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及相关机制_国际货币体系论文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及相关机制_国际货币体系论文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及其相关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及其相关论文,国际货币论文,机制论文,方向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序的国际货币体系并不必然导致金融危机,但会诱发金融风险。当前正在进行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缺乏制衡的牙买加体系对于此次金融危机事前无预警,事后也无力救助。从长远来看,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势在必行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至少包括三方面内容:国际汇率制度安排、国际储备货币或资产、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其中,国际储备货币的选择是关键。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世界进入混合汇率制度,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但从全世界主要国家的外汇资产来看,基本没有摆脱美元本位制,美元依然主导国际货币体系。针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主要存在两种意见:一是建议将特别提款权发展成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二是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两种意见虽然都是力主改变现状,但二者的区别却很大。本文分别对两种选择的汇率制度安排、运行条件、影响等加以分析,以进一步厘清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一、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内涵

2009年20国首脑会议前,中国等方面提出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而对于何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从学术界到业界尚无统一定论。但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来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至少包含绝对意义和相对意义上的超主权。绝对意义上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超越所有的主权,排除其他主权货币存在。相对意义上的超主权则只是超越部分或全部主权,但不排斥其他主权货币的存在,与其他主权货币共存。

(一)绝对意义上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

绝对意义上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类似于欧盟单一货币——欧元,若将此范围扩大至全球,则形成“地球元”。此时,所有其他主权货币不再存在,各国失去货币政策主权,统一的国际最后贷款人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各国央行只是执行货币政策的分行。此时的货币政策的调节基础是世界各国经济总和。因为不存在可交易的其他货币,无交易对手,国际外汇交易市场消失。因此,货币政策操作上根本不存在汇率协调、币值稳定的目标。全球生产要素完全流动,全球各国生产力水平趋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解决手段是货币政策以外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极其类似于世界各国实现社会“大同”的情形。因此,这种绝对意义上的超主权只能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人类社会从未出现过这种超越所有主权的国际货币体系,目前的全球政治、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距离这种理想社会还太遥远。所以,绝对意义上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只是一个遥远的追求。现阶段,讨论和试行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显然缺乏相配套的软、硬件环境。

(二)相对意义上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

与绝对意义上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相比,相对意义上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虽然超越某几个国家或所有国家的主权,但不排斥其他主权货币的存在,与其保持一定的兑换关系。这种超主权国际货币在历史上曾出现过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国际货币,目前也有全世界通行的美元以及某种意义上为抵抗美元化而产生的货币联盟货币——欧元等。

首先,黄金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是在国际金本位盛行时期。其他主权国家货币与黄金并存,并根据含金量确定相互之间的汇率关系。黄金的超主权只是有限意义上的超主权,并未剥夺各国的货币和货币政策主权。黄金充当的是没有主权的国际储备资产,同时可兑换、可流通并可用于支付、窖藏。黄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际非货币化,根本原因在于其数量供给无法与世界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发展。就币值的稳定以及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机制来看,金本位制无可挑剔,但是其数量机制不是由特定的中央银行发行,而是取决于自然因素,而非人为因素,无法保持持续、稳定供应,作为世界性货币具有天然的不可持续性。

其次,二战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美元始终主导国际货币体系。对于其他美元储备国而言,美元就是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这个角度看,国际货币均具有超主权的意义。作为相对意义上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美元不可能稳定地发挥其效能。原因有二:一是数量供应问题。与黄金相反,美元供应是不受限制地过多而非不足,形成全球范围的美元泛滥。国际社会明显缺乏有效约束主要国际货币发行的机制。IMF作为协调国际货币的主要机构,由美国及欧洲等几个关键货币国家主导,美国在其中关键问题的决定权上面保持16.77%的绝对控制权地位,它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二是由数量供应引发的汇率问题。美元泛滥导致其长期存在贬值趋势,缺乏稳定全球汇率的机制。在许多国家资本项目非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无论是软盯住还是硬盯住美元的国家,都不可能保持汇率工具有效调节经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虽然实际上实行美元本位,但美元在法律意义上不是唯一的国际本位货币,没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国际汇率制度安排。美国也不可能牺牲高额的国际铸币税和通货膨胀税来调节国际汇率。美元实际上的霸权地位,与其名义上的义务不对等,导致国际货币体系更加混乱,作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也难以持续。

