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辩证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唯物主义论文,历史唯物主义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这是当代国内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总的说来过去的哲学的发展是强调了实践,这是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实践脱节的历史现实的反映。强调实践是对的,可以说人的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的存在。人在社会中是如何实践的?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理论问题。实践是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植物的运动的特殊的活动,离开实践去谈物和人,恐怕就要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里去。因为我们所见的人和物都是可见的、客观的、实存的物,是带有实践性的人和物,是人正在实践中的物。

过去对实践的强调无疑是对的,但是它又还不很深入,因为它没有看到实践性是不单人所有的,物也是具有的,没有深入到物中去,深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领域中去。实际上客观的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都是实践中的世界。

把实践的内容局限于人的方面,理解是主要人的活动,这是过去我们对实践理解的一个重要缺陷。实际上,实践不仅仅指人的活动,而且更重要的还是指我们现正面临的几个实践的世界,这些世界都带有实践的色彩,有实践的性质。不仅主观世界是实践的,客观世界也是实践的。对实践概念的强调,这是现代哲学的一个重大突破。什么叫物?我们常说这是可感的东西,而这可感的东西,是人按照一定的规律,按照自己的一定的主观内容改造的,属于一定人的物。这些主观内容,就是这里我们讲的物的实践性。

与实践这个强调人的因素的观点相反,在十多年的我国的哲学争论中却出现了忽视物的情况,这也是要陷入唯心主义的。这主要体现在如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基础最为本质的观点上。这些观点认为实践最重要,实践能包括人和物,因此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哲学本体即实践作为本体来代替人和物,因而实践的观点就更高,处于更为基础的地位。总之实践本体就能解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争论问题。把实践作为最为基础的本体的东西是错误的。这正象恩格斯和列宁深刻批判的那样,地球上还没有人出现的时候,客观世界就已出现了。根据这个观点,没有人,当然就没有实践,实践的问题是后来才出现的。我们的头脑要不要反映实践的东西?当然要。但是我们的哲学却不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这正象我们的房子不能建立在松软的泥土上沙土上而应建在坚硬的泥土坚硬的岩石上一样。唯物主义应当最终把自己的本体建立在物上,才能彻底的击败唯心主义。

二、哲学的世界

哲学的世界的划分,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客观世界按其性质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人还没有实践过的世界,亦即自在之物,和人已经实践、正在实践的物质世界以及正在实践的人类社会。主观世界可以划分为个人头脑中的世界以及外部的知识的世界二个世界。

第一个世界很重要,因为:

1.否认了它就否认了认识,因为人之所以要认识,就是要最终认识这个世界。

2.这个世界的主要特点是人还没有认识和改造,因而还没有实践的性质,但是它是我们认识的基础。舍此我们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3.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逐步的,它的本质是通过人的实践逐步的暴露出来的。

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承认未知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自己的科学体系。唯物主义的未知世界是指人还没有认识发现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却又是客观确实存在的。而唯心主义的未知世界是客观世界根本不存在的。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唯物主义如果不承认这个世界就会走向唯心主义,就会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上陷入困境,是精神决定物质呢?还是物质决定精神?

过去我们的哲学对这个世界强调的太少了,没有指出它们存在的客观性,但是在作为哲学的基础方面我们的哲学有一个重要的提法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提法实际上强调的是自在之物这个世界。为什么我们过去的哲学会令人不满意,总的说来就是强调了未认识未实践的物,但又把未认识未实践的物当作已被认识和实践的物的情况来强调,混淆了二种物的原则区别。这样就把已被认识和实践的物当作没有认识没有实践的物来认识来强调,丢掉了物的实践的内容。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陷入唯心主义。因为它看不到物的实践的内容,实践的现实的情况,就必然在实践中会采取错误的方针政策。这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遇到曲析的重要原因。这也是我们党一贯强调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通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主要理由所在。

第二个世界的实践中的物质世界,这个世界有二大特性即实践性和辩证性,而在第一个物质世界则只有辩证性而没有实践性。承认这个世界也很重要,主要是:

1.可以帮助我们区别于第一个物质世界,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与第一个物质世界不同的第二个世界的物的特有的实践性。

2.认识这种物质的实践的性质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免遭陷入唯心主义。

3.认识物如果不认识它的实践的性质就会毫无认识。物都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的物,而丢掉物的这些最重要的情况即最重要的性质,就会对物毫无认识,就会是一个光秃秃的物,对我们无意义的物。例如,当我们了解人这个特殊的物时,我们就必须了解他有什么立场观点,有什么重要的德智体的特点,否则我们就根本不认识这个人。

