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急诊科 北京 100144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作用。方法 将84例心肺复苏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心率、动脉压与心理状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76.19%)低于观察组(95.2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护理后的心率、动脉压与心理状况较观察组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6.19%)高于观察组(9.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作用显著,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率、血压与心理状况,减少不良反应,适合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康复效果
前言
心肺复苏主要是治疗患者因某些突发因素而发生心脏停止搏动或心室纤维性颤动的现象,从而保持患者血液循环,避免患者因缺氧而死,是一种急诊抢救措施[1-2]。为促进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康复,我院特对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84例心肺复苏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男30例,女12例;最小年龄为32岁,最大年龄为71岁,平均年龄为50.34±2.15岁;学历:初中4例,高中15例,大学23例。观察组男29例,女13例;最小年龄为33岁,最大年龄为72岁,平均年龄为50.51±2.08岁;学历:初中3例,高中14例,大学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与学历等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护理、观察病情与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急诊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一)心理护理。心肺复苏后患者通常会出现紧张、担忧、恐惧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其心理状态与需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相关的疾病与治疗知识,做好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科学合理的饮食、运动以及自我护理,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战胜疾病的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以促进康复;护理人员可以适当地使用肢体动作,例如握手、拥抱等安抚与鼓励患者,给予患者温暖与支持的力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二)舒适护理。为患者提供整洁、安静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空气畅通、光线充足,调整合适的温度与湿度,温度保持在20℃左右,湿度保持在55~65%左右,减少不良环境的刺激;协助患者取平卧位,给予患者的颈部、腰骶部与腘窝垫上棉垫,定期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并适当给予按摩护理,放松患者的肌肉,保持愉悦的心情休养,促进康复。
(三)心电监护与脑部复苏。由于患者在心肺复苏后早期心电情况不稳定,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电监护,增加巡视频率,可每隔2小时进行一次心电观察,若发现患者出现心肺停跳、传导阻滞与识别室性早搏等不良反应,则应及时上报医师,并采取有效地处理措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为保证患者恢复正常的脑部功能,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的脑部复苏,可以采用物理降低的方式如用湿毛巾敷患者的额头、颈部等地;
(四)气道护理。定期对患者的气道插管进行清洁、消毒,保持插管的无菌安全,并严密观察气道插管的情况,为避免插管波动大刺激患者,可采用胶带将固定气管,并定期更换胶带;保持良好的气管湿化状态,采用低气压囊等方式,避免患者误吸发生反流现象;给予患者吸痰护理,首先协助患者进行2分钟左右的吸氧护理,再行吸痰措施,注意动作轻柔,可适当的轻拍患者背部,以促进痰液排出,保持患者呼吸道顺畅。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前后心率、动脉压与心理状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疗效评定标准
以显效、有效与无效为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理与精神状况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有效:患者的临床状态有所改善,心理与精神状况较好,有轻微的不良反应;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迹象,甚至恶化。护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若检验结果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分别为76.19%、95.2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1。
2.3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照组共出现11例不良反应,其中抽搐2例,反应迟钝3例,胸部不适3例,记忆减退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19%;观察组共出现4例不良反应,其中胸部不适2例,记忆减退1例,反应迟钝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8,P<0.05)。
讨论
急诊护理干预是为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将患者死亡的风险降到最低的护理措施[3]。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安排舒适的环境,进行心理疏导,以保持患者良好的状态配合治疗与护理;加强心电监护,以使得患者出现心跳骤停等不良反应时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加强脑部复苏,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加强气道插管的护理,避免出现插管阻塞影响患者呼吸等并发症,以优质的护理促进患者康复[4-5]。
研究表明,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76.19%),护理后的心率、动脉压与心理状况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52%)较对照组(26.19%)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急诊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燕红.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23):17-18.
[2]石巍.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06):141-142.
[3]郑大环.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1(09):110-112.
[4]邹秀娟.浅谈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急诊护理干预对康复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0):263-
[5]林艳.99例心肺复苏病人的急救护理配合[J].全科护理,2015,13(11):1008-1010.
论文作者:吴霞,候春菊 封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7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肺论文; 急诊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