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企业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建议--2003年中国1000家企业管理调查研究报告_中国现状论文

21世纪中国企业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建议--2003年中国1000家企业管理调查研究报告_中国现状论文

跨入21世纪的中国企业管理:现状、问题与建议——2003年全国千户企业管理调查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报告论文,千户论文,现状论文,企业管理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及时了解我国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于2003年11月组织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全国企业管理现状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调查表包括5大类,65个问题。共发出1万份调查问卷,返回有效问卷1270份,有效回收率12.7%。

本次调查对象基本上是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和厂长。从企业规模上划分,所调查的企业包括大型企业(34.2%)、中型企业(43%)、小型企业(22.8%),从所有制看,本次调查包括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最高为56.35%)、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16.94%)、私营企业(13.03%)、股份合作制企业(5.05%)、集体企业(4.8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75%)六大类企业。从行业看,本次调查涵盖了制造业、电力、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零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文体教卫广电业、科学研究及高新技术企业、农林牧渔业、采掘业12大类和其他综合性行业。从制造业内看,本次调查包括29个行业。从地域上看,本次调查的企业覆盖了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所有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本次调研报告显示:我国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五年的发展,企业管理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多数企业管理水平有所提高,管理现代化步伐加快,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相当一批企业已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大多数企业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多数企业重视管理和管理创新,基础管理在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有了较大进展;大多数企业各项管理围绕提高市场竞争力向纵深发展;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提高,部分企业管理开始与国际标准接轨;大多数企业注重学习、借鉴国际企业管理新理念、方法和手段;大多数企业管理信息化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部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加大,经营者队伍素质提高,经营者和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形成。

调研报告还显示: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发展需要相比,与国际企业管理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差距还很大,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的阶段。一部分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多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大多数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滞后;激励与约束经营者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发展兼顾员工自身发展不够,员工素质不容乐观;管理信息化整体实施水平不高;主导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牌的知名度不高。

调研报告最后建议:企业应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知识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树立现代管理意识;强化战略思维,加强战略管理;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经营机制;围绕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拓展管理领域、丰富管理内涵;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平台;以人为本,建设企业文化;政府等有关部门应加快培育造就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家;构建新型的官、产、学相结合的企业管理指导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于文章篇幅有限,下面主要从总体和企业规模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我国企业管理取得的主要成就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管理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相当一批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由于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体制与以前完全不同,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企业由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变成独立的市场运营主体。目前我国企业制度正处在变化过程中,从本次调查结果看,相当一批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多数企业已进行公司制改造,企业制度已呈现多元化形态。从企业制度上看,近几年,许多国有企业以及一些非国有企业已经或正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制或建制。调查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1.14%已经改制,24.03%正在改制。而中国企业联合会199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4.5%的企业已经由32/-改制为公司制,其间高出的6.64个百分点表明有更多的企业以公司制出现。其中大型企业已经改制的比例最高为60.49%,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比例依次减少。从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看,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标远高于平均值。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的指标略低于平均值。但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正在改制的比例相对较高为29.41%,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已经改制和正在改制相加的比例为70.59%,这个比例说明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在最近几年都经历了改制,从而反映出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显著成果(见表1)。

表1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情况%

┌──────┬──────┬──────┬───────┬──────┬──────┐

││总体│大型企业│中型企业 │

小型企业 │国有企业│

├──────┼──────┼──────┼───────┼──────┼──────┤

│已改制 │51.14

│60.49

│52.12 │34.59

│41.18

│正在改制│24.03

│23.41

│21.24 │30.83

│29.41

│没有改制│24.84

│16.1│26.64 │34.59

│29.41

└──────┴──────┴──────┴───────┴──────┴──────┘

调查显示,改制后企业的制度已呈现多元化形态。改制后的组织形式为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共计92.02%。其中,大型企业的比例高,达97.02%,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比例依次减少。从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看,比例最高的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99%)、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89.6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71.43%)(见表2)。

表2 企业改制后的主要形式 %

┌───────┬─────┬──────┬────────┬──────┐

│ │总 体│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

│ 股份有限公司│28.94 │39.88

│26.64

│13.46

│ 有限责任公司│56.29 │57.14

│59.81

│49.04

│ 股份合作制 │6.79 │1.79│5.14│19.23

│ 其 他 │7.98 │1.19│8.41│18.27

└───────┴─────┴──────┴────────┴──────┘

2.调查显示多数企业改制后,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正在形成。

(1)改制后的企业已聘请独立董事的企业占34.36%。其中,大型企业的比例最高为44.16%,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比例依次为31.63%和22.22%。

(2)企业自我评价认为本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责任与权力界定清晰、或比较清晰,运行规范、或运行比较协调的企业占87.24%。其中仍以大型企业的水平最高(见表3)。

表3 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责任与权力界定情况 %

总体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责任与权力界定清晰,运行规范35.4 38.1535.32 31.48

责任与权力界定比较清晰、运行比较协调51.8452.0253.21 48.15

责任与权力界定不清晰、运行缺乏规范性12.779.83 11.47 20.37

(3)在企业领导人的产生方式上,按照《公司法》由董事会选举董事长的方式和按照《公司法》由董事会聘任总经理的方式可参见表4、表5。

表4 董事长的产生方式 %

┌─────────────┬──────┬──────┬──────┬──────┐

│ │总 体 │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

│党委组织部门任命 │18 │17.88

│19.03

│15.38

│国有资产管理等主管部门任命│13.54

│24.02

│10.62

│5.13│

│按照《公司法》由董事会选举│46.2│39.66

│50.44

│47.01

│上级推荐,股东会通过 │11.5│11.73

│12.83

│9.4 │

│其 他│10.76

│6.7 │7.08│23.08

└─────────────┴──────┴──────┴──────┴──────┘

表5 总经理的产生方式 %

答案总体大型企业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党委组织部门任命21.8622.73 22.27 19.84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任命9.83 14.65 8.55.56

