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文科综合期刊特色的思考_文科论文

对高校文科综合期刊特色的思考_文科论文

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特色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报论文,综合类论文,特色论文,高校论文,文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的特色问题是人们议论得较多的一个问题。文科综合类学报到底有没有特色,怎样建设特色高校学报,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是比较模糊的。有的人认为文科综合类学报“全、散、弱、小”,其刊载的内容是各学科论文的大拼盘,缺乏重点,没有特色,中心耗散。一些学报同仁在指出这些问题之后,又开出了一剂医治的药方,综合类学报要走专业化、特色化办刊之路,即把现在的综合类文科高校学报改为专业性学术期刊。不可否认,这些批评和建议其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使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更上一层楼。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对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特色的批评和判断是值得商榷的。错误的判断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从而对学报的改革产生一些误导。因此对高校文科综合性学报特色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有没有特色

现在学术界似乎有一种核心期刊情结,核心期刊几乎成为人们评判学术价值高低的一把标尺。在不少人看来,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办得好不好,就看是否进入核心期刊。进入不了核心期刊就说明学报没有特色,办得不成功。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由于栏目小而全,稿件内向型,内容综合,难以进入核心期刊行列,这就成了一些人批评学报缺乏特色的把柄。这种批评是值得怀疑的。先撇开评审核心期刊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不谈,仅只看看进入核心期刊的标准是什么,是刊物的特色性、专业性,还是刊物的学术性。相信评审核心期刊的专家也会不约而同地倾向于刊物的学术性。如果说核心刊物以学术性作为取舍标准,那么专业性学术期刊和高校综合类学报都以学术性见长。核心期刊之所以偏向于专业性期刊或专业学报,而少取综合性学报,仅只说明专业性学术期刊或学报的学术味更浓厚一些,它在学人心目中地位更高一些。这是历史形成的,并不说明综合类学报就缺乏学术性。相反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一直以学术性相标榜,视学术性为学报的生命。如果说以特色性作为取舍标准,谁能说专业性学术期刊或学报就有特色,而综合类学报就没有特色?专业化是特色,小而全的综合性同样是特色。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非是即是”,没有特色也是一种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样样俱全。

人们批评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缺乏特色仅从专业化期刊的角度来讲的,而不是站在学术期刊全局的角度来审视学报的特色,即是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所有学报。如果用专业化标准来审视综合类高校学报,那么综合类高校学报能够得上专业化标准恐怕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学报都缺乏专业化特色。因为每家综合类学报的内容都是文史哲等样样俱全,与专业化特色相去甚远。学术期刊应该允许百家齐放,既要有专业化学术期刊,又应该有综合类的学术刊物,多种形式的学术刊物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正符合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二、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能不能走专业化办刊之路

不少学报界同仁鉴于高校综合类学报个性特色不明显,提出综合类学报要走专业化办刊之路,即围绕某一学科组织稿件,或是把目前的综合类学报的办刊模式改成一期刊发一个专业的文章,从而按学科专业编辑出版专号。笔者认为这种设想脱离了学校的实际,是一厢情愿的设想,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如前所述,高校综合类学报的特色就是内容小而全,样样俱全。要综合类学报抛弃自身综合性特色而去改成专业性学报,会把学报引向一条歧途,结果会抛弃原有综合性特色,而专业化特色难以形成,综合性学报会变成不伦不类的刊物。

高校文科学报的综合性特色是由综合性高校的学科建设特点所决定的。学报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发现和培养学术新人的重要园地。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这其实就规定了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和功能。学报刊发校内科研和教学成果是在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综合性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专业划分细致。学报作为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机构,设置相关栏目,全面反映本校的学术成果是天经地义的,无可厚非。如果脱离实际,片面追求外稿的比例,置学校学科建设实际于不顾,那么就会背离学报的宗旨和目的,受到校内师生的质疑。高校学报在学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 具有远见的学校领导把学报作为校内一项重要的工作,充分发挥它在学科建设、培养人才等方面的作用,给予特别支持。解放初期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先生就讲:“办大学主要抓两条,一是教学,二是学报。”[2] 如今一些大学领导视学报为重要部门大力支持学报的工作,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综合类高校学报工作者要认识到打造学报名刊,关心学科建设、支持学科建设是一条实实在在的途径。只有学校的学科建设取得了成绩,学报的学术水平才能上台阶。因此学报工作者尤其是学报主编,应当研究学报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因势利导利用学科资源广泛的优势,保持并发挥学报的综合性、全面性特点。

