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祷文的翻译与神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祷文论文,神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基督徒的心目中,“主祷文”指作为他们的“主耶稣”教导自己的门徒如何祷告的一段经文,即《马太福音》的第6章9—13节与《路加福音》的第11章2—4节。事实上,任何关于“主祷文”的翻译都内含着一定的神学理解与神学立场。本文将依据基督教的道成肉身教义,审视它怎样被贯穿在汉语的《和合本》、《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新约全书——新汉语译本》的译文中,进而探讨其中的神学内容。 一、圣经翻译的神学基础 (一)道成肉身的神学意涵 基督教的道成肉身的教义,在系统神学中属于基督论的范畴,指上帝之道成为了历史上的拿撒勒人耶稣的肉身;上帝之道在耶稣基督中、具现在祂的言语与作为中,具现在耶稣受圣灵感孕而生、祂关于爱道的宣讲、祂的受死、复活、升天以及再来、审判的应许中。①使徒约翰将此表述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祂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律法本是藉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祂表明出来。”(约1:14—18)在基督教看来,人若不理解耶稣基督,他就不可能理解作为天父的上帝。耶稣基督是通向上帝的唯一之途,是人与上帝之间唯一的中保(提前2:5;来9:15;约壹2:1)。祂向受造的人保证了上帝的存在,祂向创造的上帝保证了人始终处于一种受造、护理、复合的处境中的存在。在耶稣基督的两端,分别是“作为我们”的人与上帝。“我们不是上帝而是受造物,其本身就存在界限、存在限制。这就成为人感谢之潜在动因。一旦忘记这点,越要做伟大的事情”②就越会陷入致命的深渊。 (二)圣经翻译的神学依据 如果把道成肉身的教义运用到圣经翻译里,不难看出历史中的圣经翻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以道成肉身的“道”为中心的翻译。它侧重以原初语言的意义表达为目的,遵循以传递上帝之道为中心的直译原则,包括传递原初语言语词的涵义、语法的结构;以道成肉身的“肉身”为中心的翻译。它侧重以译入语言的意义理解为目的,遵循以强调接受者的肉身处境为中心的意译原则,包括使用接受者的时代语词;以道成肉身的“成”为中心的翻译。这介于直译与意译之间。事实上,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内含“成(希腊语可以理解为‘生成’)”的过程,只是当这种“成”的结果偏向“道”或原初语言的时候,它就带有直译的特征;当其偏向“肉身”或译入语言的时候,它就带有意译的特征。 二、主祷文的翻译文本分析 (一)《和合本》的直译原则 目前汉语世界通用的《和合本》,主要根据1885年出版的《英国修订译本(English Revised Version)》翻译;在学术方面,参照1901年的《美国标准译本》③;在关于教会与其他传统而言的重要经文方面,根据《钦定本》;中文的基础经文参照1872年的《北京官话译本》④。 《英国修订译本》由于采取直译的原则,带有“翻译出来的英语”的特征,因而在英语世界没有广为采纳。“修订者‘忠于原文’的概念,在翻译中是指严格地将希腊文经文逐字重现在英文的语句中,尽可能使用对应希腊文的相同英文词汇,不会遗留一个希腊字没有翻译成为相等的英文字,依循希腊文字的组合次序而不是英文的惯常次序,并且尝试精确地翻译出不同于英文惯用语句的冠词和时态。”⑤这种“忠实于原典的逐字译文”带有剑桥而非牛津的风格,“尽管意义的确准确,但《钦定本》所拥有的旋律美几乎丧失殆尽。作为‘研究’用的圣经,被学者、牧师奉为至宝,但教会‘诵读’的圣经重新回归《钦定本》”⑥。不过,事实上,翻译中原文与译入语言的词汇与文字组合次序的对等,并不必然导致意义的对等。