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梳理论文_张萌哲

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梳理论文_张萌哲

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从“风景园林”介入新型城镇化生态过程、基于绿色基础设施导向的城市生态弹性开放空间规划、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的风景园林应急避险功能空间设计、基于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的空间网络调控建构、基于生态绩效的节约型城市绿色空间适宜性生长优化、基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型城镇体系空间模式布局、基于协同理论的高密度城镇化区域生态景观整体演变等层面,聚焦于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规划的国家政策,并梳理了生态城镇规划的相关重要理论要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生态城市理论

1、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1.1“风景园林”介入新型城镇化生态过程:耦合生成理论

在全球日益激化的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危机下,面对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如此大规模城镇化进程,中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深度与广度亦是前所未有的。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在未来20年内将有4亿多人由农村进入新城镇生活与工作,中国超过100万人口的城镇将突破220个。值得注意的是,在城镇化的复杂动态演进过程中,风景园林同城乡规划、建筑学一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亦需三者更为默契的配合———这种配合还会延伸到城市与景观的生态、文化、技术、资源等多维层面,如生态维度层面的生态修复、生态设计、生态系统的保护、更新、发展;文化维度层面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景观、基于文化的规划设计;技术维度层面的低碳技术、绿色建筑、园林工程、植物应用、规划设计方法。聚焦于“与自然共生的新型城镇景观”这一生态维度的议题而言,城市、景观、自然密不可分,相互交叉与共融,城镇和自然2个景观系统的密切结合将创造出一个新的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城镇空间和景观形态,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师必须认真思考城市、景观、自然完美结合的路径选择与规划方法,即如何使即将进行的新型城镇化与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城镇化进程。

“风景园林”必须深度介入“生态城市———自我调整的完整体系”这一论断在荆其敏、张丽安的《生态的城市与建筑》中即指出:“城市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生态体系一种取决于外部环境的新陈代谢的城市体系,一种综合交叉的城市生态体系已经形成,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面对着这一现实。城市生态体系和自然生态体系有不同的性质,城市体系的新陈代谢作用造成城市环境内部对土地的吞食和对其他天然资源的极端破坏性。完整的城市生态体系包括多种相互搭接交叉的体系,它们彼此之间既有交叉又有联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自然生态体系和它所包含的生态调整的程序。非常明显,人类的城市已被注入了太多的人工环境,人工环境体系不能转化到自然体系之中,致使‘环境结构破坏’,并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基础。当今要把城市中的自然生态体系和其他的城市生态体系联系起来规划则是避免环境继续恶化的唯一途径。强化绿化的作法是发展生态规划体系的可行途径,具有现实意义。

1.2基于绿色基础设施导向的城市生态弹性开放空间规划:城市绿道理论

“生态城市”运动展现了探索创新模式和城市化概念的新型城镇化的潜力:“21世纪大部分城市化进程的扩张将会发生在非正式发展地区”,“城市化的动态可以理解为基于人口增长和建成城市环境的密度水平的类型学。蔓生的城市会在人造环境密度高,人口增长迅速的情况下出现。随着城市的持续发展,它们会从城市中心开始,通常沿着交通干线向外扩张。在蔓生的城市,由于城市空间的激烈经济竞争,城市开放空间变得格外稀缺。规划的有效性也往往由于紧急的新发展以及现有的难以更改的密度而受到限制。然而,实践和实验创新的城市发展以及绿色基础设施的动力和机会是巨大显著的。人们对于城市扩张的普遍反应是遏制,或者精明增长———让城市在一个可以提供生态系统功能的、相互链接的网络开放空间结构下从容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的风景园林应急避险功能空间设计:雨洪景观理论

“雨洪景观”作为快速城镇化典型衍生灾害防治的规划设计类型之一,其“海绵城市”的形态及其演化对雨水自然循环的优化调控关键问题即在于:“一个地区没有被吸收储存起来,而是被排放出去的水称作径流水。径流会影响水体的质量,这是因为径流中含有沉积物,其含有机物、危险化学品和金属等有害物质。当大量的水高速流出时,径流是破坏性的,它可以形成沟渠,导致河岸塌陷,甚至损坏道路和桥梁。”

管理径流水的最好方法是将径流水用作清洁景观水体,以改善水质的建设措施和维护方式。这些方法可以用于暴雨雨水管理、侵蚀控制、径流水质改善和保护自然水系。径流水管理可分为减少冲击、减少水源、控制侵蚀、水量管理、水质处理和杂质截留等几类。而且,面向城市流域生态改善、水旱减灾的多尺度空间规划对策与关键指标,如“河湖水域,不但可以解决城市的水运交通及用水、排水问题,并可利用水面组成秀丽的城市景色。位于河湖海滨、水网地区的城市,应充分考虑水域条件,进行城市景观规划。”水体的景观规划管理的具体对象包括:城市河流景观生态廊道格局优化、城市滨水消涨带空间景观适应性优化、反消极性的城市河流硬质护岸工程景观建设、基于小流域生态系统保护的新型城镇化生态调控优化等。

“海绵城市”即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的风景园林应急避险功能空间设计之一的“暴雨管理景观规划”、基于可持续雨洪管理的城市绿地系统与雨水管网系统的协同优化,其雨水多目标管理策略旨在建立城市湿地雨水管理、水质缓解和野生动物栖息地,雨水花园即是较常见的一种绿色基础设施,它可以提供与水有关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雨水滞留、渗透以及水质改善。

1.4基于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的空间网络调控构建:遗产廊道理论

对城市体系或区域尺度而言,景观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基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实践而言,大尺度风景园林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以具有自我更新、修复能力的“自然地”、“遗产地”为设计的基本目标,包括乡土景观资源保护、风景名胜区缓冲区管理、自然遗产地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安全空间分异规划、自然与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等等。

1.5基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型城镇体系空间模式布局:城市农业理论

基于协调理论的城乡边缘区开放空间系统规划的新型城镇体系空间模式布局中,景观的开发与农业地区布局密切相关,因为“生态城市是多功能的城市”。因此,不仅要关注城市本身的新陈代谢,而且要重视城乡周围地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对自然生态体系所造成的影响。平衡与均衡地创造城市地域性经济网络体系,包括食物、产品,开发新的综合的城乡环境网络体系,在这个区域内只通行少量的交通。城市也应开发和耕种土地,促进自然生态的恢复与再生,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旨在于着力于城市外围生态服务用地空间结构低碳化规划、土地配置机制与优化,以形成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型城镇体系空间模式。

2、结语

“新的使用者和设计基地提供了景观新公式的可能性,将绿色风景视为包含自然和城市环境的平台式基础设施来重新铸造景观新公式的意象。对都市化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批判的重新估计可以巩固景观的任务,正如学科后继者对待规划专业的官僚主义和缺乏创见的错误那样。从这个角度来说,景观可以恢复成为多变、透明和当代城市化的主要秩序机制。”设计专业领域可以通过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整合生态系统服务,纳入基础设施、环境和绿色系统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如调控城市绿道网集约化的布局、优化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配置筛选设计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植物与群落、耦合生态单元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规划等等。

参考文献:

[1]荆其敏,张丽安.生态的城市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5-16.

[2]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2.

[3]王敏,宋岩.服务于城市公园的生物多样性设计[J].风景园林,2014(1):47-52.

论文作者:张萌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6

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梳理论文_张萌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