按照《公司法》由董事会聘任 43.5638.89 47.77 42.86

上级推荐,董事会聘任14.7520.2

15.38 6.35

人才市场招聘0.68 0 0.42.38

自我竞争上岗1.53 0.51

0.81

3.17

其 他 7.8 3.03

4.86

19.84

(4)有42.44%的企业回答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考核主体是公司董事会。其中,大型企业的比例为42.21%。从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看,比例最高的分别为股份合作制企业(75.86%)、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72.4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66.67%),比例最低的分别是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29.41%)、集体企业(17.86%)。上述数据表明,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在此两个治理问题上的比例较低。

3.集团公司运作基本规范。改制后的企业中,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都已经建立起集团公司构架。在被调查的集团公司中,回答已经建立了规范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的企业占62.77%。其中,大型企业的比例最高为79.49%,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比例依次减少为60.63%、32.1%。

(二)大多数企业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

1.劳动、人事与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三项制度改革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进入市场、转换机制的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我国企业通过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形成了职工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收入能高能低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许多企业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铁饭碗”,这些企业能够按照管理的要求,建立收入分配、劳动用工方面的激励约束机制,并且能够在企业日常运营中予以贯彻执行。有87.5%的企业回答已经和初步形成“能上能下”的管理人员聘任及流动机制:85.6%的企业回答已经和初步形成“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机制;86.19%的企业回答已经形成“能高能低”的员工收入分配机制(见表6)。

表6 企业劳动、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情况 %

已经形成

初步形成 尚未形成

管理者“能上能下”的聘任及流动机制 44.23 43.27 12.5

“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机制 47.68 37.92 14.4

“能高能低”的员工收入分配机制 44.94 41.25 13.8

2.企业科学决策机制初步形成。本次调查显示,有88.52%的企业回答本企业科学化的决策机制已经和初步形成。其中,大型企业的比例最高为95.63%(见表7)。

表7 企业决策机制科学化的情况 %

总体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已经形成32.6942.23 34.114.39

初步形成55.8353.4 55.56

60.61

尚未形成11.494.37 10.34

25

3.大多数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劳动用工制度上,劳动合同签约率在95%以上的企业的比例为80.91%,其中,大型企业的比例达到93.17%(见表8)。

表8 企业劳动合同签约率 %

低于50% 50% ~80%

80%~90%

95%以上

总体 4.53

5.18 9.39 80.91

大型企业 0.98

0.98 4.88 93.17

中型企业 3.44

5.73 10.3180.53

小型企业 12.78 9.02 15.7962.41

(三)多数企业重视管理和管理创新,基础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1.多数企业重视管理。当前,多数企业已认识到,管理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在样本企业中,有74.61%的企业认为管理与技术同等重要,而认为管理化技术重要的企业比认为技术比管理重要的企业多了16.25%。虽然管理与技术的作用孰重孰轻是很难简单加以比较的,但以上结果却显示了企业对管理要素的重视程度(见表9)。

表9 管理与技术在企业的地位 %

总体

大型企业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管理比技术重要20.8218.57 21.59

22.14

同等重要 74.6177.14 75

70

技术比管理重要4.57 4.29

3.417.86

2.多数企业注重培育管理创新机制。在问及管理创新机制时,有27.45%的企业认为本企业已经形成,50.88%的企业认为本企业初步形成。共计比例为78.33%。其中,认为已经形成的大型企业的比例为35.58%。从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看,比例最高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比例为37.78%,比例最低的是集体企业比例为13.79%(见表10)。

表10 管理创新机制的形成情况 %

总体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已经形成 27.45

35.5826.72 17.04

初步形成 50.88

54.3351.53 43.7

尚未形成 21.67

10.1 21.76 39.26

3.多数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最近几年,我国企业通过贯彻ISO9000、ISO14000等国际标准和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多数企业基础管理在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有了较大进展。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贵企业是否有健全的管理工作标准并进行严格考核”问题时,有18.33%的企业认为完全做到了,有64.14%的企业认为基本做到了。其中,大型企业的比例分别为23.33%、66.19%(见表11)。

表11 企业拥有健全的管理工作标准并进行考核情况 %

总体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完全做到 18.3323.33 18.63 9.35

基本做到 64.1466.19 63.12 62.59

部分做到 14.691016.73 18.71

没有做到 2.84 0.48 1.52 9.35

4.多数企业能发挥职代会在民主管理中的作用。调查显示,有53.96%的企业回答能够充分发挥职代会在企业民主管理中的作用;39.11%的企业回答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其中,大型企业能发挥与发挥一定作用的占71.71%、26.83%。

5.多数企业厂务公开已形成制度。有63.28%的企业认为本企业的厂务公开已形成制度,而31.15%的企业认为厂务虽然公开,但尚未形成制度。其中,大型企业公开与尚未形成制度的占79.9%、18.14%。

