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风景区旅游季节性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山论文,山岳论文,季节性论文,安徽论文,为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本文在大量实地调研基础上,以黄山风景区为例,分析了山岳风景区旅游季节性产生的原因,探讨了旅游季节性引发的问题,提出了缓解旅游季节性的基本对策思考。
主题词:山岳风景区 旅游季节性 黄山
分类:(中图法)K928.9 (科图法)57.19711
山岳风景区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1982、1988和1994年公布的3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岳风景区分别约占60%、40%和50%;至1992年底我国10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山岳风景区占5处。10多年的发展,山岳风景区特别是一些名山已成为重要旅游目的地。但同时山岳风景区明显的旅游季节性给旅游规划、管理和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笔者主要以黄山为例,结合其它山岳景区在大量实地调研基础上,尝试开展了山岳风景区旅游季节性研究。
1 旅游季节性成因分析
旅游季节性是指客流流向、流量集中于一年中相对较短时段的趋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大体可概括为两类四种(图1)。一般而言,季节性因素是主要的,偶发因素是次要的。至于自然季节性因素与社会季节性因素,谁主谁次,因地而异。类似黄山的观光型山岳风景区,两者作用均很明显。自然季节性因素主要表现为气候因素的作用。对于以观光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来说,舒适宜人的气候至关重要。如何评定气候的适宜性,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生理气候指标。本文以舒适指数(CI)、风效指数(WEI)为指标,根据黄山
图1 旅游季节性成因结构
Structure of reason of tourist season
表1 黄山地区气候适宜性时空分布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omfortable weather in Huangshan region
表2 舒适指数、风效指数符号意义
Meaning of symbol of comfortable index and wind efficacy index
注:符号脚标i(1,2…,n)表示同一类型中不同级别,i越大程度越强。
1980年气候资料,得出黄山和距其70km的屯溪的气候适宜性评价(表1),表1中符号意义见表2。表1中玉屏楼(海拔1680m)、温泉(海拔630m)气候的适宜性评价可分别作为山上玉屏楼景区、北海景区和山下温泉区、云谷寺景区、松谷庵景区和钓桥庵景区的代表(图2),屯溪的气候适宜性评价可作为皖南地区的代表。CI中的Ci、Mi、Wi和WEI中的-ci、-bi、-ai代表适宜旅游的气候条件。据此,山上景区适宜旅游的季节为5-10月,山下景区的适宜季节为4-11月,皖南地区的适宜季节为4-6月和9-11月。但6月恰值江南梅雨季节,山区降雨更多,据黄山1956-1980年气候资料统计,6月份平均降雨量为378.9mm,月平均降水日数17.8天。虽然6月份的CI和WEI值均较适宜,但较多的降雨有碍旅游。综合考虑黄山以及所在区域的CI、WEI和梅雨等因素,黄山旅游最适宜季节为5月、9月和10月,适宜季节为4月、6-8月和11月,不适宜季节为1-3月和12月。图3(a)反映了气候因素对黄山旅游的有利程度。
目前山岳风景区仍以国内客流为主。例如,黄山1988-1992年境外客流仅占客流总数的4.7%,衡山1985-1989年境外客流仅占客流总数0.4%。因此社会季节性因素分析主要针对国内旅客。1-3月和12月正值年初和年末,受传统习俗和生活习惯影响,居民很少外出旅游,到山岳风景区更少。对4-5月春游、7-8月暑期旅游,山岳风景区则是理想的去处。特别是“5.1”和“10.1”节假日,城镇居民外出旅游人数大增,是黄山一年中的客流高峰日。1991年“5.1”节客流达1.4万人次,超过同年淡季月客流量。受社会季节性因素影响,4-5月,7-8月和10月为黄山旅游适宜季节,6月、9月和11月为一般季节,1-3月和12月为不适宜季节。图3(b)反映了社会季节性因素对黄山旅游的有利程度。
