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特征的变化看湖北省城镇居民消费激励的重点_宏观经济论文

从消费特征的变化看湖北省城镇居民消费激励的重点_宏观经济论文

从消费特点变化看激发湖北城市居民消费的着力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着力点论文,湖北论文,居民消费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总体已达到小康水平,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日益优化。但是,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的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并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2002年湖北省委省政府继续把扩大内需、启动消费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以期带动经济增长。本文以湖北城市住户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对当前城市居民消费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探求激发湖北城市居民消费的着力点,以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当前城市居民消费的变化特征

1.从整体看,居民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正经历重大转型

(1)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

近年来,湖北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平稳上升。2001年,湖北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56元,比1995年增长45.8%,年均增长6.5%;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805元,增长39.9%,年均增长5.8%。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48.9 %下降到2001年的37.5%。

(2)居民消费结构正经历一次新的转型

随着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转变,城市居民消费正经历一次新的重大转型,即由基本生活需求性消费向提高性消费转型——居民消费的重点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由以衣、食消费为主向以住、行消费为主转变;由重实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由大量普及性消费向追求时尚、追求个性化、追求个人发展与提高的方向转变。

为分析问题方便,可将城市住户调查八大类消费划分为基本生活需求性消费(包括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提高性消费(包括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湖北城市居民用于基本生活需求的消费支出虽有增长,但增速缓慢,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逐渐减少,而用于提高性消费的支出增长迅猛,比重逐年上升。

1995~2001年湖北城市居民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基本生活需求性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分别增长7.0%、9.6%、33.3%,年均增速分别仅为1.1%、1.5%、4.9%。而医疗保健、居住、 交通通讯等提高性消费分别增长175.0%、137.2%、136.6%, 年均增速分别高达18.4%、15.5%、15.4%(参见表1)。

表1:1995~2001年湖北城市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增速

家庭设备、 医疗

交通 娱乐教育

杂项商品

食品衣着 用品及服务 保健

通讯 文化服务 居住

和服务

2001(元) 1799583 348

242

336 699 586212

1995(元) 1681532 261

88142 353 247129

增速(%)7.09.6 33.3 175.0 136.6

98.0137.2 64.3

年均增速(%)1.11.5 4.9

18.4 15.412.115.58.6

与此相对应,居民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995~2001年,湖北城市居民用于基本生活需求性消费的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分别由48.9%、15.5%、7.6%下降到37.5%、12.1%、7.2%,分别下降11.4、3.4、0.4个百分点,其中, 食品消费支出比重自2000年降到38.3%以后,2001年再降0.8个百分点,居民用于衣、食的消费支出合计也下降到50%以下。而用于提高性消费的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的比重分别由2.6%、4.1%、10.3%、7.2%、3.8%上升到5.0%、7.0%、14.5%、12.2%、4.4%,分别提升了2.4、2.9、4.2、5.0、0.6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已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的第二和第三大类消费。基本生活需求性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72%下降到56.8%,下降了15.2个百分点,提高性消费则由28%上升到43.2%,上升了15.2个百分点。

居民耐用品拥有量的变化也基本上反映出这一特征。曾是改革开放前期城市居民消费热点的三大件彩电、冰箱、 洗衣机已经基本饱和, 2001年百户拥有量分别达到115.1、88.4、93.8台。 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性消费得到满足以后,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消费需求迅猛增长。2001年家用电脑、影碟机、照相机、微波炉、空调器、淋浴热水器、移动电话等耐用品的百户拥有量则从数量极少或从无到有发展到2001年的11.0、45.8、37.3、16.6、44.0、52.3、21.3台(架、部),分别比1997年增长7.1倍、6.0倍、16.6%、11.6倍、1.1倍、45.4%、8.5倍,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2.从居民收入分层结构看,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消费特点各异

收入分层以现行城市住户调查的划分为依据,即按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序,依次将分别占总调查样本的10%、5%、10%、20%、20%、 20%、10%和10%的调查户定义为最低收入家庭、更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中等偏上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和最高收入家庭,其中更低收入家庭为最低收入家庭的其中数。调查资料显示,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消费特征各异。

(1)低收入居民家庭消费增长缓慢, 高低收入阶层消费差距逐年扩大。2001年,最低收入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406元,比1995年仅增长9.7%,年均增长1.6%,比全省平均水平(5.8%)低4.2个百分点,比最高收入家庭年均增速(7.9%)低6.3个百分点。高低收入阶层消费差距急剧扩大,两者绝对差额由1995年的3473元扩大到2001年的6560元,两者之比由2.6∶1扩大到3.7∶1。

(2)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消费倾向与收入高低呈反向变动趋势。2001年,最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为0.99,其中更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高达1.06,实际上收不抵支,最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为0.71,比低收入家庭和更低收入家庭分别低0.28和0.3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长而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3)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消费的阶段性特征明显。2001 年调查数据显示,最低收入家庭生活停留在由温饱向小康转型的消费水平上,恩格尔系数高达47.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6 个百分点),衣着类消费为9.1%,两项合计占消费性支出的56.2%。 中等收入家庭更注重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比重为38.8%,比低收入户低8.3个百分点,用于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等提高性消费的比重比低收入户高2.5个百分点。最高收入家庭消费呈多样化、高档化,食品消费的比重仅为28.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低于低收入家庭19个百分点,在其消费构成中占到10%以上的有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居住五大类,呈多头并进的格局(参见表2)。

表2 2001年湖北城市居民不同收入层消费结构构成

全省平均低收入家庭

中等收入家庭

高收入家庭

绝对数 比重 绝对数 比重

绝对数 比重

绝对数 比重

(元/人) (%) (元/人) (%)

