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农村小学生写作水平差的原因:有学生方面的原因;教师方面的原因;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对策: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说真话"; 观认真察生活,勤说,勤写日记;注重阅读、学会积累。
【关键词】 兴趣、观察、阅读、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01-0102-02
农村的风景优美,农民田园生活安逸,生活在农村的小学生写出的文章应该是洋溢着迷人的田园风光。但目前多数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写出的作文却大多难尽人意。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分析后我觉得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在学生方面。
小学生对作文普遍缺乏兴趣,畏难情绪特别严重,写出来的文章思路狭窄、内容单薄,语言枯燥。分析其原因,其实和农村小学生的生活习惯有关系。农村学生从小习惯了放任式的生活,一有空便往外跑,入学后做完作业就算完成学习任务,很少有自己钻研的,身边也鲜有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进行熏陶,教师教什么便学什么,家长要怎样做就怎样做或打折扣地做,很少学生会上网搜索不懂的知识,他们上网多是玩游戏、上网聊天或看影视,更不习惯于阅读书刊,这样见得少、听得少、读得更少;生活内容单一、经历感受单调。知识容量的匮乏决定了学生作文题材单一陈旧、千篇一律。写作时无话可写,但迫于教师的压力又不得不写,只好瞎编一篇敷衍了事。虽然写了,但语句不通,错别字连篇,假话、空话、套话一大堆,童真童趣就更谈不上了
二、教师方面。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的知识面相对狭窄,信息来源的速度慢、途径少,有专家调查过大多数的农村教师没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积累,没有创新,没有尝试怎会有专业的提升,又怎会生成高效课堂?另外,农村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作文的改革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把握不好,从而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比较单一,训练量严重不足。很多学校的学生作文次数每学期八次都达不到。而教师在批改中较少有中肯的眉批和总批,且舍不得给高分,如此批改,又怎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的写作技能也就难以提高了。
三、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
相对于城里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接触的新鲜事较少;家中、校中可供阅读的书籍十分有限,这使他们的知识容量也相对少了。农村小学校园设施的不完备,教学观念落后,再加上很多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家长为了生活多外出务工,很少有在家指导学生学习的,且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一般不及城市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全交给教师……以上种种都对学生的知识的吸取、能力的培养有重大的制约。
针对以上几方面的原因,那我们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应切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力求做到:让作文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家园,成为记载自己人生的史记。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作文教学。
一、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在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著的追求。所以,让学生能够对作文产生兴趣,是小学生学好作文的第一步。首先把作文命题放开放宽,让学生围绕所熟悉的生活去写作,多写农村独特的内容,如:参加过的劳动,家乡的变化,周围的植物、动物等,使学生感到心里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想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说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后还要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我想办法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引导学生在班内相互交流自己的习作,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在交流中相互分享成功快乐的过程;我还在教室外面的走廊里开辟了优秀作品展示栏,每周由各组共选出十多篇作文、日记或随笔进行展示,让好的习作走出班级,让其他班的同学都能看到,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 让学生"说真话":
就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空话,假话,套话",在内容上,情感上贯穿一个"真"字。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写文章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思想感情;写自己的见解感受;写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真实看法。教师在教学时,要多一些开放,少一些束缚,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作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鼓励他们说真话,说心理话。如:一次考试结束了,当我把试卷发下去之后,考高分同学的那种兴奋及考低分同学的那种悲观,就写在学生的脸上,我适时的抓住这个时机,要求学生把卷子收起来,写下此时的感受来。这时,学生在作文里尽情倾诉着当时内心的喜与悲,极大限度地发挥着他们的才智。这样的作文最能体现出"真实的美"。
三、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勤说,勤写日记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作文是用笔来记录的口头语言表达,因此,要学好作文,既要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了把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结合起来训练,我常常在语文课堂中加入"课前三分钟演讲"环节,,每节课安排一名同学演讲。准备演讲的同学提前一天写好演讲稿,内容不做过多的限制,可以是自我介绍、生活中的一件事、印象深的一个人、一条新闻、介绍一本书等。第二天语文课上进行演讲。演讲后,教师进行简单的点评,发现学生演讲中的闪光点,如新颖的题目、引人入胜的开头、发人深思的结尾等,及时表扬,给演讲者以鼓励、给未演讲者以启发。这样坚持了一年之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农村生活的素材有很多,如:喂鸡、喂鸭、放牛、放羊、晒谷子、挖红薯、捡稻穗……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把每天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写下来成为日记。我总结写日记的好处是:①能提高写作水平;②能留下那份美好的回忆。如:"今天我学会炒菜了……""我能帮爸爸妈妈晒谷子了……"以后在回头再看就觉得非常的有趣。我培养学生喜欢写日记的方法是:开始不限制日记的内容,表达方式自由,可以抄几则格言;记一段妙语;写一件趣事,可以洋洋千行,也可寥寥几语。在学生的日记中,有内容完整、句子生动形象的,有像流水帐的,有的马虎应付……但不管怎样,尽量鼓励学生坚持写,勤写就是一个进步。这样能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通过多年的尝试,我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断增强,由此可见,写日记在作文教学中不容忽视。
四、注重阅读、学会积累
由于农村文化生活缺乏,学生们手上的课外书籍少,没有充分的课外阅读,缺少词汇的积累,写的作文语言枯燥单调。为了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课外书,在阅读中遇到的优美的词和句子抄在笔记本上,并想办法弄清其意义和弄懂用法,逐步掌握,学以至用。字﹑词﹑句是写作的"建筑材料",而好词好句更是美化大厦的"瓷片"。学生们的词句库形成了,写起作文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以上是我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但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非一日成就的。只有循序渐进,长期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才可提高。
论文作者:陶顺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农村论文; 兴趣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生论文; 内容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