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武铉的“能源外交”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交论文,启示论文,能源论文,卢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也是当今世界的能源消耗大国,但本国资源匮乏,其主要能源消费基本依赖国外。长期以来,韩国经济发展都面临着能源短缺带来的巨大挑战,因而韩国历届政府都把制定正确的能源战略摆在首位。保证能源安全、确保国内能源有效供给是当前韩国经济恢复发展的必备条件。制定正确的能源政策、开展积极的“能源外交”是韩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卢武铉自就任韩国总统以来,国际能源竞争日趋激烈,为适应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卢武铉政府把“能源外交”作为其对外战略的重要内容,为韩国经济的恢复发展积蓄力量。
“能源外交”的背景
韩国是世界第7石油消费大国,年进口石油和天然气超过1亿吨。但是韩国是贫油国,石油自给率只有3.1%,其余96.9%依赖进口,是世界第4大石油进口国。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韩国能源消费呈迅速上升趋势。全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从1980年的4390万吨石油当量上升到了1998年的1.659亿吨石油当量[1] 。据统计,1997年下半年,即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当年,韩国半年度能源消费量曾创历史新高,为7460万吨。之后几年,能源消费缓慢增长,据韩国银行2000年9月发表的统计结果显示,韩国当年的能源消费按石油计算达7710万吨[2] 。
韩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铁生产和废铁进口国,生产生铁需要进口大量焦煤。钢铁和电力工业、水泥工业的发展,促使韩国2002年的煤炭消耗量高达7580万吨,比2001年的7070万吨增长了7.2%。估计2005年将达到8000万吨以上,届时韩国将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2大煤炭进口国[3] 。卢武铉上台后,韩国经济酝酿新一轮的发展,能源消耗量在不断增加,有资料预计:2003—2008年,韩国一次性能源消费预计年均增长4.0%,人均能源消费预计将从4.5t油当量增长到5.3t油当量。预计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5.8%,石油消费预计将增长3.1%,液化天然气的消费量将随着电厂的需求而持续增长,预计年均增长率为7.4%;核电消费增长速度3.4%[4] 。
能源进口大国的局面造成韩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29.2%[5] ,而且国际能源价格的变动对韩国经济的影响非常明显。韩国《朝鲜日报》称,在亚洲地区,韩国经济因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受到的冲击最大。据韩国贸易协会对国际能源机构(IEA)资料进行分析,油价每上升5美元,韩贸易总值将减少55亿美元。此外,油价上升对GDP产生的影响亦显著:油价每上升5美元,韩GDP将下降0.9%[6] 。
资源匮乏但消耗巨大,是韩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难题,能否解决好能源问题,成为卢武铉“和平繁荣政策”是否可以顺利推行的关键课题之一。并且,当今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使韩国面临的能源挑战更为严峻。
随着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以及能源地缘政治的一系列变化,当前以石油为主的国际能源格局正在酝酿着新的重要变动:美国主导,供应方三分天下——伊拉克影响回升,并在美国直接控制下成为调节国际油市的重要杠杆;欧佩克影响逐渐减弱,但影响仍不可小觑;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地位上升、影响增强。在这种新格局下,产油国与石油进口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与矛盾分歧相互缠绕,相互依赖进一步增强,既斗争又妥协将成为相互关系的主要特征[7] 。这种格局同时也预示着能源进口国之间的能源争夺战将愈演愈烈,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必将采取重大步骤以保证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护自身的能源安全。
在东北亚,韩国能源竞争的对手主要是日本和中国。开发俄罗斯的科维克金油气田、库页岛和堪察加半岛的天然气田是韩国对俄罗斯能源战略的重要部分。但是,面临日本的激烈竞争,韩国在资金和地理上基本处于下风。俄罗斯远东的油气可供量不可能充分满足中、日、韩3国的需求,因而韩国在接近俄罗斯方面大做文章,日本《世界日报》10月8日发表文章,称“韩中竞相发展与俄罗斯的能源外交,尤其是韩国最近的动向令人注目”[8] 。
此外,韩国能源进口结构有一个偏向:其石油进口量的79.5%来自中东。近年来,随着中东局势不稳定、国际石油价格不断飚升,韩国越来越感到这种状况将使各国争夺中东石油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对其稳定的石油供应形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开辟新的石油源泉、实现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成了韩国的一项紧迫任务。俄罗斯东部地区被公认为地球上唯一未大规模开发的能源宝库,对地理上相对近的韩国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各国对俄东部地区能源交易开展竞争之际,韩国也加入了竞争的行列,以期从中分得一杯羹[8]。
