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战略深化地理素质教育_地理论文

积极探索课改策略 深化地理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积极探索论文,课改论文,地理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新理念,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为准确、深刻理解课改的战略意义和全新理念,实验教师除积极参加大规模的通识培训及集中的学科培训,还须持之以恒地坚持系统自学,刻苦钻研随时整理心得体会,并通过定期、不定期的集体学习、研讨、备课、说课、观摩等活动与同行广泛交流。只有通过发自内心的深入细致地反复体味、比较、甚至思想碰撞,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才会逐步扎根心里。如有的实验教师在学习中认真思考,用心梳理、对比新旧课程的显著差异(表1),不仅有效地加快了对课改新思想的理解,使其满怀信心地走进新课程,而且明晰了改革行动的基本方向和重点。

表1 新旧课程观要点比照示例

二、精心设计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充分关注情感目标、学习策略

对于全面更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课程目标,除了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其内涵、功能及基本构架,更重要的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技术,做好各课程时段教学目标的具体设计,以富有成效的指导地理素质教育。

首先,要熟练掌握现当代教育心理学所倡导的学习行为目标的陈述技术。行为目标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论,其陈述通常含四大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及表现程度。与传统教学目标相比,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非教师。行为动词一般指可操作、可测、可评(结合性目标)或反映学生经历、反应、领悟(体验性目标)的动词。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情境,如借助的学习媒体或学习时间、场景的某些限制等。表现程度通常指学生学习后行为变化的达标水平(数量、质量)。实践表明,行为目标的设计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参见表2)。

表2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举例(初一上册“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课时段)

第二,深化、细化情感领域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容与要求。地理新课标注重情感领域,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新构架,但还需实验教师因课而宜,将其生动化、具体化,并与其它目标协调配合、长期渗透。

第三,构建并逐步完善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策略资源库。“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目标的又一突破口。“过程”强调体验、探究,“方法”强调对学习策略的把握。学习策略包括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编码策略、记忆(含提取)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元认知策略等。

三、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情境,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探究、创造的新时空

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情境,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自由时空。

(1)创设富有情趣的多种教学活动情境。兴趣与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从审美化视角考虑,形象鲜明、情深意远、富有自由想象与创造空间是情趣性活动情境的最基本特征。巧用地图、演示模型、播放影像、欣赏乐曲、考察参观、自由辩论、角色扮演等都是创设情趣性教学活动情境的好方法。

(2)创设饶有兴味、探究性强的问题情境。设疑问难的问题情境较之悦目悦耳的表象情境具有更强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功能,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所必须,尤应重视。实践表明,学生的探究需要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注意并有效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设疑、质疑、释疑,学生便能在兴趣盎然的探究中获得更多潜能发展、精神丰富的机会。

(3)创设多向交流、互促共进的活动情境。师生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合作伙伴,合作学习是现当代学习模式的显著特征。无论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还是探究性强的问题情境,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交流均是其题中之义。课改体验表明,一旦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以学习主人的身份畅其所思、畅所欲言,其奔涌的热情、发散的思维、新奇的构想,常使教师由衷惊叹甚至自愧弗如。

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渗透,积极开发信息技术

阶段性课改实践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全面渗透。所谓“以人为本”,是强调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客体性,无论任何情况,它必须而且只能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例如,计算机及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既要注重增加感染性、情趣性,同时要注重加强启迪性、思考性;既要加大信息交流量,又要把握好节奏与韵律,让学生有较充分思考、讨论的余地。以往在开发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常较多注意了形、色、光、声、动感等视觉效果的强化,而较少注意到学生左右脑的全面开发及师生的交互活动,而后者恰恰是对促进学生发展更为重要的。从“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到“学看地形图”到“非洲的气候”,课改实验对信息技术开发中“以人为本”的关注有效增强了教学效果。学生的反馈信息也表明,丰富生动的画面、影像能有效激发情趣,但适时设置的、精妙的问题探究更能引人入胜。同时,多数学生都希望能有更多思考与表达的机会。所谓“全面渗透”,主要指不仅仅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呈现方式上,积极灵活地引入信息技术的多种媒体,而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程序上,在其多种学习行为的过程与结果的评价等方面,都要考虑信息技术的全面介入。例如,在条件较好的学校,能否尝试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学习活动的编程设计,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处理研究性地理课题等,只有当信息技术成为师生互动的重要工具,“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学习才会既全面丰富,又能逐步达到一定深度。

五、依托乡土地理,广开课程资源,拓展“生活化”“信息化”的学习环境

按照广义的课程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能获得的一切学习信息的来源都是课程资源,这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外延十分宽泛的概念。除了教科书,首先应注意开发哪些课程资源?从最近便的角度说,校内与地理学习有关的多种教学图件、器具、模型,各种地理园、室、站、台、馆,师生共同参与或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兴趣小组、社团及主题活动,可供查阅有关信息的学校图书馆、资料室、计算机房等,要首先注意开发利用及不断建设、完善。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出发,有关家乡山川起伏、气候冷暖、民族风情、城乡聚落、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对外交流等自然地理资源及人文地理资源,应了然于胸,建立档案,可察可研;再进一步扩展,本地或域外的能提供所需学习信息的所有社会物质资源(包括相关人力资源),所有的大众传媒资源,都可供选择开发。只有形成广域的课程资源网,学生地理能力及地理素质的发展才会有真正自由驰骋的空间。

重庆北碚山川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资源汇萃。各实验校教师因校制宜,除了进一步完善校内课程资源,更积极利用、开拓校外丰富的课程资源。多彩的地形起伏,鲜明的四季景观,葱茏的缙云山、奇丽的北温泉、秀美的嘉陵江、瓜果飘香的农业基地、凌空飞跃的高速干线……,以及更为丰富多彩的的重庆自然与人文世界,这些活色声香的乡土“景观”及随处可感的生动事例既增强了学生对大千地理世界的感受和理解,又丰富了爱乡爱国的情感。与此同时,不少学校还积极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丰富活动课程,如利用绿色学校优势多途径开展环境教育,结合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时事地理、乡土考察等多种活动等,为广开课程资源,拓展“生活化”“信息化”的学习环境,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六、建立综合性评价新机制,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和谐发展

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此次新课改的又一关键,其最终目的落实在促进每位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和谐发展。实践表明,针对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统整多元的综合评价机制的建立是突破点。在学生地理素质习得的综合评价方面,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还应关注其学习能力的多种表现,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发展。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以及家长、社会评价相结合。此外,还应倡导师、生、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的互动,评价过程与结果的动态组合等。尽管综合性评价新机制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完善尚待时日,但课改实践中的一些新变革已颇受学生欢迎。例如,推广激励性的教学评价用语;学生作业、作品档案袋的建立与定期展评;在学习评价中吸收小组评价意见;减低笔试分数的比重,采用笔试、作品、过程表现及态度等综合方式评定学习成绩等,这些富有新意的尝试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教师深感愉悦,对课程改革的前景充满信心。

标签:;  ;  

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战略深化地理素质教育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