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景观特征评估(HLC)的石库门街区景观更新策略研究——以上海张园为例论文_林轶南,王砚溱,蓝庭光,刘惠倩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 200237)

【摘 要】石库门街区蕴含丰厚的上海城市记忆要素,是彰显海派风韵的重要场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石库门的面积不断减少,其蕴含的城市记忆和文化内涵不断缺失。研究选取素有“海上第一名园”美誉的静安区张园作为对象,采用风景园林与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历史景观特征评估(HLC)工具,对其不同时期的历史景观特征进行提取和分类,研究其历史变迁情况,并提出通过建立数据库、网站和WebGIS等手段记录和展示研究结果,为公众提供可视化的互动平台,从而为该区域环境保护、更新的设计与策略提供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石库门;历史景观特征;街区更新;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8-0177-03

1.研究概述

1.1 上海张园石库门建筑群历史背景

上海张园石库门建筑群位于上海静安区的威海路茂名北路以东、石门一路以西,总面积约7万m2,至今130余年,是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开端之一,位于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内。

1843年以前,张园原状为农田,土名“大浜头”。1843年,上海开埠初期,大批英殖民者陆续涌入上海,填河筑路,租地建楼;1872年,大浜头地区被英商和记洋行经理格农买下建造格农别墅;格农离沪归国,于1882年8月,将该地块卖给晚清富商张叔和。受西方文化影响,张叔和仿照西式园林风格兴修了洋楼、大草坪、花园等,同时兼顾了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等中式元素,取名“张园”,时为上海最大私家园林,可谓当时上海最受欢迎的公共活动场所,体现着中西合璧的景观风貌,此时期是张园的黄金时期。民国以后,随着新世界、大世界的兴起,张园开始衰落,原有园林被拆。张园主人将土地卖给了王克敏,王克敏又将土地划分为28块先后出售,由于各建造商实力不同,各自地势有异,因此每个地块的建筑大小不一,景观风格各异。

1918年后,张园被改为以旧式里弄为主、兼新式里弄、花园住宅、花园别墅等形态的里弄住区,格局大致保持至今。这种“混杂”的空间形态在上海为数众多的石库门建筑群中较少见,不同空间形态的景观特征也有明显区别。

1.2 历史景观特征评估(HLC)的概念和特点

历史景观特征(Historic Landscape Character, 以下简称HLC)评估体系的基础,是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景观特征评估”(LCA)体系,该体系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英国乡村和风景区。LCA体系采用“特征”(character)来解读景观,关注“什么令某个区域具有‘场所感’,并让这个区域有别于相邻的区域”[1]。基于对“景观特征”的共同认识,历史景观特征评估(HLC)在LCA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历史维度,其关键是通过研究场地的历史变迁,确定、描述和图示在景观形成过程中造成影响的主要历史因素及其构成,试图解释人们今天看到的景观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2]。

历史景观特征评估(HLC)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整体性方面,HLC明确提出,新旧景观要素都可看作是历史性景观的一部分,任何一个时期留下的印记都有存在的价值。其次,在历史层积方面,HLC通过确定“时间深度”来进行分类,通过信息的整理、比对和关联,“时间深度”成为历史景观特征分类的重要依据。第三,在动态性方面,HLC明确指出景观不可能一成不变,关键是管理其变化。管理变化的依据,就是对整体性、历史层积及其他因素的理解。总的来说,HLC的目的,就是要影响特定区域的规划,使之在更新过程中考虑该区域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将该区域的历史景观特征传承下去[1]。