4.过去我们的哲学之所以在人与物的问题上搞不清楚究竟应该谁决定谁,就因为我们分不清楚第一个物质世界与第二个物质世界的不同。搞不清楚这个问题将会出现严重的混乱,出现象现代西方哲学把精神与物质都拒斥的情况,出现把实践当作本体的情况(在我国),尽管一些人不承认,就会出现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个错误论点。

5.承认这个物质世界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最终坚持住唯物主义,因为我们承认这个物质世界是从第一个物质世界演变而来的,我们的认识,实践最终是为了认识改造第一个物质世界,并且坚定不移地按照第一个物质世界的规律办事,我们的认识实践才不会陷入唯心主义。

6.实践的物质世界有很丰富的内容,如自然科学的内容,生产关系、政治关系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就是物质的很重要的内容。

7.对这个物质世界,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这个世界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过程,阐述了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提法实际上是与第一个物质世界相适应的),而且还是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即第二个实践的物质世界是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

第三个世界是实践的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一个奠基于物质世界之上,但又区别于物质世界的又一个领域。这个世界毫无疑问是实践的,因为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创造的。人类社会是属于一定的集团、政党等等由各种政治关系、生产关系交织的社会,因此有很强的实践性。人类社会是由各个政党、集团、政府等按照进步的或者反动的手段、意图,按照或者不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建立的由各种不同的生产关系政治关系等等复杂关系组成的社会。承认这个世界也很重要。它同样是建立在物质世界之上的和随着实践的物质世界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社会具有这些特性:

1.历史性。它是一定的人类历史发展形成的。人类社会不等同于物质。人类社会是由国家、政党、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等形式构成的。毫无疑问,这些东西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通过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它又不是物质,只能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不是唯心主义所讲的存在,而是唯物主义的存在,唯心主义所讲的存在是指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精神或者客观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而唯物主义的存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是一种在客观现实中确实存在着的东西,并且是可感的,通过思维反映的。

2.实践性。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如国家、政党、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等都是实践的。全部社会生活都是实践的。所谓实践性,就是上述的这些东西和物都带有主观和客观的色彩,因此在这些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

3.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如果不如此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因为我们对历史领域的东西的反映,不最终通过一个一个实践的物来实现,那就肯定要陷入唯心主义。

4.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建立在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而且还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如果不如此,如果只建立在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那就会在人与物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上讲不清楚最终应该谁决定谁。

5.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不能超越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而直接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因为人的反映是通过实践的物来反映的,通过实践的物去认识未被认识实践的物。如果硬要那样做,就会陷入空中楼阁,就会忽视物的实践的内容,实践的现实的情况,就会陷入唯心主义,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6.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实践的,如果忽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的内容,实践的性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纯粹的没有实践内容的历史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种历史只能是想象中的历史,实践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四个世界是属于主观世界的范围的东西了,因此它是人脑的产物,尽管不是一个人的头脑的产物,而是社会的人、历史的人,通过千百年来千千万万人的延续而形成的。主观世界可以分为二个世界。第一个世界是个人头脑以外存在着的知识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复杂很广大,它包括文学、艺术、政治、法律、道德、历史、哲学、宗教等等的内容通过书本、语言、报纸、电视、广播、画和各种艺术形式等方式存在着,通过这些形式表现出来。

第五个世界是个人头脑中的世界。个人头脑中的这个世界由于各人所处的环境的不同,受教育的不同而不同,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而不同。个人头脑中的这个世界同样有政治、文学、艺术、宗教、自然科学等等的内容,这些内容通过各个人复杂的不同知识的分析、比较判断、综合而产生知识。