因为,两种语言在文化所指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基于这种直译的原则,《和合本》的主祷文译文,除“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一节外,总体上还是体现出耶稣在祷告中所表达的神学意向,即对上帝作为天父与“我们”作为一个共同体和天父的关系的强调。这或许同1891年确定的《官话和合本》的翻译原则的第11项相关:“对具有神学或伦理的重要意义的字汇的片语(也许是用作任何学派的教义的证明或支持),要特别尽可能逐字直译;若需要的话,在边栏中注上解释。”⑦ 按照《和合本》,主祷文的译文如下:“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或作‘脱离恶者’)。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有古卷无‘因为’至‘阿们’等字)。’”(太6:9—13)不过,这段译文前半段在《英国修订译本》中还是表达了希腊文的本意,凸显出“我们的天父”、天父的名、国与旨意在人的祷告中的优先性:“Our Father which art in heaven,Hallowed be the name.Thy kingdom come.Thy will be done,as in heaven,so on earth.”然而,《和合本》却在言说了“我们在天上的父”后把第二句翻译成“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在上下文中显得异常唐突,略带以人为本的观念,因为即使在汉语句子中出现在前面的动宾结构“愿人……”依然具有强调的功能。 此外,主祷文的荣耀颂13b“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因为根据《钦定本》而成为《和合本》的主体经文,但它在《英国修订译本》中却被放在边栏中⑧。这里,《和合本》的译者显然认为基督教传统也应当成为基督徒信仰的一部分。在有的古卷中没有13b这节经文,全部语词最多完整出现在9—13/14世纪的抄本中。它还出现在公元3世纪起的科普替文译本,公元5世纪起的亚美尼亚文、格鲁吉亚、埃塞俄比亚文译本,公元616年的哈尔克译本,再到公元9世纪起的古代教会斯拉夫语译本;它在有的古卷中没有,在有的古卷中省略了一个或几个语词,如公元3/4世纪古叙利亚文库热顿译本就略去了“权能”一词;它在约1122年福音书的小楷体抄本中为:“因为父、子、圣灵的国度、权能、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这节经文的存在史,向基督徒诠释了“使徒信经”所说的“我信圣徒相通”的涵义,即历世历代圣徒的正统信仰,也是基督徒信仰的一部分。新教改革强调“惟独圣经”,这不是说基督徒“惟读圣经”。这句由后来教会传统添加上去的经文启发今天的基督徒:基督徒对圣经正典的信仰也是对基督教传统的信仰;而且,是在上帝之国中信仰。对于近百年前的译经者而言,他们显然相信未来阅读《和合本》的中国基督徒,乃是普世教会的一员。这和圣经所强调的上帝之道的普世性相呼应,更是坚持以道成肉身的“道”为中心的直译原则的必然选择。 (二)《现代中文译本》的意译原则 以道成肉身的“肉身”为中心的即“意义相符,效果相等”的意译原则,在汉译圣经中以《现代中文译本》为代表。它主要根据1966年的《现代英语译本Today English Version》翻译。后者最初是基于美国圣经协会为满足亚洲、非洲学习英文的人而翻译圣经的动机。在接受批评后,于1976年修订《新约》并重译《旧约》而出版,以译入语的简单明白的口语为胜;1992年修订男性中心用语后续版,又称《好消息圣经Good News Bible》或《好消息译本Good News Translation》;2001年出版天主教版。