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
林华伟,李静静*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济南校区〉医学系,山东 济南250000)
[摘 要] 儿科学是以胎儿至青春期儿童为主要对象,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因素,不断研究儿童的各种疾病发生和临床治疗的理论,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不断提高儿童的智力体格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保证儿童的生命安全;不断寻找疾病中的康复方法,帮助儿童恢复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由于儿童自身的免疫能力较弱,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儿童疾病和本身心理精神的偏差,一旦造成损伤,往往影响一生。因此,分析教育心理学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
[关 键 词] 教育心理学;儿科学;医学;内科诊断
儿科学主要是以儿童的生理、病理、疾病发展的特征和临床疾病的特点为主。与其他学科相比,其研究的对象是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均较大,因此,对疾病的诊断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卫生知识的普及,儿科临床中的大病逐渐减少,心理精神和身心疾病却呈上升趋势。为了适应医疗的需求,儿科医生应积极接受现代医学模式的训练,正确区分儿科患者的身体症状和心理健康[1]。然而,在儿科临床中,心理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医学模式从整体化到社会化,研究儿童的身心健康,把生理、病理、心理等结合起来[2]。在这样的前提下,对教育心理学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当前新形势,为儿科教学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非常重要。在本文中,即从当前儿科教学入手,对其应用教育心理学进行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创造力最能发挥的首要条件是民主,只有在轻松、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3]。师生之间应是平等的,需要彼此尊重、互相信任,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环境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会进入一个最佳状态中。教师只有把国家对高等医学教育的需要转化为自己的需要,才能驱使内在动力去行动。内在动力即是儿科教学学习中本身的追求目标,心理学强调的是人类天生追求知识的渴望,理解周围事物,不断追求知识的含义。因此,在实施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营造良好轻松的学习环境,临床儿科医学主要是儿科的诊断和治疗,但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大多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这种传统形式的教授方法,往往使学生难以把基础理论和实际临床结合起来,造成知识体系的分离,脑海里不能形成一种整体对疾病的思维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较难对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中,需要抓住学生的积极性心理,体会儿科学习本身的价值,利用外部条件鼓励学生学好儿科学,通过儿科病例引导学生的理论知识,推动学生儿科学习中的外部动力。教师利用一切外因作为诱导因素,调整传统学习的规模,在实施理论基础的定量上,避免学生实际诊断中的错误,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4]。在儿科教学中,可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向学生传授儿科经典病例,把握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掌握教学效果中的反馈信息。根据教育心理学表示,学生每天都经受不同的来自外界刺激而相应产生的情绪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情绪状态,并关系着学习过程中任务完成的好坏,教师在儿科教学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即可以调整学生的学习效果[5]。这种相应的心理因素,则是由于情绪的好坏和外界刺激所造成的,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保证学习效率的最为有效的办法,最主要的还是需采取激励学生的措施。
随着行业的发展,工程木协会(APA)也在不断发展,但其基本核心仍然保持不变。主席Edward Elias指出:“我们致力于产品质量、技术研究和测试,以及市场营销的三大核心功能。”
二、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儿科专业的实际操作技能
在现实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想要学生创设情景问题,则需要学生努力克服目前的传统性学习模式。即是在适度难题中,学生的学习动力最强,因此,在学习生活中,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学过的知识,或者力不能及的较难的知识,学生较难提起学习兴趣。只有在日常学习那些半生不熟的理论知识点时,学生才能提起强烈的希望去掌握。教师和学生应建立起相互支持和信任的方式,做到从生活上和心理上沟通,且在理论基础上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在学习目标中和教师有相同的认同感和对医疗技术的使命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多接触学生的内心想法和真实情感,理解并体会学生,以此可提高学生对学习欲望的热涨。儿科教学中,可通过对基本教材的展示,辅助教学媒体的应用,可采用演讲的方式掌握课堂和教材的中心思想。将临床儿科医学实例融合在课堂上,达到知识的贯通,还应留出相应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使学生拥有主动性、自觉性的学习思维。不断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运用充分的比较手法,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把握学生的学前心态,针对性地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授课,针对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合理性、科学性的方式表扬学生。在儿科教学中,可将儿科知识点编制成口诀,激发学生对学习儿科的兴趣;也可通过自身模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儿科医疗中的疾病情况和处理方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三、利用教学中的心理因素,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儿科学专门研究幼儿生长发育和影响因素,是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医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儿科学的特点,同学生一起讨论儿科教学的知识点,保证教学质量水平,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儿科人才。而利用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因素,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教学,将心理学的知识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培养人才,还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措施。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分析学生的兴趣,通过经验兴趣、思辨兴趣、社会兴趣等,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方向,促进学生思维和精神的活跃。因此,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学生学前心理的测验,对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了触媒作用,促使教育和心理相结合,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上因材施教,分析学生的人格和环境适应能力,统计学习的测量,为教师在开展教学中提供研究方法。观察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教师可实施观察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的表现,也可从学生书面答卷中进行分析。在儿科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展示情景,使学生回忆原有知识和病理过程的治疗,如:组织学、生理学、解剖学以及儿科病例的临床表现,让学生自己诊断病情,并确定治疗方案,最后可安排见习,实施治疗方案,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效果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学习策略也是十分重要的,可利用部分知识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自主学习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教育心理学不仅仅针对医疗实践,同时也对医学教育有参考价值。对怎样培养学生儿科教学中的知识点,并且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治疗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所学课程缺乏兴趣,知识点掌握不牢固。而教育心理学可通过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性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强化记忆,如: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相比较;足月儿和早产儿相比较,将临床病例的因素合为统一性,加以见习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做到理解和加深记忆。
李太嶂表面上点头称是,暗中又道:你老人家倒是可以深藏宫中,呼风唤雨。我等要任你驱驰,岂能天天躲着,不见天日?
参考文献:
[1]任倩.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及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3(5):93.
[2]冯洁,李慧娟,张云飞,等.外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4):511-514.
[3]杨明媚.对分课堂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8):35-37.
[4]来和平.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5):77-79.
[5]吴桂贤.以学生为主体的小讲课在中职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78-79.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248-02
作者简介: 林华伟(1977—),女,汉族,山东威海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内科学、儿科学。
*通讯作者: 李静静(1981—),女,汉族,山东博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编辑 马燕萍
标签:教育心理学论文; 儿科学论文; 医学论文; 内科诊断论文;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济南校区〉医学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