三、应当按性质的不同来划分世界

事物的性质可以有这些不同:一是可感与不可感的不同;二是有人的作用而产生的性质与没有人的作用的自然的性质的不同,三是客观存在的性质与思维产物的性质不同。

可感与不可感的区别。任何一种哲学都无可否认不可见的世界的存在,只是唯物主义从客观出发,从实在出发,而唯心主义则从思维出发,从纯无出发,这是二者的区别。唯物主义并不否认不可见的东西存在,恰恰相反,任何唯物主义哲学家决不能否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否则他就肯定是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了。因为正是这个世界成了他的最终的立足之地,是它的认识的源泉。舍此毫无疑问就没有认识的必要了。什么东西都知道了,这个东西已经彻底知道了,它肯定也就没有必要再认识了。这个世界正象康德所说的是自在之物。不过唯物主义者承认的这个世界必须是确实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尽管人的认识不可穷尽。这个世界与唯心主义所承认的无、上帝、思维是恰恰相反的,因为客观世界是没有上帝的。可感的世界大致可分为实践中的物质世界与没有实践的世界。例如从宏观世界来说,人们的目光所及以及借助天文望远镜所及的物质世界是可感的世界。借助于显微镜等科学手段所感的微观世界也是可感的世界。但是世界是无可穷尽的,无论在宏观还是在微观,在这个可感的世界范围以外,毫无疑问,我们的认识是远远没有穷尽的。这个不可穷尽的尚未知道的世界就是没有感知的世界。

在社会历史领域,也有不可感知的东西。例如生产关系,这也是不可直接感知的世界。我们只有通过分析一定的物质关系,才能得出物质生产关系。这就是说,这种关系是分析得出的,而不是直接感知的。但是毫无疑问它是起源于感知的。

物质的可感与不可感,它的性质是大不相同的。可感的是我们可见的实在的物质,不可感的是我们尚未感知的有待我们发现的证实的世界。可感与不可感,它的性质有些是很有区别的。不可感的物质世界,显然是没有经过人改造的,而可感的物质世界有很大一部分是人化的,是经过人的实践改造的,带有人的实践的性质。

二是人化与非人物的区别。自然界有些领域我们人是还没有改造的,但在我们可感的自然界的范围内,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人经过实践改造的、带有人化的色彩。人类社会领域也是如此。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都是人们加以改造的结果,实践的结果。

四、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结构

我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提法是科学的,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的偏排是合理的,但很不完善,它的顺序应当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上看,辩证唯物主义是作为三种主要的含义而出现的。一种含义是指马克思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建立起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也就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的思想。第二种含义就是象我们的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一样,把世界分成二大块,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人类社会,前者适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后者适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前者的本体是物质,后者的本体是社会存在。这种情况反映在认识的形式上是前者主要的是以物质为认识对象的,后者是以社会存在为认识对象的。第三种含义是认识的来源的意思,即我们的认识必须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的基础上,而这种物质是没有实践性的,因而作为认识的基础是坚固的,唯心主义驳不倒的。这种情况本来是很清楚的,但实践上就没有那么简单。为什么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辩证唯物主义,而只有历史唯物主义呢?有了历史唯物主义,为什么还要一个辩证唯物主义呢?这个问题归根结底就涉及一个本体的问题,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本体一变,整个唯物主义的性质,即认识的区域和范围也要发生改变,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的世界的广度和深度也要发生改变。单个的物质,作为认识的对象,它的范围和深度是比较有限的,但作为整个世界的物质整体来说,它的范围就扩大了,深度大大的加深了。它实际上就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来表述了,作为一种认识对象和来源来表述了。从个人认识来说可以有作为个人的认识和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二种。个人的认识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表现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但人类的认识更体现的是对整个物质世界为对象的认识,对客观世界更深一层的本质的认识,个别事物中存在的某些性质是个别。这些个别中的个别可能有一些是一般,也可能是个别并不是一般。但对于一般的认识,就必须超出这个具体事物才能办到,而不管这种超出的方式是如何的,如有的是根据亲身实践另一些事物,有的是根据别人实践物质的结果才得出这个一般结认论的。自然科学的一些内容,最终必须落到物质上,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实际上,物质还有更深刻的本质的内容,还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作为认识对象来源,物质的范围应当说是比较浅显的,但却是认识的根子所在,这是任何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如果认识不最终落到物质上,落到尚未认识的自在之物上,那就只能落到思想上了,落到象现代西方哲学那样的语言本体了,最终落到无法穷尽认识的上帝这个最终的本体了。