“能源外交”的展开
卢武铉担任总统后,继续贯彻金大中的基本方针,但政策的名称将由“阳光政策”更名为“和平繁荣政策”。表示要在半岛内部进行史无前例的经济、能源合作,使南北方形成一个经济共同体;在解决朝鲜核问题方面,韩国将与美国、日本加强合作,并与中国、俄罗斯和中东等国紧密合作;在区域合作方面,积极倡导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推动韩国经济新一轮发展与这些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因而“能源外交”也是“和平繁荣政策”的应有之义。
中东素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据20世纪90年代统计,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70%,年产量占34%,销售量占65%,是世界能源的供给中心,也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能源供应基地。中东地区是韩国传统的油气来源地,韩国石油进口的70%来自中东地区,因而卢武铉的“能源外交”必然非常注重韩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韩国的中东政策主要是在美韩同盟的框架下展开的,其目的在于保证美国主导下的中东石油的稳定供给。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卢武铉和布什通电话表示支持美国攻打伊拉克[9] ,战争爆发后,韩国产业资源部便制定能源、出口等领域战争紧急对策,以减少战争对其能源供应的不利影响。2004年初,在美国的撮合下,韩国成为伊拉克战后重建核心集团的成员之一,这使韩国在竞标伊拉克战后重建的一些基础项目(包括石油开采)中占据有利地位[10] 。6月韩国人质遭伊拉克武装分子斩首后,卢武铉曾向国民致歉,但坚称不会改变向伊拉克增兵的决定[11]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韩国积极参与战后重建工作,9月22日,韩国派驻约2800名官兵抵达位于伊拉克北部埃尔比勒地区的驻地,开始执行支援和平重建的任务[12] 。同时,韩国注重加深与中东其他国家长期的能源合作关系,它一方面表示支持美国、欧盟、俄罗斯和联合国提出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另一方面广泛开展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2003年1月,韩国产业资源部辛国焕部长访问科威特,与科国营石油开发公司高层人士就废止中东产油国对亚洲国家出售原油每桶价格高1~2美元的所谓“亚洲特别佣金”(ASIA PREMIUM)达成共识,并要求中东国家保障对韩国原油的稳定供给[13] 。
但自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开始以来,中东形势每况愈下,韩国经济也因此受到冲击。如何应对这一新的形势?主要是实现能源进口的多元化。韩国财经部长官李宪宰称,韩国需要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进口油气,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降低风险[14]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从前苏联继承了极其丰富的能源资源储备,都将扩大能源出口作为推动本国经济的重要手段。普京在蝉联总统后明确提出,要把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与发展同韩国等亚太地区的关系挂钩,这为俄韩扩大能源合作创造了良好机遇。对韩国来说,从俄罗斯远东地区进口能源距离短、成本低,是能源进口多元化的较为理想的选择。因此,韩国开始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寻找油气,确保能源安全。9月19~23日,韩国总统卢武铉相继访问这两个国家,把韩国的“能源外交”推向了高潮。
2003年11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问汉城时,哈韩两国就韩国企业参与开发里海油田达成共识。2004年9月,韩国总统卢武铉访哈,两国签订了《韩哈共同开发石油协定》和《韩哈关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协定》,加强了两国在资源、能源领域的合作。根据《韩哈共同开发石油协定》,两国将共同开发里海油田(韩通过持股将拥有4.5~6.5亿桶石油)和位于哈西南部油田带的坦吉兹大陆油田(韩将拥有2亿桶石油和2000万吨天然气),韩还拥有购买坦吉兹大陆油田股份的优先协商权。据悉,这一合作成果超过了韩20多年来在国外开发油田的业绩(6.6亿桶),有望将能源自给率从现在的3%提高到7%左右。根据《韩哈关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协定》,两国将加强原子能基础及应用共同研究;深化在核电站及中小型核反应堆的研究、开发、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处理等方面的合作;互换和训练科技人员;交换信息和资料;促进设备和技术转让。此外,韩哈还签订了共同开发哈萨克斯坦南哈萨克州布得诺布斯克铀矿的谅解备忘录,韩有望通过此项合作确保国内10%的铀需求量[15] 。
