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思想道德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当前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况下,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尤为重要。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对当前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有一个正确的估价,弄清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
对当前人们思想道德状况的估价
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认为,首先要对当前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作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分析。这些年来,人们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形势比较容易形成共识,而对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状况众说纷纭,估价不一。据我们调查,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认为主流是好的,但问题相当突出,必须重视加以解决;一种认为经济上去了,思想道德滑坡了,这是搞市场经济付出的代价,总感到,现在物质文明建设成就不少,精神文明建设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一种认为现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水准下降,社会失衡、失范、失序,人们的思想扭曲,金钱指挥一切,社会丑恶现象到处滋生蔓延,而精神文明建设处于空前的“危机”之中。到底应该怎么估价?我认为,要把握这样三条:第一,要看精神文明建设对发展生产力所起的作用如何;第二,要历史地看问题,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一样,况且我们现在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新的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起来,要求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规范是不现实的;第三,要辩证地看问题,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用这三条来分析,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省同全国一样,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和成绩是主要的。看不到主流,一味地悲观埋怨是不对的,但同时也要看到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看不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不对的。这里有一个核心问题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么看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充分看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开拓了生产力发展的广阔领域,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新的条件,增添了新的活力。这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它又对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人们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按照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又具有巨大反作用的观点,要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是一大冲击,同时又催化着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最为明显的是:市场经济打破了封闭保守和大锅饭条件下养成的惰性,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观念和进取精神大大增强,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由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动力机制是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追求,一部分人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集体利益,导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滋生蔓延,这是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带来的最突出的问题。这三个“主义”的出现,不仅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而且直接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始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各种相应的经济法规、制度还没有完全形成,新体制下的思想道德规范也还没有确立,因此,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要作具体的分析,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说成是市场经济造成的,更不能因噎废食,退回到旧体制中去。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有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针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不断加以解决。
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三大课题
当前,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从国际形势和国内变革的大背景看,我们需要突出地研究和解决好三个重大课题:一是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如何在全社会努力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有效地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二是在扩大开放,对外交往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如何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同时有效地抵御国际敌对势力对我进行的“西化”、“分化”及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三是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同时有效地遏制精神垃圾传播泛滥。我们讲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一定不要忘记这个大背景。
思想道德建设中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在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等方面,都有着特殊作用。但是,在当前,道德建设严重滞后,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混乱,见死不救、见危不助、救人讲价钱的不讲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道德问题不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加强道德建设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认为,在加强道德建设方面,有几个问题值得研究探讨。
1.关于建设道德体系问题。有人提出,要重建道德体系。多数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理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经济运行体制的转变,而社会主义制度性质没有变,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基础没有变,况且,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提倡的为人民服务,是对民族的传统道德和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不是重建,而是发展和完善。道德的内涵与道德建设的目的是紧密相联的,道德的目的是人的完善,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进步。