2.HLC的应用——以上海张园石库门建筑群为例

2.1 从HLC的视角解读张园

与传统的历史保护评价方法相比,首先,传统的遗产保护理论以建筑为主要切入点,主要关注建筑的风格、材料、形态等特点。但是,对于张园这样的历史建筑群,由于同时存在多种空间形态,其居住方式、居住人群和空间使用都有明显不同;除建筑以外,院落空间、植被乃至街巷与建筑的关系也有显著差异;因此,对张园的研究不能仅从建筑入手。其次,张园从农田到传统私家园林、再到游乐场乃至居住区,有清晰的历史变迁过程,其土地利用方式一直在变化,各个时期的景观特征也随之改变。这种“时空变迁”关系并不在传统历史保护理论的考察范围内,仅从现状出发的研究无法完整概括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

因此,本研究提出,以HLC作为评价工具,将建筑作为张园历史景观特征的要素之一,同时将影响其变化的诸多景观要素考虑在内,从而提取出多种历史景观类型,表达历史变迁情况。

2.2 历史景观要素的提取

根据实地调研和入户调查,研究将影响张园石库门建筑群历史景观特征的要素归纳为以下五种:空间形态、立面材料、建筑风格、植被、街巷空间。

(1)空间形态。指张园中建筑单体的形态以及其与庭院的组合方式。如张园内的花园洋房,其建筑单体主要是2-3层的独栋式别墅,附带有较大面积的院落;而后期的石库门建筑,其建筑主要是联排式别墅,庭院面积较小。

(2)立面材料。指张园中建筑和院落墙体的外立面材料(包括工艺)。如花园洋房通常采用白漆饰面或配石材;后期石库门建筑多为灰色清水砖间横向红砖带饰面。

(3)建筑风格。如花园洋房基本为折衷主义风格或新古典主义风格;后期的石库门建筑多为“西皮中骨”(门脸西式、内部中式)的风格。

(4)植被。由于居住形态的明显区别,植被的区别也较大。花园洋房区域多种植高大乔木和灌木,以槐树为主;联排石库门区域乔木很少,灌木、草花较多。

(5)街巷空间。指建筑与街巷的形态和尺度关系。如花园洋房一般与街巷中的宽阔主路紧密连接,而石库门区域因土地利用限制,建筑一般不邻主路,门多开在狭窄的支巷、弄堂上。

2.3 张园石库门建筑群的历史层积关系解读

借助“屋里厢”网站、《申报》、上海市档案馆及其他渠道搜集的数据,通过ArcGIS进行自动分类和缓冲区分析,研究提取了区域历史建筑的分布情况,绘制了历史层积关系图(图1、图2)。该图展现了张园不同区域的建设时间和序列。

图2 张园石库门建筑群历史层积关系

(来源:上海档案馆,《上海百页指南》)

2.4 张园石库门建筑群的历史景观特征分类及评估

根据对1948年历史地图的研究情况,张园的景观特征大致可划分为8个类型,从平面读图和对老照片的分析,可以明确看到最北端地块1948年是属于花园洋房,现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住宅。通过整理分析,可绘制出相应的历史景观特征分类图(图3),并相应列举出每个区域对应的要素的关键特征(表1)。

通过上述对于张园的历史景观特征评估,研究发现与1948年相比,目前张园的花园住宅减少了,因此,花园洋房这一部分的历史景观特征有所衰弱。另外,1948年存在的多栋民国校园景观建筑也已被石库门建筑所取代,因此,民国校园景观的历史景观特征彻底消失。其余的各类石库门住宅景观以及新式、旧式里弄的历史景观特征都略有增强或保持不变,原因是部分取代了原有的校园建筑。

3.张园石库门建筑群GIS数据库的建立

历史景观特征评估体系(H LC)在英国历史景观保护和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其使用的技术并非新颖的独创,主要是按照特定的标准和目的将大量的信息整合到GIS平台上[2]。因此,建立GIS数据库是实现历史景观特征评估的技术支撑手段。在提取景观性格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面对张园170栋历史建筑的各类详细信息,笔者建立了“张园石库门建筑群GIS数据库”,其目的是为了让受众群体更容易理解张园石库门建筑群地块景观特征的变迁过程。

