把这些冲击造成的负面效应降到最小程度。例如要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分配关系的协调,实现城乡社会公正发展。近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如果这种差距超过了一定限度,且又得不到调节,任其无休止地发展下去,会引发城乡社会种种矛盾冲突,甚至会造成社会动荡,因此政府必须多管齐下,加大力度调节城乡居民过大的收入差别。再如要注意缓解城乡经济发展对城乡社会关系结构的冲击。这几年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之间在争夺人才、资金、资源,在城乡环境保护,各种权益享受和保障等诸多方面产生的磨擦时有发生,影响社会秩序和社会治安,这种状况也必须引起我们关注。各级领导在指导城乡发展工作中,必须明确城乡经济增长固然是衡量城乡发展程度的主要尺度,但不是唯一尺度,还需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还需要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尺度,还需要看一看它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获得多大的改善,城乡居民自身发展的程度如何。总之,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来指导城乡发展的各项实际工作,推进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平等发展是城乡统筹的内在要求

城市和乡村是构成社会的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同是历史的创造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来说,城乡地位是平等的。城市与乡村只有区域上的差异,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只有分工上的差异,文化素质上的差异,而不应存在社会地位上的高低之别,公民待遇上的优劣之差。处理城乡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平等互利。即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应平等地拥有市场准入、财政支持、信贷服务等发展机会,平等地承担国家法律、法律规定的税收、劳工保险等社会义务;城乡居民应平等地拥有财产、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权利,平等地承担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公民应尽的义务。只有坚持城乡地位平等,给农村经济主体包括广大农民以国民待遇,城乡间才能在平等的条件和平等的环境下,进行平等的合作和平等的竞争,力求互利共荣,相得益彰。

由于受历史的和现实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往我们在处理城乡关系上,基本倾向和基本格局是向城市倾斜。过份侧重和保护城市,工业和市民。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不平等现象。这种不平等现象虽从改革开放以来已有了较大的调整,但远未真正改变。目前城乡关系出现的严重扭曲状态和失衡表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过去的和现存的不平等的政策制度和体制。一有政策上的不平等。如现仍发挥作用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使城乡交换关系长期处于不平等状态,影响了农业发展,也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再如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一直过度向城市倾斜,对农村投入相对太少,使农村资金长期处于贫血状态。二有制度上的不平等。最典型的莫过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导致了农民与市民天生不平等,使广大农民长期处于被歧视的地位,严重阻碍了农民平等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甚至影响了农民健康人格的形成。三有体制上的不平等。如城乡实行不平等的劳动就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等。使广大农民享受不到国民待遇,即使是进城务工经商多年的农民,也仍处于城市边缘状态,享受不到市民待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现在看来,歧视问题不解决,城乡地位不平等,厚城薄乡,亲城疏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农民的国民待遇得不到保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处理城乡关系上要坚持平等互利,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差距发展战略,必须赋予并确保农民享有与市民平等的社会地位。与城市市民相比,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农民,仍处于较低下的社会地位,这与广大农民对社会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不相称的,这种不相称必然抑制农民生机和活力的迸发,必然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浪费甚至破坏,必然造成社会的不公平,弄不好还会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甚至造成社会震荡。这种不相称也与社会主义的公正原则相矛盾,与市场经济的平等原则相冲突。人是万物之灵,人权是各种社会权能中最基本的人权之一。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身份歧视或社会地位问题,中国的“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永远不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提高广大农民的社会地位,实属当务之急。关键在于进一步扩大农民的权益和自由。其次要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使农民充分享有土地永久使用权,土地自由流转权,土地增值收益的部分所有权。培育土地使用权市场,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要通过流通体制和国家财税体制改革,让农民享有流通自主权,所有生产成果的自由支配权。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享有平等公民权,迁徙自由权等等。再次要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要实现城乡平等互利,仅有农民身份的平等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公平竞争的市场和公正的宏观环境相配合。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等价交换,是天生的平等派,它不承认城乡差异,也不认可任何特权。市场机制对参与市场交换的人,产品和生产要素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不可能出现城乡间或市民与农民间在产品或要素交换上的不平等。因此,要实现城乡平等互利,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培育城乡产品和要素市场。如培育城乡统一的农副产品的市场,加快粮食流通的市场化进程,逐步放开粮食经营。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民与市民在平等的市场规则下进行平等的竞争,各自寻求生存和发展机会,共享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最后要制订和出台平等对待城乡关系的财税金融政策,对城市与乡村应一视同仁,不偏袒某一方或对某一方明显有利。当前较重要和较紧迫的是,财政政策上应争取尽快提高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税收政策上应逐步统一城乡税制,首先取消农业特产税,并逐步降低乃至取消农业税税率,规范税外收费。金融政策上应改变信贷对农业投入与农村经济需求极不相称的局面,放开搞活农业贷款,对通过邮政储蓄渠道流入城市的农村资金,应想方设法返还农村。其次要赋予农民更多的社会参与权。要改变目前农民参政议政空间不足,渠道不畅的现状,进一步推行农村基层民主,努力构筑政治平等参与平台,让广大农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民主权利。

