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性的批判态度对待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理性论文,态度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已有30来年,其学科发展水平却与受关注的程度存在反差。研究成果有目共睹;研究思路上的差异也很明显,其中一些还关涉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问题。比如,有的学者在介绍国外马克思主义时不加反思,一味推崇,甚至出现“不读MEGA-2就不懂马克思”、“不读西方马克思主义就不懂马克思主义”等看法;也有一些学者故步自封,不屑于了解和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进展,不愿与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对话,甚至认为“不读国外马克思主义就知道他们在研究什么”。实事求是地评价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果,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离不开理性的批判态度。《中国社会科学报》约请汪行福、张亮、王凤才、李佃来和夏莹等学者,围绕“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题,分别从总体趋势以及英、德、法等主要国家的情况等角度展开论述。 对话人 汪行福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 张亮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凤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李佃来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夏莹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汪行福:30多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推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界讨论的热点之一。那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总体趋势如何,具有哪些理论特色、存在哪些不足?国内学界应秉持何种态度审视和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 我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既造就了丰富的理论图景,也导致了严重的分化和分裂,既有突出的理论成就,也存在明显弱点和不足。我们不能照单全收,而要加以辨别,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研究和利用。不能不加分析地片面推崇、全盘接受,也不能在无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对其简单排斥。 今天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同时暴露在异质多样的文化知识和政治实践背景之下,不仅要同各种思潮和知识进行对话,也要同非西方的政治发生关联。 汪行福: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是一幅色彩多元的拼图,2008年英国“历史唯物主义”年会的主题就是“多样的马克思主义”。今天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同时暴露在异质多样的文化知识和政治实践背景之下,不仅要同各种思潮和知识进行对话,也要同非西方的政治发生关联。 王凤才:无论作为一种理论还是作为一种实践,马克思主义都与德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都是德国人;而且在于马克思主义早期是从德国开始传播的,在柏林墙倒塌后马克思主义经历短暂沉寂又迅速复兴。 整个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德国一直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这里不仅有马克思学家,而且有马克思主义正统派;不仅有左翼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有马克思主义创新派;不仅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还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法兰克福学派。柏林墙倒塌后,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退居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的边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经过短暂沉寂后,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迅速复兴,作为马克思主义故乡的德国今天仍然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镇之一。当然,与马克思的时代相比,今天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影响力已不可同日而语。 张亮: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异军突起于20世纪70年代,它主要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化,而是通过分布于各个学科中的多样性学术研究,完成自己的理论创新,并深刻影响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面貌与理论走向。 英国独特的理论传统是另一个必须考虑到的因素。英国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摆脱德国哲学式的理论气质,但它比较充分地继承了英国将理论溶解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的理论传统。可以说,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过程是暗含于具体的学术研究过程之中的,如果不经过必要的提取,它们往往难以被系统地察觉和把握。当然,通过具体的学术研究实现理论创新,是对英国马克思主义独特理论传统的一种总体描述,具体到不同的学者身上,其表现形式往往有所不同。 夏莹:如同思想上的游牧民族,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穿梭于哲学、科学、艺术等诸多领域。2008年,马克思思想在法国思想界全面复苏,马克思重新占据了大众媒体版面的头条。复兴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这一年是1968年“五月风暴”爆发40周年;第二,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经济衰退,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弊端再度成为焦点。上述两个原因导致法国思想界呈现出两种明显的倾向:其一,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视马克思为一位解决经济危机的专家,他们研究马克思思想的目的在于分析如何尽快实现经济复苏,在危机中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走向,探寻未来社会的可能样态;其二,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沿袭1968年“五月风暴”的传统,运用马克思的学说为当下讨论现实政治问题提供理论话语支撑,这种支撑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国实践”,更多停留在“话语批判”层面。 我认为,视马克思为解决经济危机的专家这一阐释倾向,更多地是一种象牙塔内的自娱自乐,而将其与政治关联的阐释倾向则带来了马克思思想与政治的嫁接,这种嫁接似乎是法国马克思主义固有的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国,马克思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正悄然改变:马克思思想正在从政治的主人转变为政治的婢女。关于这一点,我将在接下来的探讨中继续阐述。 