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敦煌民间词的文化意蕴_文化论文

唐五代敦煌民间词的文化蕴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敦煌论文,唐五代论文,民间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既从内容题材方面发掘和探寻了敦煌民间词中所包蕴的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又从艺术表现方面考察和探析了敦煌民间词中所反映的民间文化特征。

关键词 唐五代 敦煌 民间词 文化

唐五代民间词主要载录于敦煌写本文献中。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湮埋近千年的有异于文人词的全新世界,透过它,我们不仅可以很真切地体味和把握文化的丰富蕴含及其独特个性,而且还能更进一步地加深对隋唐五代社会文化的认识。

一、世俗生活之画卷,民众情感之世界

尽管敦煌写卷中的民间词的作品数量较为有限,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唐五代民间词的文化蕴含及其一般特征的发掘与体认。透过这有限的数百首作品,我们看到的则是一幅平常而又多彩的世俗生活图画,一个真实而又生动的民众情感世界。

(一)征夫与思妇的悲欢离合

唐帝国的疆域广阔,威震世界,背后却有着广大而平凡的征夫思妇的贡献和牺牲为铺垫。敦煌民间词中传词数量最多的就是有关征夫思妇生活与情感的作品。请看:

《生查子》: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一张落雁弓,万只金花箭。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六八],《敦煌歌辞总编》编号,下同)

《破阵子》:年少征夫军贴,书名年复年,为觅封侯酬壮志,携剑弯弓沙碛边,抛人如断弦。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春去春来庭树老,早晚王师归却还。免教心怨天。([○○一五])

失调名:十四十五上战场,手执长枪。低头泪落悔吃粮。步步近刀枪。昨夜马惊辔断,惆怅无人拦障。险径(下阙)([○○三八])

这几首词反映了初盛唐实行府兵制时代广大征夫的普遍生活经历与复杂思想情感。这里既有“觅封侯”、“立功勋”的热望与壮志,有携剑弯弓苦征战的报国“忠贞”,也有年少上战场的恐惧与悔恨,思念妻室的孤寂与哀怨,乞求休战罢征的心声与愿望。

如果说在征夫的世界里还有着热烈、勇武、豪迈、悲壮的一面,那么在思妇的生活中则充满了等待、期盼、寂寞、痛苦与怨恨。请看。

《凤归云》: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起,塞雁南行。孤眠鸾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飏。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 倚牖无言垂血泪,暗祝三光。万般无奈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一])

《洞仙歌》:悲雁随阳。解引秋光。寒蛩响夜夜堪伤。泪珠串滴,旋流枕上。无计恨征人,争向金风飘荡。捣衣嘹亮。懒寄回文先往,战袍待,絮重更薰香。殷勤凭驿使追访。愿四塞来朝明帝,令戍客休施流浪。([○○一一])

这两首词可作为敦煌民间词中“征夫怨”类作品之典型代表。举凡征妇的相思之情,离别之恨,孤独之苦,无望之怨,传鸿书,捣征衣,絮战袍,送征衣,祷三光,祈和平的几乎整个生命与情感世界,都在这里得到了真实而生动的表现。

(二)少数民族和边地人民的心声

当唐帝国的文治与武功达于极盛之时,曾赢得四夷民族的归心与顺服,这在敦煌词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如《赞普子》云:“本是蕃家将,年年在草头,夏月披毡帐,冬天挂皮裘。语即令人难会,朝朝牧马在荒丘。若不为抛沙塞,无因拜玉楼。”([○○九○])又如《献忠心》二首云,“臣远涉山水,来慕当今,……弃毡帐与弓剑,不归边土,学唐化,礼仪同,沐恩深。……”“生死大唐好,喜难任。齐拍手,奏乡音。各将向本国里,呈歌舞,愿皇寿,千万岁,献忠心。”([○二一四]、[○二一五])这三首作品皆反映吐蕃归附大唐之史实。其中又分两种情况,一者乃写“蕃家将”弃蕃投唐之情形,如《赞普子》及《献忠心》第一首;一者乃写蕃使朝奉中朝之情形,如《献忠心》第二首。尽管我们同意任二北先生的观点,不否认这些蕃将所歌可能经过汉族外交大臣的翻译与润色,但它们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吐蕃乃至其它少数民族拥戴与归化唐帝国的心声,也是不容否认的。

此外,在中晚唐时期河湟诸州沦陷吐蕃的日子里,敦煌人民也的确唱出了他们不屈服、忍痛苦、盼恢复的爱国主义歌声。请看:

《菩萨蛮》: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望龙庭。麟台早有名。/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吐。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九四])

《望江南》:敦煌郡,四面六蕃围。生灵苦屈青天见,数年路隔失朝仪。目断望龙墀。/新恩降,草木总光辉。若不远仗天威力,河湟必恐陷戎夷。早晚圣人知。”([○○九二])

我们认为,这些作品或许经过了守边官吏或文人的审定与加工,但它们写得情真意切,应源出于边地人民的真实歌唱。

(三)下层民众的婚恋情爱生活

婚恋情爱类题材后来成为晚唐五代及两宋文人词特别擅长和刻意表现的一大内容。然而和文人词比较起来,敦煌民间词中所表现的婚恋情爱内容则完全是下层民众所拥有的真实生活,它朴实而生动,平凡而感人,它向我们敞开的是一个不同于上层社会和文人阶级的独特的心灵情感世界。

《菩萨蛮》词云: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四二])

这种表现山盟海誓,忠贞不渝的爱情诗篇在文人创作中也可以见到许多。但是,如果我们把这首《菩萨蛮》联系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爱情杰作《上邪》,及明代小曲《挂枝儿》中的爱情名篇〔1〕便可以看出三者之间的有着惊人的一脉相承的共同之处,即对爱情的忠贞执着态度,以及表达爱情的那份毫无遮掩的坦荡与明快。这表明它们都是在民间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爱情之花。

又如《送征衣》词云:

今世共你如鱼水,是前世因缘。两情准拟过千年。转转计较难。教汝独自眠。每见庭前双飞燕,他家好自然。梦魂往往到君边。心专石也穿。愁甚不团圆。([○○四七])

此词不仅反映了民间婚恋生活中所受佛教因缘思想的影响,而且在表现相思离别的苦况中也出闪耀着一丝积极乐观的精神火花。当然,在敦煌民间词中唱得更多的还是失恋与婚变的衷歌。请看:

珠泪纷纷湿绮罗。少年公子负恩多。当初姐妹分明道,莫把真心过与他。仔细思量著,淡薄知闻解好么。(《抛毬乐》、[○○二六])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与奴吹散月边去。照见负心人。(《望江南》、[○○五一])

莫攀我,攀我心太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望江南》、[○○三九])

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多为女性,或为涉世未深的少女,或为独自饮泣的弃妇,或为误入风尘的青楼妓女,无论为何种身份,她们所表现所抒写的则是下层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与痛苦情怀。

(四)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

在上述几类有关征夫、思妇、边民、弃妇、妓女等特殊民众阶层之外,敦煌民间词还涉及到其它各类民众的生活世界。正如一首发始于宋代而传唱至今的民间歌谣所唱:“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2〕敦煌民间词也为我们讲述了一些哀乐不同, 甘苦自知的众生故事。这里既有皇驾播迁时奉差修宫的工匠所表现的那份“竭诚”“奉国”之情,盼望战乱平息凤辇回归的和平之念(《菩萨蛮》、[○○七九],也有江南水乡女子月夜泛舟结伴游戏的欢乐情景和淡淡愁思(《西江月》三首、[○一七二]到[○一七四]),还有磨面娘子的辛苦劳作,流浪谋生的游子的乡情,作客在江西的商贾的贫富不均、悲喜有别……。兹略举数例如下:

《望江南》:“娘子面,硙了又重磨。昨来忙蓦行车少,盖缘傍畔进麸多。所以不来过。”([○○八○])

《鹊踏枝》:“独坐更深人寂寂。忆念家乡,路远关山隔。寒雁飞来无消息,教儿牵断心肠忆。仰告三光珠泪滴。教他耶娘,甚处传书觅。自叹宿缘作他邦客,辜负尊亲虚劳力。”([○一○八])

《长相思》、三首([○一六一]至[○一六三]):

估客在江西。富贵世间稀。终日红楼上,□□舞著辞。频频满酌醉如泥。轻轻更换金卮。尽日贪欢逐乐,此是富不归。

旅客在江西。寂寞自家知,尘士满面上,终日被人欺。朝朝立在市门西。风吹□泪双垂。遥望家乡肠断,此是贫不归。

作客江西。得病卧毫厘。还往□消息,看看似别离。村人曳在道傍西。耶娘父母不知。身上剟牌书字,此是死不归。磨面娘子的劳作之艰辛与无人买面之忧愁,谋生在外的游子、旅客和商贾的思乡之情,屈辱之感、贫富不均、悲喜各别的故事,绝非文人阶级所能模拟得出。这些人物,这些生活,这些情感,皆应出自民间的真实歌唱。