(元/人) (%)(元/人) (%)

消费性支出 805100

2406

100 4664

100 8966

100

食品 1799

37.5

1134

47.11808

38.82517

28.1

衣着

583

12.1

2199.1 60413.01049

11.7

家庭设备、 3487.2

1104.6 3046.51170

13.0

用品中及服务

医疗保健

2425.0

1034.3 242 5.2 4895.5

交通和通讯 3367.0

1285.3 311 6.7 6477.2

娱乐、教育、

69914.5 28111.7617 13.21397

15.6

居住 58612.2

342

14.2 59412.71180

13.2

杂项商品 212 4.4

90 3.7 184 3.9 5185.8

从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看,也反映出低收入家庭消费趋势明显滞后于高收入层。当高收入家庭消费向影碟机、家用电脑、照相机、微波炉、空调器、淋浴热水器、健身器、移动电话等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的耐用消费品发展和普及时,低收入家庭这些消费尚处于起步阶段(参见表3)。

表3 高低收入家庭耐用品百户拥有量比较(台、架、部/百户)

最低收入家庭 最高收入家庭

影碟机 22.9 57.5

家用电脑2.3 24.9

摄像机 0.2

1.8

微波炉 1.7 36.3

空调器 17.5 74.8

淋浴热水器 21.2 80.5

健身器材2.0 12.7

移动电话9.6 41.2

3.消费热点频出,消费范畴不断扩大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以微波炉、消毒柜为主的小家电的消费热潮逐步消退,家居消费、假日消费以及与IT相关产品的消费又此起彼伏,形成一个个消费亮点。2001年湖北城市居民人均用于住房的支出为262 元,比1995增加162元,增长1.6 倍。 人均用于旅游的支出为69 元, 比1995年增长1.4倍。同时消费范畴不断扩大,服务性消费、 社会保障支出在居民消费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1年,湖北城市居民人均用于各类服务的支出为1203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25.0%,这一比例比1995年的16.0%高9个百分点;人均用于非储蓄性保险的支出为9元,比1995年增长2.6倍。

二、激发消费的着力点

依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要激发湖北城市居民消费,扩大内需,就必须:

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收入预期的稳定性、理想度,直接影响居民的即期消费。这从1995年以来湖北城市居民消费与收入增长速度的相互关系上可得到验证。 湖北城市居民消费增长幅度自1995年的25.6%,逐渐下降到1997年的3.8%的低点,通过1999 年政府大幅度大范围调资政策引导,2000年反弹到7.0%的增幅, 此后因为收入预期的不稳定性等因素影响,至2001年降至近年来3.5%的谷底。

提高收入主要是提高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提高其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整体居民消费倾向。一要继续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相对稳定,目前是个人消费的中坚力量。但湖北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仍然偏低,2001年湖北省机关职工人均工资为9518元,比上年增长12.7%,低于全省城市单位在岗职工工资13.9%的增速;二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并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线、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保障线三线水平,增加“三线”人员收入,刺激低收入家庭消费需求的增长;三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调整供给结构,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针对当前城市居民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特征,要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压缩过剩产品生产能力,积极开拓新产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供能满足不同阶层消费的多种服务。生产供应者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市场,根据消费的趋势进行产品开发,对居民的消费行为起到引导作用,切忌不计市场规模、不顾产品质量、只计眼前利益的盲目跟风与重复投资。

3.加强政策配合力度,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期启动消费、扩大内需,但是不少改革措施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扩需政策的实施,政策与政策之间发生了逆向作用。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和住房、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各项改革的全面展开,居民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同时消费支出预期却大大增加。政府一方面希望居民能马上拿出钱来大胆消费,另一方面大量出台的改革政策又迫使居民要留出一部分钱来以备来日之需。当居民收入无法同时兼顾即期消费与远期消费时,只有通过抑制即期消费以保障远期消费。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改革的进程应有一个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安排,协调好扩大消费与深化改革的关系,避免政策之间的抵消作用和制约作用,同时要健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减少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费意愿,提高城市居民消费水平。

4.完善消费制度,改善居民消费环境

一方面要消除限制消费的各种制度障碍。自1997年我国经济成功地“软着陆”以来,仍有一些以治理通货膨胀、抑制消费为主要目的的政策在发挥作用。如对烟、酒、化妆品、小汽车等定性为奢侈品的商品征收特别消费税,对私人买卖房屋征收契税等。同时,不合理收费的现象仍较为严重。政府应予以清理整顿,坚决取消各种制度障碍,创造宽松的消费环境。另一方面要完善消费信贷制度,如进一步扩大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品种和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模式,从而加入消费信贷行列。

5.培育新的持续性消费热点,拓宽消费领域

针对当前不断涌现的诸如家居、旅游以及与IT相关的产品等消费亮点,要加强行业的规范管理与创新力度,提供更好、更周全的产品和服务,加大力度把消费领域中的各种亮点培植成持续性的消费热点,避免昙花一现。

同时,要进一步拓宽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针对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需求,有意识地进行示范、引导,以形成不同层次的消费热点。对于高收入家庭要引导其增加大额消费,如汽车、住房、教育、旅游等,继续扩大提高性消费支出比重;对于中等收入家庭,要在日常性消费中培育热点,如家居、旅游、交通通讯等;对于低收入家庭,要加快其向小康目标的推进,加快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普及与升级换代。

标签:;  

从消费特征的变化看湖北省城镇居民消费激励的重点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