笔者二十多年前一度抄写过该版本,不过其中的英文表达还是偏简单了,其纯粹性又不及《新国际版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好消息译本》的主祷文为:“Our Father in heaven:May your holy name be honored; may your Kingdom come; may your will be done 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 Give us today the food we need Forgive us the wrongs we have done,as we forgive the wrongs that others have done to us.Do not bring us to hard testing,but keep us safe from the Evil One”在这里,“你的圣名(your holy name)”、“你的国(your Kingdom)”、“你的旨意(your will)还是保存了希腊文的涵义,即作为天父的上帝在人的祷告中具有绝对的优先性,尽管后半部分使用的如the wrongs、hard testing之类语词相当口语化。与此相对应的《现代中文译本》的主祷文译为:“我们在天上的父亲:愿人都尊崇你的圣名;愿你在世上掌权;愿你的旨意实现在地上,如同实现在天上。赐给我们今天所需的饮食。饶恕我们对你的亏负,正如我们饶恕了亏负我们的人。不要让我们遭受承担不起的考验;要救我们脱离那邪恶者的手。”除了“愿人都尊崇你的圣名”延续了《和合本》略带以人为本的观念特征外,像“饮食”、“亏负”、“那邪恶者的手”之类语词,更明显带有世俗化的倾向,尽管似乎让汉语读者更容易明白了。和希腊文在语句开头强调“你的圣名”、“你的国”相比较,《现代中文译本》中“愿人都尊崇你的圣名;愿你在世上掌权”显然削弱了原文里面对于“上帝主权”的突显。在这个意义上,意译虽然有时能够表达原文的意思,但不一定能够表达出原文的语气。 (三)《圣经新约全书——新汉语译本(注释版)》⑨的“之间”原则 在以道成肉身的“道”为中心的直译与以道成肉身的“肉身”为中心的意译之间、在《和合本》与《现代中文译本》之间,有《圣经新约全书——新汉语译本(注释版)》⑩。该译本代表了以道成肉身的“成”为中心的翻译原则的应用:“根据原文圣经,用当代的语文,翻译一本忠于原文、可读性高的中文译本。”(11)《旧约》根据1983年的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新约》根据1993年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新约第四版。其翻译带有折中主义的倾向,如将主祷文译为:“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你的名被尊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成就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那样。求你今日赐给我们当天所需要的食物。求你免去我们的罪债,正如我们免去别人的罪债。求你不要让我们陷入试探,救我们脱离那恶者。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有古卷无“因为”至“阿们”等字)。’”在神学上,这段译文更接近希腊文,排除了《和合本》与《现代中文译本》中的人本特色。天父的名、祂的国、旨意放在了祷告的中心位置。“罪债”的译法,综合了拉比文献中亚兰文的“罪”与“债”字根相通的涵义。 三、主祷文翻译的“信中雅”原则 如果把忠于原文的“信”看成翻译活动能够达到的一极、把译入语的“雅”看成另一极,其实翻译本身就是在这两极中不断斟酌沉思的过程,对应于道成肉身教义中的“成”字。当其偏向于“信”的时候,译文就有直译的特征;当其偏向于“雅”的时候,它就有意译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汉语圣经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书写活动,需要在译文中“成就”上帝之道,需要“忠信于原文、雅致于汉语”。笔者权且称此为“信中雅”的翻译原则。它强调道成肉身教义在翻译践行中“成”的功夫,强调上帝之道的“神圣性的传递”(意味着“信”)和上帝之道“传递中的神圣性”(意味着“雅”)。