俄韩在能源合作领域的3个关键项目格外引人注目。一是俄重要产油地区鞑靼斯坦所属的鞑靼石油公司和韩方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投资17亿美元在鞑靼斯坦境内修建一座现代化的石油加工和石化工厂。二是韩国三星物产公司和俄罗斯的石油公司签署了改造远东重镇哈巴罗夫斯克的大型石油加工厂的协定,韩方将投资5亿美元,花10年时间改造这座石油加工厂。工程完工后,该厂所产产品的80%用于供俄内需,剩余20%则向韩、中、日等亚太国家出口。三是韩国国家石油公社与俄国有的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了一项合作谅解备忘录,韩方将出资2.5亿美元与俄建立合资企业,共同勘探、开采萨哈林半岛等地的油气田[16] 。据悉,把韩国此次与俄哈谈成的项目全部计算在内,韩国今后有可能最多获得25亿桶石油的供给,还有少量的天然气,这是目前韩国一年进口总量的3倍多[14] 。
有报道指出,东南亚将成为新兴石油生产国。文莱、马来西亚以及越南等国已在该地区形成年产原油4000多万吨、天然气310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越南、缅甸、泰国3国均采取鼓励政策吸引外资进入其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亚洲国家加强石油供需合作前景广阔[17] 。这些为韩国在东南亚开展能源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韩国积极倡导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加速与东盟国家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期望与东盟国家开展包括能源在内的全面合作。
南美地区也是当今世界重要的产油区,是韩国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的市场之一。韩国与这些地区的经贸往来密切,为进一步深化与该地区产油国的关系,卢武铉于11月12日开始对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进行访问,这是自1996年以后韩国总统第2次对南美国家进行巡访。韩国总统卢武铉与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会晤后,两国政府签署了包括教育、文化、能源、矿产等领域的多项双边合作协议和备忘录[18] 。据韩国《韩国经济》18日报道,卢武铉此次访问巴西,两国就加强能源、资源、基础建设、IT等领域的合作达成了协议。其中,韩国SK(株)有望获得巴西东海岸储量约为3.6亿桶的2处石油矿井开采权;韩国石油公社与巴西国营石油公司Petrobras签署了《油田共同开发合作谅解备忘录》[19] 。
在与能源进口国开展竞争的同时,韩国主动与这些国家开展能源合作。东北亚地区的中、日、韩3国都是世界能源消耗大国,因而3国在能源领域的竞争必然十分激烈,实现能源进口多样化和能源合作符合3国的共同利益。据韩国《贸易日报》2003年11月17日报道,中、日、韩3国80%的石油进口依赖中东,日平均进口达900万桶。但由于各进口方的相互竞争,导致3国企业实际进口支出比欧美国家和地区高出100亿美元之巨,因而卢武铉积极倡导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希望3国尽快形成东北亚一体的能源市场,在区内实现石油和石油制品的交易体系,从而加强对中东产油国的协商和谈判力度。韩国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发展势头良好,据韩国媒体2004年4月报道,中韩两国将在利用原子能生产氢气能源技术开发方面进行合作[20] 。6月,来自韩国与中国的企业界人士讨论韩中两国组建能源进口联合体,联合购买能源,以增加在与石油生产国谈判中的杠杆作用[21] 。7月,韩国产业资源部部长尹镇植在北京与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举行了会议,讨论了扩大韩中两国在技术信息发展与能源业等领域的合作措施。卢武铉总统在10月份出席亚欧首脑会议时与中国总理温家宝会晤,双方就包括能源在内的双边合作,交换了意见。
为了在国外建立自己的油气供应基地,韩国政府不断加大油气开发投资,积极鼓励国内公司“走出去”,到国外开发油气。据韩国企划预算处宣布,2003财政年度韩对石油与天然气田的开采项目拨款2632亿韩元,比前一年增加45%。由韩国技术开发与建设的东海一号天然气田与越南15-1号油气田是受到2003年资金资助的主要项目。东海气田预计将在2004年11月投入生产,其主要产品将在今后的15年内提供给庆尚道地区。天然气田的储量价值约为10亿美元。越南的15-1号油气田将投入生产,其产量将达到每日65000桶。韩国政府的目标是开发足够的油田与天然气田,在2010年提供全国天然气与石油需要量的10%[22] 。
“能源外交”的启示
卢武铉时代,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能源竞争愈演愈烈,因而卢武铉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与国际社会进行能源合作、开展“能源外交”,为韩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据韩国央行预测,2004年韩国经济增长率将升至5.5%左右[23] ,韩国的外汇储备在2004年10月份创造了178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24] ,韩国经济复苏,并酝酿新一轮的发展。
国内外预测机构对中国石油对外依存程度预测结果比较表 单位:%
预测机构 2010年2020年
中国能源研究所46~5255~62
国际能源机构(IEA) 6076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
49.7 65.5