(四)大多数企业各项管理围绕提高市场竞争力向纵深发展。

1.经营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调整以市场为导向。本次调查显示,样本企业中62.82%的企业有经营战略,并在经营中能够按战略规划正常实施。其中,大型企业的比例为83.98%。有43.59%的企业能够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战略执行情况进行战略调整。

另外,分别有38.33%、24.67%、36.83%的企业在经营中应用低成本领先战略、产品服务差异战略、目标集中(或称专门化)战略。不同企业在这一问题答案上与平均值差异较大的几点是:大型企业采用低成本领先战略、产品服务差异战略的比例分别是45.59%、17.65%。

2.产品研发力度加大,设备更新加快,技术创新机制初步形成。

(1)研发投入力度加大。在样本企业中,三年前企业在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例数值,有42.73%的企业在1%~3%之间;有18.79%的企业在3%~5%之间。还有9.84%的企业超过了5%。

(2)设备更新加快。本次调查显示,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设备更新占总设备的比例,有26.34%的企业已经占到50%~80%,还有25.05%的企业占到80%以上,也就是说,占50%以上企业设备更新的比例共超过了50%。

(3)多数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步初步形成。调查显示,有27.81%的企业认为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已经形成;有50.32%的企业认为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初步形成。其中,大型企业的比例分别为37.02%、53.85%。而与之相对应的,在样本企业中,企业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占50.6%。其中,大型企业为63.64%。

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投入加大。

(1)部分企业已十分重视人力资源规划与经营战略的结合。有42.21%的企业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能够与其经营战略相结合,并能遵照规划正常实施;有67.58%的企业认为企业有成文的定期考核制度,并能按制度正常执行。有71.13%的企业认为企业有明文发布的奖惩制度,并能按制度正常执行。

(2)许多企业十分重视提高员工素质,注重引进人才,并且在员工培训与再教育上舍得投入。本次调查显示有96.95%的企业表示非常重视、或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如此高的比例说明企业在此问题上的高度共识。有68.33%的企业在员工培训与再教育上设有专门机构并且有定期的培训计划;其中,大型企业的比例最高为88.41%。

如今,许多企业对员工投入的比重相对于实物资本而言在不断加大。过去三年中,将近50%的企业在企业员工培训与再教育费用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例超过了1‰,其中,有15%的企业在这方面的支出超过了3‰。其他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此问题上答案比较接近。

(3)多数企业开始注重为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关于企业技术、管理方面人才的流动情况,本次调查显示,过去三年中,有45.06%的企业是引进大于流出,有40.84%的企业是引进与流出基本持平,只有14.1%的企业是流出大于引进,这充分说明大多数企业为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把人才留在企业中,为企业的发展所用(见表12)。

表12 企业技术、管理方面人才的流动情况 %

总体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引进大于流出

45.0655.5641.54 33.33

基本持平

40.8430.9243.85 51.94

流出大于引进

14.1013.5314.62 14.73

4.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体系初步形成,品牌培育日益重视。

(1)大多数企业都十分重视市场营销工作。在样本企业中,共计有85.02%的企业已经建立了功能强于简单销售部门的各类销售公司、营销组织等。有33.33%的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有40.07%的企业已经建立了营销网络体系(见表13)。

表13 企业建立营销网络体系比例 %

总体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有 33.3350.25 28.52 15.91

有,但不完善40.0738.92 45.31 33.33

正在建 14.615.91 15.63 26.52

没有11.994.93 10.55 24.24

(2)大多数企业注重学习、借鉴新的营销理论与方法。本次调查显示,有64.03%的企业表示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网络营销;有38.90%的企业表示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知识营销;有32%的企业表示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绿色营销;有44.12%的企业表示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互动式营销;有50.17%的企业表示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整合营销。企业对新营销工具、方法的大量尝试应用是上次调查中所没有的。其中,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的比例依次从高至低(见表14)。

表14 企业对最新销售方式了解的程度 %

已经实施 正在实施

正在学习 从没听说

网络营销20.6339.06 37.95 2.36

知识营销8.82 25.67 58.11 7.4

绿色营销7.4 21.1

60.16 11.34

互动式营销 11.6527.87 52.28 8.19

整合营销14.6531.02 46.61 7.72

(3)多数企业重视市场信息的搜集与研究。有88.94%的企业表示重视市场信息的搜集和研究。有37.18%的企业设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人员来从事市场信息收集与研究。其中,大型企业的比例分别为92.79%、57.35%。

(4)一些企业已开始重视品牌的塑造与管理。在样本企业中,有42.49%的企业已经拥有国内名牌,有39.38%的企业拥有地区名牌。其中,大型企业的比例为62.36%、23.6%。中、小型企业为37.45%、21.43和49.38%、41.96%。

5.多数企业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77.26%的企业认为,与5年前相比,在文化建设方面得到提高。其中,大型企业的比例最高为86.06%。另外,样本企业中有41.09%的企业认为本企业已经形成具有特色、良好的企业文化,有52.97%的企业认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良好的企业文化正在形成、建设之中。共计比例为94.06%。虽然不同类型企业在推进企业文化上的步伐有所不同,但上述数据表明几乎所有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持续支持作用。

(五)部分企业管理开始与国际标准接轨,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提高。

目前在管理标准方面主要有三大管理体系,即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调查显示,国内企业已经加快了通过这些国际标准认证的步伐。在样本企业中,调查显示,有75.31%的企业已经通过ISO9000国际标准认证。尽管ISO14000、OHSAS18001引入中国时间还不长,但本次调查中也有33.33%的企业已经通过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有17.56%的企业已通过OHSAS18001国际标准认证(见表15、表16、表17)。

