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与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征的比较分析_高等学校论文

精英与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征的比较分析_高等学校论文

精英与大众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特征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精英论文,大学毕业生就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05)04—0082—05

我国高等院校招生数由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382万人,高等院校在校生数从1998年的341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10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2003年的17%,我国的高等教育跨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门槛①。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化,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变化。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1973年曾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例,阐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发展过渡的高等教育发展三段论,同时他从高等教育规模、观念、功能等11个维度,论述了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的量与质的变化②。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而言,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化,也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来。概况起来,主要表现为:

一、大学毕业生的身份由“天之骄子”走向“普通老百姓”

马丁·特罗教授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中分析了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高等教育的特征,其中在精英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大众化高等教育与精英高等教育相比,更多的适龄青年有机会进入大学,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变为“普通老百姓”。

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治国精英和学术精英,它起到赋予这些精英以职业阶梯上的等级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的作用。高等教育是用来培养精英人才的教育,高校毕业生是社会稀缺资源,是“天之骄子”。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在社会精英岗位上的就业。在我国,毕业生就业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的分配制度,大学毕业生就是“国家干部”。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精英的国家需求转向同时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的个人要求。高等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必然地和所谓的“高尚职业”联系在一起。正如高等教育家纳依曼所说“当人们开始探讨大众化高等教育问题时,尤其是探讨普及性的高等教育的时候,明显的是这种高等教育现在不能、将来也不能把毕业文凭的概念必然地与工作职务概念联系起来,这个职务又完全符合他所得到的文凭的资格”③。就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而言,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足甚至短缺。大学生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变为普通老百姓,不存在统包统分的问题,而是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一部分大学生从事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蓝领”工作。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这种就业现象将变得更为普遍、习以为常。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国家,如德国,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就业现象,大学生所从事的就是基层的一般性工作。

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的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这要求大学生就业观念也要与时俱进。要改变那种只有当国家干部、进白领阶层、进大城市、大机关、进事业单位、端铁饭碗才算就业;只有能留档案、能落户口的那种才算就业;只有显性就业才算就业的观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短缺人才所具备的市场优势不复存在,对人才的高学历追求将逐渐被高素质、高水平的新要求所取代,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此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大规模调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国有企业减员增效,许多富余人员下岗分流;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造成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许多社会机构吸纳员工的能力下降。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改变狭义的就业观,树立起广义的就业观,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不管是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只要是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在工作种类上,大学毕业生不仅可以从事一份工作,也可以同时兼任几份工作;在工作收入上,大学毕业生可以从事有较高收入的工作,也可以从事一般收入的工作;在工作地点上,既可以是城镇,也可以是农村;在工作稳定性上,大学毕业生既可以从事稳定的长期工作,也可以从事不太稳定的短期工作。

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买方”

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阶段时,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是毕业生的“卖方市场”。此时,社会提供的“精英”岗位充足,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在社会较高层次的“精英”岗位上就业。这种精英式的就业,在计划分配的毕业生就业时期,表现得非常明显。政府按照“国家干部”的身份,将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分配到高级技术、高层次管理等专门的或专业的岗位上。在人们的意识中,大学毕业生被人羡慕、尊重,甚至是被推崇的“社会精英”。

当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时,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大于社会需求,是毕业生的“买方市场”。此时,社会提供的“精英”岗位非常有限,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在社会“大众化”岗位上就业。毕业生内部也出现明显的分化,校际之间(特别是名校与非名校、重点与非重点之间)、不同学历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竞争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演绎得淋漓尽致。可以说,高校及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高校抢占毕业生就业市场份额,抢占生存发展的空间;毕业生抢占就业机会,抢占人生起始的制高点。于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理所当然地从学校工作的边沿走向中心,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中心内容,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而且这种关注绝不会是暂时因为扩招所引起的,而是高等教育规律性发展的内在需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应以就业为中心④。

高等教育由精英走向大众化,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而且意味着高等教育层次的不断分化和多样化。而目前我国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高等学校在办学层次定位方面仍然存在不够清晰的现象,部分高等学校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没有自己的一定特色,缺乏多样性。许多高校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盲目追求高层次,过去的高等专科学校,拼命向本科层次发展和看齐;以本科为主的高等学校,一心想发展为研究生层次的高等学校,不仅要办硕士研究生教育,而且还要举办博士研究生教育,还要比较哪个学校的研究生学科点的数量更多一些。这种盲目地向高层次高等学校看齐的现象使得各个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不是在办学特色上争上下,而是在办学层次上比高低,从而使得自己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其他高等学校雷同。应该说,这些年在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高层次和高学历毕业生挤占其他层次和学历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岗位的现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发展和形成自己的特色,以致于自己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非常容易地被高层次高等学校毕业生所替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这就要求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本层次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以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目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问题。高职教育在我国近年来发展迅速,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办学质量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不能不看到,部分高职院校仍然存在着值得关注的一些倾向,如学科型教育偏向浓重,带有本科教育“压缩饼干”的痕迹;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阻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领导的目标追求集中于“升格”,影响办学质量的提升等。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模式上,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倡导“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弹性学制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及时培养地方产业紧缺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才能主动迎接“买方”市场的挑战。

