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档期“浅”规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档期论文,中国电影论文,规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电影行业、包括生产、销售、筛选三个环节。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相当于传统产业的生产,批发和零售行业三个方面。因此,电影的三个环节是决定其成功或失败的关键。作为电影产业,本身具有双重属性——艺术性和商品性,与其他产业有很大的区别。 电影是高风险行业,制作、发行、放映三者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虽然电影产业发展至今,公司会推出多种营销手段和方式,比如网络点播、DVD发行、改编书籍等,但电影的票房表现决定了影片在二级市场上的命运。在当代衡量一部电影的成功,票房是最重要的指标,即使是大制作、名演员,如果票房惨败也不会让大众认为是一部成功的影片。 在长期的电影产业运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商业技巧和成熟的市场手段,从而形成以“档期”的运作方式。针对特定人群和特定时间,影片采取相应的营销模式,从而降低了电影的市场风险,赢得更大的商业回报。 中国内地电影人汲取美国好莱坞和香港的经验,慢慢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特点的档期市场。尤其是贺岁档的成功,为其电影市场开辟了道路。贺岁档是中国电影市场化运作的起点,无论是相较于国庆红色档期、暑假学生档期,还是近几年“异军突起”的情人节档期和七夕档期,无疑成为最成熟、最具吸金价值的电影档期。有了丰厚的制作费用、豪华的制作班底以及演员,再加上有效的营销方式,电影就会有了大众所认为的成功。因此,电影公司有意识的以电影来开发档期、培养档期,围绕档期进行电影营销。 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档期中发展最成熟的贺岁档、梳理其发展过程、探究其成功的因素,从而总结经验,发现中国档期运作过程中的特点与目前所面临的问题,研究对策,这对中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有积极意义。 本篇论文着重研究、总结中国贺岁档的发展以及文化解析,进而分析中国电影市场档期营销的特点以及成功的经验。 中国电影档期营销 电影档期。“档期”一词,从字面上解释,可以理解为分类整理的日期或时间。档期与电影相结合,是指将电影的发行上映时间归纳成档、分类整理,然后以整合模块的形式来指导生产和发行。 之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不具有商品性质,电影并非当成一种产业在经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府、弘扬“红色经典”的产物。上世纪九十年代,电影产业才被提到了日程。中国电影档期是在1995年开始引进的。1995年春节,香港贺岁电影《红番区》创下8000万元的高额票房,中国内地电影人开始进军贺岁片市场,“档期”这一概念也跟随香港的“贺岁片”进入内地。 现今中国电影具有艺术性和商品性的二重属性,当电影作为一种商品被放置于市场之中时,生产者必然要考虑其营销,更好地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考虑电影观看的受众人群以及上映的时间的合理化,瞄准消费者的欲望与需求,是一部电影选择在什么档期上映的考虑因素。影片营销成功,这就意味着档期的定位与选择必须精准、有效,让影片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影响。 中国电影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慢慢形成了以几个电影档期,一般依据重要节假日、周末、特殊时期来划分。 贺岁档:贺岁档泛指每年11月初到次年3月初的电影档期,大约在八九十天左右。 情人节档:一般指每年情人节前后期间的电影档期。 五一档:一般泛指每年五一期间的电影档期。 暑假档:一般泛指每年6月一9月的电影档期。 国庆档:一般泛指每年国庆节期间的电影档期。 