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三维分析框架初探_地理论文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三维分析框架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产业论文,框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马歇尔和韦伯的理论被公认为分析传统产业的集聚现象的两块基石,他们分别从企业的运作和区位角度,提出了产业集聚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产业属性和空间属性。之后,许多学者进一步推进了沿着这两条主线所进行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强调企业的空间聚集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地理空间对于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如“极化效应”理论(Hirschman,1958)及“新经济地理学”(Krugmen,1991)等。社会学家则强调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本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如Saxenian(1994)对硅谷的文化和竞争环境所进行的研究。“竞争优势”理论则认为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源泉(Porter,1998)。

显然,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某一特定的地理空间,他们所关注的主要是企业的地理“集中”性,而忽视了企业运作的聚合效应。产业经济学关注主导产业、相关/支持产业所组成的产业网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聚合”效应,然而却并没有严格的地理集中概念。

实际上,产业集聚的产业属性和空间属性完全可以融合在一个分析框架内进行研究,这一点在分析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现象时尤其明显。分析产业集聚不仅要关注“集中”特性,还有考虑“聚合”效应。地理空间为组织的创新活动构建了一个平台(Feldman & Audretsh,1999),当在某一地理空间中聚集的企业彼此合作时,才能形成提高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产业聚合效应。因此,产业集聚不仅仅是同类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企业相互间的一种共生成长性。

随着美国硅谷等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兴起,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现象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与传统产业的市场聚合效应相比,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知识聚合效应日益清晰,越来越成为开放环境下的知识集聚和人才集聚。因此,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分析可以用一个由空间、产业和知识组成的三维框架来进行。它主要体现了地理集中、产业网络和知识流动基础上的企业间互动所达到的聚合效应。

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三维分析框架

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包含空间、产业和知识三个要素。集中性、聚合性和知识流这三者可共同构成分析产业集聚程度的三维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1、地理集中性

大量企业在某一特定空间内的集聚体现了一种地理“集中”性。这种地理集中或者是在市场的驱动下通过企业的自主选择而形成的(如美国硅谷等),或者是在政府的参与下以规划布局和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如台湾新竹软件园、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业区等)。

地理集中是产业集聚的空间表现形式,它主要体现了某一特定地区的区位比较优势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在分工合作发达、要素条件充裕以及具有较好的制度文化背景的地区,更容易出现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现象。

分工合作的进一步细化。从亚当.斯密的分工原理出发,生产的地区化一直被认为是扩大产业规模和获取专业化利益的一种方式。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自然需要分工合作的进一步细化,需要发达的现代物流业的支持。在运输便利的地区,容易出现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集群现象。近年来在江苏长江南岸崛起的现代化工园区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要素投入。一些地区由于具有独特的生产要素而有助于形成产业集聚,这些要素通常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动、技术、知识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交通工具的改良,这些要素影响产业集聚的重要性位次已经发生了变化,资本、知识劳工和技术等逐步成为地区产业集聚的主要条件。资本的丰裕度是制约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风险资本推动的。近年来广东顺德一带的IT制造业向江苏苏州地区转移就与环太湖地区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识劳工有关。

制度和文化。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与文化和竞争密切相关,更加强调企业间的非市场关系,如信任、习俗和文化结构。在中国特殊的转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由于制度创新而促成的产业区,如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园区等。相同的制度和文化背景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促成了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性。

2、产业聚合性

地理集中性强调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然而,这种基于区位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大量企业聚集并不一定能够形成企业运作上的竞争优势。例如浙江永康保温杯集群在1995年的大起大落就是由于集群内部保温杯生产企业竞相偷工减料质量出现恶性循环所造成的(仇保兴,1999)。同时,“地点在复杂经济情况下所扮演的强有力角色与全球化趋势是不一致的,因为全球化由于移去人为的贸易和投资壁垒,使传统投入要素的产地变得不再重要,公司因此也没有必要设立在原料或者市场附近,而更应该选择有利于公司生产率增长的地域”,这些地域往往由于具有良好的产业条件而成为产业竞争力的源泉。

大量企业围绕某一特定产业(主导产业)而共生,体现了一种企业运作的“聚合性”。这种聚合性是由产业的技术特点等因素决定的,它既包括主导产业内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产业链关系(如汽车产业中零部件企业、整车组装以及销售服务的产业链),又包括相关产业与主导产业的支持/辅助关系(如钢铁产业与机电产业的支持/辅助关系)。主导产业、相关/支持性产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的和谐共生,组成互相依存的产业网络,逐渐形成产业集聚的发展强化机制。

