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的技术变革及对我国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描述和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的统计,也面临着新的严峻形势。改革开放以来,统计工作虽有比较大的发展,但相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对于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变化而言,还处在比较滞后和艰难的境地。适者生存,传统的落后统计工作方式必须转变。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呼唤新的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统计观念,这既是外界对统计的需要,也是统计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是从世界新技术革命尤其是统计技术变革的角度,前瞻未来我国统计工作将发生的变化以及现在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统计的技术变革及统计工作的变化
在世界统计发展史上,统计技术共发生过两次根本性变革。第一次发生于19世纪下半叶,概率论从纯数学的象牙之塔走了出来,发展为数理统计和抽样调查技术,并广泛应用于统计工作实践,从而引起了统计调查技术的革命性变革,使人们对庞大的、复杂的、不可琢磨的客观世界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虽然一百多年过去了,但这次变革对统计工作的影响仍是非常深远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次变革的科技成果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作用也将会越来越大。第二次发端于本世纪四五十年代,一方面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制成功并付诸实践,另一方面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并应用于统计工作,这两方面互相依存,相互促进,从而引起统计设计技术和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管理技术的革命性变革。目前这一变革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仍在蓬勃地向前发展。未来的统计工作,受二次统计技术变革的影响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简而言之,就是统计工作的计算机化,即以现代信息理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统计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层次,或者说在统计工作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也就是说,在统计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管理、分析和提供等统计工作的一切主要过程,在制度管理、法规管理、教育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统计工作的一切主要方面,大规模、高效率地应用电子计算机。具体来看,这种影响和变化表现在:
(一)统计思想观念的变化。中国统计由于长期受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的影响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统计信息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观念非常淡薄,很不适应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人们的统计思想将进一步解放,观念将进一步更新,统计工作将树立用户至上的观念,根据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需要,按照统计信息自动化的要求来确定调查内容,统一表式设计,统一指标分类,统一编码分组,统一数据格式,统一信息管理。统计信息运行的各个环节要由分散、各自封闭互不联系的不规模状态,转变为集中的、彼此依存互相开放的大规模状态;同时,这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
(二)统计调查的变化。现在通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一般都是首先印制调查表,由调查员送给被调查者,请其填报,填好以后,调查员再去被调查处把填好的表收回来,或者由调查员去访问被调查者,当面直接进行调查,调查表的发送与回收,有时也采取邮寄的办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给调查方法带来许多新的变化。首先,电话调查同电子计算机结合,把电话线同计算机终端连结起来,调查员可以按照终端机画面上显示的问题和程序进行调查,被调查者的回答立即用键盘录入计算机。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否有效?问题的回答是否矛盾?计算机立即进行检验。根据回答的情况,画面上显示出下一个应该询问的问题。这种调查方法优点很多。目前,美国、加拿大及西欧有些国家均已采用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其次,使用便携式小型电子计算机进行调查。调查员带上一部小型机,可以当场把调查来的信息录入机器。这种方法适用于商店进行物价调查,或现场进行劳动力调查。进行家庭调查时,可以把小型机放在被调查户,请户主把数据直接录入机内。
第三,是把分散在多部计算机里的信息收集起来编制统计资料。随着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的进展,众多的信息都通过电子计算机来处理。有一些统计调查,可以由调查员把分散在多种计算机里的数据摘要选出,加以综合,编制成统计资料。例如,商店的进货、销售、库存实行计算机管理后,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把相应的资料加以综合,编制有关的贸易资料。
