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游客结构与行为分析_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

九寨沟游客结构与行为分析_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

九寨沟旅游者的结构与行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者论文,九寨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产品的最终购买者和消费者。关注旅游者的特征、需求,预测其动向,对于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背景

1.1 景区背景(注:资料来源: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办公室。)

九寨沟是一处集自然山水、藏族风情、珍稀生物和原始森林等观光资源于一体的旅游风景区,位于川西北高原,面积720km[2],属高山深谷碳酸盐堰湖地貌。景区从70年代末逐步开发,1978年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1982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1997年进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现已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世纪之交我国中西部重点开发的六大旅游区之一。

1.2 调查背景

研究旅游者的结构、行为特征,必须依靠翔实的调查资料为基础。1999年8月1日至7日,我们在九寨沟沟口访问了游玩后出沟的旅游者,进行了实地抽样的问卷调查(注:在此感谢给予此课题支持与帮助的王红老师、唐晓燕老师以及李茹梅、杨丹、王丹、王珺、刘昀等同学。)。经过整理,总计发放调查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达到82.1%。最后,利用Spss社会调查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相关分析。

2 结构分析

旅游者具有外在的表现形式。通过分析他们的结构特征,有助于旅游经营管理部门制定适宜的客源市场营销策划。我们从社会、经济特征入手对九寨沟旅游者的类型、等级进行定位,并作出了客源市场细分的相关分析。

2.1 属性特征

2.1.1 旅游者的年龄结构呈单峰状分布(见表1),青年型旅游者(20-35岁)占到近半数,总体样本表现为年轻化趋势。中、老年型旅游者比重较少是由于九寨沟地处偏远的川西北高原,遥远的空间距离和单一的公路交通方式导致旅途中的无效时间所占比率大;而他们的生活趋于稳定,旅途的安全和舒适已经成为他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还深入分析数据发现:青年型旅游者中,大多数为大中城市居民(72.7%);其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都较总体水平要高。

表1 旅游者年龄结构

Tab.1 Age structrue of tourists

年龄层次 20岁以下 20-35岁 36-44岁 45-64岁 64岁以上

百分比/%

14.4 48.121.5 15.7

0.3

2.1.2 旅游者的居住环境非常集中(见表2),城市人口占九成以上。这可以反映出城市旅游者的交通方便快捷,对外交往频繁,出游能力强。我们选出大中城市旅游者与总体样本作相对比较。数据显示:前者的年龄结构特征与后者相似;但前者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较高。

表2 旅游者居住环境

Tab.2 Dwelling environment of tourists

居住环境

大中城市 中小城市 城镇 农村

百分比/%68.9

25.0 4.5

1.6

2.1.3 从表3的文化程度分布来看,九寨沟旅游者的文化程度较高(本科及本科以上占41.0%)。我们深入分析文化程度高的旅游者(本科及本科以上)发现:其城市化水平和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大中城市旅游者高达78.1%,月收入超过1500元的占18.9%)。

表3 旅游者文化程度

Tab.3 Educational standard of tourists

文化程度 本科以上 本科 专科 高中或中专 初中 小学 其他

百分比/%

9.6 31.4 25.024.0

8.0

1.3

0.6

2.1.4 旅游者以中低收入者为主(见表4),总体特征表现为经济消费者类型。我们将收入1500元以上与1500元以下两类旅游者(除去学生)作相对比较。数据显示:前者的平均年龄较低、文化程度较高;前者大中城市旅游者的比例高出了后者20个百分点。

表4 旅游者收入水平

Tab.4 Income level of tourists

收入水平

学生

800元以上 800-1,500元 1,500-3,000元 3,000元以上

百分比/%

10.335.9 39.1 10.9

3.8

2.2 空间分布分析

我们通过观察旅游者地域分布(见表5)发现,九寨沟的旅游客源来自于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客源的空间分布集中在西部地区。九寨沟旅游的吸引力半径约为500km,成都、重庆、兰州、西安、绵阳等大中城市已经成为其主要的客源市场,仅四川、重庆、甘肃三省市的旅游者就占到总数的53.5%(167人);而辽宁等省市及港澳台、海外地区基本上处于客源空白区,作为国内主要旅游客源市场的沿海地区的旅游者仅占20.8%(65人)。这表明了,由于距离衰退原则的作用,地域的偏远性增加了旅游者与旅游景区之间的感知距离。(1)潜在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必定受到了空间距离的影响。在主观上,偏远的九寨沟的信息流通量少,对于旅游者而言,往往带有一种不可知性;客观上,九寨沟的交通方式单一,可进入性较差。目前这一矛盾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成都至九寨沟的部分公路路段已经开始被改建为高等级路面;九寨沟·黄龙机场也已动工,预计2001年建成投入使用。另外,我们深入分析沿海地区的旅游者发现:这部分旅游者绝大多数居住在大中城市(84.4%);其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本科及本科以上占56.9%,收入1,500元以上的占27.7%)。