产业网络通常由主导产业、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上下游产业)组成(图2),它有利于形成企业运作上的聚合效应。这种聚合效应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别于传统产业中企业自然扎堆而形成企业群的最典型的特征。同时,由于产业网络内有比较好的配套和支持条件,也会形成较强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由于网络外部性,在正反馈的作用机制作用下就会发展成为一个具备自我生长能力的产业集群(符正平,2002)。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中,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是“钻石理论”的关键因素,也是其产业集群分析的基点之一。例如,日本的大企业通常与多家中小型的承包商和供应商形成一个关系网(企业系列)。一般而言,由于厂商和供应商的地点相距不远,彼此间的信息流通顺畅,服务完善,应变能力也相对较高。瑞士产业之间的连结互动相当紧密,例如钟表业为精密机械技术、零件与设备提供专业人才,而精密机械又为助听器产业提供支持。主导产业、相关产业以及上下游等支持性产业在某一特定地区结网共生,集中体现了企业运作上的聚合效应,促进了产业集聚的强化和发展。

3、知识流动性

知识“流动性”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别于传统产业集聚的最典型的特点。知识流动增强了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集中学习和创新网络使产业集聚区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不是来源于单个企业的战略选择,而是来源于创新基础上的资源整合能力。蔡宁等(2002)认为,集群是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集群的出现形成了新的竞争单位,把竞争从单个企业之间提升到更大的群体之间,从而重塑了竞争形态。刘友金等(2003)通过引入“集群单元”概念,在组织层面提出了集群式创新的概念,认为集群式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组织形式。胡汉辉等(2002)对产业集聚的演化路径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提出产业集聚是实现企业集成创新的组织形式。将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网络形态,着重研究产业集聚中的知识创新和知识流动,是产业集聚研究的前沿问题。

从单个集聚区看,一个集聚区就是一个知识创新的系统。日本的产业集聚大多并不具有资源禀赋的优势,然而卓越的创新机制使其在众多产业上领先世界。产业网络内部的激烈竞争是知识创新的动力,近距离的模仿学习、知识网络的构建、创新的文化氛围为知识创新提供了条件。集聚区内弥漫着创新的“空气”,技术、信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甚至知识人才在企业之间迅速传播和应用,促进了集聚区内的知识流动。

从集聚区之间的关系看,知识在不同产业集聚区之间的流动促进了知识能力的提高,这种区域之间的知识流动主要体现在以跨国公司为纽带的技术、管理以及研发活动的转移上。知识可以分为外来知识和本地知识。外来知识掌握在外部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手中。通过跨国公司等外部企业的投资,将有可能实现知识从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向子公司的流动。这种知识流动不仅可以提高外部企业的核心能力,而且可以通过知识的扩散提高本地企业的知识水平。外部知识逐步融入当地的知识系统,根植于当地的文化传统,促进了产业集聚的形成。本地知识散布在本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和企业中,本地知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接收外来的知识流动。知识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结构性资本(胡汉辉等,1998),人力资本存量是影响FDI区域性选择和投资规模的重要因素(沈坤荣等,2002)。而组织制度等结构性资本则保证了人力资本的发挥。知识资本的投入能促进区域之间的知识流动。

4、产业集聚分析三要素间的关系

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三维分析框架中,地理集中是表象,产业网络是本体,知识流动是产业集聚发展和强化的基础。具体而言,地理空间是产业网络和知识流动的载体,地理上靠近有益于产业聚合效应和知识流动效应的充分发挥,它主要体现了大量企业的空间集中性,是产业集聚的空间表现形式。产业网络是知识流动的载体,依托集聚区内部的产业网络和区域之间产业网络的互动,可以实现知识在集聚区内部以及集聚区之间的流动。产业网络和知识流动是产业集聚效应得以发挥的前提,它主要体现了企业运作上的聚合性。因此,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企业的空间集中,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共生发展。要使产业集聚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必须使产业集聚真正成为“既集又聚”区域。

三、“集中”和“聚合”的关系

产业集聚的三维分析框架是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重要工具。按照这个分析框架,成熟的产业集聚区应该在企业集中性、产业聚合性及知识流动性方面协调发展,即应该“既集又聚”。然而,我国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往往只具有这三大特征中的一个或两个。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政府主导下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往往只具有地理集中性,而缺乏产业聚合性与知识流动性(如工业园区);(2)开放环境下的产业往往只具有企业运作上的聚合性,而缺乏地理集中性(如跨国公司);(3)垂直一体化企业内部一般有良性的知识流动,但企业之间往往缺乏地理集中性和产业聚合性(如大型医药企业);(4)某些产业的特点限制了产业聚合性(如中小型软件设计企业)。因此,不能寄希望于用一种类型来定义所有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由于产业集聚的复杂性及产业之间个性的差异,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产业特点上分析“集中”和“聚合”的关系,主要考虑因素有产业链的关联、知识流动的特点及产业对地理空间的要求等。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会形成不同的“集中”与“聚合”关系。根据产业集聚的三维分析框架,可以将高新技术产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分为“既集又聚”、“集而不聚”、“不集却聚”和“不集不聚”四种基本集聚类型。