根据1993年联合圣经公会出版的《希腊文新约圣经》第四修订版,运用“信中雅”的翻译原则可以将主祷文翻译如下: 9我们在诸天上的父 愿你的名被尊为圣 10愿你的国降临 愿你的旨意成就,在地上如同在天上 11我们每日必需的食粮,今日赐给我们 12赦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13不要使我们陷入任何试探,救我们脱离那恶者 因为国度、权能、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 四、主祷文的内容及其主题:上帝的主权 主祷文的开头,耶稣使用了希腊文“父”的呼格,直接将祷告中的人神关系(6:9a)表明出来;同时告诉门徒又是向“我们的天父”祷告,门徒的祷告活动因而还涉及到“我们”即“人人关系”。这两重关系,构成了主祷文的神学所指。“天父”属于犹太传统的表达,马太共用了12次。《马可福音》11:25节也使用了“你们在诸天的父”的说法。它意味着:“人是上帝的受造物。而且,在希伯来人的意识里,它强调作为上帝的儿女对上帝负有责任。”(12)作为在诸天上的父,上帝对于人具有绝对的超越性与超自然性。这样,在祷告的时候,人的欲望的满足就不再具有优先性,而是被颠倒了。“所谓在向‘隐密中的上帝祷告’,即我因着遵从这位上帝的决定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请引导我。因此,祷告首先是感谢。这种情形下,是对上帝的决定、父的慈爱、与父之缘的无条件的感谢,是对全然不取决于我的才能之缘与连接的感谢。于是,自己独自一人就会情不自禁地祷告说:‘我们在天上的父啊’。”(13)不过,马太的耶稣说“我们在诸天上的父”的时候,祂首先将自己包括在“我们”之中,是要表明自己作为子与上帝的特殊关系,即祂就是在第二圣殿时期犹太圣经所说的那位弥赛亚,赋予了自己的人生以独特的使命。其次,祂是在强调人神关系在人的祷告中相对于其他一切关系如人物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史关系(即人与历史的关系)等的优先性,这和马太的上帝与人同在的神学观相呼应(太1:23,28:20)。据此,后面紧接着“你的”名=天父的圣名(6:9b)、“你的”国=天父的国度(6:10a)、“你的”旨意=天父的旨意(6:10b)。犹太传统中在天上的“上帝”,现在因着耶稣的言说成为了门徒的“天父”。在马太的耶稣看来,上帝在持守自己的超越性的同时又获得了内在性的规定。上帝作为在天上的父就在由门徒组成的“我们”之中。最后,耶稣很自然地转向了在人人关系中强调信徒与上帝之儿女的关系的优先性。信徒彼此在共同拥有一位天父的意义上相关、形成了“我们共同体”。 在耶稣心目中,“天父的名”其实就是“上帝的名”、“主的名”。这名“因为人的行为或被分别为圣、或被玷污。殉道的人往往通过自己的牺牲而导致其他人赞美上帝的结果”(14)。上帝同时不断吁请以色列入在列国列邦中彰显祂的圣名:“我要使我的大名显为圣,这名在列国中已被亵渎,就是你们在他们中间所亵渎的。我在他们眼前,在你们身上显为圣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这是主耶和华说的。我必从各国收取你们,从列邦聚集你们,引导你们归回本地。我必用清水洒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洁净了。我要洁净你们,使你们脱离一切的污秽,弃掉一切的偶像……你们必住在我所赐给你们列祖之地。你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们的上帝。”(结36:23—28)“当然,这里的确有上帝不是人、人不是上帝的区别。并且,除祂之外,人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也不是必需的。人在祂的决断中才能很好地生存。因为这种关系处于优先的地位,所以,上帝的决断与人自己的决断乃是不可分离的。所谓‘愿……被尊为圣’就成了‘愿你那样引导我们吧!’”(15)其次,“天父的国”就是“上帝的国”(马太又称为“天国”),是上帝施行祂的治权的地方。人只要遵从上帝之道,上帝的国就在其中(路17:21)。相反,上帝的国因着耶稣的宣讲而临到人,所以,耶稣说:“天国从此开始了(16),你们应当悔改!”(太4:17)“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成就”其实是一个意思,上帝的国降临在那些遵从祂的道的人心中,这同时是对上帝旨意的达成,他们因此而进入了上帝之国中。第三,“天父的旨意”就是“上帝的旨意”。