特殊档期:中国传统七夕节、双十一光棍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 电影档期的意义,电影档期的出现作为电影营销整体的一部分在电影摄制前期就开始筹划,它的出现以及针对不同档期的电影市场营销策略,是一个国家电影市场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电影档期的选择是体现电影市场进步的表现,表明一个国家重视电影产业以及合理的利用营销手段将其发展。 同时,电影档期也是影响票房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为电影营销者所重视。电影作为一个商品,必然要体现其价值,而价值的外在体现就是票房的多少。合理选择电影档期,在最适宜的时间、针对适宜的观影人群,是保证票房的一大关键。 中国电影档期的营销策略。瞄准消费者的欲望与需求,意味着档期的定位必须精准有效。影片上映前必须要找出自己所特有的档期定位。但档期不是随随便便定下的,这种定位要令人信服,再通过一定的营销策略和手段,让影片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影响。 不同的电影档期常常在观众的心目中按价值高低区分为不同的档次。档期的品牌价值是影片质量对观众形成的心理感受。如果一部电影定位于高档次的档期品牌,不仅传达了影片高品质的信息外,也让消费者无形中对影片有了期待感,有想去电影院观看的欲望。 电影档期的定位要符合影片的内容。主题鲜明的影片在适时的档期放映,会给观众留在深刻的影响,在此期间上映的影片产生的附加价值远远大于在其他档期上映的同类影片。所以,确定上映的档期要与电影主题相贴切。贺岁档影片偏向于喜剧,主题取材于生活,主人公往往是社会中的小人物,符合大众鉴赏能力;情人节和七夕节档期主打爱情影片,电影潜在的消费者是情侣,所以观看爱情片是节日期间不错的选择。暑假档力推商业大片,“七一”“八一”档期则是红色电影。 一部电影的档期营销,不仅要确定影片档期的主题定位,也要紧紧抓住当下的社会热点,营造消费者的期待感。 在《失恋33天》上映前的半年前,电影就已经开始做网络上的话题营销,不但启动早,而且环环相扣,在全国多个城市都做了失恋物语、失恋纪念品的收集,为电影积累了人气,从而调动了大众参与的积极性。而在安排档期之时,宣传团队就想到了2011年11月11日这一百年一遇的世纪光棍节。于是《失恋33天》将当期安排在2011年11月8日,目的是给电影多几天口碑扩展、发酵的时间,加强观众对电影的期待感。 其实“世纪光棍节”属于一个社会话题,现代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人们的内心越来越空虚,爱情经常被当成牺牲品,失恋成为常态,所以《失恋33天》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话题,成为关注热点。 名人效应与网络宣传策略,自从微博成为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之后,电影宣传也迅速跟进盯上了这块阵地。一部电影在开拍之初,众主创纷纷就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站上对影片进行造势宣传,以明星效应和网络宣传带动话题。 2011年情人节期间上映的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被视为营销成功的典型,其特点在于利用微博进行互动式宣传。在电影上映之前,曾发起过“微情书”活动,即限定格式和微博字数,向网友有奖征集情书。最终有5万多条微博参与。此外还发起征集“毕业不分手”的感人故事、“将爱体”的创意征文等活动。为了配合宣传,主演徐静蕾、李亚鹏等人在微博上发布有关电影后期花絮的内容,导演张一白还特地开通微博,与粉丝紧密互动。而当王菲和陈奕迅为《将爱》演唱主题曲的视频被挂上微博之后,当日的转发量就达到1000万。负责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宣传的工作人员表示,用微博互动的方式更容易建立起电影与网友间超越商业元素的情感联系。 微博营销对于中小成本的电影来说,属于“以小搏大”的“高性价比”宣传方式。通过名人效应、咨询公布、网友互动和话题制造等方式推广影片是不少电影采用的固定模式。电影宣传方通过这些粉丝再将一些颇具话题性的照片、视频或文字转发出去,往往能吸引更多人关注,由此达到片方宣传电影的目的。 文化定位策略即将某种文化内涵注入档期品牌之中,形成文化上的档期品牌差异。文化定位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档期品牌的品味,而且可以使档期的品牌形象独具特色。利用文化定位,还可以通过引起受众联想,使影片深植于受众脑海中,从而达到稳固和扩大市场的目的。 好莱坞大片就曾是这方面的成功者。