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概念的形成和推开在国际上是80年代下半年以来的事情,90年代以来得到中国的重视。目前在国内,对持续发展的关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力量已经先行一步,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思考尚未充分展开。面对中国90年代更为艰巨的发展使命,我们既要寻找可续发展的技术方略,同时也要阐明可续发展的理论底蕴。显然,要把可续发展从原来比较技术性的概念转变成为指导中国今后发展的基本思想原则,使之纳入到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体系之中成为中国社会成员之共识,有许多工作值得理论工作者去做。本文拟对“可续发展”概念的思想蕴含以及有关问题作一些理论上的探讨。
1 生态文明和人地和谐:可续发展的思想基础
从字面上理解,可续发展就是指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注意可持续性防止不可持续性,但其根本要义是要求人们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中解脱出来转向新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建立在“人是自然主人”这种思想基*
希康魅死嗌缁嵩诠ひ祷拖*
代化过程中对自然进行无限度的索取和征服,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与此相反,现代生态文明的发展观信奉“人是自然一员”的哲学观点,强调人在经济活动中应该遵循生态学原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由于大自然并不是可以索之不尽的原料库和可以随意肆虐的垃圾箱,因此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本质上是反自然的,是不可能用修修补补的办法解决人类所引起的环境资源等问题的。因此在这种思想方式支配下的社会经济发展难免是不可持续的。只有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虑人的发展,维护“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才能真正导致人类社会自身的永续发展。勿庸置疑,树立生态文明的发展观是追求可续发展的思想前提。
在生态文明发展观的框架下,对“发展”概念的理解需要实现一个从“无自然的人类发展”到“有自然的人类发展”的范式转换。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强调自然界本身具有发展权。与以往从“人类中心主义”角度考虑发展问题不同,新的发展概念是以自然生存权作为重要前提的。这是说,不仅人类,而且自然界的其他要素——从生物的种到生态系统——也都具有不容否定的生存发展权利。这一命题乍看起来似乎荒诞,但实际上包含了生态文明发展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事实上,如果只承认人的生存发展权而不承认自然的生存发展权,那么大多数破坏自然的行为都可以在保证人的生存的理由下正当化和合法化。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正是从这里出发引发出了各种侵犯自然的恶果,导致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第二是强调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成本。生态文明观指出,人类所得到的发展实际上是包含了自然成本在内的发展而不是不计自然成本的发展。以往的发展概念趋向于单向度地显示人类征服自然所获得的经济利润,却掩盖了在自然资源环境上的巨量成本和不可低估的亏损。工业文明发展的许多结果已经表明,今天的自然资本的过度丧失在将来也许花费成倍的代价也难以弥补。因此,在生态文明发展观中,那种不计自然成本、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增长不再有理由被视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真正的发展只能属于那种最低限度地消耗自然成本并有效保持了自然持续性的人类社会发展。
生态文明发展观的产生已经引发一些议论主张现时代的发展需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无商量”的回归。诚然,作为中国文化的故土,需要足够地看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成分,从而有可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溶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是值得辨析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不等于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放弃人为,去消极地顺应自然。以舍弃人类社会根本发展为前提的自然发展同样不是生态文明观所主张的发展。生态文明发展观是既高于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又高于一切前工业文明发展观的。这种辨析的现实意义或实践意义在于:我们不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狭隘地只从环境资源保护角度来看待环境资源问题。事实上,孤立地就环境论环境,脱离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环境资源保护也将失却物质技术基础。生态文明发展观主张的是,必须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寻求环境资源保护的最佳途径,将环境资源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概而言之,人类发展有赖自然发展和自然发展有赖人类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可偏废才是完整的可持续发展。
2 整体观念和未来取向:可续发展的行为准则
可续发展既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际上最初对持续发展的定义是“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考虑后代人满足自身的需求”(1987),后来的重要补充是“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1993)。这表明了在持续发展的框架中,人人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平等原则。它要求现有的发展主体对自己的发展行为采取某种程度的自律。它包括下列两个方面。
第一是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 它强调在发展问题上要足够公正地对待后代人,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这有两个基本含义。其一,当代人对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可能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后代人的意见在现时代无从得到反映,例如子孙后代无法阻止我们将石油和煤炭等化石燃料消耗殆尽,也无法阻止我们把放射性垃圾留给他们去处理,因此加强对未来人负责的自律就显得特别重要。面对环境被不可逆转地破坏、资源极其迅速地减少的现实,当代人没有理由以“明天一定会更美好”的托辞回避或拒绝对未来人负责。其二,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为后代人提供至少和自己从前辈人那儿继承的一样多甚至更多的自然财富。这种财富主要是指满足后代人能进一步发展的环境资源等自然条件。因为如果某一代人给下一代人留下的自然财富要少于他们从前辈人那儿所继承的,这就意味着他们使下一代的状况变差了。而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是让一代的发展比一代好。