“既集又聚” 既具有地理集中性,又具有产业聚合性和知识流动性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类型,现代化工业是这类集聚的典型。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化工产业纷纷向医药产业延伸,大型跨国企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加快了产业内部以及区域之间的知识流动,促进了产业集聚的形成。在化工产业链中,原油提炼、加工、生产、销售等环节联系紧密,具有比较明显的产业聚合效应。同时由于基础设施、环境治理、质量控制以及市场范围等原因,化工业又具有地理集中的特征。

考虑到汽车产业的运输成本,以及零部件、整车紧密的产业链关系,传统的汽车产业也具备“既集又聚”的特点,集聚在一起的企业还可以通过集中学习和创新网络获得竞争优势。然而,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整合以及新的销售模式的出现,汽车产业的集聚也将呈现出多种集聚类型。

“集而不聚” 企业的地理集中性明显强于产业聚合效应的产业集聚类型,目前我国的一些“软件园”可以看作是此类集聚的典型。大量的软件企业集中在一起可以共享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形成知识创新和知识流动的氛围。然而从软件业的链条上来看,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对象各异,软件业内部的聚合效应并不明显。

与“软件园”类似,以科技型中小型企业为培育对象的孵化器(例如一些大学科技园的创业园区)也具有“集而不聚”的特征。这些企业之所以集中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享受孵化器所提供的服务,而企业之间并无明显的价值链关联。在此类集聚区内,非正式的交流活动往往十分活跃,企业之间可以通过知识网络加速知识的流动。

“不集却聚” 产业聚合效应明显强于企业的地理集中性的产业集聚类型,一些现代制造业是此类集聚的典型。由于现代通讯和物流业的发达所形成的“虚拟集中”,使得一些产业形成知识聚合效应并不以地理集中为必要条件,这些产业一般具有高技术、短链条和全球化的特点,从全球布点中获得竞争优势。跨国公司通过其全球的业务网络实现企业之间的关联,使产业的聚合效应十分明显。例如,美国波音公司能借助于因特网将其新机型的设计和制造分包给不同国家的公司。对于“不集却聚”类型的产业集聚,关键是要创造使企业“集中”的条件,同时,由于跨国公司具有较大的知识优势,如何依托跨国公司的业务网络实现外来知识的“本土化”转移,是提高区域知识能力的关键。我国东莞、苏州等地区已经从这些产业的全球化中取得先机,成为国内知名的IT制造业集聚区。

“不集不聚” 企业的地理集中性和产业聚合性要求均不十分明显的产业集聚类型,大型生物医药公司是此类集聚的典型。大型生物医药企业之间出于技术保密的原因较少进行知识交流和合作,同时,由于彼此间的产品差异性较大,导致企业之间的联系很弱。生产生物技术药品与生产原料药或其他成品药相比,所需的原料很少,一小罐的原料可以分装成上百万支针剂,运输成本分摊到每单位的成品中后微乎其微,因此与上游企业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的要求并不强烈。对于“不集不聚”类型的产业而言,虽然同类企业之间没有很强的联系,但是它们一般对大学、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有较高的要求,良好的知识条件是吸引这些产业形成集聚态势的主要中介。

四、结论与展望

基于地理集中性、产业聚合性和知识流动性的三维分析框架给出了讨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坐标系,有利于我们较系统地认识产业集聚的特点。基于这一分析框架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形态所做的分类有利于我们为发展区域经济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根据产业的特点选择产业集聚的适当模式,推动产业集聚逐步向地理集中、共生成长和知识流动相互协调的方向发展。

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三维分析框架方法,当前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有:

1、从实证分析入手探讨不同产业的集聚类型和集聚特点。只有对不同产业的特性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产业集聚发展战略。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和传统产业有明显差别。在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产业普遍面临着升级改造的问题,需要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

2、产业集聚中的政府作用。在中国,政府在产业集聚,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中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不能笼统地看作是对市场的干预,而更应该用理性的、集成的观点去研究。用产业集聚的三维分析框架去研究政府的作用,就是要使政府在集中性、聚合性、知识流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

3、跨国公司与知识流动。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特点及利用全球化战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策略值得我们注意。从产业集聚的三维分析框架来看,就是要研究地理空间、产业基础以及知识条件对跨国公司投资的激励。另一方面,要研究跨国公司的“根植性”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研究如何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实现外来知识和本地知识的对接。还要研究知识外溢的渠道和方式、知识创新的形式和机制以及跨区域的知识流动等问题。

标签:;  ;  ;  ;  ;  ;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三维分析框架初探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