(五)色彩斑斓的风俗民情

敦煌民间词还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这一点在过去的敦煌词的研究中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民俗文化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透过它,也能折射出一个社会尤其是平民社会文化生活的一般风貌及其文化特征。兹对此类作品稍作考察,以窥一斑。

如斯1497卷载《喜秋天》五首,乃以《五更转》联章格调寄在《喜秋天》者。任二北《敦煌歌辞总编》(以下简称《总编》)订为定格联章([○八○一]至[○八○五]),词云:

一更每年七月七,此时受□日,在处敷座结交□,献供数千般,□晨达开暮,一心待织女。忽若今夜降凡间。乞取一交言。

二更仰面碧霄云,参次众星前,月明夜□□周旋。□□□□□。诸女彩楼畔,烧取玉炉烟。不知牵牛在那边。望得眼睛穿。

三更女伴近彩楼。顶礼不曾休,佛前灯暗更添油。礼拜再三求。会甚□北斗。渐赏更星候。月落西山欻星流。将谓是牵牛。

四更缓步出门听。直走到街庭。今夜斗末见流星。奔逐向前迎。此时为将见,发却千般愿。无福之人莫怨天,皆是少因缘。

五更敷设了□□,处分总教收。五个嫦娥结彩楼。那个见牵牛。看看东方动。来把秦筝弄。黄针拨镜再梳头,遥遥到来秋。

此套作品,因原写卷有模糊或脱讹之处,故诸家校录存在一定的歧异,兹据任氏《总编》,大致可见,全套作品乃按五更顺序铺陈描写民间七夕乞拜风俗。关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神话传说以及相关的七夕乞拜风俗,自汉晋以来已逐渐流行,见诸多种记载及赋咏,大致为每年七月七日夜,民间女子铺陈酒脯时果等,祈拜牵牛织女星,有乞富、乞寿、乞子、乞巧种种不同,依时代而变化〔3〕。 魏晋六朝诗歌中亦不无赋咏,但是象此五词这样铺叙描摹整个乞拜过程,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皆微妙微肖,栩栩如生者,则极为少见。不仅如此,从这套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唐代进一步丰富,有关七夕乞拜的风俗在唐代进一步发展的情况。如七夕乞拜风俗与佛教信仰风俗的结合,由“乞巧”等内容向乞“因缘”(即乞夫)的变化,皆是我们从中获取的有关唐代民俗文化的新信息。

与七夕乞拜相关而又有区别的拜新月风俗,在唐代也颇为盛行。据宋人记载,拜月风俗起于先秦时代齐国丑女无盐因拜月而得选入宫并被宠立为后的故事〔4〕。则拜月风俗应与七夕乞拜风俗各有源起也, 唐代诗歌中有少数篇章曾咏及拜新月风俗,如李端及吉中孚妻张氏均有《拜新月》之作〔5〕。李作所写极为含蓄,仅知为女子拜新月, 唯因“细语人不闻”,故不知所拜内容;张氏所写拜新月者有“众女”,有“阿母”,其“拜月不胜情”处,主要在今昔盛衰之感。《教坊记》中既载有《拜新月》、《当庭月》、《看月宫》、《月遮楼》等曲名,敦煌词中亦传抄保存了《拜新月》等词,可为我们提供有关唐代拜新月风俗的更多实例。如《云谣集》载《拜新月》词二首,其二([○○二五])云:“国泰时清晏,……况当秋景,蓂叶初敷卉。 同登新楼上,仰望蟾色光起。……澄波美。犹怯怕半钩衔饵。万家向月下,祝告深深跪。愿皇寿千千,岁登宝位。”又如拟调[捣衣声]一词云:“良人去,住边庭,三载长征。……三春月影照阶庭,帘前跪拜,人长命,月长生。”([○○三四])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唐代拜新月风俗已深入千家万户,朝野兼备,而且拜月人及拜祈内容亦有变化和丰富,有思妇拜月祝福征人平安者,亦有宫中卿臣拜月颂祷皇寿无疆者。

又有描写斗草、斗花风俗的篇章,如《斗百草》一套四首云;

建寺祈长生,花林摘浮郎。有情离合花,无风独摇草。喜去喜去觅草。色数莫令少。([一五○四])

佳丽重名城,簪花竞斗新。不怕西山白,惟须东海平。喜去喜去觅草,觉走斗花先。([一五○五]

望春希长乐,南楼对百花,但看结李草,何时染缬花。喜去喜去觅草。斗罢且归家。([一五○六])