当耶稣说愿天父的旨意成就“在地上如同在诸天上”,指上帝作为天父的旨意的成就不受空间的限制,同前面一节相呼应。其要点在于“实现上帝永远的王权(统治)”(17),既包括上帝“在诸天上”的超越性的统治,也包括“在地上”的对于“我们”的内在性的统治,全能的上帝为了人而卷入地上的上帝之国的事业。但是,在犹太传统里面,什么是“天父的旨意”呢?它意味着上帝的意志,同时还内含祂的“恩惠与祝福”(申33:23)以及祂的“救赎”(诗106:4)。“因此,把‘你的旨意’理解为上帝对人的慈爱、善意的意志被认为更接近原文。”(18) 以上是关于祷告活动中人神关系意涵的讨论,下面我们将讨论其中的人人关系的意涵。从6:11节开始,希腊文里有8个表示“我们”的语词(19)。这个“我们”,是人神关系中人人关系的见证者的“我们”,是共同把上帝看作天父的“我们”,是在祷告中共同把上帝看作“护理者”(6:11)、“赦免者”(6:12)、“拯救者”(6:13a)的“我们”。凡是拒绝接受这样的灵修神学观的人,将被拒斥在这个“我们共同体”之外,属于和上帝无关的“他者”,尽管按照基督教的创造论教义他依然是上帝的受造物。 耶稣的“我们每日必需的食粮,今日赐给我们”的祷告,虽然是向作为护理者的天父的祷告,但同时指向上帝的护理本身。前半句使人想起雅基的儿子亚古珥的言语:“我求你两件事,在我未死之先,不要不赐给我:求你使虚假和谎言远离我;使我也不贫穷也不富足,赐给我需用的饮食。恐怕我饱足不认你说,耶和华是谁呢?又恐怕我贫穷就偷窃,以致亵渎我上帝的名。”(箴30:7—9)“人向上帝祈求的时候,仅仅是祈求对于维持生活所必需的东西,不是乞求极端的富有与贫穷,是按照上帝的计划祈求各自所得的份。”(20)这就是耶稣教导门徒如何为每天所需的食粮祷告,后半句使人联想到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泊时上帝如何降下他们每天够用的吗哪(出16:35,申8:2—10)。上帝不仅是过去以色列祖先的上帝,而且是祂未来子民的上帝,更是在“今日”看顾人的肉体生命需要的那一位。祂作为天父供应人的需要。所以,“今日赐给我们每日必需的食粮”即是耶稣的门徒“今日”所必需的。这还包括教导他们“就在今日要感谢、就在今日要竭力为善”(21)。耶稣旨在强调信徒“在今日”对于上帝的信靠。这和祂在《马太福音》后面的教导相一致:“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太6:25—26,31—34) 在亚兰文中,“债”与“罪”具有相同的字根。《路加福音》11:4节将“赦免我们的债”记录为“赦免我们的罪”。耶稣说“赦免我们的债”,这意味着门徒作为一个共同体在天父面前人人都有罪,需要得到祂自上而下的赦免。如果没有这种来自上帝的赦免,其实“我们”并没有力量去赦免他人,因为欠债的人不可能借债还债。同样,门徒需要在共同体中得着上帝的拯救。到此为止,上帝作为天父的形象,具体体现在祂作为“我们的拯救者”、“我们的赦免者”、“我们的护理者”之中,体现在祂对于门徒共同体的作为之中,体现在祂对于门徒每天食粮的供应、罪债的免除、试探的阻止、恶境的救赎之中,体现在祂对于受造的世界的绝对主权中。主祷文的祷告,“因着人的自我成立的根底—因此,它不是出自人自己的意识、自己的技能、自己的愿望之类东西的祷告——因着上帝来到人的自我成立的根底处的决断,自然就会出现‘你的旨意成就’、‘你的名被尊为圣’。这是人原本要担当的分”(22)。否则,人就如同飘浮在宇宙中的七彩异物一般,而且会任由它们支使。如果上帝作为天父把门徒这样的祈求变成了现实,那么,“国度、权能、荣耀”当然是祂的。主祷文结语的荣耀颂,一般认为是后来抄本所加,但这种添加符合上下文一贯的神学逻辑。因为,基督徒的祷告最终还是应当回到人神关系(6:13b)中,回到对于上帝的得胜的赞美中,回到上帝对于人人关系的主权中,以便同开头“我们在诸天的父”相呼应。这就是耶稣教导门徒如何祷告的神学要义。 五、主祷文的神学:十字架神学 在结构上,主祷文的6:9—10节涉及祷告中人人关系中(23)的人神关系、11—13a涉及人神关系中的人人关系、最后6:13b归结于人神关系。它们在各自形成十字架的意涵结构的同时又重叠生成为一个十字架的结构。这正好同《旧约》摩西十诫中的十字架结构相呼应。《出埃及记》20:3—11节前面四诫中的“你”,代表以色列百姓以及任何处于“为奴之家”的人,因而具有人人关系的意涵。