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后介入疗法与直接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论文_谷佩佩,刘永,郭健,穆叶赛·尼加提(通讯作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溶栓后介入疗法(PCI)与直接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观察组患者行溶栓后PCI治疗,对照组患者行直接PCI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前,两组患者TIMI3级血流与开通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TIMI3级血流与开通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LVEF为(61.2±3.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9.5±3.6)%、LVEDD为(42.7±3.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0.9±3.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后PCI治疗对AMI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介入疗法;溶栓;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3-0078-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危险性极高的心血管疾病,因突发急性、持续性的缺血缺氧而引起心肌坏死,病死率高[1]。随着该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可大大改善患者的预后[2]。本文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后PCI治疗组与直接PCI治疗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31~79岁,平均(54.8±6.7)岁;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I级56例、Ⅱ级24例。两组患者的症状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制定的AMI疾病诊断标准[3],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AMI患者确诊后均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林各300 mg。对照组患者行直接PCI治疗;观察组患者先行溶栓治疗,150万U尿激酶与100ml生理盐水溶合,静脉滴注60min[2]。根据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标准对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再通情况进行评价,若IRA仍存在阻塞、血流缓慢、开通但狭窄<75%、多支弥漫性病变等,再次进行溶栓治疗并确定PCI时间,择期治疗。

1.3 观察指标

术后1周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支架远端血流级数达Ⅱ~Ⅲ级并且剩余狭窄<20%为再灌注成功。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IRA的TIMI3级血流及开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评估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术前,两组患者的TIMI3级血流与开通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TIMI3级血流与开通率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并发症

观察组出现2例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对照组出现5例并发症(包括2例血尿、3例穿刺部位血肿),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引起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多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受到诸如过劳、情绪激动、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引起,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表现可有持久的心绞痛、心律失常、胃肠道症状等,严重者出现低血压、休克甚至心力衰竭,造成永久性的心肌损伤,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近年来,AMI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临床治疗AMI的原则是迅速溶解血栓,解除冠状动脉梗阻[4]。AMI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快、持续的实现心肌血管血流的再灌注,保护心肌功能。在AMI初期接受治疗,及时打开受阻的血管,保证正常的血流,可以有效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极大的改善患者的预后;而单纯通过静脉溶栓治疗AMI存在一定弊端,受病情和发病时间的影响,急诊介入治疗可迅速改变冠状动脉血流,达到及时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1]。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溶栓后介入治疗的TIMI3级血流与开通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张莉莉[5]的研究结果一致。溶栓后介入疗法不仅可最大限度减少血流再灌注时间,提高了血管再通率,且溶栓后残余狭窄小,患者不良反应少。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对比可知,观察组患者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且LVEDD低于对照组,表明溶栓后PCI较直接PCI更能改善AMI患者的心功能。吴佳逢[6]等人通过对溶栓介入疗法与直接介入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得出溶栓后进行介人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好,ST段下移率更高,且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胸痛症状,这也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吻合。综上,静脉溶栓后介入治疗AMI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杜志春.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对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2016年02):176-177.

[2]张春丹.溶栓后介入疗法与直接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2015年10):108-109.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25.

[4]苗秀兰,左溢华.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溶栓后介入治疗的临床干预疗效评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6):15-16.

[5]张莉莉.溶栓后介入疗法和直接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33):55-56.

[6]吴佳逢,叶钜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介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19):181-182.

论文作者:谷佩佩,刘永,郭健,穆叶赛·尼加提(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5

标签:;  ;  ;  ;  ;  ;  ;  ;  

溶栓后介入疗法与直接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论文_谷佩佩,刘永,郭健,穆叶赛·尼加提(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