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东方文化精神--论当代书法的历史选择_书法论文

主人公:东方文化精神--论当代书法的历史选择_书法论文

主角:东方文化精神——浅谈当代书法的历史性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性论文,浅谈论文,书法论文,东方文化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书法作为汉民族本土文化之存在,其自身的延续及传承因素自古而然。有关书史、书论和书法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亦日臻完善。自古而来,每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家们都在或远或近地寻找着艺术古典与现代的契机,一代代地将这门古老的艺术推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今,历史已不容推卸地将这一重任落到了当代的书法界,有关中国书法在当代这一时期应如何去发展创新;如何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上去寻找较为合理的学科构建;如何去把握未来书法发展的大致脉络,从八十年代起,复兴的中国书法界早已是一片沸沸扬扬,莫衷一是。

鉴古可以知新。任何一种学术上的展望,或者是构想,大都是必然要建立在对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之上的。然后通过严密的分析、演绎和抽象的再组合,从而得到一种较为科学的注释。作为一门学科意义上的书法艺术,发展到二十世纪的今天已经逐渐走向完善并日趋成熟了。要清醒地把握未来书法发展的战略走向,我们首先必须冷静地审度当代书法研究的历史定位,由多维发展的当代书法现状分析,演绎出书法作为学科意义上存在之必然,同时寻找出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脉络,或叫程序,必将会较为客观地找到未来书法发展的切入点,亦会为当代书法的学科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建立在东方文化意义上的书法艺术,在其发生和发展的本身就伴随着其合理的延续性。它从文字的起源到人类文明的进步一脉相承地延续了东方的人文精神,它并没有出现如古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那种文化的断层或转换。因此,书法在其发生伊始,便很自然地注入了东方文化的精神。同时又在不断的探索和进化之中完成的。虽然艺术的探索和创造的本身带有极强的个体实践性,然而作为一种人文意义上的东西,其必然会符合一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符合一种新与旧、雏形文明到日渐成熟的自然发展规律,同时更为直接地承受着当时大的人文背景的洗礼。

在几千年的书法发展进程当中,始终贯穿着一条“古典”与“现代”的斗争,“创新”成了一个永远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纵观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从浑朴天真的殷商甲金文字,溯而下之,有魏晋的萧散简远,唐代的森严持重,宋朝的尚意变法,明清的流美轻灵,以至后来的清末碑学的中兴一直影响着民国时期及近现代的书法发展。我们抛开个别书家的自身特殊因素来说,任何一种书风流向的转变在其发展的巅峰时期都必然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相对恒定”,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相对恒定性和艺术发展变化的必然性这双重因素决定了书法发展的一般程序。

我们还是回到当代书法研究上来。作为对当代书法的考察,我们或许比其他时代的文化考察还要复杂一些。因为这其中不但存在着传统与创新之间这一主要矛盾,同时还有一条“暗流”的存在,这就是开放改革所带来的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交汇,正因为这两种矛盾因素的并存,从而形成了当代书坛的两大基本阵营:一种是以肯定传统而求创新为主流的“新古典主义”;另一种是以现代西方构成、组合等一系列现代理论观念支撑着的“现代书法”。

追本溯源,大约现代书法的出现尚在新古典主义口号的形成之前。在八十年代之前,可以说当代书法还几乎是纯古典书法的天下,写得一手工整的唐楷,或来一笔潇洒的兰亭,便可以堂而皇之地以书家自居了。随着国门的对外开放,现代西方的文明开始对东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最先能捕捉到这些信息的还是当时的绘画界,同时出现了一些富有现代精神的画家半路出家开始玩起了现代书法,他们感受了西方文明中的理性因素,把绘画的象形性和西方艺术的构成和分割带入了现代书法的创作之中,而因为其对书法本土文明认识的局限性,使他们对书法作为东方抽象艺术本质的规定性并未能深入地探究,导致了他们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苍白、机械而缺乏生机。

随着现代书法的悄然兴起,更有鉴于那些现代派画家们的创意书法并不能引导中国书法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当代书坛一些有识之士在八十年代末期提出了“新古典主义”的口号。他们认为,新思潮和外来文化思想的变迁或叫“不合理移植”,造成了书法界浮躁思想和“变性”的创作倾向。故尔,他们从“肯定传统”、“肯定古典”的目的出发,同时兼顾了书法应当于当代产生一种观念的更新、要求以古典主义的精神去完善创新。在当时,这种观念的指出,具有绝对的积极意义。从此,书法艺术的发展开始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新古典主义成了当代书坛的主流。然而我们从其创作的本身来看,这一观点的说服力亦愈显其微弱了,这一类型作品的出现充其量也只能是靠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缘上,而并不能代表真正的现代书法。其创作的本身往往只是书法本质局部的蒙太奇或是书体构成上的交融与重叠,沾沾自喜于在传统的图腾和眷恋中求生存。作为当代大的文化背景之下,这种“实践”上的盲目排斥现代文明很显然成了书法走向未来的一个真正误区。

