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民间非物遗产黑陶工艺与文化传承的困境①
刘倩 刘磊霞
(怀化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0)
摘 要: 黑陶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孕育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最辉煌的篇章,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中国的造型艺术始于陶,陶制材料的发明和陶制品的使用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活不断进步的需要,也是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十里窑侗黑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单位,以传承黑陶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已任,奋力拼搏,积极向上,使黑陶文化绽放出魅力。
关键词: 十里窑侗黑陶 艺术特色 传统技艺 发展
黑陶是我国民间手工陶艺中的一种,全国各地有很多地方都有生产,如山西的吉家窑黑陶、鲁东吕南的薛家窑黑陶、河南沁阳的盆窑黑陶、云南剑川黑陶、湖南的十里窑侗黑陶。黑陶都是以传统古法手工制造,受烧制工艺、制作工序,以及材料特质的影响,形成了各地黑陶的特色,也诠释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工匠们不同的审美趣味。笔者在怀化学院学习考察期间,偶遇洪江十里窑侗黑陶,对它的前世今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一探究竟。
1 历史沿革,工艺材料的特点
1.1 历史沿革
怀化市下辖的洪江有一个十里窑村,这里世代生产黑陶。由于村里的人大多是侗族,早年他们都以制陶为生,也因陶器制品的特色而自成一派,故也被称为“十里窑侗黑陶”。
十里窑村有着悠久的手工制陶历史,现在村中也随处可见烧制黑陶的窑,还保留了几处“派头”不小的窑厂遗址,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黑陶当年的鼎盛。此地的窑群建于明洪武年间,现存“中窑”保存完好沿用至今。鼎盛时300余工人,主要生产坛、罐、钵、壶等日用陶器,畅销湘黔侗族地区。富饶的陶泥矿山,让黑陶制作成为了当地人生活的主导产业。十里窑侗黑陶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制作的十几个步骤一步都不能少,大致有取土、过筛、混合、拌土、调水、静置、成形、生坯、晾干、施釉、装窑、烧制、出陶,这一步步工艺,看似简单,做起来却有很多技巧。当年,第27代十里窑侗黑陶传人龙国良老人在84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坚守这份手艺,并将十里窑侗黑陶中的一支龙氏黑陶传授给他的女婿邱邦发和外孙女邱超。
2002年以来,政府对石门桂花村进行了规划和开发,在保持乡村特色的基础上,突出生态休闲。2003年9月底重点建成“古桂观赏”、“休闲娱乐”、“餐饮服务”三大区块。2005 年,结合“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创建和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度假村,创建“农家乐”。二期投入200万元,景区面积扩大一倍。2011年石门桂花村第三期建设,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建成占地51.3亩的生态桂花园。同年规模较大的为桂花酒家(石门桂花村农家乐餐饮企业目前有7家),投资150多万元在原桂缘草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进一步完善了服务设施,增加了乡村文化元素,确保了石门桂花村特有的乡村气息。
邱超的思想观念与她的外公与父辈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大学里,邱超学的是设计专业,对于祖传的十里窑侗黑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有自己的看法:以前老一辈的手工艺人只制作日常生活用的陶器,比如坛子、罐子。因为生产力较低,销售渠道也较窄,所以无法通过制陶维持生计,故而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这一门手艺。所以她现在通过自身所学,结合古法制陶,决定改变市场方向。从做基础的生活用品改为做精致且实用的茶具,来提升黑陶制品的价值。让侗黑陶从她这一辈开始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1.2 工艺材料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手工制陶逐渐被工业时代规模化生产厂家的产品所替代。产品滞销的直线后果是作坊的关闭,只留下一批老的手工艺人凭借着热爱,坚守着这份技艺。黑陶工艺如果仅仅是靠一个家族或一个人去做,局限性非常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外出打工,寻觅更多的工作机会,黑陶工艺在当地越来越不受重视,渐渐的,一度红火的窑厂被慢慢冷落,闲置下来,使工艺传承遇到了很大的阻碍。时至今日,年轻一代“只欣赏不参与”的态度,更导致黑陶工艺传承面临危机。
2 工艺传承遭遇瓶颈
2.1 关注度不高
由于此地的陶泥矿物质高,含铁元素高,所以烧制出来的陶器颜色乌黑油亮。色彩浑厚,手感沉重,最特别的是制作出来的陶罐用手指一弹,会发出铁器般清脆的声音,莞尔动听。黑陶颜色比较黑,陶器上几可不用上釉,采取本身质朴的颜色,也有部分作品为了达到装饰和实用相互映衬的效果,有时候也会为产品上釉,丰富陶制品的花色。至于上釉,手工黑陶使用的釉料都是手工配制的土釉,釉彩就地取材,仅用木柴灰掺入黄泥调配,经过高温烧制,通过温度变化,使产生窑变釉变,无化学有害成分,健康环保。其制品还具有补血、储藏、保鲜功能和传世价值。
2.2 缺乏工匠精神
我国的黑陶工艺不仅受到人们固有观念的局限,也存在体制上的制约,长时间没有受到有关部门应有的关注。由于现代陶瓷工艺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黑陶的关注不高且宣传和保护力度不够,黑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销声匿迹。但是现代艺术离不开传统,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活化创新高度相关联,两者是互动的辩证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护黑陶传统制作工艺不流失,又要在这个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需要有思想、有能力的年轻一代人的共同努力。
