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儿童从众行为的初步研究_幼儿园论文

5岁幼儿从众行为的初步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报告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而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从众”(comformity),亦译作遵从或相符等。对个体和群体甚至社会来说,从众行为既有积极的功能,又有消极意义。

对从众行为的经典性研究是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的“光点游动错觉”实验和五十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的“线条判断长度”实验。除此,还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公开发表的有关研究报告很少,特别是对幼儿从众行为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获取幼儿从众行为的有关资料,并与国内已有的成人从众行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探讨幼儿与成人从众行为的差异;另外从性别差异出发,探讨幼儿从众行为的差异及与成人的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从众行为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的发展趋势。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芜湖市区选择了四所代表性的幼儿园,它们是实验幼儿园、大官山幼儿园、镜湖幼儿园和张家山幼儿园。然后用等距离随机抽样法在这四个抽样点确定样本。共抽取110名5岁的幼儿,均为独生子女,其中男56名、女54名。

2.2 研究工具和材料

采用阿希实验中的材料(即线段比较)制作了十八套线段卡片,每套两张。其中一张为标准线段卡片、另一张为比较线段卡片。小黑板一块(供展示卡片用),图钉若干。

2.3 具体研究方法和程序

本研究以实验为主,同时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训练假被试团体(同龄幼儿,5-9人),告诉他们实验的程序、目的和要求。

填写实验登记表(项目有姓名、性别、年龄、学校、是否独生子女、假被试人数、主试姓名、记录员姓名、从众反应数、实验时表情与反应等)。

实验过程:在实验准备中,被试找出相等线段的错误率接近零。每次实验由一个被试和六个训练好的假被试参加,让他们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规定他们的座位顺序(被试总是排在倒数第二个),距被试围坐的桌子约一米处,放置一块小黑板,上面呈示刺激的线段卡片。然后主试向真假被试发出指导语:“请小朋友们看黑板上的两张卡片,右边卡片上有三条线,其中有一条和左边卡片上的线一样长,请你们回答哪两条线一样长?回答时按顺序来,大声回答,不要抢着一起回答。”主试呈出一组卡片后,让真假被试按顺序回答,1-6轮假被试作正确回答,以后均作错误回答。主试不表示任何态度,每次都对他们的回答及反应作记录。这样的实验重复十八次。

实验结束后,实验主试与被试谈话。首先弄清楚被试是否已发现其它的被试都是主试的同伙,若没有发现可询问这样的问题:实验时和其他人不一样你是怎么想的?是否觉得自己的判断真是正确的?有没有受其他人影响?是不是认为别人的回答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而自己也正确的?等等。

3 实验结果

3.1 幼儿从众率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幼儿的从众率为58%。有35人(占总人数的32%)自始至终发生从众行为,即判断错误。有30人(占总人数的30%)自始至终坚持自己的判断,不发生从众行为,即判断正确。有48人(占总人数的44%)至少有总数的四分之三的从众反应,即每12次判断中有9次发生从众行为。

3.2 男女幼儿从众行为比较

经统计发现,幼儿从众行为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幼儿从众率(男:39%;女:61%)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幼儿每次都从众的人数(男:12人占21%;女:23人占43%)在性别上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幼儿从未发生过从众行为的百分比的性别比较(男:38%;女:17%)也显示出显著性差异(P<0.05)。

4 讨论

4.1 从众行为与年龄发展的关系

表1 从众行为的年龄发展差异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十八岁左右的青年学生从众率分别为45.8%和44%,十六岁左右的学生从众率为50.3%,5-5.5岁幼儿为58%。尽管未作差异显著性检验,但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高,从众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可以说年龄越小,从众率可能越高。这说明了从众行为与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成熟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幼儿因为年龄小、所受教育少、知识经验贫乏、独立性差,而且父母及成人往往把听话顺从作为评价儿童的标准,这容易使幼儿表示出很大的从众性;相反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各方面的独立性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知识经验丰富、分析判断能力较强、这样就表现较小的从众行为。由此看来,年龄对从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体的知识经验及社会与心理的成熟来发挥作用的。

4.2 从众行为与性别的关系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就开始注意到性别差异可能也是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有些研究结论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J.W.朱利安等人发现在各种不同的广泛的实验条件下,女性的从众率为28%,男性为15%,男女间存在差异。从表1可以看出,我们的研究结果和朱利安的研究一致,而且幼儿从众行为的性别差异非常明显(P<0.01)。实验结果都说明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异,我们认为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而导致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角色而形成的。由于家长、老师和社会中其他人对不同性别的幼儿存在不同的社会期望,从而导致了男女幼儿有不同的社会行为模式、态度和人格特征,比如家长总希望男孩坚毅、刚强、独立、果断、富有主见即所谓“男子汉气概”;却希望女孩温柔、顺从、听话等,即所谓“女性风范”,这种性别角色的期望无时无刻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男女幼儿的社会行为,因而致使幼儿在从众反应上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当然这种差异不是绝对的,与朱利安的研究比较,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从众行为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小直至在一定实验条件下(男女熟悉程度相仿的实验材料),从众行为的性别差异几乎不存在。这种趋势说明由于社会的进步,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平等,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独立性也会随之增强,而从众行为反应也相对男性逐渐接近。

5 小结

5.1 本研究发现幼儿(5-5.5岁)也存在从众反应,从众率为58%。和中学生、大学生相比,从众率较高。根据比较,个体从众行为反应率有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下降的趋势,这说明由于年龄的增长、心理和社会的成熟、知识经验的丰富、个体的独立性增强、从众行为越来越少。

5.2 男女两性幼儿从众率的性别差异极为显著(P<0.01)男为39%,女为61%。这与朱利安的研究基本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性别间的从众率性别差异,有越来越小的变化趋势。

(1994-08-21修回)

* 本研究得到了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芜湖市实验幼儿园、大官山幼儿园、镜湖幼儿园和张家山幼儿园的教师和领导的大力历助,特此致谢!

标签:;  ;  ;  

5岁儿童从众行为的初步研究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