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科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801(2009)06-0024-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以后,在运用这个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实践中,我国理论界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党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推动下,研究和宣传这个理论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果。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简称“三进”),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而真正实现“三进”的教育引导作用,就必须从学科建设上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
为什么必须从学科建设上加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事关马克思主义及其组成部分能否实现党性实践性学科性的统一。恩格斯有句名言:“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1]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他还提出,现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科学社会主义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这既是工人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任务。按照恩格斯所说进行科学研究,就必须在学科建设中深化和系统化科学社会主义。列宁也指出,对于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者来说,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因为,这个理论把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起来,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科建设、增强这一理论体系的教育引导作用,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有以学科建设的成果作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和科研才能够有高度、有深度,才能够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只有用这个理论体系教育和引导党员群众,不断地回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出新概括,才能够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其党性实践性学科性的统一。需要指出的是,2004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开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至今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也有力地佐证了推进这一理论体系的学科建设与增强这一理论体系的教育引导作用是一致的。
怎么样做到从学科建设上加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划分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于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下的二级学科。把这一理论体系当作重要学科自觉地加以学习、宣传,不仅能够提高这个理论体系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而且本身就是从一个方面、一个组成部分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以这一认识为基础,具体推进这一重要学科的发展,我们认为,关键要确定若干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一是总体思路(这是最高层面);二是研究主题(这是中间层面);三是教学讲题与科研课题(这是基础层面)。抓住统领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和总体思路,就是抓住了学科建设的“牛鼻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科建设,目前宜确定7个研究方向。
一、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研究这个方向的问题,不能停留在认识“两者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上面,而是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脉”是什么,“进”在何处。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重要文献中有过3次重要论述。第一次是党的十三大报告,使用了“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提法。第二次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使用了“我们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提法。第三次是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的讲话还是使用“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提法。党的文献所包含的上述提法,虽然文字表述有所不同,但都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因此,可以说,上述提法是统揽全局的提法,是依据厚重的历史所形成的基本认识和作出的重大结论。
对于这个研究方向,我们应当把握两个重点。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底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原则。二是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差异。
关于第一个重点,十七大以来研究得比较充分,成果也比较多。一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至少在以下8个方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宗旨,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基础,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制为根本方向,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研究涉及基本原则与基本原理的关系。这两个概念,联系密切又有区别。在很多情况下,两者可以交替使用,但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基本原则主要是指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基本原理主要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更具有方法论的性质和意义,基本原理更具有科学总结实践经验的性质和意义。根据基本原理,还可以推演出其他具体的原理和结论。因此,基本原则要比基本原理简明,基本原理要比墓本原则丰富。
关于第二个重点的研究有待加强。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正确地认识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一是时代条件不同。马克思恩格斯考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以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欧洲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垄断阶段,即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率先取得胜利。二是各国国情不同。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苏俄和苏联与英美法德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就很不一样。因此,在革命条件、过渡形式、道路选择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论述也很不相同。列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俄国的实际情况,全面地回答了这些重大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在历史上,中国与苏联、东欧各国都属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但是,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具体国情也十分迥异。因此,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等,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对此,中国共产党人早有认识。邓小平有段精辟论述,“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2]
深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差异之后,我们会看到,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基础上产生的这些“差异”,往往是我们党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所具有的、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样也就从学科建设的层面进一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
研究这个方向的问题,重点要研究为什么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简称“三大理论成果”)贯通起来,组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怎么样把它们联结起来,组成统一的理论体系;还要着重研究这个理论体系如何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简称“四大基本问题”)而展开和深化。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这个理论体系与十七大之前学习这个理论体系的不同之处。当然,这个研究方向还包括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加以研究,才能深化和拓展这个学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这个研究方向从总体上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内容丰富,需要从3个层面进行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共同攻关: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主题,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该看到,“精髓和主题”贯穿这个理论体系的始终;“四大基本问题”围绕主题而展开。以上每一层面都包含若干个重要问题,都可以单列出来加以研究,但这个方向主要还是从3个层面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总体上进行侧重研究。这篇大文章做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重要学科也就立起来了。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研究
这个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两门历史。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我国理论界多数学者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呈现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样3个发展阶段。在这个方向的研究中,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体系)、特别是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所产生的理论成果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还不能说在广大党政干部的思想认识中都已经得到解决。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史。我们认为,这部历史的起点至少应当从新中国成立算起。而理论界有一种观点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历时13年的局部执政,就已经开始了。这是值得重视的一个观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能够在这部历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全面的评价。当然,这部历史重点要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史。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逻辑建构
这个研究方向是作为学科本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框架、“骨骼”。
党的十七大以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代表性成果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主编并出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2009年1月)。该书把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14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三大理论成果”中的相关内容。这无疑是一种创新。以此为基础,沿着这个方向,目前还在继续深入研究。
无论是把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14个方面,还是16条、或是13论等,都有一个逻辑建构的问题。因为,它们不是多个方面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由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3个层面的理论构成的。一是基本理论。它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质的规定、历史方位、基本途径和根本目的等。二是总体布局理论(或称主体理论)。它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三是实现条件和保障理论(或称条件理论)。它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部和外部、物质和精神、基础和根本等一系列前提。对于科学的理论体系而言,“条件理论”是至关重要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把科学社会主义概括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运用这一思想方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逻辑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
这个研究方向的内容比较充实,而理论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稍逊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以,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党的十七大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4个要点是:一个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个核心,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战略布局,即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个发展目标,即四位一体的奋斗目标。研究这个方向的问题,不仅要研究上述4个要点,还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道路与具体道路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总道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受其引领的8条具体道路分别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现在的情况是,针对总道路与具体道路的关系研究得不够,而这是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经路径。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研究中国的战争问题,首先要研究战争的规律,而后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之后再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要研究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道路的规律。通过多学科的合力攻关,深刻揭示这3个层面的规律,进而科学地阐释两者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和国外研究状况
这个研究方向容易被忽视。其实,无论是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影响,还是进行这一理论体系的学科建设,都需要重视这个研究方向。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我们应该如实、谨慎而又充分地予以估计。60年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不可能不对国际社会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这一切变化反映在理论上,主要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毋庸置疑,它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与上述研究相联系的是,外国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状况。我们的总体评价是:逐步升温,良莠皆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社会展开了关于“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的热烈讨论。中国的发展道路,正在被国外学术界所热议,中国的话题,都要被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所提及。“中国因素”,日益成为西方国家的政要和学者们认识、分析国际形势与世界格局的重要依据。他们已经意识到,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
我们也注意到,西方国家的一些人谈论中国的成就,总是有意淡化“社会主义”的色彩。由于价值观,政治立场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他们不愿意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在他们看来,如果使用这个概念,就等于承认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此外,他们研究“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还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加区分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道路与具体道路,带着传统思维定势和政治偏见解读中国的发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及时地跟踪研究国外的学术动态。这也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科建设的题中之义。
[收稿日期]2009-10-25;[修回日期]2009-11-11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