暑假档期与美国好莱坞大片的上映时间相契合,从而引起受众对美国文化的联想,暑假档也是引进最多外国商业大片的时期。美国好莱坞的电影运营模式是带有浓厚的经济概念,中国内地在暑假档放映的影片多是商业片,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的。 贺岁档现象解析 纵观中国电影贺岁档的发展可以看出,贺岁档是中国内地电影人受到香港贺岁电影的启发,经过快二十年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电影档期。 不过,现今中国庞大的电影市场,在暑假、国庆、情人节、七夕等档期的强势运作下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双十一光棍节”等特殊文化档期,贺岁档却一直处于一枝独秀的局面。为什么贺岁片的出现能够让中国观众迅速接受并且直至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贺岁档期?影响中国贺岁档期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贺岁档现象不仅仅是电影人营销堆砌出来的产物,同时也是有着深层的文化因素,是由大众选择出来的。 中国贺岁档深层文化因素。贺岁片的成功除了取决于特殊档期外,还在于它有着深层的文化因素。首先,贺岁档的出现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春节贺岁文化,中国几千年的贺岁文化,使其具有一定的遵循原则;其次,贺岁片的叙事结构符合大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趣味,影片在纯艺术与纯娱乐二者中做出适当的“中和”;再次,贺岁片的文本叙事中既有现代因素,又有意识的保守性特征,二者的结合使得影片在满足大众对艺术的文化想象,同时又使大众对影片有主人公感同身受的思想。 贺岁文化是贺岁片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贺岁片最具代表性的冯氏喜剧是贺岁档期最受欢迎、经久不衰的一种电影类型。这种喜剧类型影片以及大团圆结尾式的影片,常常在贺岁档期出现。为什么这样类型的影片会是贺岁片并会受到观众的喜爱?答案的深层原因往往离不开中国传统的贺岁文化。 贺岁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一种春节文化。在中国,虽然传统节日众多,人们注重过各种节日,但春节却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长期研究民俗文化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曾说,“节日有着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而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社会意义尤为巨大。” 由此可见,贺岁文化是极其受到人们的重视的,是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对于春节的庆祝,往往是合家团圆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聚集在一起观看节目,正是这种习俗的流传,是当今贺岁档期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纯艺术与纯娱乐的“中和”胜利,早期中国电影在“非自由”的状态下进行创作,不考虑观众的喜好、不追求商业利益,是作为一种“艺术品”供人们欣赏。一部影片往往不注重上映的时期,一旦开始放映影片,时间的长短也是不考虑的,有时会几周、几个月或是几个季度都在放映同一部影片。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进行全面改革开放,电影市场也进行了改革,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电影制作不只是高于生活的纯艺术,同时也具备了现世社会的小市民思想。尤其是贺岁片做到了纯艺术与纯娱乐“中和”的胜利。 观众的喜好,是如今电影制作需要考虑的因素。贺岁档在当今风雨争霸的档期背景下大受欢迎的又一原因在于,它在叙事风格和艺术定位上,与大众文化欣赏取向有着深度的契合。随着改革开放电影产业的变革,影片迎合观众需求,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形式,开始走向大众。