表15 企业通过ISO9000标准认证情况 %

总体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已经通过 66.3

79.52 75.76 28.57

正在进行 9.13

6.19 4.92

22.86

没有通过 24.57 14.29 19.32 48.57

表16 企业通过ISO14000标准认证情况 %

总体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已经通过 19.5333.33

15.53 5.71

正在进行 14.0218.112.5

12.14

没有通过 66.4548.57

71.97 82.15

表17 企业通过OHSAS18001标准认证情况 %

总体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已经通过 9.29

13.819.47

3.57

正在进行 13.7

18.5711.36 10.0

没有通过 77.01 67.6279.17 86.43

本次调查反映出当前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虽然总体不高,但发展前景喜人,在样本企业中,企业主导产品的市场销售范围主要面对国际市场的企业只占2.96%,同时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企业占29.56%,企业产品完全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企业占67.48%。企业主导产品的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在30%以上的企业占14.85%,在10%~30%的企业占18.32%,在10%以下的企业则占到66.83%。

(六)大多数企业注重学习、借鉴国际企业管理新方法、新手段。

我国大多数企业注重学习、借鉴新的管理思维、方法、手段。本次调查显示,样本企业中共有60%以上的企业已经或准备在企业中实施学习型组织、业务流程或企业再造、战略联盟、人本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这些新近涌现出的管理方法、工具。有40%~50%不等的企业已经在企业中实施或正准备实施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柔性管理、绿色化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项目导向管理、风险管理、大规模定制生产方法。有30%以上的企业已经在企业中实施或准备实施虚拟经营和6Q管理(见表18)。

表18 企业对管理最新发展趋势的了解程度 %

已经实施

正在实施 正在学习 从没听说

学习型组织23.62

46.61 25.98 3.78

业务流程或企业再造15.43

45.83 34.33 4.41

战略联盟 13.07

40.94 41.58 4.41

虚拟经营 6.6121.57 63.30 8.5

企业资源规划(ERP) 14.17

40.94 39.37 5.51

供应链管理(SCM)

11.97

32.28 49.13 6.61

知识管理 10.87

39.06 44.73 5.35

柔性管理 7.4 28.5 54.80 9.29

人本管理 19.37

47.87 28.03 4.72

6Q管理6.46

20.47 58.42 14.65

绿色化管理10.55

25.51 50.59 11.34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9.7625.51 57.53 8.19

客户关系管理(CRM) 15.75

40.16 40.79 3.31

项目导向管理 11.81

30.87 49.61 7.72

风险管理 15.28

33.23 46.15 5.35

大规模定制生产11.34

22.99 57.79 7.87

(七)部分企业管理信息化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和我国政府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近几年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尽管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与以前相比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将信息网络技术完全和部分应用于经营决策、研究开发、采购管理、制造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电子商务、全部经营管理上的企业已超过70%(见表19)。

表19 企业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情况 %

完全使用 部分使用 未使用

经营决策 13.67 61.1725.17

研究开发 17.2

60.3722.43

采购管理 19.97 57.2122.82

制造管理 12.86 54.1133.04

营销管理 20.17 63.7616.07

财务管理 45.7

45.368.94

库存管理 28.67 49.4921.84

电子商务 21.93 11.9 66.17

全部经营管理 12.27 64.0523.68

另外,有14.17%的企业已经实施ERP、有11.97%的企业已经实施供应链管理,有9.76%的企业实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有15.75%的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这充分反映少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已接近国际水平。同时,接近90%的企业认为,信息化建设已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其中,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效果明显好于中小企业,达到96%。

(八)大多数经营者素质提高,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有了较大改善。

1.大多数经营者素质提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样本企业中经营者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占29.15%,大学本科的占42.35%,硕士研究生的占18.08%,博士研究生的占3.58%,四者相加共计比例高达93.16%,其中大型企业经营者素质最高,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就占到了31.37%。另外,经营者中学过经济、管理专业的比例已上升到78.87%。

2.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有较大改善。本次调查显示有90.08%的企业已经或初步形成了经营者和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其中大型企业已经形成了经营者和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比例最高为45.67%。有70.75%的经营者认为近5年经营者的奖励机制有所改善(见表20)。

表20 经营者和员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情况 %

总体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已经形成 38.72

45.67 37.16

初步形成 51.36

49.04 51.72

尚未形成 9.925.29 11.11

3.高级管理人员收入结构呈现多元化。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项目不仅出现年薪制,而且其结构还呈现多元化形式,长期性激励项目开始出现。调查显示,在样本企业中,管理人员的薪酬项目结构比例依次为:岗位工资(83.03%);奖金(72.59%);职务工资(62.64%);各种津贴(54.81%);年功工资(44.37%);技能工资(34.26%);长期激励(14.52%)。尽管长期性激励项目的比例是其中最低的,但比以前已前进了一大步。

(九)多数企业总体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明显改善。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步伐加快,多数企业在提高管理水平方面做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也带动了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1.多数企业对管理现状及自身的成绩表示满意。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自身在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基本满意,而其中尤以大型企业表现最佳。从总体上看,多数企业对管理现状的总体评价比较高。有7.74%的企业评价是“很好”,62.24%的企业评价是“好”。两者的比例相加为69.98%。而回答“很好”与“好”的大型企业的比例分别是10.05%、74.16%。在问及对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基本评价时,4.11%的企业回答是“高”,45.18%的企业回答是“较高”。两者的比例相加为49.29%。而回答“高”与“较高”的大型企业的比例分别是4.81%、64.9%。