第二是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它强调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为代价,特别是要注意维护弱发展地区和国家的需求。这也有两层意思。其一,在“只有一个”的地球上,任何地区任何国家都没有无限制的发展自由,都必须以不给其他地区和国家带来危害作为保证。因为在环境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条件下,任何一个自由主义的发展行动都可能对周围产生不可低估的副作用。例如,一个主要水系上游地区造成的水污染将直接影响到下游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一个国家火力发电站造成的大气污染可能使比邻国家的森林枯死。在持续发展问题上讲代内平等,就是地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必须服从全球利益。其二,整体发展的关键是要在地区、国家和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消灭穷富两极分化。许多资料表明:全球资源环境恶化的根本起因有贫困地区为求温饱而不得不掠夺性地利用资源,更有富裕者为求最大利润和奢侈享受而滥用资源。所以,只有采取资源环境公正配置的原则,缩小穷富两极分化,才可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所以贫困者的生存需求应当优先于富有者的奢侈需求,才能体现持续发展的宗旨。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90年代的发展中继续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发展速度无疑是个“硬道理”。然而在这个硬道理中越来越需要考虑如何解决发展的后劲和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诸如此类问题。考虑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起步晚,丧失了不少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在现有的十分紧张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内如何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就显得特别棘手,但是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和妥善的解决,中国整体的发展就会受到致关重要的影响。
3 控制人口、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可续发展的根本战略
可续发展概念从人与自然关系的优化出发,指出了三个方面层层递进的可持续性,即自然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性。这里,自然持续性指维持健康的自然过程,保护自然环境的生产潜力和功能,维持其自然秩序;经济持续性指保证经济稳定的增长,使环境和资源具有明显的经济内涵;社会持续性指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保证同代人之间、异代人之间在资源和收入上的公平分配。由于对这三个持续性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人口、资源和环境,或具体地说,人口增长的数量、人均使用资源的数量和由此带来的使环境品质下降的数量是人类影响世界发展持续性量化上最大的方面,因此在实践中,可续发展的思想就具体转化为“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战略。
(1)关于控制人口战略 人口暴涨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并对人类自身生存构成威胁,它是制约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口。因此控制人口过度增长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唯一可以接受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要求改变和减少以往无节制的人口生产使之与地球承载力相适应。虽然目前还不清楚地球最大能容纳多少人口,但有两点是毫无疑问的:一是地球承载人口的限度肯定存在;二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消费指数越高,这个极限值就会越小。因此不能期待地球人口最大容量问题彻底搞清楚之后再实施对人口的控制。控制人口战略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至少从下列三方面采取措施:①制定与本国或本地区自然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②提高社会计划生育意识和开发越来越先进的控制生育手段;③通过扩大妇女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以及加快城镇化过程以间接地降低人口生育率。
(2)关于节约资源战略 全球性的资源紧缺是以往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的结果,因此可续发展要求在资源问题上实行从以前的粗放性发展战略到现在的集约性发展战略的转变。这意味着人类在资源使用品种和使用方式上将与传统工业文明形成重大区别,即:从主要使用不可再生的资源转变为主要使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从主要使用石油和煤等矿物燃料(化学能源)转变为主要使用太阳能风能这类生态能源;同时要对紧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实行更有效的管理保护以及综合利用。无容怀疑,象中国这样的未来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大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只有立足于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才能保证可持续的发展。这个体系可以表现为下列几方面:①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性农业生产体系;②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资源节约性工业生产体系;③以节省运力为中心的资源节约性综合运输体系;④以节约粮食为特征的适度消费性生活服务体系。
(3)关于环境保护战略 环境污染的直接原因是传统生产技术的不完善造成的,即生产过程缺少基本的废物处理。因此,环境保护战略的根本点是改造现有生产技术,走“洁净生产”和“绿色技术”的道路,谋求基本无废弃物的新生产方式。这种新的生产是以自循环为特征的生产,即在生产过程中,废物将作为原料进行再生产,从而大大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干扰。只有用污染减少型技术取代污染增加型技术,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得到保证。除了从技术根源上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可能性之外,持续发展还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下列方面做好工作:①城市是污染集中的地方,应该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②推广生态农业,植树造林,保护生物多样性;③大力开展国土整治,改善生态环境。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包袱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整体恶化严重。人口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和制约是许多国家都没有经历过的。因此,我们只有特别坚定地实施“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战略,才能使现代化的大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效地持续下去。而在这样做时,面临着研究和回答其他国家没有遇到的一系列难题,我们需要根据国情采取不同的思路,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持续发展道路。
4 政府行为、 科技能力和公众参与:可续发展的操作系统
在操作上,可续发展是“政府调控行为,科学技术能力,社会公众参与”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三方面的力量各尽其职,相互配合。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可以纳入持续发展的轨道之前,各方面的力量必须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应有的责任有一个非常清醒的了解和认识。