四诫指向人人关系中的入神关系;12—17节后面六诫中,耶和华上帝以绝对诫命的发出者的身份存在于祂对诫命的言说中,具有人神关系的意涵。六诫指向人神关系中的人人关系。在功能上,主祷文和十诫的这种十字架的结构意涵,潜在地促成了新教改革后十字架神学的兴起。 本文首先提出基督教的道成肉身教义,其实也是一种圣经翻译的原则。在历史上,它大致分为三类:分别以道成肉身的“道”、“肉身”、“成”为中心的翻译。它们各自对应于汉语世界的《和合本》、《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新约全书——新汉语译本》的主祷文译文。然后,笔者企图在翻译主祷文的实践中给出“信中雅”的原则,并进而探讨其中的神学思想。同时,我们前面对于主祷文在《和合本》与《现代中文译本》译文中略带人本观念的批评,在根本上启迪我们:圣经翻译关系到对其客观启示出来的神学的把握与译者主观神学立场的反思。离开了这种把握与反思,任何关于圣经的翻译都忘记它作为一部教义经典的历史事实。 感谢香港道风山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与京都同志社大学一神教研究中心为笔者提供的从2014年2月12日至5月12日的访学写作机会。 ①见拙著:《新约的世界图景逻辑(第1卷)引论新约的历史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第205—216页。 ②(13)(15)(21)(22)[日]滝沢克己著,[日]岩切政和編:《读圣经——马太福音讲解》,福冈:创言社,1994年,第2卷第181、165、167、173、183页。 ③⑥[日]滨岛敏:《圣经翻译的历史——以英译圣经为中心》,东京:创言社,2003年,第268、267页。 ④⑤⑧(11)尤思德著,蔡锦图译:《和合本与中文圣经翻译》,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2年,第277—281、234—235、278、415页。 ⑦周联华:《〈和合本〉译经原则和评估》,谢品然、曾庆豹主编:《自上帝说汉语以来——〈和合本〉圣经九十年》,香港;研道社,2010年,第5页。 ⑨《圣经新约全书——新汉语译本(注释版)》,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10年;《旧约》还在翻译中。 ⑩1998年,在英国的布里斯托尔维维安·卡佩尔(Vivian Capel)出版了《二十一世记新约(21st Century New Testament)》。这是一个在形式上地地道道介于直译与意译的“中间译本”:每页左栏直译尽量接近原文,包括保留动词形式的语气、语态、时态,属于一种不自然的英语,神名用雅威(YHVH);右栏用自由简短、明白易懂的意译,神名用耶和华(Jehovah)。译者企图通过两栏的阅读比较使读者准确地把握原文原意。但是,译者的神学立场属于耶和华见证人,将《约翰福音》1:1中的“道”翻译为“一种权能的灵(a mighty spirit),the Marshal”;如10:30通常英译为“我与父原为一(I and the Father are one)”,卡佩尔在右栏中译为“我父和我在这点上完全一致(My Father and I are in complete agreement in this)”,左栏翻译为“我与父我们为一(I and the Father we are one)”。 (12)(14)(17)(18)(20)布拉德·扬(Brad Young)、大卫·比文(David N.Bivin)著,[日]河合一充译:《主祷文的犹太背景》,东京:米尔托斯(Myrtos,ミルトス),1998年,第15、23、30、37、45页。 (16)《和合本》翻译为“近了”的希腊文动词为“进行体”,即“已经开始”但“尚未达成”。 (19)第12节直译为:“给我们赦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赦免了我们债主的债”。 (23)人人关系隐含在6:9c“被尊为圣”这种被动语态的使用中。标签:和合本论文; 为圣论文; 主祷文论文; 文化论文; 语言翻译论文; 基督教论文; 耶稣论文; 旧约论文; 门徒论文; 道成肉身论文; 祷告论文; 圣经论文; 天主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