图2 黄山风景区示意图
Scenery spots of Huangshan Mountain
图3 黄山旅游季节性原因分析示意图
Analysis of reason of tourist season in Huangshan Mountain
图4 黄山1989-1991客流季节曲线图
Seasonal curves of tourist flow of Huangshan Mountain in 1989-1991
图3(c),综合反映自然季节性因素和社会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可以看出黄山客流季节曲线(图中虚线),与实际客流季节曲线(图4)基本一致。
进一步分析黄山1989-1991年客流季节曲线图4,可以看出因偶发因素造成的差异。1989年春夏之交由于政治风波干扰,5月、6月客流所占比重降低,暑期客流所占比重相对上升,使1989年客流季节曲线出现三峰型,不同于其它年份的双峰型。1991年7月华东地区大水,黄山暴雨不断,使得7月客流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其它年份。
相对于观光型山岳风景区,宗教型山岳风景区的社会季节性因素影响更明显。在这类风景区的游客中香客占很大比重。据对南岳衡山的研究[5],香客占游客总数的68.3%。每年农历7月15日-8月15为朝山进香时期,此时游人约占全年总数一半以上。如1986年占55.2%、1987年52.6%、1988年56.1%、1989年54.2%。由图5可见,宗教型山岳风景区的旅游季节性强度更加突出。
图5 衡山1987-1989客流季节曲线图
Seasonal curves of tourist flow of Hengshan Mountain in 1987-1989
2 旅游季节性引发的问题
旅游季节性引起的淡旺季差异程度可通过淡旺季差(旺季游客占总数百分比减去淡季游客占总数百分比)来反映。比较山岳风景区与其它旅游目的地三对淡旺季(表3),可以发现山岳风景区淡旺季差异明显。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对景区生态环境和游客感应环境及旅游经济效益产生了很大影响。
表3 旅游淡旺季差异程度比较
Comparison of fourist seasonal changes degree地 点
日本 香港 台湾 上海
黄山
衡山年 份
1985 1985 1985 1991 1988-1991平均 1997-1998平均最淡旺季差
4.25 4.09 2.06 7.00
17.87
35.77次淡旺季差
3.65 1.86 1.32 5.70
13.19
15.60第三淡旺季差
3.27 0.51 1.51 5.21
11.22
14.30平 均
3.72 2.15 1.63 5.97
14.09
21.89
资料来源:黄山资料由黄山管理委员会提供。其它资料根据参考文献〔5〕和《上海统计》1991年各期、《中国旅游报》1988年7月6日整理得出。
2.1 影响景区生态环境和游客感应环境
据安徽省环境保护研究所的工作,在目前的景区开发、游览布局条件下,黄山旅游容量为1200人次/日。但旺季黄山客流远远超标。1991年5月平均日客流量达5000人次左右,1994年5月1日的客流量高达1.6万人次。为了应付旺季接待,许多景区成片建设,景观受到极大破坏。如温泉景区,原有“桃源仙境”之称,但目前桃花溪两岸高楼林立,建筑面积达10万m[2],整个景区已趋于城镇化。北海、西海景区修建了大量的临时食宿点,大片树林被毁,北海万松林被砍伐得所剩无几。旺季每年至少有1万t生活垃圾和3万t粪便积在山上,来不及处理,严重污染水体。据逍遥溪水质测定,COD和BOD含量达4.40mg/1和5.25mg/1,严重超标。大肠肝菌超标8倍。锅炉烟尘、汽车尾气和扬尘等使黄山大气中悬浮微粒及二氧化硫含量也超过国家标准。1983-1986年出现过5次酸雨污染,降水的pH值为4.84[6]。