庭前一株花,芬芳独自好,欲摘问旁人,两两相捻笑。喜去喜去觅草,灼灼其花报。([一五○七])

隋炀帝命白明达所造新声曲中即有《斗百草》;唐代“太常梨园别教院教法曲乐章”十二章中亦有“《斗百草》乐一章”〔6〕, 向不载传辞,得敦煌写卷所载大曲词一套以证之也。曲盖缘俗而起。斗草之戏起源甚早,或谓起于春秋之吴国,六朝已渐流行,多行之于端午节。唐代民间斗草风俗更为兴盛,多见诸诗人这赋咏。

敦煌词的出现,则为我们提供了斗草风俗行诸歌唱及舞蹈的新资料。这套《斗百草》词大约即是配合斗草游戏而唱的。词中所写或为宫中及京城情形,但其来源于民间风俗则不容置疑,且从词中保留了和声一点看,它也应有民间歌唱为之基础。另外,从词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唐代的斗草又与斗花结合起来,可与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关“长安士女,春时斗花”的记载相互印证。

此外,敦煌词中还有反映民间信奉“灵鹊报喜”风俗的作品,如《鹊踏枝》词云:“叵耐灵鹊多瞒语,送喜何曾有凭据。”([○○三七])又《宫怨春》词云:“柳条垂处处,喜鹊语零零。焚香稽首表君情。”([○○三六])又《菩萨蛮》词云:“鹊语虚消息,愁对牡丹花,不曾君在家。”([○一九三])又《阿曹婆》词云:“正见庭前双鹊喜,君在塞外远征回。”([一五○一])等等,皆反映了这种以鹊声为喜兆的民间风俗。这实际上是民间所流行一种象征性的预兆心理和吉祥观念的表现。其起源甚早,《古禽经》中已有“灵鹊兆喜,怪鵩塞耳”之说。至唐代,这种民间风俗信仰依然盛行。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

上述敦煌词所写,正与此相合。对这种信奉习俗,一概斥之为唯心与迷信,是失之公允的。实际上它和许多民间信仰一样,都反映了广大人民用幻想改造现实、表达愿望的文化特征。

此外,敦煌词中还涉及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涉及到女人的服饰及居室环境,涉及到民间宗教信仰及歌舞娱乐风俗等等,兹不一一叙述。

二、真率自然的追求,灵活生动的表现

敦煌民间词在艺术表现上,也反映出鲜明的民间文化特征。

(一)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

敦煌民间词在表现社会生活方面明显继承了民间文学的现实生活传统。无论叙事、写景或抒情,都源于生活,发自内心,因此透过它,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有血有肉的众生形相。诗有“史”,词亦有“史”。然词之有“史”,并非起于南宋词人,而是发端于敦煌民间词。举凡征夫之苦,思妇之怨,四夷归心,孤臣孽子之忠忱,边地民众之心声,无不和有唐一代的社会历史及文化息息相关。至于游子、旅客、商贾、工匠、妓女、乃至一般民女的喜怒哀乐,以及拜月、斗草、奉鹊、信佛、祀神、歌舞等风俗民情,也无不展现出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

敦煌民间词之所以表现出早期乃至整个文人词所不能比拟的丰富内容,正在于它受益于民间文化的现实主义传统和精神的培养与滋润。他们需要娱乐,他们也有幻想和浪漫,但他们更注重现实,注重情感,注重实用。实用原则在这里也得到了体现。如果说叠字体的创作在文人阶级主要表现为游戏之精神,那么嵌曲名、嵌药名的创作在民间的出现,与其说是为游戏,毋宁说是为实用,即在于传播知识和便于记忆,这同样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精神。

(二)真率自然的美学追求

对敦煌民间词的美学风貌,历来的体认和态度有两种:一种认为它俚俗而朴拙,故多有“俚曲”、“俗曲”、“小调”之指称;一种则认为它也有华丽雅致,深情婉转的一面,比如《云谣集》中的作品,就多被用来与《花间》《尊前》等文人作品相提并论。

事实上,在认清敦煌词中也夹杂部分文人作品或经文人加工润饰者这一特点之后,从总体看,敦煌民间词毕竟表现了与文人词不同的美学风貌,这就是通俗质朴,真率自然。通俗甚至俚俗,是因为它来自里巷,传之口耳;质朴、自然、真率,是因为它源于生活,发乎肺腑。他们是自编自唱,自我欣赏和娱乐,不为应酬,也无须屈从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这样也就同早期文人词以应歌应酬,娱乐消遣,追求感官享受为主要功能的创作情形形成鲜明对比,其中“俗”、“朴”是外表,“真”字是骨髓。