国外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内容丰富、视角多样,无论是其提出的问题和观点,还是其揭示的理论难题,对我们深入反思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均具有借鉴意义。 汪行福:无疑,通过对各种思潮和知识领域的渗透,借助与各种政治实践的结合,国外马克思主义获得丰富的思想资源,其理论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出版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学界对马克思思想及其与同时代人的关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当然,其中也存在着过于推崇、过度诠释等一系列问题。 第二,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国外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内容丰富、视角多样,无论是其提出的问题和观点,还是其揭示的理论难题,对我们深入反思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均具有借鉴意义。 第三,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替代性方案。近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后资本主义社会规范和制度的研究逐渐兴盛,其中有两种倾向值得关注:一种是革新派,另一种是激进派。这两种倾向针锋相对,但都对深化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具有价值。 王凤才:尽管德国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思想有不同的诠释,而且有些研究缺乏理论深度,但他们对马克思思想的热情和迷恋,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辑出版工作的投入和专注,值得我们钦佩和尊敬;他们强烈的现实关怀、深刻的理论探索、广阔的国际视野,对于我们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我们要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化、虚无主义化、实用主义化,要完整地、准确地、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变成纯粹的“书斋中的学问”。 张亮: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它深入探讨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破除了经济决定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读,并使历史唯物主义获得了一种具有英国本土特色的重构形态,有力地促进了历史唯物主义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第二,在社会形态理论、阶级理论、国家理论、文化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等方面,英国马克思主义也实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与发展。 我认为,英国马克思主义最大的贡献在于突破了对文化的狭隘理解,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大众文化理论,从而发展和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理论。首先,以“实践”这一概念为基础和依据,英国马克思主义重新定义了文化,将其理解为基于不同生产方式的不同生活方式之间的相互斗争及其结果。其次,破除精英文化的神话,证明工人阶级不仅拥有自己的文化,而且还在文化创造、发展过程中实现了阶级意识的觉醒和政治意识的成熟。再次,对资本主义文化的产生、传播过程进行祛魅,揭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霸权在大众文化领域中的建构过程和作用机制。最后,发现了青年、性别、种族等亚文化领域的政治抵抗功能,从而寻找到了一条打破资产阶级文化霸权的路径。 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已经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根本性差异。今天的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并不将马克思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抛弃了马克思的具体观点,而仅仅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甚至将马克思本人视为批判的对象。 汪行福:事实上,国外马克思主义多元化发展的另外一面,是其内部不断地分化与分裂,这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第一条分裂线涉及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智前提和认识论基础,主要沿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争论展开,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理论关系错综复杂。 第二条分裂线是政治上的。从政治立场上划分,国外马克思主义分成了三大阵营:一是坚持自由民主主义的中左阵营,此阵营强调反资本主义斗争必须与完善自由民主制度相结合;二是以工人阶级运动为基础,以政党政治为主要手段,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正统革命派,此阵营坚持经典马克思主义原则;三是近年来西方出现的极左派,他们往往从宗教和思辨哲学中寻找理论资源,用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取代共产主义。 第三条分裂线是文化上的。大致说来,上述“中左派”和“正统革命派”大都倾向于实践斗争,其理想和诉诸的力量均来源于现实,虽然他们对“现实”的理解各不相同。由于强调与现实彻底决裂,“极左派”往往把理想视为柏拉图式的彼岸世界目标,这使得实践批判沦为话语批判,其革命理论只能从末世论和福音书中寻找灵感。 夏莹:在理论品质上,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已经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根本性差异。今天的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并不将马克思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抛弃了马克思的具体观点,而仅仅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甚至将马克思本人视为批判的对象。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的话,那么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则是“密纳发的猫头鹰”,亦步亦趋地追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个问题和事件之后: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沿袭了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性精神,一方面沉浸在纯粹哲学的讨论中,试图重新构建一种抽象的元哲学理论;另一方面捕捉社会发展的种种迹象,试图给社会发展的样态“命名”,在行动之后加以研判,给出一个可能的解释。 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自我标榜为激进左派,那么如何理解他们所谓的“激进性”,就成为探讨其理论实质的关键。虽然当代法国哲学开启了后现代主义的传统,但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却无人赞同后现代的基本原则。相反,面对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终结论”,他们却怀有力挽狂澜的气势,试图恢复哲学本体论的尊严。当然,由于本体论所固有的绝对、唯一之本体的诉求无法在多元化的时代风潮中完整地加以保留,法国马克思主义转而热衷于讨论“一”和“多”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看来,“一”与“多”并非是互不相容的,通过对元哲学理论的重构,他们试图保留多样性的“一”,构建一个以多样性为存在前提的“一”。 