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农民论文

中国农村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农民论文

中国农村改革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村改革30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并率先从农村取得突破。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不仅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化,而且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农村改革的创新实践,不仅为我国成功实现经济体制转轨积累了宝贵经验,而且为世界一些国家实现经济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

发端于1978年的中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1978-1984年,农村改革首先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入手,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村改革取得突破。1985-1991年,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以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实行村民自治等为重点,农村改革全面推进。1992-2001年,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2002年以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全面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业补贴制度、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二)农村改革的重要进展

迄今为止,中国农村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一是确立了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初步形成;二是废除了统购统销制度,发展了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村市场体系;三是破除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四是终结了农业封闭半封闭状态,农业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五是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逐步推行;六是实行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初步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三)农村改革的主要成效

1.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农村改革解放了长期被压抑的农业生产力,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长。从1978到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由30477万吨增加到50148万吨,棉花产量由217万吨增加到762万吨,肉类产量由1062万吨增加到6866万吨,水产品产量由465万吨增加到4748万吨。我国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创造了用9%左右耕地养活世界20%人口的奇迹。

2.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优质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格局初步形成。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209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57955亿元。农村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78年的29.5%上升到2006年的57.4%。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就业结构的变革和小城镇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3.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特别是自2004以来,在新中国农业发展史上首次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收300元以上。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1978-2007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67.71%下降到43.1%,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1479万人左右。全国农村已进入由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阶段。

4.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改革以来,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6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0%,分别是1978年的63.3倍和2.1倍。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近5年来,农村新建改建公路85万公里,解决了9700万人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1500万人,大批“无电村”和“无电户”的用电问题得到解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得到加强。

5.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1.5亿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86%的县市,7.3亿农民从中受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3452万困难群众的生活有了保障。

(四)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

1.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统筹推进城乡改革。20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而且有力地支持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农村改革开始向农业和农村外部扩展,通过实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向前推进。改革的实践表明,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首先启动农村改革,以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推动城市改革,又以城市的改革和发展支持农村,使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互相配合、协调推进。这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宝贵经验。

2.着眼于发展农村生产力和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切实推进农村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废除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打破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个根本性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化,农村已进入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村改革30年,是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最快的阶段,也是农民得到物质利益最多的时期。实践证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强了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实现和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是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3.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由个别地区的率先探索到全国逐步推开,由生产领域逐步扩展到流通领域,由农业逐步扩展到非农产业,由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其他各个领域。30年的农村改革历程表明,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通过试点示范积累经验,逐步完善改革思路和措施,既保持了改革举措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又不失时机地使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改革中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这是中国改革的成功之路。

4.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农村改革事先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成功的模式,是我们坚持群众路线、依靠农民群众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家庭承包经营、乡镇企业、村民自治等一系列新事物,都是农民群众在改革过程中的发明和伟大创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党和政府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探索和试验,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实践证明,依靠农民群众推进改革的伟大事业,把农村改革不断引向深入。这是推进农村改革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5.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开启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从那时以来,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放活农产品流通,实行农业对外开放,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农村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农村改革的每一个重大进展,都是冲破僵化体制和陈旧观念束缚的结果。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才能把改革的伟大事业不断引向深入。

二、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三农”问题再度凸显,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再度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重要性

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目标,从供求两方面来看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从需求方面看,随着人口总量的增长,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大量农民工进入城镇或从事非农产业,从过去的农产品生产者变为农产品消费者,农产品需求大幅度增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迅速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农产品品种的需求日趋多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从供给方面看,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紧缺、淡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增强。我国是一个生态环境压力很大的国家,水土流失、土壤和水体污染严重等问题,对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和生产条件脆弱,农业科技水平和推广服务能力不高,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增长质量不高,也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增长,影响农产品供给。在国内农产品市场供求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攀升,各国纷纷采取限制出口的措施,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不确定性也在日益增加。

解决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阶段,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也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要求。

(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性

农村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农村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农民已不仅仅是农业劳动者,已经分化为包括私营企业主、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个体工商户、农民工、农民知识分子等在内的多个阶层。不同阶层内部又进一步分化出若干利益群体,农村的社会结构日趋多样化。在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同时,由于就业机会、经营能力、家庭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之间的收入分化也日益明显,农民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和地区之间的农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到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基尼系数已上升到0.37,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已扩大到1.95∶1.34∶1。社会结构变迁和利益格局变化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会的进步,但在分化速度和差别程度超过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时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由于不同群体间的利益需求和利益来源不同,拥有的条件和所处的地位也不相同,一些强势群体的利益有较多机会得到满足,由此不仅会扭曲平等的社会关系,也会引起弱势群体心理失衡,进而引发不同群体间的矛盾冲突。近年来,各地农村存在的各种纠纷、干群矛盾、宗族矛盾等问题,都说明现阶段的农村社会矛盾要比以往更为复杂和突出,农村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的时期,也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时期。协调农村利益关系,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必须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三)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的艰巨性

农民是我国最庞大的人口群体,也是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权益问题,农民权益是指农民作为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依照国家法律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等方面。农民虽然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在许多领域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受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忽视农民利益、漠视民主权利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农民的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农村土地增值收益流失严重,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地方变相出台了新的收费项目,农民负担问题又有所抬头;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现象还比较严重,各种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屡禁不止。另一方面,农民的民主权利尚未得到切实的保障。农民的利益表达权不充分,城乡居民的利益表达机会不平等;乡村民主制度不健全,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没有真正实现;受政策和体制的影响,农民的发展机会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

(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长期性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着的城乡生产和组织不对称性的现象,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必经的过渡形态,不仅是发展中经济不发达的标志,也反映着城乡之间存在的明显制度差异。我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改革以来,我国的城乡关系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调整,但由于体制和政策的惯性,城乡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

三、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

30年的农村改革已经触及到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的各个方面,下一阶段的农村改革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的总体要求,着力在广度和深度上全面推进。

(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中央明确提出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做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既对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调整传统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增长主要建立在传统要素投入不断增加和对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基础上,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着眼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着眼于农业农村内部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和谐进步。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逐渐分化,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增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根本的出路在于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在推进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加强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着力消除体制和机制障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从市场本身来看,农村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还存在着很多障碍;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如何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同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如何在保证市场充分竞争的同时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等。这些问题都有赖于通过深化改革来探索解决。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农村改革的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农村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调整农村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农村上层建筑;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调整工农和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具体来说,深化农村改革应着眼于以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探索统一经营有效实现形式为重点,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以完善农产品市场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为重点,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以健全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改革农业投资管理制度为重点,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为重点,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为重点,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本报告由宋洪远、赵长保、张海阳主笔,马永良参加了报告部分内容初稿的写作,王德文参加了报告写作大纲的讨论。发表时编者作了删节。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农村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