大家知道,单个人的认识的逻辑的顺序同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史,特别是哲学和唯物主义的认识发展史的逻辑顺序相似。为了更清楚的说明这点,我们有必要先探讨一下哲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逻辑顺序。唯物主义发展阶段,经历了古希腊素朴的、西方近代较科学的唯物主义的阶段和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本体实际上都是不同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是一个比一个更有所发展和唯物主义思想更彻底的。古希腊哲学的本体特点是单个的具体事物,具体到水、土、火、原子这些最简单的物质。他们认为这些物质是世界的本体,认为正是这些物质构成了世界的本源,认为人们只要认识了这些物质就能认识世界的本质。总的说来,他们的认识论是简单的、直观的,但是也不乏理性的思考。因为得出水、火、土、原子这些本原的概念,也是要理性思考才能得到的。近代西方的唯物主义哲学前进了一大步,他们看到了以几种物质或单个的具体物质来说明意识的局限性,认为世界上最根本的东西就是物质,所有这些东西都是物质,而不管这是张三、还是李四,是南瓜还是西瓜,因为如果你仅限于张三这个物质,那么李四有关张三的物质意识又是如何解释呢?特别是还有一些复杂的社会意识又是如何能解释的了呢?而这些复杂的意识又往往要从事物的相到关联上,从事物的整体上才能得到解释。例如我们说张三是个好同志这个概念。首先我们关于张三是个好同志这个概念必须落到张三这个物质上,这是最为根本和基础的东西。但只知道张三的情况而不知道李四的情况是得不出张三是个好同志这个概念来的,因为你无法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出张三的优点来,只有看到李四的一些东西比张三差,甚至比张三差得远,才能得出这个结论。此外,张三有的时候不仅要与李四相比,有的优点甚至要与整个社会的人相比,才能显出他的优点来。到这个时候,就要以一定范围的物质世界,一定范围的人们为界限作为认识对象才能得出这个结论。要比较张三的本质,不仅要把他与一定范围的人相比,而且要考虑当时的经济、政治情况,因为人是处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情况中的人,一定的阶级地位的人。只有突破人这个特殊的物质范围,深入到有政治、经济内容的物质世界,才能得出张三是好是坏这个结论。这也就是说,张三不仅要与人比较,而且考虑物质的情况,才能得出结论。这也就是要以整个物质世界作为意识对象的必要性,这也就是在认识对象上突破单个物质的重要性。近代西方的唯物主义,看到了这种突破的重要性,他们干脆不说某一种物质是认识的来源,而说整个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来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的说明意识关系,不至于陷入唯心主义。相反把认识局限于某一范围,却有可能导致唯心主义,因为真理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是真理,而超出一定的范围,真理就变得谬误。张三在资产阶级看来可能是好,但在无产阶级看来,则可能是坏。

这种物质概念,实际上就突破了具体的物质范围,因为它不是指的某一个具体的物,而是所有这些物的全体。而物的概念,在我们一般人的意识那里,只能是单个的具体的物的含义,认为它们是感性的;我们的感官能够直接感到的。而这些物的全体,这整个的物质世界却不是单个的人同时能够感到的,或者是能够感到的,有的甚至是推论得出的。这种情况下的物质,实际上只是一种存在,一种客观实在的意思了,因为它是主体理性思考得出的,谁也没有见过这整个的物质世界。此外这里的物还有本源、本体的含义。

这种本体的升华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有力地批判了唯心主义。因为它能更彻底的说明意识现象,不会使意识陷入感性的片面静止的情况,而后面的情况正是产生唯心主义的重要根源。

哲学应当说是为人服务的,为人服务归根结底是落到为什么人服务这个基点上。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呢?还是为反动的统治阶级服务呢?这也就是作为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是存在还是思维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是这二者之作为哲学最高问题的重要原因。为人民大众服务,哲学的本原就必须落到物质、社会存在上,因为只有以它们为本体,才能找到精神的本源。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哲学,则只能是以精神为本原的哲学,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他们的精神才是决定一切的,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而说明人,如果不说明社会就会显得空泛和无力。把唯物主义运用到历史领域,这是唯物主义学说的一个重大的质的飞跃。这里应当指出,把唯物主义运用到人类社会,这是唯物论的一大飞跃,但谁也不会说,历史唯物主义可以脱离唯物主义基础而存在,这也就是我们不能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理由。因为说明历史,说明社会意识不在历史领域去寻求,固然不能得到,但这种寻求,脱离一定的物质条件,不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就毫无疑问要陷入唯心主义,陷入历史人物创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里去。恩格斯把马克思发现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二大发现的一个,说这个发现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革命,但没有说历史唯物主义是不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的。社会存在,这是马克思提出的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的概念。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而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存在是一种奠基于物上,但又不是物的概念。例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这些概念指的都是一种存在,根本不是物。哲学本体的历史,可以划分为物质本体和社会存在本体二个阶段,前者又可划分为未实践的物、单个的具体的物,以及近代西方哲学的客观实在的物这样三个阶段。

收稿日期 1998—07—16

标签:;  ;  ;  ;  ;  ;  

辩证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