高校文科综合性学报稿件来源的内向性也是合情合理的,无可指责。首先,学报刊发校内稿件是学报繁荣学术事业的职责。一般来说综合性高校从事科研的教职工队伍都比较庞大,加上在校的研究生,科研实力相当雄厚。就文科而言,如果平均每人每年撰写两篇科研成果,一所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高校一年下来就达上千篇。其中还有不少是国家有关部门资助的科研项目。学报作为学校的学术窗口,理应为这些成果提供发表的园地和渠道,以实现知识产品的社会化和公共化,这是学报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为繁荣学术事业做出的贡献。如果学人的呕心沥血之作受到埋没,长期束之高阁,这是对学术事业的一种损失,也是肩负出版、传播责任的学报的一种失职。再者,学报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有发现和培养学术新人的责任,为学术新人当好进步的阶梯,为他们创造成才环境是学报应尽的职责。学术新人由于名气不高,学术观点不太成熟,在校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学报的大力扶持与培养,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尽早登上学术殿堂。另外学报还有为校内教职工提供服务的职责。现在学校评职称,研究生毕业都要求有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达不到标准,教职工晋升职称、兑现经济待遇都有困难,研究生还拿不到学位证书。许多教学研究人员及研究生都抱怨写文章难,发表文章更难。因为名气职称学历不高,寄到校外学术期刊,往往要收取不菲的版面费、加急费等,这不能不让一些人望而却步。在这种情况下,学报在不违背学术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地向这些人员倾斜,也是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的一种举措,会受到校内教学科研人员的欢迎和肯定。人们之所以贬低内稿而崇尚外稿,视内稿为次品、外稿为精品,是远方的和尚会念经的心理使然,是没有根据的。当然我们提倡高校综合性学报刊登内稿,并不是说要关门办刊,排斥开放性办刊,把校外稿件拒之于门外。相反,我们还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渠道吸引校外专家学者的高质量稿件,以达到交流学术信息、促进学术创新、激发学术争鸣、提高学报学术水平的目的。

三、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能不能市场化

也有人批评高校综合类学报市场意识淡薄,认为缺乏品牌意识,缺乏商品意识,并把它归为学报缺乏特色的表现之一,进而认为学报应推向市场,走市场化之路。对此学术界不少人士也不敢苟同,并予以反驳。尹玉吉先生认为学术性期刊不宜走“以刊养刊”的路子,并断言学术期刊的市场是它的死胡同。[3] 笔者完全赞同这一观点,认为文科学术期刊的非商品特征是保持学术公正纯洁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高校学术期刊完全推向商品化市场化之路,实行以刊养刊,学术就有可能沦为金钱的婢女。事实上在中国除了少数通俗性期刊有市场外,绝大多数学术期刊难以在市场中自谋生路,他们主要靠政府和社会资助才得以惨淡经营、维持现状。这不是期刊工作者愿不愿走市场化的问题,而是社会给学术期刊有没有提供市场化环境,以及学术期刊能不能市场化的问题。我们知道学术是曲高和寡的事业,象牙塔里的纯学术研究不像通俗文化很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欣赏,它是少数甘于坐冷板凳的学人与青灯黄卷为伴,不断追求的一项崇高的事业。学术期刊订数少是正常的现象,不必大惊小怪。这就像电影业一样,艺术性强的电影往往票房低,而艺术性一般的电影反而票房高。如果学术类综合学报推向市场后,在订数不足以维持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要想继续经营下去只有向作者收取版面费等,如果版面费一旦驰禁,任何人都不能保证学术性期刊还有很强的学术性。学术类期刊就会变成了经营实体,以利益为指挥棒,以盈利多少为评价标准。因此凡是受人们欢迎的通俗作品就可以大行其道,而少人问津的学术文章则无疑被边缘化了。这样一来,学术期刊也会通俗化,以社会的喜恶为尚,使本来就不景气的人文学术就有可能从此绝迹。

