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改革的陷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陷阱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本文中,笔者想表达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并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成功,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改革就会成为学校运行的陷阱。
陷阱之一:宏伟蓝图
对学校领导者来说,改革是件大事,因此,很多学校都会将改革设计成一幅宏伟蓝图。但有了宏伟蓝图,如果不具体落实,学校就会陷入空想而无法实现美好的愿望。改革是艰苦的旅行,需要改革者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要达到这个目的,学校领导者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学校要改什么,怎么改,采取什么方式改。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沿着以下环形思维方式,稳步地进行改革。(1)明确界定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是学校改革的障碍,排除了障碍才能实现目标、达到目的。这里最关键的是要认定真问题,而不要错误地认定问题或解决错误的问题。(2)从理解学生的学习入手,选择改革的策略,因为促进学生发展是学校改革的实质目的。(3)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改革的针对性。(4)从途径和措施着手,将“不断思考需要做什么”作为学校改革的价值选择和决策基础。
陷阱之二:追求零起点
改革最容易引起学校新任领导者的兴奋,他们往往将学校改革作为其业绩的象征,这实际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其危险性在于新任领导对零起点的追求。追求零起点等于对历史的忽视,而忽视历史则意味着忽视学校发展的动态过程以及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处于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之中,每一个相对独立时期的工作都会受到已往背景的延续性影响以及教师队伍、文化环境、经济基础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些时间与空间的因素会对学校现在与未来的改革产生影响。因而,彼得·圣吉将系统思考作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与精髓。当然,系统思考也是学校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追求零起点并不表明改革者有魄力、有勇气,恰恰相反,它反映了改革者相对狭隘的视界和不够周密的思维。
陷阱之三:孤军奋战
孤军奋战是学校忽视开放性的表现。在实践中,孤军奋战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如有的校领导不顾学校其他成员的感受,自作主张进行改革;有的孤立地看待学校成员,忽略家长、社区等方面的作用;还有的学校自我封闭,不关注其他学校的改革动态等。这些表现与现代社会追求团队合作的宗旨极不协调。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教育学生的任务已经不是由领导者、教师或学校单方面即能完成的。学校改革的目的与计划不仅学校领导者要清楚,教师要清楚,家长、社区也要清楚。清楚改革的目的与计划是达到目的的前提,在决策过程中被称为心理解冻,心理解冻意味着改革者对行动方案的认可,有了认可才能产生实现目标的动机和行为,才能形成合力,实现改革目标。任何单方面的行动都可能导致学校改革行为相互抵触、南辕北辙的后果。
陷阱之四:无能而为
学校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具备与改革方案相匹配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资源是一个比较宽广的概念,学校不仅要关注显性的资源,而且要关注隐性的资源。学校的能力就是隐性的、潜在的资源,需要我们认识和开发。例如,一所厂办小学,位于几所办学条件较好的公办小学的包围之中,生源和经费都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和挑战。然而,校长在学习了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之后,对学校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她认为,只要改变心智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学校是可以办好的。她不去模仿条件好的学校大规模地盖教学楼、建体育馆的做法,而是带领学校教师从一点一滴做起,采取了普通百姓过日子的策略,这学期修走廊,下学期修教室,然后修厕所……在校长、教师用“心”办学的行为感染下,社区百姓面对学校的变化,对学校逐渐产生了好感,纷纷将孩子送到学校,使学校焕发了新的活力。从这所小学的做法来看,学校改革的能力是与学校改革目标相对应的概念。学校在改革中既要尽力挖掘内在的潜能,又要正确估计自己,有的放矢,量力而行。
陷阱之五:无数而治
眼中有问题、脑中有目标、手中有技术、心中有数是现代中小学校长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其中数字是校长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和运用技术的基础,它反映着教育改革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心中有数”是布什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实施《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建立卡片制度,追踪每一个儿童的学业状况,达到不让一个儿童落后的目的。建立卡片制度以后,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管理,随时抽取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指标,并可以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项制度目前已经被美国教育界所接受,加之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和保护“能力缺失儿童”的投入力度,使得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步步走向深入。因而,学校改革需要不断地积累数字,用数字来说明学校改革的进程,但这个数字绝不仅仅是升学率,还要看较差的学生是否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陷阱之六:不良路径
学校改革会出现几种典型的路径。(1)稳步上升,表现出向上倾斜的直线式运行轨迹。(2)上下摆动,表现出锯齿式的运行轨迹。(3)先升后降,表现出弓箭式的运行轨迹。
上述3种路径中,第一种是可取的,它表明学校改革进入了良性循环状态。第二种和第三种路径则是存在问题的。出现锯齿式路径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改革目标不明确,各种资源不充分,进而导致学校改革没有方向,没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出现弓箭式路径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者对学校力量估计不足,分配不当,不能持续关注改革的反馈信息,未能及时调整由此带来的问题。这种情况使学校改革在开始的时候进展很快,但进入高原期后很快下滑,甚至跌入低谷。因此,理论上认为学校发展的高峰期也是危险期,它容易使学校沾沾自喜,忽视学校存在的问题。为此,学校管理者需要在发展的最佳状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断反思学校存在的问题,并恰当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才能使学校保持稳步上升的状态。
陷阱之七:不公而评
教育评价可以分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不同层次的评价。学校改革不仅受到来自外部的教育评价的影响,也受到来自学校内部的教育评价的影响。但评价在任何时候都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将评价作为一种权力来控制学校、教师和学生,更不是为了优胜劣汰。所以,任何不公正的评价都会挫伤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也会使学校改革步入陷阱。
教育的公正性是指对所有教育对象,包括多数的和少数的、男性的和女性的、成功的和落后的以及失落的,都要给予公正参与、获得成功和提供各种利益的教育机会。教育评价的公正性是建立在教育公正性基础上的。要公正地评价学校和教师,就要先公正地评价学生;公正地评价学生就要先确定是否给了学生公正的教育。例如:教师、经费、教学设施等各种资源是否公平地进行了分配,提供给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是否均等等。如果学生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那么学校的外部评价和学校的内部评价也不会公平。据此,教育评价与教育活动的关系应当是“先有行为后有评价”。评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结果的客观认定,评的目的是使做得好的学校、教师、学生得到肯定,做得较差的看到差距和努力的方向。但我们现在恰恰颠倒了评价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关系,往往是先制定一个定性的或定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学校、教师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去做。由于评价指标体系本身不去关注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因而对学校、教师来说也不会公平。所以,评价常常成为一种误导,风起云涌,很不稳定。为了对还不够公平的教育现实给予比较公正的评价,需要正确灵活地应用各种评价方法,使评价成为学校改革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