表5 旅游者地域分布

Tab.5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ts

地区 四川 广东 重庆 甘肃 河南 山西 江苏 陕西 浙江 北京 上海 青海 湖北 湖南

人数/人 122262421171712108 7 7 6 5 5

地区

内蒙古 安徽 江西 黑龙江 辽宁 宁夏 福建 河北 吉林 山东 天津 云南 港澳台 海外

人数/人 4

33 2 2 2 11 1 1 1 1 1 2

3 行为分析

旅游消费是集饮食、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和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需求消费。与之相关的社会资源必须协调一致才能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产品。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正是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两因素矛盾作用的结果。立足于这六大消费环节,研究旅游者旅游消费特点,才能提高整体的旅游业服务水平来满足发展变化的消费需求。

3.1 住宿、时间、路线的选择

3.1.1 旅游者的基本生活条件是旅游享受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九寨沟的旅游旺季(5月至10月)期间,饭店客房在都能达到饱和或准饱和状态。但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饭店的客房档次搭配是否与旅游者的实际需求相吻和?我们调查发现,占77.9%的大多数旅游者需求中档客房服务,仅有6.7%的旅游者需求高档客房服务。相关分析表明:旅游者偏重于选择中等档次的客房与其收入状况密切相关。九寨沟当前的饭店建设步伐很快,在此同时一定要注意与旅游者的需求和发展相互统一,切忌忽视客观需求,匆忙上马很多项目,造成重复建设。

3.1.2 滞流时间是影响旅游者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通过将滞留3天以下(66.3%)与3天以上(33.7%)的旅游者比较分析发现:旅游动机上,后者的会议、文化旅游者的比例较高;组织构成上,两者都以旅行社组织为主(各占50%左右),但前者的机关团体比例较高(30.6%),后者的个体旅游者比例较高(26.4%)。相关分析还发现,收入状况是影响旅游者滞留时间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通过目标消费群的定位调整,才有可能使九寨沟会议旅游、文化旅游的比重得到较大的提高。

3.1.3 在目前以公路交通为唯一入境方式的条件下,成都市已经成为了九寨沟旅游的重要依托城市(见表6)。成都—都江堰—松潘—九寨一线是九寨旅游的主线。可是,由于这条公路路线位于岷江峡谷之间,全长460km,道路等级基本上为二级,行驶时间长达10h,就导致了远离中心依托城市的九寨沟在空间和时间上往往给旅游者的心理上造成一种不安全感。

表6 旅游者交通路线

Tab.6 Communication routes of tourists

路线百分比 路线百分比%

成都—都江堰—松潘—九寨70.5成都—绵阳—平武—九寨6.1

成都—米亚罗—若尔盖—九寨

1.0成都/西安—广元—九寨4.8

兰州—临夏—若尔盖—九寨11.2天水—临夏—成都—九寨0.6

其他路线 4.8不清楚1.0

3.2 游览、购物、娱乐的选择

就审美的角度而言,旅游是人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2]。在游、购、娱消费环节上,旅游经营管理企业应该从旅游这种多元性文化特征入手,科学地组合开发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去满足旅游者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3.2.1 九寨沟景区内还保留着三个古老的藏族村寨,居住着具有独特民风的“白马藏族”(注:资料来源: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办公室。)。我们的调查数据反映出86.6%的旅游者认为“与之交往友好”,表明两者之间的交流十分和谐。这也说明了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包含有地域文化之间的交往需求,原意接触当地的民风民俗而使旅游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3.2.2 在以九寨沟为中心,半径300km的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包括五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巨大旅游资源带。由此而形成的九寨沟旅游环线的发展思路认为可以充分发挥周边地区高品位和多样性旅游资源的优势,通过进行高水准的开发组合,增强对沿海地区和海外市场的市场竞争能力。表7列出的14个风景名胜区是九寨沟的主要周边景区。其中的数据说明了九寨沟与黄龙、都江堰两景区的关联度很大;而与其它景区联系不甚紧密,真正意义上的九寨沟旅游环线并没有得以实现。

