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社会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协调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04)06-0023-06
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刻地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经验,精辟地论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新发展观,对于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取得新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指引我国经济社会沿着十六大指引的路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向前推进。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归来起来,主要有: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
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确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相统一的目标,符合国情及现代化建设实际和人民愿望的目标。《决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正确指导。它包括“五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和“五坚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正确处理改革稳定与发展关系、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是在总结和概括改革开放发展实践经验基础上所形成的共识。毫无疑问,只有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线、目标和任务,才能具体落实。因此说,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实施“富民兴桂新跨越”战略部署的根本保证
新世纪开始,自治区党委根据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势,抓住加入WTO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紧密结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这个战略决策符合十六大精神,得民心、顺民意,受到全区四千八百多万人民热烈拥护。思富、思兴、尽快跨越发展,把我区建成一个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团结稳定和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自治区,成为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但是,传统发展观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本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主要看重物质财富的增加、GDP的增长,忽视社会全面发展,乃至于片面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进步,仅仅用GDP增长作为衡量发展指标,而忽视社会、人文、资源和环境指标。因此存在许多弊端,伦理道德的沦丧使人的精神家园失落,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人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以至于影响“富民兴桂新跨越”战略的全面实施。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目标才可能达到。可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实施“富民兴桂新跨越”战略部署的根本保证。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创新“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价值中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价值目标,依靠人、尊重人、为了人、服务人,一切均要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践人的根本利益。人的物质需要、政治需要和文化需要得到满足,人的智能得到发展,人的个性得到展现,人的素质得到提高,突出、强化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是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是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和目标之所在。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个人价值的风尚,营造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氛围;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改革发展成本,减少社会震荡,防止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带来的损失,从而确保改革平稳运行、发展有序和成果成效不断取得,以统筹协调经济社会、自然与人全面发展,使现代化文明程度日益提高。由此可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创新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迫切需要。
(四)科学发展观是扩大就业、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针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始终要把扩大就业、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作用凸现出来,这是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因为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使之与物质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势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能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是它们结合起来。”[1](P44)《决定》指出,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这是十分正确、非常必要的。“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未树立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众多的劳动力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起来,造成严重浪费;失业降低劳动者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工资低直接影响技术进步;失业增加财政负担,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改善就业和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统筹处理经济社会与自然发展的关系
《决定》指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发展关系。
1.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我国城乡不均衡发展和二元结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特别是农民增收缓慢问题,成为一个关系全局的大问题,解决不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难以实现。必须按照《决定》要求,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和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尽快缩小差别。要着重抓好:
(1)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力,在承包期内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经济规模,积极保护耕地和扩大耕地,以促进农业生产力加快发展。
(2)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今年国家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主要应用于农业,中央财政增加“三农”投入300亿元,比上年增加20%以上,以支持农业发展。
(3)深化农村税费改革。5年内取消农业税,并加快县乡机构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4)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使之实现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要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限制,深化户籍改革,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得以就业。尽力照顾收入少的“弱势群体”,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总之要想方设法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2.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由于条件差异,不同区域发展速度悬殊,发展存在差别。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落实“两个大局”(即先开发东部,后开发西部)的战略部署。当前西部实施大开发战略,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上国家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支持,使西部区域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路子。中部区域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东部区域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总之,要加快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和经济带,努力使全国发展速度和水平逐步趋向平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经济与社会发展从长远看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但从近期看,由于公共资源有限,就存在分配有先有后、分先分后的问题。公共资源分配倾斜于经济建设,从而带来GDP快速增长与社会问题大量出现,必须注意加以妥善解决和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既要使经济实现增长,也要使社会实现进步。经济增长是实现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手段,而不是单纯的目的;在抓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抓好诸如提高全民族教育、科技文化和医疗水平,延长人的预期寿命,减少失业率和优化环境等等社会问题的解决。发展的目标不仅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且还应当是人的生活质量提高和人的发展能力增强,使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起来。因此,要把充分就业、消除贫困、完善公共设施、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和环境优化等等社会问题摆到重要位置,从单纯注重经济目标转向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并重,从而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一方面经济在高速增长,另一方面自然资源在大量浪费,并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累积起来。科学发展观要求善待地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发展生态型经济和循环型经济,使之既能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又能建设良好生态国家、生态省区市县和生态家园,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组织成一个“自然资源—生态型和循环利用型产业—绿色产品—再生资源深加工产业—绿色产品”的过程。从而提高物质循环率、能量转换率和价值增加率,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新路子。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发展面前,我们决不要将自己置身于其外,而要主动置身于其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经济竞争力,积极发挥优势,参与竞争与合作,使之有利于经济取得更大的发展。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创造条件吸引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使中华民族早日进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二)妥善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矛盾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注重科学地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矛盾,使之能更好地推进改革稳步发展。