旺季风景区处于超负荷状态。主要表现为观景拥挤。1990年4月26日(晴)我们曾经对黄山主要景点进行定时定点观察。以玉屏楼为例。目前玉屏楼观景台同时可供120位左右的游客停留观赏,游人在此逗留时间约为1小时。但那天玉屏楼每小时游客人数饱和(表4)。
表4 1990年4月26日玉屏楼客流
Tourist flow in Yu Pin Lou in 26th April 1990
由于游客过多,造成景区住宿困难,尤其是山上玉屏楼、北海景区。如1990年山上景区共有床位2620张,去掉按待境外游客的中高档床位412张,尚有2208张可供国内游客使用。但据安徽省环境保护研究所调查,留宿山上游客约占总数的90%。旺季住宿十分紧张,两人一床的现象甚为普遍,高峰月露宿现象也时常发生。这种超负荷旅游,降低了游览效果。据笔者1990年旅游旺季对黄山游客624人次有效调查,游客游览效果总体而言只属“良好”,其中近1/4的游客认为“一般”甚至“较差”。旅游效果与黄山资源品位及黄山在国内外的声望不相符。
2.2 影响旅游经济效益
淡季旅游设施利用率极低。床位利用率是反映旅游设施利用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1990年黄山淡季床位利用率不足5%。它说明占全年1/3的淡季,黄山几千万元资产的旅游设施几乎处于闲置状态,丧失了潜在利润,致使全年经济效益下跌。而旺季客流骤增,又大大超过接待能力,使整个旅游系统疲于应付,只能是“拼资源”的数量型发展,谈不上内涵的开拓。而且,游客人均消费低(表5),不及全国平均水平。旅游收入构成以必要收入为主,可变收入所占比重较小(表6)。并者主要包括住宿、饮食、交通通讯等,后者主要包括购物、文娱等。旅游收入结构是衡量旅游经营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地说,必要收入所占比重越高,经营水平越低,可变收入所占比重越高,经营水平越高。由表6可见,黄山旅游的必要收入高达71.4%,不仅超过旅游发达地区,而且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可变收入所占比重却较低,并且文娱收入几乎全部为门票收入。黄山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如旅游收入结构分析表明,旺季黄山旅游经营基本属于“粗放经营”,而这是旅游容量有限的山岳风景区最忌讳的经营方式。照此下去,不但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而且可能使珍贵的旅游资源遭受很大破坏。
表5 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对比
Comparison of fourist comsuming level per capita
资源来源:黄山资料由黄山管理委员会提供,其它资料根据参考文献〔5〕〔7〕〔8〕整理
表6 旅游收入结构对比(%)
Structural comparion of tourist income(%)地点
时间
住宿
饮食
交通通讯
购物
文娱及其它黄山
1988-1990平均
29.0
21.6
20.8
17.2
11.3上海
1987
22.2
5.3
28.2
36.9
7.4全国
1996-90平均
22.7
9.1
26.8
29.3
12.0香港
1983
27.7
9.5
2.6
56.4
3.8
资源来源:黄山资料由黄山管理委员会提供,其它资料根据参考文献〔7〕〔8〕整理
3 基本对策思考
上述分析表明,山岳风景区旅游季节性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在山岳风景区旅游规划、管理和经营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便缓解旅游季节差异。本文结合国内外经验,就缓解山岳风景区旅游季节差异,提出若干对策思考。
3.1 认识冬季旅游市场潜力、开展冬季专项旅游
黄山冬季旅游如前所述有不利的一面,但优势也很明显。黄山景色迷人,四季皆景,冬景更佳,皑皑白雪银装素裹,尤如神话世界。据黄山1955-1988年气候资料,冬季平均降雪日数27.2天,平均积雪日数49.1天。经过十多年建设黄山冬游设施已具有相当水平。1989年冬,日本交通公社董事长市川振雄赴黄山冬游考察,对于黄山冬游设施给予很高评价。1993年12月朱(原字铁的左边加容)基副总理视察黄山指出,黄山冬游很有前途,并建议以他作为黄山冬游的广告。因此,可以利用黄山冬季优势,开展一些富有特色的冬游项目。1989年底黄山举办了“黄山之冬”征文,摄影、绘画有奖旅游,推出“三节”(圣诞、元旦、春节)旅游项目,深受国内外游客欢迎。