三、非均衡协调发展是城乡统筹的核心

城乡统筹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无差别或最大限度的缩小差别的发展。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由于受城乡不同的自然秉赋,发展基础,社会条件和改革开放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城乡在近期内不可能同时、同步、同水平发展;缩小目前存在的且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漫长的演进过程,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近期内必须实行城乡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一方面,在城乡经济普遍增长,市民与农民生活水平共同提高的同时,承认城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不平衡,允许和鼓励城市继续发挥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公平竞争中率先发展,并注重对农村发挥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还应有区别、有重点和有选择地将有限资源投向城乡优势区位,以期实现高效益产出,并利用其扩散效应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如完全按均衡化原则操作,势必导致优势区位因得不到充足资源供给而造成经济效益低下,而投资环境较差地区,由于投资回报低下而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其结果带来总体效益低下的格局;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十分强调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对城乡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通过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形成和完善全国统一市场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而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差过大的情况下,就会给全国统一市场的运行造成重重障碍,因而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形成和完善全国统一市场的需要。加入WTO以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要求我国各方面的竞争力必须不断提高,这就意味着不仅要提高城市的竞争力,而且还要提高农村竞争力,因而城乡协调发展也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需要。更要看到,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日益严重,现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瓶颈。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振兴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客观需要。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就是要在城乡非均衡发展中协调好城乡各个层面关系。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城乡一盘棋思想作指导,科学地辩证地处理好城乡经济社会运行过程和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非均衡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各个层面均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新时期的城乡关系仍然存在诸多严重失衡之处,失衡的基本表现仍然是农业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工业,农村面貌的改变大大落后于城市,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根本不如市民。具体说,有城乡产业结构上的严重失衡,城乡资源流动方向、配置上的严重失衡,城乡文教卫生事业发展上的严重失衡,城乡居民享受权利待遇上的严重失衡等等。这些失衡与改革前不同的是,城乡经济社会的联系已不再是完全分割的,城乡商品和资源要素流动尤其是劳动力的流动一直在快速进行,且流动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城乡关系的严重失衡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经济发达地区矛盾相对缓和,而不发达地区较为突出。虽然矛盾有深浅,冲突有大小,但均不利于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不利于二元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当然也不利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城乡非均衡发展中注重协调,全方位搞好协调,对统筹城乡发展至关重大。

