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熙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心血管神经内科;湖北襄阳441021)
【摘要】目的:对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CRP)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173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RP水平,按照TOAST分型将患者分为硬化性脑梗死组(LAA组),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组(SAO组)、心源性脑梗死组(CE组)及不明原因脑梗死组(UE组),对比四组的CRP水平。结果:CE组CRP阳性率为92.11%,显著高于其它三组(P<0.05),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5),CO中毒患者CRP阳性率为100.00%,明显高于其它患者(P<0.05),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其它患者(P<0.05)。结论:CRP在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水平因脑梗死类型不同,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关键词】脑梗死;C-反应蛋白;检测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0-0036-01
C反应蛋白(CRP)为急性反应时相蛋白,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标志,是机体出现组织损伤或炎症时的非特异性标记物,健康人体中的含量极少,一旦发生组织损伤,CRP可升高至100倍以上[1]。脑梗死为临床常见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残率等特点,给人类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明确标记物对于区分脑梗死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疗具有重要价值[3]。为了进一步对CRP检测在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笔者对我院2015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173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我院2015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173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高血压94例,冠心病39例,糖尿病35例,CO中毒5例。TOAST分型如下:硬化性脑梗死组(LAA组)51例,其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为37~71岁,平均(48.3±2.5)岁;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组(SAO组)47例,其中29例,女18例;年龄为35~72岁,平均(46.9±3.1)岁;心源性脑梗死组(CE组)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为36~77岁,平均(44.7±2.9)岁;不明原因脑梗死组(UE组)37例,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为39~74岁,平均(42.6±2.4)岁。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检测方法
在全部患者入院后的第二天清晨,抽取患者3mL空腹静脉血,注入抗凝管,在室温下放置0.5~1小时之后,进行离心处理,留取血清置于-20℃冰箱中保存备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RP水平,试剂盒为中国友谊中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3评价标准
CRP≥8mL为阳性,CRP<8mL为阴性[4]。
1.4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结果录入SPSS22.0数据库处理分析,以X2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形式表示,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形式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组别患者CRP阳性率及血清浓度比较
CE组CRP阳性率为92.11%,高于其它三组(P<0.05),血清CRP水平高于其它三组(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CRP是5个多肽链亚基结合而成的一种盘形多聚体,一般情况下,健康人体血清中含量极少,一旦机体出现急性炎症,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会分泌细胞因子作用在肝细胞,刺激CRP的分泌,血清中CRP浓度快速升高,因此,CRP能够作为急性炎症检测指标[5]。
近年来,研究显示[6],CRP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产生及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AS形成过程中血清中的CRP浓度会极大升高,除此之外AS血管壁上的CRP能够通过刺激巨噬细胞进入血管内皮,加速AS进程。本研究结果显示,CE组CRP阳性率为92.11%,高于其它三组(P<0.05),血清CRP水平高于其它三组(P<0.05),证明CRP阳性率及浓度与脑梗死类型有关。
吕敏等[7]研究指出,高血压患者的血白细胞比健康人群要多,白细胞同CRP之间有密切关系,而CO中毒及糖尿病均可引发血清CRP水平升高。本研究中,CO中毒患者CRP阳性率为100.00%,高于其它患者(P<0.05),血清CRP水平高于其它患者(P<0.05),提示CO中毒为CRP阳性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总之,CRP在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水平因脑梗死类型不同,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Sakkmen P, Abboll R D, Curb JD, et a1. Creactive protein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 C lin Epidemio1, 2015, 12(55):445-451.
[2]A ggarwai A, Sehnerder D J, Sobel B E, et a1.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patiems with diabetes mdlitus versus those without before and after coronary arterial stenting[J]. Am J Cardiol, 2016, 24(92):924-929.
[3]Di- Napoli M , Papa F, Bocola V. Prognostic influence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fihrinogen levels in ihemic stroke[J]. Stroke, 2015,47(32):1773-1781.
[4]魏衡,周瑞,尹虹祥,等. 炎性标记物联合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进展为脑梗死风险的预测研究[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6,8(10):3315-3319.
[5]李荣.动脉粥样硬化的部分危险因素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6(11):299-301.
[6]吕祥龙,李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7,17(30):271-274.
[7]吕敏,吕琳,温慧军,等. ABCD2评分预测头昏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风险的研究[J].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6,8(23)
:164-166.
论文作者:胡熙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0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0
标签:脑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血清论文; 高于论文; 水平论文; 阳性论文; 三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0月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