本研究中对照组总体出科成绩优于实验组,可能是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出科考试模式,传统出科考核偏重理论,而理论考核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理解记忆的能力,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更不利于综合能力提升,最终导致他们很难胜任目前形势下的临床工作[2]。现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不再只是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等基准性胜任力的培训,而是同时兼顾人际沟通、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等胜任能力的培养[3-4]。临床实习的目的是培养临床胜任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全面、真实、客观的评价学生综合能力是我们探讨的重点[5]。
3 文化传承的困境
3.1 断代危机
国内针对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晚,其主要原因莫过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在这一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对物质世界“科学”诠释的简便易行的公式或工具,虽然在这一舞台上有人的“上场”,但充其量不过是用来说明自然物质世界演变历程中的能动性元素。这样的解读模式,不仅庸俗了哲学的爱智本性,更遮蔽了马克思哲学的真实内容和意境。这一状况随着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人”的问题不断探究及其深化,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改观,得出了令人欣喜的结论:“人也是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对象,在马克思哲学中,并不存在所谓‘人学的空场’。”[3]
3.2 固有观念的局限
传统工艺的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的积淀,黑陶工艺若没有“匠道”支撑也不会有“匠艺”之精湛、唯美与超群。遗憾的是,年长者有心无力,年轻者有力无心。黑陶工艺的传承主要通过传统的师徒制来完成,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这种形式具有封闭性和效率低的弱点,难以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和成熟的模式。随着有经验的老一代黑陶制作艺人渐渐老去,新的一代黑陶传承人寥寥无几,技术无人传承,成为制约黑陶工艺传承的主要因素。
黑陶文化传承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文化的断代。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人们普遍接受的是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于十里窑这种传统古朴的黑陶制作工艺的耐心和容错率十分有限,故此,许多以往家族代代相传的手工艺也一年年没落。
3.3 创新意识薄弱
十里窑侗黑陶目前在质量、创新上处于低端,历史在往前走,人们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黑陶的传统工艺很难跟上现代人们的需求。特质的东西既要保留又要发扬又要提升,要把质量和效率提升上去,学习更加先进的技术,打造出一批批精品力作,才能让十里窑侗黑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现在的黑陶继承人学习传统优秀文化,其最终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在创作的进程中不断物化和浓缩成就符合时代要求的作品。没新思想的出现,过于拘泥于传统,是黑陶文化传承中遇到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4 研究其工艺与文化传承及价值的意义
黑陶是穿越千年时空并流行至今的民窑陶器,它有着灵动、妖娆、感性的生命特质,作为生活器物或艺术品的黑陶,流入城市,汇入市井,让游人一睹芳容,甚至传播到远方。黑陶是具有上千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文化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制陶技艺,值得好好去保护、去传承、去弘扬。通过与地方性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把传统与现当代艺术相结合,凸显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如果说以上观赏石的分类,具有严谨的科学分类依据而不容置疑,那么,我们对观赏石的分类是否还可以有其他的方法呢?
十里窑侗黑陶历史悠久,这里的每一个陶器都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特色,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十里窑侗黑陶不仅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这是数千年来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世界的重要的文化遗产。学习黑陶技艺,传承黑陶文化,也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发扬黑陶工艺,让人们更多地了解黑陶,亲自体验陶艺制作的魅力,更好地传承黑陶文化。传承与发展黑陶技艺,开拓创新,为它增添亮色,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使传统的十里窑侗黑陶焕发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卉.中国古代陶器设计艺术发展源流[D].南京艺术学院,2017.
[2]田继宝.简论龙山黑陶[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53(3):92-93.
[3]王志水,王存.齐河黑陶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53(3):94-96.
中图分类号: TB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91(2019)10(a)-0227-02
DOI: 10.16661/j.cnki.1672-3791.2019.28.227
①基金项目: 此论文为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综合多元艺术创作观念下的陶艺手工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32)指导老师:怀化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刘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