在城乡非均衡发展中搞好城乡关系的协调,头绪多、任务重,实际工作中必须紧紧抓住以下几个重点:一是产业协调。包括第一、二、三产业以及农轻重比例和发展速度的协调。要根据城乡优势互补的原则,从城乡两个层次统一考虑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形成既有分工又有联系的城乡地域分工和经济体系。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工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加快发展农业、振兴农业,使城乡工农业发展速度大体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城乡工农业的总体协调影响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协调。二是城乡市场的协调。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建立跨城乡、跨地区和跨所有制界限的城乡统一市场,包括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期货市场。并规范市场行为准则,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贸易壁垒,实现工农衔接、城乡衔接以及农产品与市场衔接。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城乡劳动力就业平等竞争;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实行市场化的农村土地征用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应得的土地利益;建立统一的城乡资金市场,加强政府调控力度,引导资金向农村流动。三是生态环境的协调。针对城乡环境污染有以点到面蔓延的趋势,应扭转城乡相互污染和转嫁状况,从城乡两方面进行努力,统一协调环境整治和保护。走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四是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的协调。统筹城乡发展,不单纯是个经济概念,应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统一体和社会范畴。在当前的城乡发展中,经济与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的发展是“短腿”,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则是“短中之短”。这是当前城乡差别最突出的表现。鉴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而且差距还在扩大的现实,必须加大投入,着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农民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农村走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轨道。五是体制与政策的协调。尽快修订和消除计划体制下影响城乡联合、协调发展的有关制度、法规、条例和政策,使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统一的法规、制度和政策轨道。

四、可持续发展是城乡统筹的根本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个实现城乡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这一战略思路主旨是,既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快速是要求,持续是保证,快速与持续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推进城乡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实施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必须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对加快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作出长期谋划,准备进行持续的奋斗;另一方面,又应从实际出发,面对现实,规划好城乡发展近期的行动和方略,积极化解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个紧迫的矛盾,从而在城乡发展中做到当前与长远,现实与未来的统筹兼顾。

从当前情况看,要把握城乡统筹发展的持续性,必须克服那种心态浮燥,急于求成的短期发展观。由于我国无论是城市经济还是农村经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又极为不平衡,因此,加快城乡发展速度,迅速改变城乡面貌,早日实现城乡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这是城乡政府和城乡人民的最大愿望。但主观愿望不能代替客观现实,靠一时的短期的快速发展是实现不了人们这一良好愿望的。须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根深蒂固,“三农”问题的破解涉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复杂的深层次的矛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任务重、难度大,不可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盲目求快,往往欲速则不达。结果只会延缓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大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时间成本。以往我国这方面的教训颇多,1958年的大跃进和1978年的所谓“洋跃进”就是典型的事例。当时都过高地估计了经济发展的形势,过高地提出了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过高地估计和处理困难和危机的能力,最终造成了发展过程中的大起大落,付出了极为沉重的政治和经济代价。近年来城乡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正视的现象。一些城市和农村不顾客观条件,滥用“跨越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口号,层层压指标,乱上项目,滥铺摊子,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以损失社会的生态效益为代价,造成耕地重用轻养,林地重采轻造,草地超载过牧,水域酷渔滥捕,矿产采富弃贫,污水废气乱排滥放,酿成了许多难以解决的后遗症,此类现象不胜枚举。究其根源是未能深刻认识和把握:发展的持续性是最大的原因。“领导急于求成,群众急于求富”,这种以牺牲有限资源和生态环境而求得城乡高速增长是难以为继、不可持久的。

当然我们又不能因为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把握城乡统筹发展的持续性,因而就失去统筹发展的信心,松懈斗志,放弃今日的努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城乡一体化,消灭城乡差别,让城乡人民共同富起来,这是我国几代共产党人确定的目标,我们应该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新世纪的发展机遇,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快调整城乡关系,用新的思想、新的举措,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积小步为大步,积小胜为大胜,逐步迫近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当前急需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求得共识:一是必须把制订好科学的城乡发展计划作为实现城乡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是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推进和实施这项系统工程,政府按城乡发展持续性要求,对城乡发展的近期目标、长期目标;近期利益、长期利益;近期对策、长期对策等等涉及城乡持续性发展中重大问题,进行多侧面,多视角的充分考虑,从战略性、阶段性和操作性相统一的要求出发,自觉地有序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二是必须把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作为实现城乡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必须破除城乡经济与生态对峙的旧观念,城市与农村环境对立的旧格局,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大系统,实行城乡统一的环保标准,城乡共同努力,重视对污染源的控制,加大“三废”治理力度,寓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于各项事业的发展之中,让城市与乡村,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这对于城乡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三是必须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实现城乡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是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实现的。而人的素质高低,既决定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又决定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能否保持可持续性。我们必须在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素质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大投入,通过多种办法、多种途径培训广大农民,使中国农民的素质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和改善,为城乡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促进城乡持续不断的发展。这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妥善处理当前和长远之间发展的矛盾,我们就能既加快速度,同时又健康和顺利地向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迈进。