《甲方乙方》就是贺岁片“中和”胜利的一个成功代表,在艺术和娱乐之间很好地进行叙事。影片的题材是高于生活的,没有这样一个像“好梦一日游”向人们提供实现梦想的地方,追求电影艺术、讲述独属于电影特色的主题。但贯穿影片的主人公却是生活中所常见的小人物,电影在春节期间是以娱乐大家为目的,内容鲜明生动,符合大众的欣赏能力。 纯艺术没有市场,纯娱乐又是媚俗,贺岁片做到了“中和”,在竞争激烈的档期市场中取得了长久的胜利。 大众文化的需求,贺岁档期最具生命力的原因,得利于它在大众心理与日常生活方面拥有深厚的根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追求日常生活文化艺术,人们渴求在电影中找到日常化的幸福,以主人翁的心态进行观赏。而贺岁电影以影像为叙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对其的文化需求。大众的文化需求推动了贺岁片的出现与发展,使之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电影类型。 贺岁片所具有的娱乐化、去精英化和审美上的市民性、大众性,正是随着世俗化、平面化为特征的流行文化的勃兴和大众文化空间的日益扩张而产生,大众对娱乐片的渴求也日益高涨。 冯小刚贺岁片的成功对贺岁档的促成。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是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并且掀起了中国贺岁片的风潮。冯小刚随后又导演的《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等贺岁片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今年的《私人定制》也有不错的票房和口碑。在冯小刚贺岁片的示范带头作用下,贺岁片市场成为国内电影公司关注和投资的焦点,大量电影公司和电影人进军贺岁档,而贺岁档也成为最具吸金力的档期。 贺岁档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贺岁片的产生和发展。贺岁片能够在激烈的电影市场中存活下来,就在于它自身的与众不同。冯小刚已成为贺岁片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岌岌可危的电影市场中站稳脚跟,并赢得观众和口碑,进而形成了一种品牌,使得“过年看冯小刚”成为一种消费习惯。 中国贺岁片发端,“贺岁”是一个时间概念的词,同时在电影中,同样有着“贺岁片”的词。“贺岁片”的称呼来源于西方国家特别是好莱坞的一种市场操纵理念,它是电影从业人士利用圣诞期间这一特殊时段而推出的专门为节日中的观众量身制作的影片,背后有着强烈的商业逻辑。 中国的“贺岁片”概念最早出现在香港。有着“东方好莱坞”美称的香港电影在世界电影中举足轻重,其操作模式和市场理念与好莱坞最为接近。每至年关,香港的电影从业者都会为观众制作几部贺岁片,诸如《花田喜事》《大富之家》《满汉全席》等,这些都是为中国观众熟悉的贺岁片。 内地贺岁片的概念最早出现是在1995年,内地电影市场“贺岁片”开山影片——《红番区》。该片由著名动作明星成龙主演,在香港由于其票房号召力,他当时所在的嘉禾电影公司每年都会在元旦左右为成龙的影片让路。成龙的影片顺理成章成为每年元旦期间的压轴大戏。在内地,引进《红番区》电影的同时,也引进了“贺岁片”这一概念,并且内地电影人尤其是市场营销人士所重视。 成龙主演的《红番区》、《白金龙》等几部香港贺岁影片在内地农历新年期间连续两年取得高票房,内地电影人在“受了成龙的影片带热了整个春节档期的启发”后,开始运作自己的贺岁电影。作为中国内地最早运作贺岁片的电影人,曾任北京新影联副总经理高军说:“我们感觉香港的贺岁片做得很好,有必要打造中国内地的贺岁片。” 贺岁片在内地真正大张旗鼓地制作并吸引众多的注意力,应从1998年开始——冯小刚制作导演的《甲方乙方》。影片在春节期间上映,夺得3300万元票房,轰动一时,此后,开始形成“贺岁档”理念。 1997年12月底,冯小刚执导的中国大陆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正式公映,最终该片收获票房3300万人民币,并且获得第2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在票房和口碑上双丰收,可以说《甲方乙方》的出现让中国电影市场为之一震。 《甲方乙方》是国内首部提出了电影“贺岁”理念并以此来做市场营销的电影,它的成功宣告了贺岁片这一形式经由内地化改造后同样能够引起观众的广泛认可。该片在票房和口碑上的双重成功初步奠定了冯小刚作为中国第一部贺岁导演演的地位,也奠定了贺岁片发展的基础。