3.1 张园历史景观特征数据库的基本结构

为了能够在ArcGIS平台中绘制张园的各分类详细信息图,在绘制前,需要用到以下几个数据集,如表2所示。

图4 采用ARCGIS建立景观信息数据库

(来源:上海张园石库门风貌区GIS数据库截图)

3.3 张园历史景观特征WebGIS平台的实现

通过ArcGIS软件进行历史景观特征图的绘制和整理较为便利,但该软件专业性强、易用性差,大众采用该软件并使用该数据库的可能性很小。为了实现历史景观特征的展示,WebGIS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研究通过PHP和Javascript混合编程,开发了基于百度地图API接口的轻量级WebGIS功能的系统“地图上的屋里厢——上海文化遗产地图”(http://www.wulish.com/GoogleMap/baidutest.php)。该系统与“屋里厢——上海文化遗产地图”共享后台数据库,并可将带有地理坐标的建筑、地标和街道通过标记自动显示在网页地图或遥感影像上,具有更高的友好度和互动性。

4.研究成果的应用

张园目前已被划入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此外,在2016年11月,张园地块也被正式列入上海市旧城区改建房屋征收范围。静安区同时也提出将对张园实行“拆、改、留”并举,全面建立张园内170余幢历史建筑资料库的愿景。因此,上述研究能够为张园的修缮和历史风貌的恢复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背景下,第一,笔者通过对历史地图和照片的分析对张园历史景观特征的变迁进行了研究;第二,初步建立了张园历史景观特征的数据库并且开发了张园历史景观特征WebGIS平台,并且对其中每一幢建筑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输入数据库,绘制出图;第三,部分研究成果有利于对上海张园即将展开的历史建筑保留保护和修缮改造规划,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现提出以下建议:

(1)张园的3处花园洋房住宅具有较高的保护意义,在张园整个景观建筑格局中,起着先导作用。并且代表着近代上海接受西方文化、物质文明的窗口,洋场的新生事物亦乐于在此展示,如电光影戏、电气屋、德律风等等。因此在规划中应当格外注意保护。

(2)对张园的历史建筑保护和修缮,应当注重其整体性。笔者认为应当适当考虑已经研究出的1948年或者其他年代的张园历史景观特征,适当恢复当年的历史景观格局。

(3)在张园即将展开的历史建筑保护和修缮中,还应当考虑植被、街巷这一类的景观要素,这些景观要素在传统遗产保护中经常被忽略。比如张园内花园洋房中的一些树种是特有的,与当时建筑是一种固定搭配,可以体现时代特色。

以上几点建议已经提交给相应规划编制部门和设计人员,并且得到了初步采纳。

5.小结

在上海诸多的石库门建筑群中,张园地块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同时具有花园洋房、旧式里弄、新式里弄等多个时期的多种建筑形式。在传统的历史建筑保护中,对各个时期的建筑均有所研究,但是对于其他的景观要素的研究较少。历史景观特征评估体系作为一种工具,可以提取出多种有概括性的历史景观类型,表达出其历史变迁情况,为张园这种复杂的历史地段保护提供了一种更具有逻辑性的方法。本研究将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与地理信息技术系统结合,同时开发WebGIS平台并上线对应功能,这种可视化的历史景观研究,有助于将公众参与和历史景观特征联系在一起,为历史地段的保护和更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林轶南.基于历史景观特征评估(HLC)的历史性城镇景观评价与保护研究——以福州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论文集[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6.

[2]李华东,单彦名,冯新刚.英国历史景观特征评估及应用[J].建筑学报,2012,(06):40-43.

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基于微信与GIS平台的文化历史遗产交互系统”(201610251088)资助

论文作者:林轶南,王砚溱,蓝庭光,刘惠倩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9

标签:;  ;  ;  ;  ;  ;  ;  ;  

基于历史景观特征评估(HLC)的石库门街区景观更新策略研究——以上海张园为例论文_林轶南,王砚溱,蓝庭光,刘惠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