再次,特别提款权(Specid Drawing Rights)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濒临崩溃之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计的,其目的是为了弥补黄金数量的不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期望特别提款权能与黄金、美元联动,进而挽救即将崩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未能如愿,因为各国无法灵活地在三者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将国际储备资产集中在美元和黄金上。其原因在于特别提款权自身设计机制的缺陷。

其一,特别提款权的份额与未来可获得的贷款额以及表决权挂钩,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等值期权。美国很清楚这个份额的意义所在,因而约束其他国家增加份额,从而也约束了其他国家对国际金融事务的发言权和表决权。

其二,特别提款权不能用来交易结算,只能充当记账单位和储备资产,用其他国际货币来购买。用其他外汇购买特别提款权需承担汇率风险,增加交易成本。而购买特别提款权又受限制,每一次特别提款权的扩容都取决于美国。因此,其他国家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主动增加特别提款权。

其三,特别提款权长期不流通,失去了其作为一种货币、资产的交易和支付功能,必将被国际社会所忽视、淡忘。

最后,特别提款权的价值构成决定了它不能反映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僵化的工具。

特别提款权的价值最初是与黄金挂钩,为0.888671克黄金,等于当时的1美元。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其价值由一篮子关键国际货币决定。为反映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变化,货币篮子也不断变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5年调整一次篮子货币的组成。目前,每日的特别提款权价值由欧元、日元、英镑和美元4种货币的外汇牌价来确定和公布。2005年11月,构成特别提款权的货币权重基础进行了修正,将参考其他持有特别提款权的成员国的商品和服务出口价值、持有的单个货币的储备量因素,并于2006年1月1日生效。比如,当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量增多时,美元在特别提款权中的权重会相应提高。但是仍然存在问题:原来的价值体系只是改变已有的货币的权重,并未动态改变组成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种类,构成特别提款权的货币依然只有欧元、日元、英镑和美元。这远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变化,完全忽略了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发展。

可见,如果特别提款权要成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必须纳入主要贸易国家的货币而非他们持有的外汇,以反映这些国家贸易的真实供求。但是,哪些国家货币可以纳入,所占比重如何确定等都需要协商。这又受到现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制度的限制,很难公正地反映所有成员国的意愿。

从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历程来看,国际社会从来都不缺世界货币。纸币制度下,各国都期望能发行世界货币,以轻易获取国际铸币税。但长久生存的世界货币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其数量增长速度必须与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步,有相应的支撑机制和约束机制来保持数量的基本吻合;二是该货币的汇率长期能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有过度的升值趋势(如黄金)和过度的贬值趋势(如美元),否则很容易引发其他国家对其信心的动摇,货币的泡沫必将湮灭。

从根本上而言,维护世界货币的关键在于建立数量供应与稳定价格的有效机制。从世界上主要债权国的外汇储备资产币种看,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仍然是美元本位,而非真正的多元化。隐性的美元本位使得美国没有承担起稳定汇率的国际责任,实际上由美国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没有能力约束美元,不可能承担起这个责任。

改变当前国际货币体制的根本缺陷无非两个基本思路:一是美国主动承担起美元应有的责任,在享受铸币税权益的同时,承担起维护国际货币供应、稳定价格的责任;二是改变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霸权地位,或产生新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来提高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国际地位。事实证明,没有约束和自我约束不可能发挥作用,美国也很难主动承担责任,而且在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格局下,美国也没有能力承担这个责任。因此,根本的出路在于通过新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来改变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

完善特别提款权,使其成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充当超主权国际货币体系将是一个极其复杂和艰难的过程,只能是理想化的目标,而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则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二、特别提款权作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可行性

(一)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前提条件

第一,须具备货币基本功能。货币的基本功能包含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必须在全球贸易中计价、流通和结算,以及全球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为各国所接受和使用。

第二,数量供应。货币发行必须有制衡和支撑机制。贵金属货币如黄金,在数量机制上缺乏实际的支撑,依靠自然条件来实现数量增加,实际上缺乏稳定的支撑机制;纸币由一国国家信用来支撑,往往容易造成债务货币化泛滥,缺乏制衡机制。作为一种记账单位,特别提款权要成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必须有信用支撑和实际的发行准备,以反映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贸易水平。

