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成功与幸福的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文化论文,观念论文,幸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一生怎样才算是成功与幸福?这一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很复杂。对它的回答牵涉到人们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人们所持价值观念不同,回答也自然有所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价值观念十分丰富,儒、道、法、佛各家各派都表示了不完全一致的见解,因而中国文化对于什么是成功与什么是幸福的回答也多种多样。但整体来看,中国传统的成功与幸福观念主要有四个:长寿、财富与功名、知性。
中国文化的幸福观可以说是以“寿”字为最发达。《尚书·洪范》提出人生五福,其一即“寿”。而其余四福,“康宁”和“考终命”(无疾而终)可以说是“寿”的同义反复。“富”指粮食充足,“修好德”指人有美好的道德,能处理好社会人际关系,都是“寿”的必要条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儒家详细论述身体的保养保健,道家则偏重身体的潜能的扩充,他们甚至没有正面反对当时的巫术传统,相信人们可以从自然界获取奥秘以延长人的寿命、增强人的体质,以至这些方术发展成为在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长生久视之术。
长寿在古代被当作最美好的祝愿。在一般场合及特殊场合,古人往往有为长者寿的习俗,而所寿的长者,有时年龄并不大。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后,帝王生日都要令全国休假,举行庆祝活动。在清代,“万寿节”这天,京师与各直隶省都要设道场诵经祝寿,直隶省满蒙汉各族官员分队而列,“望阙行礼”。至于京师百官,则要举行隆重的朝会大典,属国使臣乃至外国使节也要参加祝寿。一般平民的寿礼虽然设有帝王寿礼那样复杂,但也很讲究。祝寿时,血缘亲属必须赶来参加,做官的要请假“回觐”。寿礼一般是寿桃、寿面和其他象征长寿的器物古玩。拜寿时,若被拜者是男性,则先由嫡长子率弟兄子侄等三叩九拜,并领呼祝寿辞,继而由寿者正妻率妾、儿媳、女儿、孙(外孙)女等依礼上寿。宋元后,祝寿还要上演戏剧。
对长寿的重视还反映在中国古代有非常繁琐和制度化的尊老养老礼。自东汉明帝开始,中央就在太学举行敬老礼典。至于地方政府和民间村落所举行的敬老之礼,主要通过乡饮酒礼来表现。在古代,一般只要年龄已达七十,即使是平民,也会受到免除赋役和赏赐爵号的奖励。如果是官吏,还可以根据制度,享受种种特别待遇。
中国古代政治对老人有惊人的倚重。《尚书》说:“勿遗寿耆”,《诗经》说:“寿胥与试”,都强调老人应当重用。老年人往往能将人生经验转化为智慧,而道德高尚的老年人总是具有造成“人和”局面的能力。
在民间,人们崇拜南斗和南极老人星。民间年画上的老人星是一个百岁老翁,长长的脑袋,高高的脑门,拄着一根弯弯曲曲的长拐杖,乐呵呵地笑。人们相信,只要向他祭祀礼拜,就可以获得长寿。
“财富”与“功名”是中国文化中两个很有影响的成功与幸福观念。中国古代推崇那些按照正道致富的人。孔子说,财富如果能够凭自己的努力获得,即使为人赶马车他也愿意干。在中国民俗中,财神是各阶层、各行业的重要崇拜对象。除夕之夜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就是迎财神,初二还要祭财神。财神又分文财神和武财神两类。文财神头戴宰相纱帽、留五绺长须,手捧如意,身着蟒袍,足踏元宝。据说是范蠡画像。范蠡本是越王勾践手下的大臣,足智多谋。他帮助越王打败吴王夫差,成就了霸业,但他不愿继续与勾践共事,隐姓埋名,逃亡别国经商,发了大财。但他多次将所得钱财分散给穷朋友和疏远的亲戚。最后他积聚了一笔财富,在陶邑定居下来,自号陶朱公。范蠡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在人们心目中是难得的偶像。武财神传说是赵公明。在《封神演义》中,他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手下有招财、纳珍、招宝、利市四神,因而被当作财神。民间所供赵公明神像皆头顶盔甲,着战袍,执鞭,黑面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画有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以加强财源辐凑之效果。
功名即功业和名位。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就其性质而分,或为自然规则的认识和运用,或为社会机制之发明和领导。中国古代对人们在上述两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天文、医药、农业、畜牧业、渔业和其他技术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物,人们都会牢记他们的功德,有的被当作各行各业的祖师加以祭祀。对于在社会管理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人物,后世都加以一一褒扬。儒家认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奠定了中国政治文化的规模,因而把他们当作圣贤加以崇拜。在古代国典中,规定有对历代帝王将相的祭祀,每一朝代贤明的君主和贤明的文武臣僚都会受到国家的郑重祭祀。对于当世有政绩的清官,人们往往会发自内心地为他们建寺立碑,表彰他们的功德。值得注意的是,正确的功名思想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通过对社会所作的贡献而体现,但往往也有将对个人成就的追求转化为对职位品级的追求,本来是对于社会的贡献越多,个人的名位也越高,而结果却是似乎名位越高,个人的价值也一定会越大。这就造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官位和俸禄的热衷,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在中国古代民俗中,有崇拜禄星的习俗。所谓禄星,又叫司禄神。它本是文昌宫的一颗星,但被附会为具有保祐人们升官加禄的能力。民间对他非常信奉。以此为题材的“加官进禄”、“福禄寿”、“官上加官”、“加官进爵”、“马上封侯”、“平升三级”等年画、风俗画、吉祥图案十分盛行。它们非常直率地表达了人们强烈的功名思想,而功名的实质——个体对社会所应该作出的贡献反而隐沦不见。
知性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幸福与成功的观念。所谓知性,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按照自己的本心本性行事,做到了言行统一,形神统一,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地,中不愧于人。长寿、财富、功名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如愿以偿的。人生在世,避免不了有各种偶然的因素。政治清明的时候,并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政治黑暗时,偶然性起着更大的作用。在中国古代,一般认为人生中确实有非个人所能扭转的命运存在。比如政治的清浊、遭际的穷达,总是有许多难以预知的复杂因素。但古人认为,虽然人生有这种命运存在,但人在道德修养和奋斗精神方面,切不可因为有命运的影响而消极颓废。对于善的追求,对于社会正义的信念,对为人类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奋斗精神,是不受命运支配的。即使在非常艰苦的时候,也应该“素其位而行”,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自己最大的效应。
中国古代既崇拜哪些在事业上有辉煌成就的英雄人物,但同时也称颂坚持正义,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在中国文学中,自沉汩罗的屈原是一颗不落的明星,而在中国史学中也往往超出了以成败论英雄的局限,对哪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强烈忧患意识、却未然实现自己人生志向的奋斗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知性作为人生成功与幸福观念,它反映着一个人对于人生的自我意识的程度。它应该是所有成功与幸福观念的核心。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把它当作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孔子说:仁者寿,如果一个人不能自觉到他生存的意义,浑浑噩噩、稀里糊涂地活着,那是要遭到孔夫子的痛斥的。庄子也说,如果一个人不对自己生命意义进行反省,即使积聚了大量财富,也不见得有多大幸福,只会加深烦恼。所以无论儒、道、佛,在论述人生幸福时,时刻提醒:一个人千万要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