2.大多数企业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本次调查显示,与5年前相比,89%的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大多数企业认为分别在组织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现场管理、品牌管理、研究开发管理、经营者奖励机制、诚信经营、基础管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方面得到提高。如果从大、中、小型企业来看,则仍以大型企业提高最快,平均比小型企业提高约20%,比中型企业约高10%,尤其以研究开发管理水平提高最快,大型企业比小型企业约高30.51%,比中型企业约高12.92%(见表21)。

表21 与5年前相比,企业在以下方面的变化情况 %

提高基本没有变化 下降

整体管理水平 898.61

2.39

组织管理 82.75 15.65 1.6

战略管理 79.16 19.22 1.62

营销管理 80.71 16.69 2.59

人力资源管理 78.01 19.26 2.73

财务管理 83.84 14.4

1.76

现场管理 81.45 15.97 2.58

品牌管理 74.84 22.7

2.47

研究开发管理 68.53 29.32 1.98

经营者奖励机制70.75 26.31 2.78

诚信经营 86.61 11.77 1.45

基础管理 85.07 12.84 2.09

采购管理 77.07 20.33 2.6

质量管理 87.64 10.59 1.77

安全管理 86.38 12.02 1.6

3.大多数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改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前述的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加强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相应经济效益和经营质量的提升。例如,在样本企业中,有67.05%盈利,有87.42%能够正常运作,有6.77%的企业甚至处于超负荷生产。由此说明当前企业的经营状况大体良好。其中大型企业实现盈利、能正常运作、超负荷生产的比例都大于平均值,分别是81.28%、90.95%、8.57%。

调查还显示,与5年前相比,37.09%企业的税后利润有大幅度提高,39.05%的企业有所提高,共计比例为76.14%。41.98%的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而38.17%的企业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下降,39.29%的企业财务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下降,共计57.33%的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得到提高,共计69.37%的企业新产品销售额占销售收入比重得到“大幅度提高”,或是“有所提高”(见表22)。

表22 经营者认为近5年主要经济指标改善的情况 %

全体企业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税后利润提高 76.14 86.21 76.25 60.30

资产负债率下降41.98 47.74 40.93 31.54

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下降38.17 48.48 34.24 31.25

财务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下降39.29 48.48 38.25 28.35

应收账款周转率提高57.33 67.18 55.33 46.83

新产品销售额占销售收入比重得到提高69.37 76.63 74.28 48.72

二、我国企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企业管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企业间管理水平差距很大,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阶段。

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导致我国企业间管理水平差距很大,最先进的管理形态和最原始的管理形态并存。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尽管从无到有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是管理覆盖面小,内容不规范,实际工作中成本管理、资金管理随意性很大,质量管理标准不高,管理层凭经验指挥,许多问题靠“一把手”拍板,制度规范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无章可循,这些企业基本上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多数优秀企业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方面都有成套科学、规范的制度和程序,企业像一部高效运转的机器,部门职能、岗位职责、行为准则、运作程序、信息传递等各项工作实现了程序化,人才、资金、物资、时间等资源的利用实现了科学化,这些企业已进入了科学管理阶段。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办的独资或合资企业、国内少数优秀企业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更注重企业文化,提倡文化管理,这些企业已进入了现代管理阶段。从全面评价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的阶段。

(二)大部分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多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近年来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本次调查显示,没有改制的企业占24.84%,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没有改制的占29.41%,还有29.41%的企业是正处于改制过程中。即使已改制的企业,但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比例过大,达到56.29%,其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达到56.64%。

企业改制为股份公司或独资公司以后,没有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本次被调查企业仍有65.64%的改制企业没有聘请独立董事。即使有独立董事的企业,也未能发挥很好的决策监督作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过于集中,国有股比重过高。

本次调查还显示,仍有61%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考核由主管部门负责进行,已改制企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真正按《公司法》由董事会产生的分别只占46.2%和43.56%,都没有超过50%。

(三)大多数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滞后。

本次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转换滞后,主要表现在管理组织模式单一化。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目前仍然有56.2%的企业没有考虑产品、市场、规模等内外部因素已变化的客观情况,还采用以前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形式,即使是大型企业也有54.23%的企业采用直线职能制。这个问题在上一次的调查中也有显示,当时有68.3%的企业采用直线职能制。对比上一次的调查,虽然有12.1%的变化,但依然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在管理组织结构上未做调整,这表明为数不少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仍然单一化,结构调整仍然偏慢。此外,与国外大型企业大量采用事业部制、矩阵制相比,我国大型企业在采用事业部制方面与中小企业并无多大差别。组织层次多、领导机制僵化、信息传递不及时等现象仍很常见。此外,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供应链管理等涉及企业间关系的组织形式的运用在我国企业还比较少。本次调查的企业仍只有13.06%的企业已经实施战略联盟,6.61%的企业采用虚拟经营,11.97%的企业已经实施供应链管理。

(四)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还没完全形成。

本次调查表明,高达51.36%的企业认为自己只是初步形成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偏低。本次调查显示,企业总经理年收入低于3万元以下的企业占19.59%,年收入在3万~8万元的占36.79%,年收入在8万~12万元的占16.7%;二是经营者收入与员工收入差距没有拉开。本次调查还显示,企业总经理收入只是员工平均收入3倍以下的企业占48.94%;三是经营者收入结构中,长期性收入占的比例太小。本次调查高层管理人员收入中只有14.52%的,有长期性激励收入(股票、股票期权、虚拟股权等)。