第三,币值必须保持长期稳定。作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其价值应当在长期之内保持稳定。一种货币要使其自身价值保持长期稳定,必须具有良好的信用支撑和受约束的发行机制。只有稳定的经济基础才能保持一种货币的稳定运行。特别提款权发行的经济基础到底是什么,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还是其主要成员国的经济稳定增长?目前,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里包括4种货币: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从这个角度看,特别提款权背后的经济基础面过于狭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通过间接地对关键货币的需求反映出来。作为一种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它的经济基础不再是单一的经济主体,而是抽象的超越主权的经济基础。这种经济基础的确立是抽象的难题,反映到特别提款权的运行基础上不仅需要从概念上明确,而且需要顺畅的机制来反映。

(二)特别提款权的货币功能及其局限

目前,特别提款权本身的功能非常有限,仅仅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和紧急援助工具,而且此功能由于政策限制亦不完善。它作为支付清算工具,仅仅具备一定范围的计价功能和贮藏功能。由于存量有限,发行和流通机制并不顺畅,很难担负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功能。

(三)特别提款权成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所需的条件

第一,完善世界货币基本功能。

特别提款权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发挥货币的贮藏功能。特别提款权要最终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关键还在于解决发行准备、约束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发行等问题。作为配套措施,发行特别提款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成为真正独立于各国,统一协调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国际货币组织。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法约束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也很难树立国际最后贷款人的权威,不进行制度完善难以服众。

第二,对于完善特别提款权的发行基础和机制,学界主要存在两种方案。

一是以外汇储备(包含多种世界货币)作为发行准备,即各国用外汇储备购买特别提款权。则对于一般国家而言,没有出口、没有外汇储备就无法获得特别提款权份额。但对主要发达国家则不一样。它们的外汇储备都不多,因为本国货币是关键货币,没有必要保留。而且作为主要的进口国如美国,长期贸易逆差也不会有太多的外汇储备。如美国要认购特别提款权,就只能通过发行美元。在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中只需资产计入特别提款权,负债计入现金就可以保持平衡。这样的话,对其他国家有发行约束的机制对美国却是失效的。对欧元、英镑、日元等同样也可能是失效的。可见,以外汇储备作为特别提款权发行准备必须解决关键货币国家的货币发行问题,否则,只会加剧其货币的滥发,导致特别提款权再次失去其储备价值。

二是以黄金作为发行准备。这显然是不可行的,因为从根本上依然摆脱不了黄金数量约束。短期之内,若黄金和特别提款权之间的比率非常大,特别提款权的发行数量可能会满足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黄金在全世界的分布非常不均衡,与各国实体经济完全没有关系,这种情况决定了不可能采用黄金作为发行准备。

第三,如何稳定特别提款权的币值?

首先,可以重新确定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的种类和份额。之前的币种和权重确定依据过于单一,没有考虑一国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总量这些重要指标。比如,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国,积累的外汇储备多以外币计价,造成极大的货币错配风险。如果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篮子,中国对外贸易中也可以自主选择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将大大减轻这种风险。除非特别提款权的篮子中包含所有主要进出口贸易大国的货币或者再次回到固定汇率制度,才能保持特别提款权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币值稳定。当特别提款权篮子中包含人民币等出口国货币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美元等货币的波动趋势。

其次,回到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下,构成特别提款权的主要货币都随市场波动,特别提款权的币值不可能保持稳定,除非回到固定汇率制度。这种方案就意味着再次回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或重新修正布雷顿森林体系才能做到保持特别提款权的币值稳定。返回固定汇率制度的成本非常高昂,因为多年的浮动汇率制度,使得主要货币币值基本由市场因素决定,政府干预汇率的能力有限。从根本上说,不解决特别提款权的发行机制,就不可能解决特别提款权币值的稳定问题。

综上所述,特别提款权要成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要致力于克服特里芬难题和国际汇率制度的协调,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数量支撑和约束机制、币值稳定问题,而上述问题很难得以解决,特别提款权成为理想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缺乏现实条件,推行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建设成为更为现实的选择。

三、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及其配套机制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虽然没有能与美元完全抗衡的货币,但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趋势逐步形成。多极化的经济发展格局必然导致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美洲、欧洲和亚洲3大经济体系相互制衡。目前,美元仍将依托美国经济的影响力,保持其主体地位。这一点在短期之内不会改变。不可忽视的是欧元的良好发展势头,亚洲货币金融合作进程引人注目。这些都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基础。