表7 本次旅行旅游者到达周边景区的情况/人次

Tab.7 Tourists arriving ambient scenic-spot in this tour

黄龙都江堰 若尔盖草原 表城山 牟尼沟 卧龙保护区 四姑娘山

253 16384

70

37

34 17

二道海 米亚罗窦团山 剑门蜀道 卡龙沟 广汉三星堆 神仙池

17

16 10

877

6

3.2.3 在购物意愿上,相关分析表明青年型旅游者较为积极;旅游总体的购物消费的伸缩性较大。而旅游者认为,九寨沟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的开发上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价格不规范(57.4%),纪念性不强(28.2%)、实用性不足(22.8%)、艺术性不高(22.4%)、种类不丰富(23.7%)。

3.2.4 参与娱乐、健身项目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之中的更高层次的需求。相关分析发现:青年类型的旅游者在这方面相对活跃。调查数据也显示出愿意参与的旅游者中,绝大多数(82.2%)都是年龄在35岁以下的旅游者(见表8)。

表8 旅游者感兴趣的娱乐健身项目的分布情况/人次

Tab.8 Recreational distribution items tourists are interested in

骑马 划船游泳 登山 漂流 滑雪 滑冰

83 7774 70534216

3.3 认识与评价

3.3.1 旅游服务质量的评估应以旅游者的认识为基准。旅游者在对九寨沟各项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的评估中,对游览、交通(景区内)两方面的评价较高,这是由于九寨沟具有高品位的湖泊瀑布观光资源,且景区内投入运行了大量的观光巴士,采取了新颖便捷的游览、交通方式。但旅游者同时反映出九寨沟旅游接待能力的不足,具体表现在饭店客房服务、饮食服务和观光讲解服务等方面上。

3.3.2 我们设计了一道排序题来调查旅游者对旅游六要素的重视情况和偏好程度。综合分析数据发现:旅游者认为,游览最为重要,交通次之,住宿第三,饮食第四,娱乐第五,购物最末。相关分析显示:中、老年人较为重视住宿与饮食,而青年人相对活跃,很愿意参与娱乐活动;大中城市旅游者较为注重购物,而非大中城市旅游者较为注重饮食。性别与文化程度特征的差异并不影响此题的判断。

4 思考、建议

可持续旅游的目标早已在加拿大'90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达成了共识,即:①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的理解;②在发展中维持公平;③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④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觉;⑤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⑥旅游业是一种多行业、多部门参与的综合性极高的经济文化产业。九寨沟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复杂的过程,应以适度开发为原则,在合理的环境容量及分流疏导措施的控制下,使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平衡协调地发展,寻找出新的增长点。

4.1 客源市场营销

九寨沟风景区在客流高峰期间,日流量经常能达到10,000人以上,已大大超过了其限容量。由于景区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九寨沟旅游业要立足于追求客源市场的质量效益而不是数量效益,选择优质的目标消费群,所以应当加强对沿海省区和海外市场的营销活动;并且对旅游景区进行全面的形象策划,确立起以美湖飞瀑为主,藏族风情为辅的自然人文风景兼备的整体形象。

4.2 基础设施配套

4.2.1 加强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建立一个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近期应加快改建和新修成都—都江堰—松潘—九寨、成都—绵阳—平武—九寨两线的等级公路,并妥善解决即将通航的九寨·黄龙机场与公路交通的衔接问题。这样可以通过快捷的航空、公路交通网络吸引到旅游客源,并将周边分散的旅游景区合理连接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利于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提高九寨沟黄金旅游环线的品牌。

4.2.2 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应力求景区旅游观光资源的多样性。在景区建设上要突出独具特色的川西北高原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积极开发“白马藏族”文化山庄,推出民族风味餐馆和民族技术工艺展示。

4.3 旅游商品开发

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提高施工加工工艺,并注重旅游工艺品和旅游用品的开发与当地的白马藏族文化相结合,力争形成一定规模和档次的旅游商品市场。同时,严格规范市场价格,积极打击制假售假行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旅游的经济效益,也以此在旅游者心中建立良好的美誉度。

4.4 生态旅游推广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下,科学地进行旅游资源的可行性适度开发,提供更新颖、丰富的参与性项目,以满足旅游者旅游的多层次需求特征。大力开发附近景点干海子漂流、跑马项目,并在固定时间组织内容丰富的赛马节;建设起完善的冬季旅游的游乐设施,打出九寨沟冬季冰雪之旅的黄金牌。

标签:;  ;  

九寨沟游客结构与行为分析_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