从此真正以“贺岁片”为名的在年末岁初以及春节前后上映的电影开始在中国内地出现,并且带动了中国内地的贺岁档的逐渐形成。 自《甲方乙方》诞生以来,国内贺岁片市场已走过16个年头。16年来,贺岁影片类型也从过去以喜庆、吉祥、团圆为主题的喜剧,发展到悬疑、枪战、科幻等多类型剧并存的业态。 一位业内人士说,贺岁档是国内电影一年一度最繁荣的档期,在有贺岁片以前,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还没有档期意识,正是基于贺岁片的推广,才引发了中国电影行业的档期自觉,贺岁档培育了电影行业的供需意识、发行意识、推广意识和档期意识。 中国电影档期现有问题及应对措施 做到档期“适时”。一部电影的档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看作是制片商、发行商、放映商的生命线。电影作为一种既是商品,又是艺术品的文化产品,市场无疑是“终端检测仪”,电影院是其外在体现。电影院放映电影有旺季、淡季之分,在中国电影市场化、产业化过程推动下,每年的黄金档期已经越来越明晰。七月、八月暑假档,春节、国庆节的黄金周,乃至西方的情人节档期和平安夜档期,都已成为制作方抢夺的最佳档期。 做到档期“适时”,上映的档期符合影片的主题与定位,让观影者印象深刻,影片就容易赢得成功。一部电影的营销推广应该考虑到影片自身的特色及档期前后上映的电影水平,生硬地挤入某一个档期,并不可行。如果一味地追求档期,反而不利于影片的宣传,而在大片云集的档期中成为“炮灰”。 《失恋33天》对“光棍节”档期的开拓,按照之前的市场情况来说,一年中选择一个时间去看电影,观众可能多会选择暑期档或者是贺岁档;如果是作为导演或发行商,选择一个时间去上映影片,他们也应该不会选择临近冬天还是一个不年不节的时间。但是就在2011年的11月8日上映了一部不怕死的电影——《失恋33天》,并且令人吃惊的是,在网络上大多数知名影评人并不看好的情况下,《失恋33天》当之无愧成为那年票房的“黑马”。 档期选择是电影营销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失恋33天》的成功与其档期选择的精准有非常大的关系。从传统来看,我国的电影市场比较热门的档期主要是贺岁档、情人节、暑期档、国庆档等。电影《失恋33天》在开机之初,宣传团队就对上映档期进行了讨论,迅整确定了“光棍节”这一上映档期。影片宣传方负责人张文伯阐述了选择这一档期的理由:“首先,按照往年的经验,11月份不会有国产大片,对手可能不是很强,在排片上会有机可乘(事实证明,的确没有国产大片,却有三部好莱坞大片,这是一个意料之外);其次,2011年的光棍节是百年一遇的“神棍节”,即11年11月11日,社会话题极强;第三,《失恋33天》影片的气质本身就与光棍节很搭,我们的口号就是单身男女的‘脱光’指南,可以先搞定单身的观众。” 《失恋33天》从一开始,就是没有跟随普通电影上映所选择的大热档期,而是另辟蹊径“光棍节”这一特别的档期。一部电影的成功,不是仅仅抓住热门档期就可以,还要选择适合于本身影片内容的档期,事实证明,“光棍节”这个特别的档期的确帮助《失恋33天》赢得了票房。2011年11月初,铺天盖地的网络转帖显示,许多大学生和白领们表示:11月11日当天就是应该去看《失恋33天》——“就像不管喜不喜欢吃饺子,过年如果不吃饺子心里就觉得别扭。”《失恋33天》档期的选择,成功做到了档期的“适时”,达到了“小成本大回报”的效果。 另外,《失恋33天》还是国产影片中的票房“黑马”。3.56亿元,《失恋33天》在2011年全年国产影片票房排行榜中位列第四,仅次于《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和《建党伟业》三部大片,成为了年度票房市场的最大“黑马”,同时也是中小成本制作中最卖座的国产电影。而进入2011年票房收入排行榜前10名的其他9部影片,制作成本均超千万元,其中《金陵十三钗》,票房收入58400万元;《龙门飞甲》,票房收入52800万元;《建党伟业》,票房收入42290万元。在票房收入排行榜前十的影片中,《失恋33天》的投入产出比最高。 “勇敢”的《钢的琴》——档期选择的失败。《钢的琴》自2010年10月开始,一路高歌猛进,横扫各大电影节各种奖项,甚是风光。也许正是各种奖项给发行方带去的十足信心,让其决定与暑期各种大片一较高下,定于2011年7月15日暑假档上映。正是因为档期的选错,使得一部质量上乘的优秀电影最终湮没在商业片大战之中。 电影要想取得傲人的成绩,影片自身和市场运作两者缺一不可。《钢的琴》质量算得上上乘之作,从剧作结构到演员表演到画面音乐等各个环节并无大的瑕疵,这也是此片斩获多项大奖,圈内人士纷纷推荐的重要原因。