(一)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来自欧元经验的逻辑结果

欧盟执行委员会的专家总结出影响欧盟经济结构变化的16种经济机制,涉及欧元形成后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他经济行为。这些经济机制具有重要的稳定欧元的意义,能消除汇率波动和不稳定。比如,欧元的推行使财政政策将成为各国在中短期内稳定经济和面对特定冲击进行调整时更为重要的手段。事实上,保持币值稳定的日常干预机制主要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第一,欧洲中央银行模式的选择。第二,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机构设置。第三,欧洲中央银行与其他欧盟机构的关系。第四,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第五,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战略。第六,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工具。

无论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货币政策机制如何设计,它服务的对象是欧盟国家,主要是应对来自其他国家的外部冲击。当这一超主权货币联盟的服务对象是全世界所有国家时,对任何国家而言都不是外部冲击了,而是来自盟友的内部冲击。欧盟整套货币政策设计大部分是针对外部冲击的,针对内部冲击的极少。欧元成立的汇率稳定色彩浓重,但其前提是还有欧元之外的其他关键货币存在。

超主权国际货币体系无法运用区域性国际货币的调节机制,因为它的存在暗含着“地球元”,即世界上没有其他货币的存在,最终只有超主权国际货币存在。如果放松这一假定,让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与现存的几个关键货币共存,那么问题更矛盾:如果没有包含主要关键货币的经济体,这个超主权国际货币体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主权。

这样,似乎对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探讨已经没有实质意义。黄金作为世界货币与所有国家货币共存过,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也可以这样设计,与所有国家货币共存并保持一定的汇率。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关键是从哪些方面超越主权?各国会因此而丧失货币政策吗?如果丧失货币政策必然导致主权货币的消失。也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况,在最佳货币区理论的指导下,可能会找到最佳的选择。即减少世界上货币的种类,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地区货币上,而不是仅仅一个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即这个世界上的主要地区货币进行合作,减少地区货币汇率波动的风险,保持贸易稳定。然后,几种主要的区域合作的超主权货币共同存在,形成区域性超主权国际货币存在的、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二)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亚洲货币一体化

按照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发展情况,以美元、欧元和亚洲关键货币的三足鼎立成为比较现实的选择,这也许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方向。美元和欧元目前已经充当主要的世界货币,主导着全世界主要的资产计价单位,长期来看依然会保持这种地位。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国际货币体系混乱的集中反映。由于没有汇率政策的合理协调机制,国际投机引发美元/日元汇率的剧烈波动,加上东亚的过度对外负债,诱发了区域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蹩脚表现令东亚各国明白,必须自救而不是依靠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金融机构。亚洲货币基金就是亚洲国家应对金融危机进行自救的构想,类似于国际货币基金,但遭到了美国、欧盟和IMF的强烈反对。而后在经济贸易合作的基础上,东亚货币合作开始了艰难的历程。1998年10月,东盟各国财长签订《理解条约》,建立东盟监督机制。1999年11月,东盟“10+3”峰会通过《东亚合作的共同声明》,同意进一步加强金融、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对话协调和合作。随后东亚各国又有了一些资金周转以共同应对危机。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2000年5月6日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达成《清迈协议》,旨在促进东亚货币合作和亚洲货币基金的形成,防止汇率剧烈波动和金融危机的产生。包含一系列亚洲国家间数据和信息互换、货币互换、亚洲债券、贷款基金的借款安排等合作内容。迄今为止,《清迈协议》就促进东亚货币经济合作达成了一系列成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并稳步运行,日本、韩国与东南亚国家加强贸易、货币合作,亚洲国家双边货币互换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但总体看来,亚洲国家货币合作和对话、包括出台的政策都比较松散,缺乏当年欧洲货币合作的坚定决心和客观基础。

东亚货币合作的关键是必须具备一个或多个国际化的主权货币和强大的经济体,促成几个关键经济体的合作对话非常重要。而关键中的关键是中国和日本的对话和合作。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日本并没有显示出合作的决心和行动。2002年日本财长无端指责人民币汇率更是打破了友好的合作氛围。未来东亚货币合作进程还取决于以上问题的解决。故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现实选择。因此,尽快推进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继续发展与多国的货币互换,逐步完善其国际储备功能;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让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发挥关键货币功能。