(五)大多数企业兼顾员工自身发展不够,员工素质不容乐观。

调查显示,在样本企业中,只有15.98%的企业有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并且能按计划正常执行;有42.21%的企业有与经营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并且能遵照规划正常实施。两个数据的对比表明,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仍然以企业目标为重,而考虑个人目标较少,两者兼顾不够。

目前我国企业员工素质不容乐观。我国企业职工队伍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户口的劳动力已经成为了产业工人的主体。城市里的农民工达到9820万人,农村户口的工人已占到第二产业工人队伍的57.6%、占到加工制造业工人队伍的68.2%、建筑业工人队伍的79.8%、批发和零售业工人队伍的52.6%。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我国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仅占2.04%,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11.51%,只具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却分别占33.41%和53.04%。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更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绝大多数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再加上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和再教育认识不够,在这方面的投入又太少。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仍有8.84%的企业既无员工的培训机构,也无定期的培训计划;对员工培训与再教育投入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0.5‰的企业仍达到25.04%,超过5‰的企业也只占5.32%。

(六)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整体实施不高。

我国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上虽也有做得好的企业,如海尔、联想等,但总体上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普及面与应用深度还比较有限。本次调查显示,在样本企业中,除了企业在财务管理(48.67%)、库存管理(28.67%)完全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比例相对比较大以外,其余在经营决策、研究开发、采购管理、制造管理、营销管理、电子商务方面完全应用信用网络技术的企业比例都未超过或接近20%。回答在全部经营管理上都完全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企业仅占12.27%。可见,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还比较低。

(七)主导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牌的知名度不高。

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低,技术创新能力较差,缺乏品牌塑造。本次调查显示,过去三年中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1%的企业有49.77%,占1%~3%的企业有30.08%,超过5%的企业只有6.93%。被调查企业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居于国际领先的只占3.46%,仍有15.28%的企业主导产品核心处于国内平均水平以下。被调查企业中只有3.94%的企业产品是国际名牌产品,而没有品牌和只做OEM的企业达到25.6%。

三、开拓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建议

我国企业管理要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就要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我国特色的企业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确保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树立现代管理意识。

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首先观念要不断更新。根据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兴起对企业管理环境的影响,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发展的现状,我国企业管理必须尽快树立起下列新的观念:

1.“全面价值”观念。要把是否树立全面价值观作为企业经营是否成功的标准。企业全面价值观念包括:(1)经济增加值(EVA)观念。经济增加值简单地说,就是公司税后经营利润扣除债务和股东成本后的利润余额。它能帮助企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企业和企业创造的价值,它在时时提醒企业经营者,债务、股权等资本都是有成本的,扣除所有部分之后的那一部分才是真正的盈余。(2)顾客所得价值观念。顾客所得价值即顾客的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整体价值与顾客整体成本之间的差额部分。顾客的整体价值是指顾客从给定产品和服务中所期望得到的所有利益(增加价值的4个要素为:产品、服务、人员、形象)。顾客整体成本则是指顾客购买产品或服务所耗费的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如耗费的时间、体力和精神)。企业经营就是要尽可能使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3)社会责任价值观念。社会责任价值既包括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员工、供应商、协作者、经销商、社区、政府、媒体等)所占有的价值,还包括社会、环境及后代因受到影响而产值的价值损耗(如环保)。经济增加值涉及股东的利益,但是它在分配上排在最后,企业如果没有顾客的让渡价值和社会责任价值,也就不会有经济增加值。

2.创新观念。管理的真谛在于创新,21世纪的管理是创新的管理。研究和保持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企业只有创新,才能不断追求卓越,实现企业持续成长。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5.79%的经营者认为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

3.精益观念。精益并不仅仅指精益生产,它要求企业具备世界一流的效率与生产力。精益的概念始创于丰田公司大野耐一实行的计时生产(Just-in-Time,简称JIT)概念,其核心是在企业的生产环节及其他经营活动中彻底消灭浪费现象。我国企业应以高效率的中外先进企业为榜样,以精益的眼光来分析各部门每个单位的流程,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彻底取消或关闭那些只增加成本而不能为客户创造最终价值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或生产线。一句话,就是彻底杜绝浪费现象。

4.全球化观念。本次被调查企业中,主导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企业已占到了32.52%。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随着因特网、信息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生存已在全球范围内,从而使企业在产品生产和供销方面的地理概念逐步淡化,企业的视野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的市场,而是站在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企业必须要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如何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全球化竞争战略,要从全球视角审视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全球的舞台上开展竞争。

5.可持续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应该作为企业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来贯穿于企业管理之中。企业可持续发展突出地表现在:(1)要以人为本,协调并建立利益相关者的良性互动关系;(2)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注重资源合理地开发与利用,保护好生态环境,要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3)要树立诚信至上的观念,把诚信视为企业经营的第一要素。

此外,还应树立双赢观念、信誉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等现代管理意识。

(二)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1.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企业公司制改造步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除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外,其他国有企业应通过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拍卖等形式改制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要逐步摆脱家庭式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股权多元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结合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往往一个重大战略决策的失误,会导致一个企业陷入困境,乃至遭遇“灭顶之灾”。因此,要充分发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作用,切实建立一整套科学完整的民主决策程序和健全的决策机制,从制度上建立企业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42.28%的经营者认为,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