主张高校学报市场化的同仁认为,高校学报是由学术内容即学术文章和其物质形式即学术内容的载体两部分组成。而学报的内容都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传播、保存和使用。这个传播、使用和保存的过程就有可能进入市场。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它只注意到学报的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学术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学报资源的公共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科学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承载着传播科学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这些功能是不能用来交换的。再者,高校综合科学报同其他学术刊物一样都是一种公共权力资源,它是交给有管理能力的单位来主办和管理,而不归主办单位所有。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学报同其他权力部门一样,是不能私有的,更不能用来交换。

据说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的文科学术期刊也没有完全走向市场。因为读者少,订数少,学术刊物也是依靠多种渠道的赞助和补贴才得以刊行于世的。在中国大陆地区,即使人口众多、市场化程度高,完全靠市场来养刊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事。

四、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办刊特色的选择

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整体特色是综合性,小而全的面貌。但各学报内部应该有一些共同遵循的准则和各自的侧重点,这就是综合类学报的学术性、地域性和学科特色。这些应是各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特色化改革的着力点。

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是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其最主要特色是学术性。突出学术性是文科综合类学报的生命。杜家贵先生说;“高校社科学报是视学术性为生命的,学术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是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期刊的内在规定性。”[4] 所谓学术性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要有探本求源的科学精神,重视基础性研究,文章观点客观公正,不趋炎附势;学报整体气质上高雅文静。学报工作者要有为天地立心,为后世积累学术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年来,高校文科学报的学术性有所下滑,主要表现在纯理论性、纯学术性成果有所减少,而非学术性的文章如工作总结、教学经验等文章占有一定的篇幅,在办刊的风格上有一种媚俗的现象,如好发一些猎奇的文章,发表一些没有经过严格科学论证的惊世之论,以及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中的“乡愿”倾向。另外,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发表的学术原创性成果不多,选题比较陈旧,文章抄袭嫁接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文章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学报工作者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吸引有原创性的学术成果,进一步增强学报的学术性。

突出地域性特色也是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增强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地域广大、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自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以来,研究地域历史文化的学术气氛日益浓厚,地方文化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一门显学。加之地方政府认识到地域历史文化研究对推动地方“两个文明”建设,尤其对旅游发展有重要作用,因而大力支持地域历史文化研究。学术界与政府决策部门在历史文化研究的认识和态度上的一致,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各地及高校研究地域历史文化的队伍日益强大,学术氛围越来越浓厚。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作为学术载体,支持地域历史文化研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形成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的特色,力戒学报千刊一面的一个好的切入点。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纷纷开辟地方文化研究栏目,连续刊发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已形成学报的一大特色,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如《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设置的“人类学研究栏目”,经过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吸引来了海内外知名专家的稿件,已成为学报的一大品牌栏目,进入了教育部第一批“名栏”工程的行列。其他还有不少学报也是沿着这一路子走下去,形成了各自的重点栏目。张积玉先生讲:学术期刊要“立足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应善于挖掘本地区历史文化方面的深厚积淀,选择有关学术研究中的特色问题和薄弱环节,加以重点研究,以形成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研究方向的重要园地或中心。”[5]

突出学科特色是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增强特色的又一个重要着力点。各个高校之间由于历史及人才等方面的差异,学科建设表现出不同的内容,有的侧重基础理论研究,有的重点扶持应用性及交叉学科,有的又以研究某一学科的分支著称,总之各高校都有自己的重点学科专业,在国内外的学科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些重点学科专业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报形成自身特色的一个重要资源。高校综合类学报应当充分发挥各自所在学校的学科优势,依靠优势学科、重点学科,连续大量刊发专业学术文章,以形成自身的亮点。

总之,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的特色对学报的生存与发展关系重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突出文科综合类学报的特色并不一定要走专业化办刊之路,因为专业化办刊之路与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的综合性特色相违背,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探索综合类学报的办刊特色应该多从学术性、地方性及学科建设等方面下工夫。我们相信只要给学报定位准确,紧紧抓住综合性高校人才优势,依靠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学科资源,高校文科综合学报同样可以办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期刊。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2004q007)。

标签:;  ;  ;  ;  ;  

对高校文科综合期刊特色的思考_文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