张亮:在多元化趋势中,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最终走向了终结。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 英国马克思主义肇始于1920年英国共产党成立;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英国共产党内的知识分子尝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英国的具体问题,开辟出一个本土化的理论发展方向;二战结束后,英国左派知识分子继续致力于研究本土问题,逐步创造出一种具有鲜明英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1956年,英国爆发新左派运动,英国共产党内的知识分子党员成为新左派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核心,他们推出一系列理论著作,宣扬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解,作为一种理论传统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呈现在人们眼前。 有起亦有落,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终走向终结:20世纪60年代初以前是“文化马克思主义”一枝独秀的一元统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盛行,与“文化马克思主义”构成二元对立的格局;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伴随着新左派运动的终结和新社会运动的全面发展,英国马克思主义进入多元分化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以后,随着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斯图亚特·霍尔、厄尼斯特·拉克劳等人相继辞世,英国马克思主义的高潮已经过去,可以说逐步走向终结。 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围绕现代工业文明所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开展理论批判,这在思想史上为人们反思现代性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话语资源。 汪行福: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成果:第一,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不仅意味着多民族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也催生出具有明显非欧洲中心主义色彩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形态。第二,当代资本主义反对派的政治光谱已大为扩大,出现了女性主义、生态主义、族群运动和后殖民运动等新的社会抵抗形式,而国外马克思主义通过各种方式介入到这些新的社会抵抗形式之中,形成了多种发展形态。第三,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触角伸得更长更广,并引入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等多领域的知识,从而丰富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版图。 当然,我们对多元化的国外马克思主义不能不加辨别,照单全收。 夏莹:近三十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这一领域愈加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关系,使得“国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等范畴的统一性成为问题,外延和内涵均相当模糊,因为无论是“国外”或者“西方”名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都包含着许多大异其趣甚至相互矛盾的内容。内容的裂变使得人们已不能在“国外马克思主义”这一层面上进行内容充实的研究和写作,即便是以国别来具体化也存在种种问题。 因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实际进展往往会落实到诸如批判理论研究、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化批判研究或激进理论研究等具体概念上。这并不妨碍我们将这些研究内容纳入同一个学科,但是重构这一学科在内容上的统一性是一个必要而艰巨的任务,其关键不仅在于要探寻这一领域的内在逻辑,更在于要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逻辑。 张亮:对于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和理论话语体系的国内学界而言,英国马克思主义那种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研究本土问题的自觉意识尤其值得学习借鉴。自觉的本土意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为马克思理论的本土化探索提供重要动力,有助于马克思主义者发现真正具有时代性的本土问题,有利于马克思主义者发掘必要的理论资源进行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自觉的本土意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探索是不可能成功的。 汪行福:从事理论研究就是绘制詹姆逊所说的“认知地图”,让人们在历史时空中找到方位感,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定位也应该如此。 马克思“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主义既包括对未来目标的规范性认定,也含有对当下情境的批判性诊断,具有规范性和批判性两个维度。但在国外马克思主义那里,有些理论家长于批判,却短于规范证明;有些理论家擅长规范证明,却没有对资本主义矛盾和危机做出实质性分析。即使那些积极探索反资本主义策略的理论,如魔幻马克思主义和霍洛威的“不服从”的行动政治学,也更多地停留在话语上的修辞层面。在国外马克思主义那里,批判旧世界和发现新世界之间存在深层断裂。 李佃来:客观地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确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注入了新元素。三十多年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大致是通过文本的再理解以及研究主题的不断开新向前推进的,这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在中国学术史中的不断深化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叠。因为不管是对经典作家文本的再解读,还是对诸如政治哲学、文化哲学和人学等领域的开辟,仅靠传统理论体系是无法进行的,正是异质于传统理论架构的国外马克思主义为国内学术界提供了新的学术切入点,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沿着“从后思索”的逻辑走向了新阶段。 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为中国的现代性反思提供了全新的思想资源。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围绕现代工业文明所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开展理论批判,这在思想史上为人们反思现代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话语资源,对我们理解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亦有借鉴意义。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法国文化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英国政治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政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