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忽视理性的真理--质疑电视剧“天上人间”的人物和情节_苍天在上论文

我们不能忽视理性的真理--质疑电视剧“天上人间”的人物和情节_苍天在上论文

不可忽视事理真实——电视剧《苍天在上》人物、情节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事理论文,在上论文,苍天论文,不可忽视论文,情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月8日中央电视台开播反贪倡廉的电视剧《苍天在上》,我这很少看现代题材电视剧的人也为其内容和题目所吸引,每晚放下所做的事,同家人一起在电视机前坐上50分钟,直到26日播完最后一集。但我必须承认,除有关梨树沟小学的某些场面,并没受多少感动;原因很简单:它不够真实,多违情理,不少人物行为、情节构成缺乏严肃的拟实之作必须具备的起码事理真实性。

此剧是从章台市长董秀娟和市公安局长于也丰接连自杀开始的。市委书记林成森明知二人是畏罪自杀,却指使公安局负责人宋品三等制造他杀的假现场,同时将清查董秀娟等人贪污问题甚有成效、对制造假现场之事穷追不舍的反贪局长郑彦章解除职务,还准备为董、于二人开追悼大会,以制造他们无罪的假象,安定人心。这种煞费苦心安排的开局应该说是颇吸引人的,但同时也就定了林书记必与此案有关这一无可改易的反面人物基调。实际上林是正面人物,是清正、稳重、不乏责任心的领导干部,只是有些怕事而已。后来剧情的发展表明,林是感到董、于之案关系到田副省长,但尚未掌握有力证据,怕搬不倒田,反受其害,制造他杀假现场就是为了稳住田。但这理由是不能成立的。未经上级司法、监察机关特许,市委书记伙同公安部门擅自为自杀的贪污犯制造被害假现场是极严重的违法事件,为党纪国法所不容,只有那种为逃脱重大罪责铤而走险的人才敢采取,事事谨慎的林书记怎么会干这种事呢?此种人物、情节之不可信显而易见,无需多论。至于撤反贪局长郑彦章的职,也不是人物、情节发展之必然,而是一种人为的造作。郑彦章不畏权势,疾贪如仇,经验丰富,成绩斐然,是反腐清贪的得力干部,也是既清正又反腐的林书记的得力臂膀。林将他解职的理由是嫌他急躁,不听话,把董秀娟等贪污之事上报立案,致使两人自杀(此乃表面现象,自杀另有缘由),怕因此惊动田副省长。这理由也不能成立。查出一市之长贪污14万元的大案,上报省监委是理所当然的,即使怀疑或认定此案关涉到某个省领导人也理应如此。这不仅合乎组织原则,也有利于清查的进展,与“急躁”、“坏事”全不相干。

在二十多个人物中,主人公黄江北的形象是塑造得比较好的,他那种关心群众疾苦,急于为他们排忧解难,怀着满腔热情一心在领导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作一番事业的可贵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不仅是社会呼唤的人物,也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这也是这部电视剧的重要价值所在。可惜的是,一些与人物的身份、性格格格不入,有违生活事理的情节损害了这个艺术形象。比如他与田卫东的交往,是与田氏兄弟为劫获反贪局查证材料操纵暴徒先后对郑彦章、苏群进行毒打、绑架乃至刑讯等犯罪活动交叉展开的,田也直言不讳地告诉黄:他来章台是要证明他父亲“无罪”,为此他“需要时间”,需要弄到“这些材料”。这等于向黄公开了他在上述犯罪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事实也正是这样,在他将其兄田卫明看管起来(此事极其滑稽)之后,暴徒们一系列横行不法活动主要是由他指挥的。面对如此明目张胆、穷凶极恶地进行犯罪活动的田氏兄弟一伙,作为一个市长,如果不是田副省长的同伙、亲信,就必须立即动用维护治安的武装力量拘捕他们,以保卫同志的生命安全和反贪机密材料不被劫夺,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除此没有别的选择;而代理市长黄江北却与田卫东一次次会商,以求缓解、制约其犯罪活动,并说什么自己也“需要时间”,结果受田指使的暴徒闯进市长助理夏志远家强抢材料,黄在田的干预下指令夏志远把几经周折得到的材料交给暴徒。这真是太离奇了。虽说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也不会有这样的“好”市长。如果真有,其罪至少是渎职,甚或近于怂恿歹徒。但剧中是作为正面事迹表现的,岂非南其辕而北其辙?又比如让这位代理市长特别看重去掉“代”字,当上常委,为此急于在市人代会前作出成绩,以致要万方公司使用劣质刹车管;后因刹车失灵,造成车毁人亡的灾难性后果,他也因此被停职审查。如果想创造一个既有一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又有很强的名位观念、名利思想的市长(大有人在),这样处理当然可以。但黄江北显然不是这种人。剧中通过人物之口把他如此看重名位说成是出于公心,是工作的迫切需要。如此强为解释,毫无力量。上述内容不仅有损主人公的思想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形象的统一性和情节的事理真实性。