(1)关于政府行为 无容置疑,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是推动该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位力量。很难相信,没有政府部门的鼎立提倡和身体力行,可续发展的实践会自发地运行起来。事实上,工业文明的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外部世界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往往发端于大大小小决策者和领导者偏颇的决策思想和行事准则,而这种人与自然不协调关系的扭转也往往起始于决策者和领导者的幡然醒悟。因此首要的问题是,决策者和领导者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无条件地接受人和自然协调发展法则的理性约束,从而自觉地将可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贯彻到整个管理过程之中,带动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关于科技能力 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对可续发展的作用,认识上有一定的分歧。有人夸大科学技术的作用,以为单纯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就能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也有人把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怪罪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两种看法都是简单化的。事实上,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必然带来加害于自然的结果。在可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中,科学技术能力仍然居于无可替代的首要地位。这也是当前在严峻的全球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面前,许多国家和地区仍然要高举“科教兴国”旗帜的另一重要意义。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可续发展要解决的问题涉及人和地球这么一个极其巨大的复杂系统,因此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技术,它是与社会科学和社会技术(例如社会管理技术)密切结合的、外延和内涵都大大升华了的科学技术。缺乏后一方面的支点,将难以形成对解决持续发展问题真正有效的科技力量。
(3)关于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只有人人开始感到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自然发展带来的莫大冲击,行动起来形成一股崇尚生态文明的新民风,可持续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和成功的希望。公众参与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它包括社会个人或社会团体在控制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问题上的自律,对他人有害自然资源环境行为的预警、监督和指控,以及通过新闻传媒或公众论坛推进政府部门采取有效而及时的保护资源治理环境的举措。然而要使公众在持续发展问题上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首先需要展开有规模、有力度的宣传教育活动。这种活动必须是全民性和经常性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容既要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以从小培养年轻一代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又要融入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引起社会所有成员对持续发展问题的日常关注。
5 协调发展的两个轮子:社会综合发展与自然持续发展
人们已经越来越强烈和频繁地从理论上论证、阐述以及呼吁,90年代的中国在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的同时需要注意其他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强调协调发展时应该包括两个基本方向的思考:一个方向是经济的发展要考虑与文化、政治等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相结合;另一方向是当今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系统支持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这就是说,中国的协调发展应该由社会综合发展和自然持续发展两方面组成,发展的社会整体性(entirety of society )和发展的自然可续性(sustainability of nature)必须讲全了,忽视其中任一方面都不行。目前,理论工作者在前一方面的论述较多,在后一方面似乎显得不够。同时对两者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自意义也缺乏足够的讨论。
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和推开表明,人类对发展的认识或发展观已经要求实现工业革命以来第二次重要的飞跃。第一次是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观转变为综合的社会发展观。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局限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发展的内涵被扩展到不仅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以及其他方面的社会发展。这种意义上的发展观在涉及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上有很大扩充,进步意义必须肯定,但仍然暗含了以往工业文明的价值取向,即为了达到发展的目标,有时可以不惜破坏生态系统为代价。因此这样的发展思路仍然是有严重缺陷的。这就要求有第二次飞跃,即当今从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到可以持续的发展观的转变。它要求摈弃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切短视眼光,追求人类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无疑,只有既包含社会综合发展又包含自然持续发展的协调发展才真正对人类有意义,从而是值得在实践中孜孜不倦地追求的。
必须精细地认识自然持续发展对于推进人类社会协调发展不同于社会综合发展的含义和意义。第一,发展的社会综合性重在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主要方面的整体进步,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或人人关系上协调发展的必要性;而发展的自然持续性重在阐明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要素方面对发展的制约,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或人地关系上协调发展的必要性。第二,一般理解的社会综合发展概念较多地重视发展的量的扩张性,只要社会各方面是匹配协调的,发展总是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发展的自然持续性概念则指出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发展的量的节制性问题,强调发展的量并不是可以无限制地膨胀的,我们只能在给定范围内追求给定程度的发展。第三,发展是追求人类社会相对于过去状态的进步,但发展的社会综合性集中于关注发展的当前状态,主要是在为当代人着想的价值取向下考虑发展问题;发展的自然持续性则着眼于未来,认为关注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必须同考虑发展的后劲和代际之间的发展需求问题结合起来。上述区别表明,发展的社会综合方面与发展的自然持续方面两者是强烈互补的。它们是推动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两个轮子,少一个都会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
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将从另一方面推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性发展。发展问题的一个基本社会矛盾是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我们经常碰到这样一个有关发展的社会悖论:当每个局部主体在发展中都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其发展的最可能结果是整体的和长远的发展利益遭到破坏,从而导致每个局部利益的兑现成为一句空话;与此相反,如果局部主体从整体的和长远的发展利益出发适当地节制自己对利益最大化的欲求,其结果反而有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回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这个发展悖论作出了深刻的揭示和解答,阐发了在发展问题上应该提倡的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行为准则,从另一个角度高扬了社会公正的思想。因此,持续发展的旗帜,内在地包含了人类社会应该在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两个方面同时取得进步的崇高要求。它是既有利于推进人与自然的持续协调发展,也是有利于推进人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的。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工业文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