2.关于重在建设,抓基础,抓基层,抓基地的问题。道德建设不是消极防御,而是重在建设,以立为本,持之以恒,注重养成,务求实效。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人们的道德觉悟程度出发,确立道德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以及道德实施的步骤、措施。要注重研究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行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提出新思路、新办法、新对策。道德建设要提倡知行合一,特别是在规范行为上下功夫。要注重抓基础、抓基层、抓基地。抓基础,就是从娃娃抓起,从小学、幼儿园抓起,从日常的道德行为规范养成和最起码的做人道理抓起。抓基层,就是从厂矿企业、街道、学校、农村基层抓起。抓基地,就是建设一批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和阵地。
3.关于道德建设的切入点问题。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道德建设的切入点,我们曾提出,社会公德要从有益社会、不妨害他人、不为害环境入手,职业道德要从爱岗敬业入手,家庭伦理道德要从孝敬父母入手,逐步使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整个道德建设还有一个选准突破口的问题。比如,从抓职业道德,从抓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窗口”行业和代表政府形象的行业突破,现在又在政府部门实行“承诺制”。这是一种思路。再一种思路是从社会公德抓起,从人人应该做到、也能够做到的事情突破,要求市民做到“几不几要”,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两种思路,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当然,道德建设的切入点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十分重视研究社情民意,把群众的情绪当作我们工作的第一信号,选准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这样,道德建设才更有针对性,更能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共鸣,也才能更有实效。
4.关于典型示范问题。道德建设在进行道德的灌输和养成训练的同时,要十分重视树立典型。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要善于总结和挖掘在人民群众中产生的、体现先进思想道德的典型。一个典型的宣传,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如雷锋、孔繁森、徐虎等先进人物,都是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典范,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应当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具体实在,可敬、可亲、可信、可学,起到了巨大示范带动作用。这种作用是任何一般性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5.关于道德舆论问题。道德舆论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也可以说是道德的“守护神”。道德建设要通过社会的、行政的、法律的、文艺的、新闻的等多种手段,进行道德评判,弘扬正气,抨击各种不道德行为,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形成强大的道德舆论。特别要重视新闻舆论在道德舆论形成中的导向作用,使正确的道德舆论在社会舆论中占主导地位。
6.关于道德的是非标准问题。在当前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人们的思想纷纭复杂,在是非善恶的标准上有许多模糊认识,究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为什么会出现一些模糊认识,重要的原因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遇到了许多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比如,市场经济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它的基本经济特征在于功利性、竞争性和交换性,这三性在经济领域里是正常的、合理的、无可非议的。但是,它一旦逾越了市场经济的领域,毫无限制地“泛化”到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那就会带来许多问题,例如,用市场经济的功利性来对待精神产品生产,就出现了“买卖书号”、“有偿新闻”,那些混迹于艺术界、出版界、文物界的唯利是图、见钱眼开之徒简直成了“文化商人”;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泛化”到思想领域、政治生活、政务活动之中,就出现了权钱交易,出现了见死不救、见危不扶的现象。
7.关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革命时期的优良道德与发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问题。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传统道德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此同时,又出现了儒学热,在这种情况下,对传统文化道德我们要作全面而科学的分析,既不能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也不能厚古薄今,甚至把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某些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原封不动地搬到现实生活中来,更不能用封建糟粕来塑造新一代。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该充分肯定,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合理的道德观,是可以继承创新的。就儒家文化来说,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特别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不仅在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乃至于未来,都仍以其积极的内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是值得我们总结、继承和发扬的。
继承传统,还要继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道德传统。它包括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毫不利己、专门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情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等等,这些都是建立社会主义道德的宝贵精神财富,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而且要吸收外来文化中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进的、科学的成分,而且更要把它们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使之融化于社会主义民族文化之中,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创建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
8.关于道德教育与管理、法制相结合的问题。一个社会正常秩序的建立必须依据一定的规则。从社会体系上说,规则有两个基本的方面:客观规则与主观规则;他律的规则与自律的规则。前者是法律,后者则是伦理道德。在西方国家强调法律,以法来规范社会秩序、约束人们的行为。法律把人们的行为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它建立起基本的社会秩序,是社会得以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但是,单一的法治社会虽然是富有效率的社会,却不能说是一个健全的社会。它使社会与社会主体失去自我调节能力,使社会生活缺乏弹性和情趣,最终形成诉讼公害。而伦理道德则是在价值引导下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自我调节,它不仅把人们的行为调节在“理想”的程度上,而且正是通过这种调节,显示出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尊严,它比法律制约也更具有广度和深度。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以天理、人情、国法为三维座标,建立起社会的规范体系,实现情、理、法三位一体。这是传统文化对人类的一大贡献。现在西方也在探究东方的伦理,特别是儒家学说。但是,道德只是倡导,它的约束不带有强制性。因此,还必须加强道德立法,使一个人在按自己的道德观念行动的时候如果损害了他人或社会的公共准则时,必须受到强制性的惩罚,特别是在经济行为的道德方面,如对贪污腐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惩罚,都属于道德立法范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要科学地分清法律制约和伦理道德调节的范畴,要使伦理道德与法律制约紧密衔接,把道德教育、政策感化、社会管理、法律制约结合起来,建立起法律与伦理道德有效、合理联结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