3.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自的职责权限,形成有效的机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已改制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责任与权限界定清晰、运行规范的只占35.4%。

(三)强化战略思维,加强战略管理。

尽管本次调查有77.56%的经营者回答企业有经营战略,但多数是书面式战略或远景式战略,而没有具体实施方案,或实施方案流于形式。有些企业的战略不是建立在对企业外部的机会、威胁和对内部优势、弱点进行全面、科学分析与论证基础之上,而是一味模仿成功企业的战略管理经验和做法,甚至照搬,最后把本企业最具特色的东西给丢掉了。当今许多同行业的企业发展战略高度雷同就是例子。大部分企业的战略还不是重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次调查显示,已有竞争战略的企业主要还是低成本领先战略和目标集中(或)专门化战略,分别占调查企业的38.4%和36.93%,而产品服务差异战略的企业有24.67%;另外,企业战略规划还不能及时进行调整,本次调查企业战略规划调整周期在两年以上的企业仍有31.28%。

如今企业已进入战略竞争的年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它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入世后面临的严峻挑战,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战略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不管是否要做出书面的战略规划,都需要进行充分论证和在企业内部取得统一认识。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一定要树立战略致胜的观念,在充分了解和研究企业内部环境优劣势的前提下,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在实施战略管理时,应研究企业内外环境,把握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环境变化的趋势;应当从企业内部活动与外部环境的耦合互动中,抓对企业具有全局性、起主导作用的突出矛盾来实施战略管理;应当围绕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强化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随时根据变化了的内部环境及其因素及时地调整,使企业的战略能够真正反映企业发展的需要。

(四)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

1.深化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要尽快建立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机制。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调整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缩小管理幅度,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实行公开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末位淘汰,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

2.企业劳动用工在制度改革上,要尽快建立并完善职工能进能出、择优录用的机制。企业要按照生产经营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劳动岗位,确定劳动定额,严格劳动管理。企业所需职工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对企业员工实行动态管理,对不能胜任工作、考核不合格的人员采取内部淘汰、离岗培训以至依法解除劳动关系。

3.企业分配制度改革上,要逐步完善内部分配奖励办法,建立收入能高能低的机制,实现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有效结合。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形式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定薪、以薪定责、岗变薪动,把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职工贡献切实挂起钩来,逐步拉大关键岗位和重要骨干与一般岗位的收入差距,充分调动并发挥企业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建立和健全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企业应尽快建立起能够推动企业创新实现优质、高效运行并达到预定目标提供激励的有效机制。激发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创新的有效运行。

(五)围绕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拓展管理领域、丰富管理内涵。

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市场瞬息万变促使企业的运转节奏大大加快,对企业的灵活机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不断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1)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必须从重视职能管理向重视流程管理转变,从满足市场需求出发优化业务流程,适当简化部门分工,实现机构综合化;(2)尽量减少组织结构的管理层次,使得指令下达、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保持决策与管理的有效执行;(3)采用适合本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组织结构形式,如直线职能制、矩阵制、事业部制等,并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及时进行调整;(4)积极发展现代化的企业间协作形式。具有共同战略利益的几个企业,通过以合作协议结成战略联盟或虚拟企业,可以达到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的。目前我国采取这些协作形式的企业还比较少,本次被调查的企业,已采用战略联盟的企业只占13.07%,已采用虚拟经营的企业只占到6.61%。

2.随着企业竞争环境,市场、资源的变化,企业管理的范围、领域和重点要进行相应调整。适应竞争主体从单个企业转向整条价值链,企业管理的范围不但应包括自身的各种人、财、物、信息资源,还要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即管理的重心逐步由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转到对供应链实施管理;适应竞争资源从传统人、财、物竞争到知识、信息和无形资产如品牌等的竞争,企业应相应加强信息化管理、人本管理、知识管理、品牌管理等;适应企业面向的市场主要由国内市场转向全球市场,企业应相应加强全球化管理、风险管理、跨文化管理等;适应企业从大而全到专注核心业务,企业应重视业务外包、战略联盟;适应企业单纯追求效益到追求持续成长,企业应重视绿色管理、社会责任管理、和谐管理、诚信管理等。

(六)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平台。

1.建立管理信息平台。企业应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管理信息平台,以帮助企业实现管理上的变革、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我国企业管理在较短时间内与国际接轨、赶上发达国家的管理水平的重要而现实的手段。本次调查中,有39.55%的经营者认为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

2.积极采用国际企业管理标准。ISO9000等一系列国际管理标准就其制度本身而言,浓缩了工业发达国家许多年来的管理经验,融合了当今诸多优秀的管理方法,并用最简洁的方式将企业运行过程加以概括,指明了企业管理的基本流程,同时企业本身还应具有弹性,允许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加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运用。通过对国际标准的贯彻实施,企业既可以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又可以规范、夯实基础管理,并结合企业管理的实践,进行管理创新,使其具有国际先进企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使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具有国际竞争力。但是,从本次调查显示来看,目前仍只有66.3%的企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19.53%的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9.29%的企业通过了OHSAS18001认证。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尽可能采用国际上通行的一些国际标准。质量管理必须贯彻实施ISO9000,环境管理应贯彻实施ISO14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必须贯彻实施OHSAS18001,社会责任管理要贯彻实施SA8000等一系列国际标准。此外,营销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等也要尽早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通行的一些规则和具体做法。