五、“两手”结合调控是城乡统筹的重要保证

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表明,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既需要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手”的调节作用,又离不开政府这只“看得见手”的调节作用,坚持“两手”结合的调节原则,才能使城乡在统筹发展中共进共荣,达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重视市场机制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的今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起着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城乡资源的流向流量,城乡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城乡各种利益关系的整合,主要依靠市场的作用,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在今天的体制下,企图用强制性的行政干预的手段解决城乡发展中的问题是行不通的。可以这样说,纯粹用政府行政手段方式来组织城乡两个板块结合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看到,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其对资源的调节存在着盲目性、滞后性、趋利性,仅靠这只“看不见手”的作用,不能解决城乡关系中一些重大问题,不可能自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除市场调节外还须有政府站在时代的全局高度,真正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切实履行政府统筹的责任,对城乡发展进行宏观规划和组织协调,这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不可或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看到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城乡差距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反而扩大了,出现了一种市场诱导型的二元结构。突出表现在,由于受市场利益驱使,资金、人才等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流向城市多,流向农村少,国民收入的分配也更偏向城市,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二元结构非但未消除,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是固化和扩大了。这说明仅靠市场力量本身无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过去由行政力量构造的二元结构仍应由政府调控解决。政府调控正确有力,市场取向坚定不移,充分发挥这“两只手”的作用,才能使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目前的问题是,由于各地政府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不甚明确,城乡分割治理的体制尚未完全打破,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还未完全形成,因而无论是市场机制这一手还是政府这一手,“两手”均存在着调节方向不准,调节手段不科学,两手调节结合不紧,调节力度不足等问题,结果影响了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和效果,城乡差别的扩大不能不说和“两手”调节不到位相关。拿城乡居民反应十分强烈的城乡收入差别来说,不仅未得到有效缩小,而且还呈扩大的趋势,个中原因,既有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关系未理顺,市场机制的趋利性调节无法抑制收入分配差别扩大的问题;又有政府调控意识不强,调控措施乏力,调控作为滞后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如何发挥“两手”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这是新时期摆在各级领导面前亟待研究解决重大课题。

笔者认为,从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来说,关键在于各地政府应立足全局,精心研究,制定城乡统筹发展中远期规划。城乡统筹发展至关各地城乡发展的大局,应该相对集中力量,对此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广视角的研究,改变过去就城论城,就乡论乡的城乡分割的规划和建设的做法,尽快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本质要求出发,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科学地制定好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这项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环境,战略重点以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途径。二是城乡统筹发展主要方向和任务,着重在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提出消除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的主要行动措施。三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支持体系,主要有管理体制的支持,政策法规的支持,资金财力的支持,公众企业参与的支持等等。有了一个好的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并将这个规划分阶段,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城乡统筹发展就有了美好的希望和前景。再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说,当前关键在于尽快建立和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因为市场机制在调节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不能没有城乡各类统一市场为前提。市场本身具有增强城乡联系和城乡交往的功能,城乡之间市场联系的强弱本身就是反映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快慢,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志。目前城乡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原因之一就在于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残缺不全,劳动力市场就是明显的一例。为什么城乡劳动力不能在城乡间统一配置,为什么市场机制对城乡劳动力起不到促进流动,优化组合,优胜劣汰的作用,除了户籍制度外,城乡分割的不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主要症结。劳动力市场是如此,资金市场、人才市场等也是如此。因此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实属当务之急。政府调节体现公平,市场调节保障效率,把政府这只手和市场这只手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达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标签:;  ;  ;  ;  ;  ;  ;  ;  ;  ;  ;  ;  

把握城乡统筹科学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