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结构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走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一般达到60%至75%,如1997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韩国为11:31:58,加拿大为4:23:73,日本为5:33:62,美国为3:24:73;巴西、埃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54.3%、44.1%、39.8%、34.6%;我国2001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是27.7%⑤。虽然我国就业结构与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但就业结构优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我国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配比例由1978年的70.5:17.4:12.1,变为2001年的50.0:22.3:27.7⑥。可以预计,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及城镇化的演进,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必将大幅度增加,将会从现在所占比例不到30%,上升到50%左右。现代化的第三产业是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撑的,如金融保险业、法律、审计、财会、投资、心理、职业、出国留学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业,各类经纪人和中介机构,文化教育业等服务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要求这些行业的服务必须是方便、快捷和优质的,要满足这些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才能胜任。在美国,仅高水平的教育服务一项,每年创造的收入就高达2000亿美元,其容纳的就业人数约200万。我国人口总数比美国多4倍,但高校职工才100多万人⑦。由此可见,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大,发展前景非常看好。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将会吸纳大批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的人员。大学毕业生大量去第三产业领域就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结构也将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走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随着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也处在不断调整之中,这就要求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以满足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高等学校要主动开设一些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业、服装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旅游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等方面的专业,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要积极开设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管理、商务英语、经济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专业,以满足我国贸易发展的需要;要积极开设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等方面的专业,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要主动开设咨询业和广告业等方面的专业,以满足人民群众信息服务的需要。高等学校只有及时开设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培养第三产业需要的人才,才能为我国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也较好地适应就业结构的调整。

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已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入学起点、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培养目标等都将发生一系列改变,这是质的变化,它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毕业生就业取向、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培养的是“英才”,学生毕业后大多当“白领”;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培养的既有“英才”,也有普通劳动者,毕业生既有当“白领”的,也有当“蓝领”、甚至“灰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有多少种就业形式,高校毕业生就可能有多少种就业形式。从工作时间来分,有全日制就业、半日制就业、计时就业等;从就业地点来看,有大城市、沿海城市和中小城市、城镇、西部或边远贫困地区;从就业单位属性选择来看,有党政机关、三资企业、外贸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有大中型企业、乡镇集体企业等;从就业途径来看,有参加人才招聘会、学校推荐、亲朋好友推荐、网上求职等;从岗位来源看,可分就业(占据已有岗位)、创业(创造新岗位);从实现方式看,可分一次性就业、准备就业(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暂时待业(含继续深造,如准备考研、留学)等。从就业标准选择来看,有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能发挥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符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专业对口、今后有较好的受教育和晋升机会、工作的轻松度、职业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需要等。从就业管理性质看,可分显性就业(又称正规就业,即按照国家劳动力市场规范管理的途径和方式实现就业)、隐性就业(又称非正规就业,即没有按照国家劳动力市场规范就业的方式而获取职业,如自我雇用、家庭内就业、阶段性就业、钟点工、临时工、季节工、自由职业者、网站管理员、自由撰稿人、微型公关公司等)⑧。

就业形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我们的就业观念也必须随之发生转变。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树立现代的就业观。对大学生来说,只要具备就业的条件,无论是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作,还是从事个体经营;无论工作地点在农村、城镇、城市、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固定性职业,还是临时性职业;无论是在现有的岗位上工作,还是在自己创造的新的岗位上工作,都属于就业。

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群体,是创造工作岗位的积极群体,在积极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可以为社会其他青年人的就业创造机会。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寻找一个工作岗位,而不是增强他们创造工作岗位的潜能。一项针对河北省石家庄、衡水、沧州、保定等地部分高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问卷调查显示,有74%和70%的大学生对创业的程序和创业所需条件不太清楚,而对这些问题根本就不知道的毕业生竟分别占到了12%和7%。在“你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什么”选项上, “创业有关信息”与“创业有关技能”并列在第一位,为30%,选择创业有关知识的为25%。这充分说明,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教育和创业技能培养已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⑨。高等学校应加强在校生的创业意识教育,通过规范的创业教育,来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国家政府也应积极营造创业的社会舆论及良好的制度环境,使大学生自主创业由理想变为现实。没有学生创业就没有美国硅谷。大学生创造工作岗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缓和和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必然选择。

收稿日期:2005—05—19

注释:

① 唐景莉.切实把握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节奏[N].中国教育报,2004—6—2.

② 马丁·特罗著,王香丽译,谢作栩校.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教育资料,1999,(1):3—8.

③ 纳依曼.世界高等教育的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83—84.

④ 陈庆修.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发展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7):4—6.

⑤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1.

⑥ 中国统计年鉴(2002).

⑦ 郭继严,王永锡.2001—2020年中国就业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23.

⑧ 汪瑞林等.非正规就业:拓展就业新渠道[N].中国教育报,2003—7—9.

⑨ 杨松.先就业后择业成为多数大学生的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3—10—15.

标签:;  ;  ;  ;  ;  ;  ;  ;  

精英与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征的比较分析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