3.开展对标管理。每一个企业都要善于从原材料、成品制造、服务等各方面通过与国内外优秀企业进行对标管理,找差距、找原因、找对策。我国优秀企业应通过与跨国公司进行对标来寻找发展机会,如跨国公司从许多中低端产品坐标上的战略性放弃,正是我国优秀企业在地理坐标上进行战略性扩张的最好机会。我国企业可以把我们低成本的制造优势,与跨国公司的资本、品牌、网络等优势结合起来,从而建立我国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七)以人为本,加快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植根于企业本身土壤的独特文化和制度,只能内部培养逐步积累。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最深厚的底蕴,它通过蕴藏在企业活动背后的心理、伦理、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影响着企业行为。优良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能将企业的追求和社会公德、是非标准等溶化在全体职工的思想和行动之中,使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达到高度契合,人人都自觉地把追求企业目标当作追求个人目标,从而对职工产生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企业文化缺乏个性,形式化、雷同化现象比较严重,企业文化建设急于求成。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我国企业对于自身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评价不低。本次调查结果显示,41.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已经基本形成了具有特点、良好的企业文化。从企业“自我感觉太好”可以看出,企业对文化建设缺乏清醒的认识。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自然成长过程中经过成功与失败的反复交替,甚至是血和泪的凝结,而非照搬。企业文化不是现成的,必须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家企业文化的概括是能够从别的企业当中直接移植过来,它可以借鉴,但不可能移植。所以,我国企业应当逐步树立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但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米不够水来凑”,而应该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适应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打造。

以人为本,建设企业文化当前主要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1.企业领导层要转变观念,以新的观念、眼光和要求去选拔、评价和配置、使用人才。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主要取决于企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及其才能发挥程度。随着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需要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人才来打理,在企业的各个环节和岗位上,尤其是各个管理岗位上,再也不能迁就历史元老、一知半解、不学无术的人。现代企业需要具有国际经营理念、懂得现代运行规则、具有自主意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职业化人才负责公司日常运行。

2.加大培训投入力度,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82.96%的经营者认为需要大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因此,企业应加大培训投入力度,规划和设计一套与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培训体系,切实搞好员工特别是经营管理、研究与开发、营销、技术等员工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员工真正树立起现代管理意识,促进员工素质不断提高。

3.把企业文化融于企业内部管理之中,建立制度化的业务管理系统平台。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彻底抛弃“人治”的做法,强调按纪律、制度办事。从制造、工程、财务、营销到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件事都形成清楚的业务流程规范,人人都依此标准而行。同时确立纪律与管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4.尊重员工,向员工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使人的显性智能和隐性智能更多地发挥出来,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

5.要注重用统一和谐的“感情管理”代替传统的“合同管理”。感情投资的直接收益是密切企业中人与人、职工与企业的感情关系,树立群体精神,激发和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八)加快培育造就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家。

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家当前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提高企业家的素质。一般来说,作为一个企业家应有智商、情商和胆商,需要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和务实的态度,遵守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企业家的能力素质培养主要应突出统揽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人事能力、资产运营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应付挑战和变革的能力、沟通能力和善于处理危机或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企业家的培训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与国际接轨。

2.用职业化企业家逐步取代“官员化企业家”。应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彻底废除企业经理人员的任命制和企业的行政级别。

3.建立物质、精神双管齐下的激励机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44.43%的经营者希望制定调动企业经营者积极性的激励政策。时至今日,激励的方式虽变得多元化了,但在激励企业家方面仍然有许多重要问题尚未彻底解决,需要以全新的思维尽力为之。中国企业应当从这两方面下功夫去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在以收入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激励上,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与企业家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实行企业家年薪制、期权制;要尊重企业家的劳动,可以试行将企业的管理经验转化为资本入股的方式,实现持股经营;对做出较大贡献的企业家,可以增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金,同时,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给予重奖。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收和鼓励优秀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创业、发展。在精神激励方面,中国企业在管理中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重视已被国内外企业证明行之有效的各类精神激励手段的运用,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完整的激励体系。

(九)构建新型的官、产、学相结合的企业管理指导体系。

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政府掌握着政策资源和大量的信息资源,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有理论资源和人才资源,企业有鲜活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最了解管理的直接需求,中国企业联合会等社会团体能起到桥梁纽带作用,有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的优势。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中国企业联合系统应积极主动为官、产、学结合提供平台,逐步建立起一个官、产、学相结合的企业管理指导体系,促进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一平台主要应提供以下服务:定期开展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审定发布活动,展示管理变革典型;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国内外最新企业管理动态和发展趋势的沟通和传播;定期对中国企业管理进行探讨、理论提升和引导等。

(十)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可能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成长壮大的有力助推器。政府有关部门在这方面责无旁贷地要走在前面,加快自身的改革步伐,转变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维护企业权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近年来,政府在行政管理、转变职能方面的改革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与过去相比,77.52%的经营者认为政府服务意识有所增强,59.45%的经营者认为行政审批已经减少,39.25%的经营者认为市场准入有所放松。尽管如此,仍有16.94%的经营者感觉没有多大变化,说明社会各界仍需继续努力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经营者最希望外部提供的环境主要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快转变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制定调动企业经营者积极性的激励政策。

标签:;  ;  ;  ;  ;  

21世纪中国企业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建议--2003年中国1000家企业管理调查研究报告_中国现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