但影片选择在暑假档上映,却很失败——一部目标观众不是青少年的电影,何以非得挤在暑期档上映? 暑期档是每年电影票房产出较高的两个月,但是并非总观影人数多,每部电影的票房产出就一定高,中间既存在竞争的问题,也有有效观众的因素。在上映时期,撇开已近饱和的《财神客栈》,势头有所颓势的《武侠》和《孤岛惊魂》等几部排片较多的电影外,《迷途追凶》《兔侠传奇》《回马枪》和《钢的琴》四部影片分抢剩余观众。《迷途追凶》是一部典型港产动作片,杜琪峰导演,黄秋生、任贤齐主演,目标瞄准青少年观众,这也是同一时期唯一一部港产动作片,无同类型影片竞争。《兔侠传奇》投资过亿,堪称“中国的功夫熊猫,”更是直接瞄准假期里的学生观众及学生家长。而由袁成杰、戚薇、任达华主演的《回马枪》几乎与《钢的琴》同一时间上线,但演员阵容完胜后者,明星偶像路线必然是征服学生观众的杀手锏。与前这三部电影相比,《钢的琴》营销没有噱头,演员不够大牌,故事不够时尚,宣传费用又不够多,很难脱颖而出。加之中国电影消费本来还尚且处于不成熟阶段,观众还不够理性,发行方试图通过获奖的口碑来吸引观众,尤其是学生观众,未免有点异想天开。若非对《钢的琴》故事别有感情的观众或是资深文艺青年,在影院随机选择消费的过程中,《钢的琴》必然是较后的选择。 档期对票房高低确实有影响,所以无论大小影片最好都要早选预约档期。尽管制作精良、质量超凡的佳片,可以把淡季变旺季,但只要根据影片自身特点选择合适档期,做到适销对“时”,必然在促进整个市场走向正轨的前提下获取可观票房。 避开档期。今天的电影,不是以排片和档期为票房必然条件,而是以电影质量为必然条件。影片最重要的是自身的质量,然后才是个性化的营销。所以最根本就是要提高电影的质量。现在中国的院线比《英雄》时期增长了近10倍,一个档期如果充分利用的话,可以产生25亿元票房,可以容纳5个《英雄》(加上通货膨胀因素)这样的电影同日上映。也即是说,只要是电影好,哪怕5部电影同时上映,照样可以有票房奇迹。同时,如果电影不好,哪怕再好的档期,也没有用,比如《白蛇传说》《关云长》《建党伟业》,国庆档和五一档,但是还是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随着电影市场的对外开放,电影的竞争会越来越大。不仅是国内影片的竞争,同时还有世界各国电影同中国影片的竞争。国内电影不仅在画面上有所提高,在内容上也要有所提升,要生产出高质量的影片。 当然,档期和排片作用还存在,但有所下降,有时候避开档期,不乏一种很好的电影营销方式。这样可以使得上映电影减少竞争。因为在一些比较热门的档期内,上映的电影会比较多,竞争就会加大。例如:爱情系列的电影可以避开情人节档期,选择在三八节档期播放。虽然在三八节并没有情人节那么热门,但是这样可以减少竞争,而且在三八节是国家法定假期,那么有空余时间看电影的人也不会少。 其实,电影宣传、营销应走个性化。有些电影对档期的概念太过于迷恋。有的电影人拍影片,事先不知道上哪一个档期,影片制作完了,离哪一个大的档期近,就选择那个档期,也造成了一些档期影片扎堆。以为能抢到好的档期就能赚钱,其实这样的做法反而稀释了票房。 电影档期营销模式就是一种以相对固定的电影发行时段为基础,在对观众与市场进行细分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观众制作相应类型的影片,并且综合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实现票房利益最大化。从中国贺岁档的发展路径来看,中国贺岁档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电影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开始的。虽然香港的贺岁片是导致中国贺岁片和贺岁档形成的直接原因,但是,中国贺岁档的形成有其自身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也是在以冯小刚等人为主的一小批最早参与中国贺岁片和贺岁档运作的电影公司和电影人的努力下完成的。 当前,中国的贺岁档表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但是贺岁档和中国其他电影档期运作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而这些正是中国电影通过市场尚未走上成熟道路的表现,还需要进一步改革来解决。标签:冯小刚论文; 失恋33天论文; 中国电影论文; 贺岁档论文; 春节票房论文; 内地票房论文; 香港论文; 电影天论文; 33电影论文; 红番区论文; 春节论文; 大导演论文; 武打片论文; 喜剧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