田卫东大概是花费了编导不少心血的“复杂”人物,但观众看了不禁要问:“他像个什么人呢?”“世人有这种人吗?”他似乎真诚地爱田曼芳,主要是为这位曼姐才到章台来的,可初次见面就把她横拖倒曳打个半死,用凶狠的目光仇视她,用污浊的语言伤害她,使她差一点服毒自杀,这一切只为怀疑她对黄江北说了他家的什么坏话;而照他的自白,他又痛恨那个歧视他这个私生子的家庭,在这个世界上他只爱一个人,就是给过他同情与温暖的曼姐。从这些彼此关联的言行中谁能看出一点正常人的生活逻辑呢?只有混乱和自相矛盾。他要搞到查证材料是为了证明他父亲无罪,而不是为了消灭罪证,掩其罪行。他以为他很尊重的父亲是清白的。但其父当时未受控告,更未被审查,还在当着副省长,他何以“此地无银”地证明其无罪呢?既然相信父亲清白,又为何指使暴徒绑架人、抢材料呢?通过疯狂的犯罪行为去证明权倾一省的“清白”父亲的无罪,岂不是有神经病吗?他为救哥哥一条“狗命”,用价值46万港币的家具贿赂黄江北,并千方百计使他收下,而同时又希望黄能拒收这项贿赂,保持清正廉洁。他最后不指名地检举父亲,以保护令他钦佩的黄江北,更显出一种堂堂正气,不同凡响,几近大义灭亲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有关情节、画面充满矛盾,互相抵牾,全无逻辑,违背事理,使人物“复杂”得只有矛盾,不能统一,成为无法理解也无法存在的人,当然也就无真实可言。一个时期以来,小说、电影、电视剧等注意创造复杂的人物形象。这是好事,是对以往创作中性格过于单纯化的反弹,由此产生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形象。但同时也出现一种为复杂而复杂的创作倾向,还流行一种以好与坏两种品格拼凑、组合的理论、方法。用这种方法创造人物,容易忽视对现实人的深入观察与研究,忽视人物性格素质的主导方面以及其它方面与主导方面的有机联系,从而造出一些半黑半白、忽好忽坏、缺乏性格统一性的人物。田卫东可以说是此种人物的一个标本。包括万方公司总经理葛会元的自杀结局是个悲剧,也是全剧的高潮,但缺乏悲剧、高潮的艺术力量,因为它不是必然的、合理的,而是人为的、造作的。

有违事理真实的人物、情节还不止这些。林书记将反贪局局长撤职,竟没有派人接他的工作和材料,由着他和苏群抱着材料到处跑;市长助理夏志远居然夜入黄江北的办公室窃取材料;他发现一副女手套,提出质问,本来心地坦然的黄却把那副手套藏起,硬说没有;黄的女儿小冰看见母亲与编辑满风争夺书稿,就误以为两人关系暧昧,从家里出走,又到一个酒店去监视他们,痛斥满风;葛总女儿、中学教师葛平上北京告状,不坐客车趴货车,与流氓团伙遭遇,险些被污;团伙头子尚达仁发现葛平是教师,由抢劫、侮辱她的歹徒一变而成其保护神,并罄其所有助其进京,而当葛表示不能收这钱时,他又凶恶地大叫:“我花了你!”……诸如此类,都让人感到生硬、造作,为作戏而作戏,虽较热闹,却不耐推敲。这里就不细谈了。

叙事性文艺作品分两大类型:拟实的与表意的。拟实艺术的真实性问题是老生常谈。这是因为它既是虚构的又是严肃摹拟实在人生的艺术形态,只有虚构得像,模拟逼真,即有合乎生活事理的真实性、可信性,才可能(只是可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产生大的、深刻而持久的艺术魅力;而以虚构求真实并非易事,只有重视生活、熟悉生活又能在创作中大力研究生活,时时处处尊重生活逻辑,不背人情事理,才可能达到,否则,失真是随时可能的。所以高尔基说:“为了虚构得好,必须知道得多,阅历得多,感受得多。”契诃夫也说:“作家应当样样都知道,样样都研究,免得出错,免得虚伪。”在我看来,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近些年的小说、电影、电视剧(戏剧看得太少,不敢妄言)的创作中存在的不是很少,而是较多,较严重,甚至可以说是许多作品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因而成为严肃的拟实之作提高水平的一大障碍和关键所在;而评论文章对此谈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似乎未予应有的注意,对明显背理失真之作大加赞扬甚至赞其真实性的人也时时可见,这无益于创作水平的提高和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

《苍天在上》之所以能“热”起来,一是勇于选取人们热切关注的重大题材;二是着力创造一个社会大众热切呼唤的正面主人公,虽有艺术缺陷,但立起来了。这两点应予充分肯定。此外,情节的曲折、惊险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看得出,编导在情节设计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但在追求情节技巧的同时,对其事理真实性有所忽视,以致造成多处失真,实属得不偿失。这不能不说是艺术追求中一个发人深思的教训。

标签:;  ;  

我们不能忽视理性的真理--质疑电视剧“天上人间”的人物和情节_苍天在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