3.2 加强境外冬游市场开拓
我国传统习俗、生活习惯是山岳风景区冬季成为淡季的主要原因之一,短期难以改变。相对而言,境外冬游市场潜力较大。1989年1-3月和12月我国接待境外游客占37.7%,1990年同期占32.3%、1992年同期占31.8%均达1/3左右,没有形成明显的淡季。从黄山近年实践看,1988年和1990年第一季度境外游客和国内游客分别占5.9%、5.1%和2.1%、3.1%。加强冬游以后,1991年、1992年同期黄山的境外游客所占比重分别提高到12.2%和11.2%,但国内游客仍维持在原有水平,分别为2.4%和2.9%。因此,开拓境外冬游市场有潜力,而且效益明显。境外游客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经济效益明显;冬季旅游负荷小,生态环境,感应环境良好,有利用黄山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社会效益明显。
强化经济调控作用
旅游业属于需求弹性较大的行业,当旅游供给和需求发生矛盾时,应运用价值规律,予以调节。一般可以实行旺季提高价格,限制客流,淡季降低价格,保本薄利,吸引游客。近几年黄山虽已采取了淡旺季差价等经济措施,但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是宣传不够,淡旺季差价等政策不为国内外游客所了解,难以达到抑制旺季客流,扩大淡季客流的目的。二是淡旺季价格虽有拉开,但差距不大。1989年黄山门票,索道和住宿等项淡旺季价格之比仅为1∶1.2。黄山游客以中远程为主。根据笔者对黄山国内游客客源地进行的调查,本省游客占18.5%,北京、广东等远程游客占25.40%,上海、浙江、江苏等中程游客占32.8%。很小的淡旺季差价对于远道而来的游客不起作用。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发挥经济调控作用,必须将淡旺季价格进一步拉开。参照国际惯例和我国沿海地区经验,以平季价格为基准,淡旺季价格可以浮动±30%,对于玉屏楼和北海景区,有最旺季时的价格可进一步提。与此同时,加强淡旺季差价政策和差价幅度的宣传,使游客未行先知,以求达到旺季抑制客流、淡季吸引客流的目的。
充分开发旅游景区、加快旺季客流周转
黄山风景区规划面积154km[2],温泉、玉屏、北海、云谷寺、松谷庵和钓桥庵6个风景游览区面积70.52km[2],现已开发的面积为42.49km[2]。全山共有自然景点400多处,已开发景点143处。可见黄山还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据安徽省环境保护研究所研究,黄山风景区充分开发后,旅游容量可以从目前的1200人次/日,增加到5500人次/日。如果将黄山外围景区,如香炉峰、九龙瀑、翡翠谷进一步开发,还可大大增加旅游容量。
黄山主要景点在海拔1600m以上,与游客登山起点相差1000-1400m,登山道达30km,近10万石阶。大多数游客需在山上留宿,但大多只留宿一夜(约占60%)快速便达的景区内交通并辅以经济调控,有可能使多数游客不留宿山上,以减小旺季山上的负荷。为此,在不破坏景区环境的前提下,增建索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1986年黄山修建了亚洲最长的索道,由于选线得当,不仅没有破坏景区环境,反而增添了游客游览兴趣,乘坐索道游客逐年增加。1986年乘索道上山游客13.8万人次,占当年全山游客总数的23.4%,下山游客8.1万人次占13.2%。1990年乘索道上山游客40.3万人次,占当年游客总数的60.2%,乘索道下山游客22.9%万人次占34.1%。目前每逢旺季游客排队乘索道需3-4小时,索道客运已不能满足需要,迫切需要增建新索道。黄山第二索道(松谷庵—北海)经多方论证已开工兴建,建成后将改变目前黄山的客流空间布局模式,且加强与九华山、太平湖风景区的联系,有助于形成九华山—太平湖—黄山的“两山一湖”的旅游空间布局。进一步开拓皖南地区的旅游市场。
本文于1993年4月10日收到,1994年6月15日收到修改稿。
*本文得到曾尊固教授指教,文中插图由安徽师大地理系鲍静编绘,谨志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