1.竞争与垄断的矛盾。竞争与垄断是市场经济的一组矛盾。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靠竞争来实现。竞争产生效益——长期的、全局的社会效益;而垄断——生产集中产生规模效益——相对一定时期的、局部的企业效益。人们需要从这二者中选择。竞争是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也就是长期获取社会效益的手段。价格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基本形式,品质竞争、品牌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技术竞争等等,都是价格竞争的延伸。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最大问题不是资源稀缺,而是资源配置无优化、低效益和低效率。惟有通过竞争才能够使资源配置优化,使成本价格降低。竞争是市场经济本质特征。市场经济要求自由竞争、充分竞争。垄断导致技术滞后和制度腐败,是市场经济的大敌。但是,我国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现代机器应用造成生产集中,形成垄断,带来市场份额集中和规模效益,垄断成为企业的本能取向。因此,在处理这组矛盾时,需要政府站在反垄断立场,保护竞争、支持竞争和鼓励竞争,以在全社会实现公平竞争。
2.地方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市场的矛盾。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地方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市场的矛盾。市场规模发展越大,资源配置优化程度就越好。全国统一市场是多层竞争的重要场所和条件。地方区域市场的发展,有利于调动许多市场主体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区域经济较快地发展起来。但是,地方区域市场的地方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是垄断行为,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发展。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保护落后、保护“假冒伪劣”,已从维护地方局部经济发展到利用地方政府权力攫取违法利益,成为造成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能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净化市场的统一性,加快建设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流通制度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信用体制,从而打破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统一市场自由流通和自由流动。
3.产权多元化与资源集中性的矛盾。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产权多元化,而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要求资源集中性,这又是一组必须妥善处理好的矛盾。市场经济要求维护产权多元化,又要求把资源集中起来利用,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和快发展。因为现代工业化要求资源集中,开矿山、办铝厂、搞电铝、办电厂、建铁路和高速公路,没有大量资源资本积聚集中是不成的,一方面要求资源大量集中使用,另一方面要求资本大量集中投入。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股份制现代企业集团、办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是解决这对矛盾的好办法。银行可以把千万个储户的货币聚积起来贷给企业,集中使用,这既不改变产权归属,又实现资源集中;企业按一定规则和国际惯例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让千万个投资者购买,既不改变产权归属,又实现资源资本集中使用,以取得高效率、高速度,从而有利于解决产权多元化与资源集中性的矛盾。
4.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公平与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又一组矛盾。改革开放初期,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必须强调效率。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在于有效率和有较好效率。而公平是公正与平等,作为经济范畴时是指一种分配原则;作为政治范畴时是指政治制度、政府主张与公共秩序;作为理论范畴时是指道德规范;作为社会关系范畴时是指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准则。维护公平实现公平需要政策、法律和法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是辩证的,既对立又统一,存在着双向互动效应。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讲求效率优先,以推进经济增长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作示范;又必须兼顾公平,以缩小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不讲求效率,就无法使经济实现增长;如果忽视公平而取得效率,使经济增长,就难以从源头解决腐败问题、解决贫富差距拉大而两极分化,以保持社会稳定。因此,一定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切实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过大,以解决好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5.市场与政府的矛盾。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市场与政府的矛盾。当市场与政府的矛盾协调解决较好时,市场经济就会发展较快;当市场与政府的矛盾协调解决不够好时,市场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其矛盾比较尖锐时还可能会发生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使经济停滞或严重破坏。否定市场的作用而极力夸大政府的作用,会使经济发展缓慢;反过来,否定政府的作用而极力夸大市场的作用,会使经济秩序混乱。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的鼓励误导下,把资源利用、产业发展交给市场,结果导致小煤窑、小矿山到处开发,对资源实行掠夺性开采挖掘,使资源、环境受到较大破坏,恶性事故不断出现的后遗症至今仍未能彻底清除,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训。因此,必须在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强化政府的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目标,完善国家计划统计体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套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经济运行系统,发挥经济杠杆调节作用,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水平,从而使市场与政府的矛盾解决好,使经济社会顺利发展。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推进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经济发展是政治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政治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的,相辅相成;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就是指导推进它们全面协调发展。
1.物质文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物质文明向前发展。
(1)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2)要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摆到显著位置,将科技作为先进生产力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凸现出来,推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3)要从根本上改变增长方式,从传统型改为现代型,从粗放型改为集约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和强化管理,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4)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合理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政治文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是单纯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同时也要建设政治文明社会。
(1)要积极稳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力,和保护人权、保障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
(2)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展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3)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4)要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卫国家社会安全,从而实现基层民主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为发展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3.精神文明建设
(1)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发展。
(2)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好抓出成效,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拼搏、开拓进取、发奋图强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民族振兴、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
(3)要加强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全民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追求崇高理想道德情操目标。
(4)要振兴教育科学事业,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气氛,不断提高全体人民教育科学素质,从而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使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同步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是依靠现代科学和先进技术推进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人们往往偏向于重视技术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轻视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殊不知技术、自然科学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是一把“双刃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与现代资本结合能够使物质财富极大极快增长,但不能给人类带来整体利益和福祉。原子能既能给人类强大动力能源,但也能在二战时期给日本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可见技术自然科学需要正确导引。人文社会科学是实现社会改革、创建制度文明的理论先导,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物质文明的巨大动力,是创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正确指针。自然科学作为技术之母和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物质条件,但是它一刻也不能离开人文社会科学,需要人文社会科学为之提高正确的世界观、指导思想、认识论和方法论,为之选择科学技术研究战略和价值方向。有人把二者喻为车之两轮,缺一轮而不能前进;也有人将自然科学喻之为社会进步的“发动机”,而人文社会科学则喻之为“方向盘”,后者为前者引导正确航向。人类社会实践和现代发展证明,这些比喻是较为确切的,应当正视和重视发挥它们功能互补和价值互补作用。惟其如此,坚持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使之同步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家与自然科学家同心同德,携手合作,经济社会与自然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类才会有光辉前景。这是科学发展观所必须要坚持的。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可持续发展目标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