明冯梦龙《序山歌》云:“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则以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明袁宏道《锦帆集》卷二小修诗序云:“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之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冯、袁二氏对民歌“真声”的体认与揭示,在文人阶层是罕见的;大概是在厌腻了太多的“假诗文”之后,他们才转向里巷去寻“真声”的。这虽是对明代民歌的认识,但我以为将它移用来表现敦煌民间词的美学风貌,也是颇为适宜和准确的。

(三)综合呈现的艺术功能

无论和早期还是后期的文人词相比,敦煌民间词都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艺术型态。不仅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徒歌清唱,而且更进一步地合乐歌唱;不仅被诸管弦,而且配合舞蹈;不仅歌之舞之,而且用于讲唱,演为戏弄。

据任氏《敦煌曲初探》考察和统计,敦煌写卷所见曲调共六十九名,其名存辞存者为五十六调,调名见载《教坊记》,其调多流行于民间者为四十五调。这表明这些歌辞绝大多数是用来配合隋唐时代民间广为流行的燕乐曲调歌唱的。

敦煌文献中还发现唐代舞谱二卷,唯仅存《遐方怨》、《南歌子》、《南乡子》、《双燕子》、《凤归云》六调之舞谱。其中有十三字的舞谱符号,大致标示有关各调的舞势与舞拍,任二北等人已有初步解释,这表明敦煌词也是配合舞蹈来演唱的。

敦煌歌辞的音乐体式是丰富多彩的。有杂曲、有大曲;杂曲又有短长之分,急慢之别,单片与双叠之差,齐言与杂言之异;大曲多成套演唱;杂曲有单曲独用的,也有联章为用的。仅据《初探》及《校录》考订,属普通联章体者有二十七组,八十三首;属定格联章体者为五调十八套二百五十八首;属演故事者七十四首,其中作问答代言体者三组六首。至于《总编》所辑,各种体式的作品又有增补,兹不细述。

普通联章,如《谒金门》三首,为医生之歌诀,分咏三种伤寒病症;《长相思》三首,分叙流落不归、贫富不均、悲喜各别的三种情况等。定格联章,如前举《五更转》五首,咏五女七夕乞拜;又《十二时》一套十二首,咏劝发愤勤学等。在联章体中还有不少是演故事和作问答体者,如《风归云》二首,演陌上桑一类民间故事;《捣练子》二组十首,演孟姜女送征衣故事;《定风波》二首,作问儒士与儒士答代言体。这些都表明敦煌民间词可能还经常应用于民间故事讲唱和戏弄演唱。

总之,敦煌民间不仅吸收了前代歌谣艺术所提供的成功经验,而且更与隋唐民间诸种艺术形式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为一种功能更齐全的音乐文学形式。

(四)灵活生动的艺术表现

敦煌民间词还具有灵活多变而又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段。作为一种为民间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综合艺术形式,敦煌民间词并不以抒情写景的委婉细腻见长,只在单篇的杂曲歌词中有委婉细腻的抒情写景,多数词曲则是以铺陈叙事为优,注重故事情节,讲究前因后果,穿插戏剧因素,更适合于下层民众的文化水准、消费需求和审美情趣。

与此相适应,敦煌民间词也更注重对歌唱表演的声情姿容的配合,而不斤斤拘泥于文字格律,如采用俗语,押方言韵,有衬字,加叠句,带和声等等。与文人词比较起来,虽不免质朴粗糙之感,但艺术表现却更灵活,更生动,更丰富。此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谐音、问答等多种表现技法,都增强了敦煌民间词的艺术表现力,使词境幽默风趣,而避免了文人词某些平板凝滞的通病。

收稿日期:1995年2月17日

注释:

〔1〕《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挂枝儿》:“要分离除非是天地做了地,要分离除非东做了西。要分离除非官做了吏。你要分时分不得我,我要离时离不得你。就死在黄泉,也做不得分离鬼。”

〔2〕据《云麓漫抄》记载,此歌出于吴中舟师所唱。

〔3〕参见汉崔寔《四民月令》、晋周处《风土记》、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4〕参见宋金盈之《醉翁谈录》卷三。

〔5〕《乐府诗集》卷八二“近代曲辞”载二辞。

〔6〕《唐会要》卷三三。

标签:;  ;  ;  ;  ;  

唐五代敦煌民间词的文化意蕴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