(三)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所需的汇率协调机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保持与美元、黄金双挂钩的固定汇率。汇率手段不能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牙买加体系下,各国汇率逐步浮动,汇率也是各国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浮动汇率固然有其自身的优点,但是并不意味着其可以自动运行和调节全球经济。

第一,浮动汇率制度在正常条件下能自我调节,在危机时刻却不一定。一个能够普遍地适当发挥自我调节作用的浮动汇率体制通常只出现在高经济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的世界经济环境中,而这个良好局面是否在未来也得以持续难以确定。从多个角度看,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长期风险依然存在。

第二,浮动汇率制发挥其教科书式的理想调节作用,还有赖于一个运行健康富有活力的国内货币金融体系。一个脆弱的国内货币金融体系经不起汇率市场波动的冲击。换句话说,只有各国国内金融体系完善才能使浮动汇率制在国际范围内保持协调。

全球的汇率协调意味着各国在动用汇率手段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时,能够考虑到汇率调节的溢出效应,能够兼顾他国利益,减少或消除以邻为壑的竞相贬值行为。按照博弈论的观点,这种自觉性或者美德性的主动的汇率协调机制是不可持久的。此次危机表明,不受约束的国际汇率制度是不可行的,宽幅波动会引发市场危机。因此,必须有独立的国际金融机构来强制性地协调和约束汇率的宽幅波动。IMF在协调汇率机制方面缺乏独立性,必须彻底改变美国独大的表决机制,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增加表决权,才能保证IMF的独立公正性。而对于约束汇率的波动问题,威廉姆森的汇率目标区制度是可行的建议。比如,主要经济体签订协议,约束主要货币的汇率在某一时期内的最大波动幅度,从而减少汇率波动的损失。

(四)美元等货币发行的国际制衡机制

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要保持稳定、减少危机的发生,必须对主要货币发行进行国际监管和协调。否则各国调节本国经济的内部政策会导致国际性的通货膨胀,从而导致储备持有国资产的实质性贬值。比如,此次危机中,美国采取大量的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发行美元刺激本国经济,这必然会引发美元长期的贬值趋势,直接或间接危及其他储备国家的长期利益。

目前,很难从法律机制上突破现有的国际监管框架,找到约束美元发行的好机制。我们可以从3个层次来看一国货币发行的自由性。一是本国国内。一国政府在自己国内发行本国货币虽然受纳税人监督,但实际上没有人能够干涉。在各国央行的独立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央行有权利决定货币的发行。即使滥发造成通货膨胀,央行也没有责任,因为治理通胀是央行的本职工作。换句话说,即使财政赤字导致货币滥发和通货膨胀,央行也是来收拾烂摊子的。二是国际上,一国没有权利干涉别国的货币发行。作为主权的组成部分,一国自主决定本国货币的发行和流通,不受他国约束。当然也存在加入货币联盟,受货币联盟制约的情形,比如欧元形成过程中曾经实行的“洞中之蛇”的汇率约束机制,实质上也起到了约束货币发行数量的作用。三是国际金融机构对一国货币发行的约束。在国际上,IMF也没有实际的权利和能力来制约美元的发行。自从黄金非货币化后,原来约束各国货币汇率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也就意味着浮动汇率合法化。表明IMF不再有权利约束各国汇率,从而不再有权利约束各国货币的发行。从法律意义上讲,IMF没有义务和权利干预各国货币的发行。这种背景下,美国保持独立地、服务于美国经济的货币政策,美元长期发行不受约束并造成目前的困境。

发展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也许能逐步制约美元滥发,但也有弊病。当主要出口国货币逐步实现国际化,具备结算功能时,会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使用和储备,对美元发行形成一种软约束而非硬约束。如果别的国家可以选择多种货币进行结算、作为储备,不必要购买美国国债,也不再担心手中的储备受美元制约时,美元的发行自然会受到约束。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目前,美国依然是最发达的经济体,进口强劲,主要出口国必须依赖美国,是一种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美国和美元具有绝对的话语权。除非亚洲的主要出口国有强大的内需,能真正不依赖对美国的出口来拉动经济,从而减少持有美元储备。这种行为的本质是转变经济结构,相当长时期内都很难实现。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及相关机制_国际货币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