从外来文明对书法自身的必然冲击,我们再来看看现代书法的发展状况。从首先兴起的桂林新书法大展到书法主义展、书法探索展以及后现代主义等等的观点提出,现代书法也呈现了其生生不息的态势。然而从其创作出的作品来看,他们往往又没有割裂书法与绘画之间的本质差别,没有承认书法作为汉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主导地位,因此他们并没有能合理地转移这种外来文明的精神。倒是在近年涌现出来的一批中青年创新队伍中有些作品已经能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视觉构成和时空表现等方面为现代书法的探索作出了较为可贵的尝试。然而我们毋庸讳言,现代书法的当代发展还并没有真正找到其合理的位置而走向繁荣。

通观书法史,我们可以知道,作为书法发展史上每一个高峰期的出现,都会必然伴随着较为持久的恒定因素,同时亦表现为强烈的排它性。如果用我们先前提到的书法发展的相对恒定和变化发展的必然性来分析一下当代书坛,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当代书法的创作还没有进入到那个“相对恒定”的阶段,也就是说书法的发展还处在一种破坏和裂变的过程当中。寻求一种合理的方法,在解决古典与现代、东方和西方文明这两对矛盾在书法上的统一,去迎接那个“相对恒定”的到来,便成了书法界的当务之急了。

书法是一种民族的本土文化。我们还是换一个角度来考察一下。昨日读古诗,偶又见王摩诘“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句,细味之下,深为之恢宏、豪壮之气象倾折不已。我想这是大家都会有的感觉,而其真正赋予我们美感的极其重要的一面倒是诗歌本身具有的洗炼的语言和如音乐般的韵律。此古人造境之功也。窃以为大凡一种文化之于人们的心理感受,往往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及其特定的语言功能。许是我太过迂腐,千百次游历于先秦、唐宋文化之中,常常被一些或婉约、或庄严、或清丽、或博大之感觉所叹服,其味外之味,玄外之旨,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令人心旌摇荡,拍案惊奇。时忆及少时每尝涉猎些外来文化之精品,读来似乎并不深以为贵,朗佛罗的《人生颂》、但丁的《神曲》,甚至莎翁的一些名作,文虽声誉四方,似乎也唯多一份玄远之意象,而语言辞章之精奥,笔墨风神之淋漓酣畅往往难及于前者。丹纳说:艺术是来自土壤和空气的,是意与象浑融的产物。这许该归过于东西方语言文化之分歧而形成的特有隔膜了,相同的心灵语言在向具象的口头语言转化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不同表达形式影响着东西方文明的沟通和发展。

要解决书法如何走向现代,如何使书法艺术走向世界,窃以为我们首先应该承认西方文明的理性精神和东方文化皈依自然的淡泊心态都是作为文化本身固有的民主性。“桔生淮南则为橘,桔生淮北则为枳”,书法作为汉民族的本土文化,其必然的人文传承因素应当成为未来书法发展的主要角色。这就是东方的文化精神。

然而,当代书法的双向发展格局亦同样具有其必然性。我们承认了东方文化精神对书法发展的决定地位之后,还可以从艺术欣赏的一般标准上来作为一种区分,这便是审美感觉。不论其是汉语、阿拉伯语,或者拉丁语,当它们揭开语言的面纱裸露于我们面前时,是否具有相同的美感效应,是否能真正同构于欣赏者的心灵,便成了艺术审美取向的不二法门了。

严沧浪语曰: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艺术是诉诸感性的,在于形象地反映人生的理趣与追求。书法作为艺术在传统文化精神的大环境下,同样可以有不同形式的具象表现,从而形成具有东方文化意义的现代书法。美国伊迪丝·沃顿在谈其对怪异类小说的主张时说:文章之好坏主要是根据其最终达到的效果,就如温度计测量温度那样一目了然。如果你的文章能表情达意而又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不得不打冷颤的效果,那么这篇文章就有了预期的目的,也便是写成功了。

在当代,书法自身的谋求发展与外来文明的冲击已不可回避地将古典与现代的矛盾日趋显现出来。书法来源于传统,书法的未来发展更需要超越传统,我们不可能摒弃传统去走外来文明之路(如前卫、墨象等派别),但也决不能再固守于先人已经试过并趋于大成的东西。古典与现代的双向发展已愈来愈清晰地呈现出广阔的中间地带和无限可能。而这种可能性必将给未来书法的发展带来一场真正的变革。

在文章的结尾,我们不妨对未来书法的格局作一个大致的臆测:未来书法的发展应该是一种根植于东方文化精神这一大的文化层面之下的双向前进。当代书坛一部分能深刻把握传统文化精髓,有较强的笔墨技巧并能正视且接受外来文明并合理地加以移植的新文人书法将在未来书坛代替新古典主义而存在。另一方面,以汉字为载体,承认东方文化精神为书法的本质内核,并能较大限度地发挥时间、空间等构成因素的现代书法,也必将会在未来的书坛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标签:;  ;  ;  ;  ;  ;  ;  ;  ;  ;  ;  

主人公:东方文化精神--论当代书法的历史选择_书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