欧佩克(OPEC) 4552
资料来源:吴磊.中国石油安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6.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源需求,从1993年开始,我国已由石油尽出口国变为尽进口国,并且石油进口以每年4%左右的速度上升,对国外油气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扩大。目前,进口石油占我国石油的30%,据估计,到2010年,我国石油产量将可能出现衰减,石油供需缺口将达1.5亿吨,占消费总量的40%;2020年供需缺口将上升[25] 。这种状况导致我国能源消费与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内原油自给率不断下降,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见上表)。而且我国能源进口来源地较为单一,尚未形成多元化格局,能源安全不可避免地受到中东地区政局动荡的影响;尚未建立能源储备体系,无法对油价进行有效的调节,受到国际石油市场油价攀高的威胁;能源利用经济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能源安全既是我国实施“和平崛起”战略的“远虑”,也是经济建设的“近忧”。能源安全应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目标,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外交方略,是今后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课题[26] 。笔者认为,为保障能源安全,确保经济平稳运行,我国的“能源外交”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考虑如下几点。
1.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不要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如果我们的能源来源单一化,势必会受制于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将没有太多的回旋余地。目前,中国原油进口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中东地区。有资料显示,当前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地区及份额大致为:中东地区60%,非洲地区20%,亚太地区14%,欧洲中亚地区6%。依据目前的格局发展下去,到2020年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将占进口石油总量的80%[27] 。如此集中的能源供给线将使得中国在诸多方面受制于人。因此,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是中国解决能源危机的当务之急。中东地区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石油供应基地,有效利用中东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满足中国能源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应通过政治、外交等多种途径,加强与中东各主要产油国之间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和利益纽带关系;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介入中东和平进程,防止中东持续的动荡,为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正因为中东是世界石油的主要供应源,因此,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中东地区的安全形势将会更加不稳定,中国从中东进口油气资源的风险将加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应增加从中亚、西北非、南美的石油进口,并开发俄罗斯等中国周边国家的能源进口渠道。
2.与世界能源生产国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伙伴关系
国家间经贸合作为能源合作提供了契机,必将推动能源合作的开展,能源合作又会进一步促进经贸合作的深化。中国与贸易伙伴长期的经贸合作关系,逐渐扩大了共同利益,增加了共识和信任,对中国能源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28] 。中东地区是我国石油最主要的来源,该地石油占我国进口石油总量的56.2%[25] ,扩大对中东地区的贸易,采取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等方式加强双方的贸易联系,有利于巩固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从而保证中东石油的稳定供给。中俄地域相连,两国间的贸易合作由来已久,已经给双方带来了利益,进一步加强中俄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化双方在贸易、投资领域的合作,使两国形成千丝万缕的相互依赖关系,必将有利于扩大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在原有地区安全合作协商、对话机制基础上成立的区域合作机构,其中包含了地区经济合作,尤其是在能源领域合作的内容,所以,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良好平台加强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从而推动双边、多边能源合作。北非和南美地区也是世界重要的产油区,加强同这些地区产油的经贸往来,将有利于实现我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
3.积极参与国外能源开发,鼓励国内油气企业“走出去”
能源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决定了中国使用的能源需要大量进口。因此,要满足中国迅速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就必须发展国际合作,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将战略重点从“请进来”开展国内合作为主,转向积极“走出去”,参与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加工生产等大型项目。中国政府应当加大海外开发投资力度,鼓励那些具备实力的石油企业,以独资或合资、合作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抓住发展中国家改变石油经营战略的有利时机,以中国特有的劳动力和技术优势,积极到国外去进行油田勘探开发工作,建立海外石油生产基地,夺取市场份额,这是规避国际市场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29] 。当前,跨国石油公司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利用国外能源的主要手段,它们的全球扩张、控制、垄断或参股他国能源开发,最终目的是为其国家的能源战略服务的。面对全球能源开发中的跨国公司热潮,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拓宽中国利用国外能源的渠道,中国3大石油集团公司必须建立联盟(注:中国3大石油集团公司是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SINOPEC)、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作者注.),打造“中国石油航空母舰”,在国际资源勘探、开发、生产、贸易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4.加强国际能源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预防和化解能源风险的能力
能源安全是集体安全,而不是单个国家的安全,没有一个有效的国际合作,一个国家很难单独保证自己的能源安全。国际能源组织(IEA)是西方主要能源消费国家为预防和应对能源危机而成立的国际合作组织,在危机发生时,各国共同采取措施及时化解危机。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的主要大国,目前也是仅次于美国的两大能源消费大国,对于能源的共同追求是影响两国关系的新课题[30] 。目前,中国特别要加强与俄罗斯、中亚各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建立石油安全战略联盟;还应在上海5国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加强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的油气合作开发和能源经贸关系;也可以在中国、俄罗斯、日本和韩国、朝鲜等国之间逐渐建立类似IEA性质的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合作体系,并选择适当时机与东盟合作或联合,建立范围更大,涉及整个东亚甚至亚洲环太平洋的能源安全体系,旨在共同努力,预防和化解能源危机[31] 。马六甲海峡是中、日、韩3国原油进口的主要通道,中、日、韩存在着共同的运输安全利益,中国可以与韩日在维护石油运输线问题上展开合作,共同保证海上石油航线的安全;在泛亚石油大陆桥上进行合作,把中亚石油运输到东亚市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日两国围绕俄罗斯石油运输管道、东海事件等问题存在着激烈的能源竞争,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中日关系的重大考验。对于中日来说,能源问题是最需要合作的领域,也是最需要避免冲突与对抗的领域。无论是在获取油气供应来源上“狭路相逢”,还是在两国之间的广阔海域开发海底油气资源,还是在两国进口石油的运输线出现重合,中日终将认识到:面对上述情况开展合作是惟一出路,对抗必然导致两败俱伤[32] 。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应对挑战需要集体行动,合作共赢是我们的共同选择。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共谋亚太长久发展大计,开创区域合作新局面[33] 。为消除能源问题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制约,国际社会应加强能源领域的研究工作,开展政策对话,就提高能效、开发新能源和解决贫困人口的能源供应等问题深化合作。
标签:能源安全论文; 石油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 能源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油气改革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中东历史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