第四,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部分行政事务都已实行电子记录、处理,诸如居民登记、社会保险、税务等多种行政记录都采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统计部门就可以把这些大量的行政记录利用起来,加以选配、综合,制成各种统计资料。为了作到这一点,有些问题急待解决,如对不同的实行条条管理的行政机关数据进行综合时产生的制度上的问题,选配不同的数据文件时个人或企业原有号码如何处理的问题,伴随行政记录计算机化而产生的标准化问题,以及使用个人或企业数据文件时保守个人秘密并取得国民同意等问题。北欧各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三)统计资料整理、汇总方法的变化。近年来,统计资料汇总方法的变化是最为显著的。首先,利用光电录入装置进行数据录入。这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而且保证了录入的准确性。但是目前这种装置只能处理调查表上的符号,而不是文字。目前,多数的统计调查只能使用调查表,如何改进调查表的数据录入是一个很大的技术课题。
其次,检查数量庞大的数据是否准确,彼此是否协调一致,是统计资料整理的重要一环,而这种工作仅靠人力去做则很难令人满意。但使用电子计算机却能做好。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进行分类编码,把互相关联的各种信息综合对照,进行判断;把单个数据作为数据库进行汇总,可以简化编制程序的工作。另外,随着小型机的技术进步以及网络工作的开展,汇总的速度、准确性的保证、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绘制等都可以实现革命性的进步。
第三,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统计资料处理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高了,它可以完成手工作业下无法完成甚至是无法想象的工作。它可以对统计信息进行各种复合交叉分组和深层次加工,对统计信息进行组合和集成生成相当于手工作业成倍、十几倍、几十倍、上百倍的信息。如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处理,就是我国大规模应用电子计算机的成功范例。从1990年10月开始,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多达600亿字符的原始数据的处理,生成了985万页之巨的各种汇总表,其数量之多,工程之浩繁,完成的速度之快,质量之高,在世界人口普查史上是无前例的。如果不借助电子计算机而单靠手工汇总,只能汇总出有限的几个主要指标,如此丰富的宝贵的国情国力信息资源就只好沉睡在资料柜中。
(四)统计数据使用和分析的变化。电子计算机应用也明显地影响到统计资料的使用和分析的方法。多变量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复杂模型的统计假设检验等高级统计方法的使用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来进行。如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层次分析、神经网络技术、模糊数学、模拟实验等方法在没有计算机的条件下,人们只能理解其思想,但由于计算量太大而无法真正的应用于实践,但有了计算机,这些都变得可行。特别是高性能的小型机和SPSS及SAS等各种统计分析用软件包的出现,使统计资料的使用和分析变得更为容易,范围也日益扩大。可以预见,随着统计理论、统计技术的发展,一些高级的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决策的方法的产生和运用将变得比较容易。传统的经验型的统计分析将发展为科学化、高层次的现代统计分析。这样,提高决策咨询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有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五)统计数据信息提供方式的变化。目前,统计调查和整理的结果,主要通过印刷出版各种统计报告及各种出版物来对外提供的,也有靠微缩胶片和电子计算机磁带等的发行。至于建立数据库,用连机方式提供信息,目前还不十分普及。今后,统计信息实行数据库化,向用户提供数据库服务,是一项迫切任务。当然,软件开发也要有飞跃的发展。此外,能把数量庞大的数据集中在一起的高密度磁盘之类使用新技术的各种媒体,也将日益普及起来。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统计部门除以书面形式提供统计资料外,将大大增强以磁介质形式提供某些专项统计数据库,为这些信息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六)统计组织形式和信息运行方式的变化。随着电子计算机在统计中的应用,必然会引发对统计部门内部职能分工的调整和统计工作的组织形式和统计信息运行方式的改变。由下而上地单向地逐级上报汇总的统计信息运行方式,要转变为以现代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纵向运行与横向运行并存,自下而上的信息运行和自上而下的信息反馈并存的信息运行方式。我国长期以来按专业分散进行的缺乏统一组织的统计组织形式,造成了报表多乱、应用软件多乱、设备忙闲不等诸多问题。而以电子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新的统计组织形式,则会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二、与统计工作计算机化相对应的对策思考
统计工作的计算机化是实现统计信息产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的技术基础,是统计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考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统计工作的思路时,应当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全局性的因素,忽视它的影响,我们的工作就会不合时宜而陷入被动。因此,我认为与统计工作计算机化相适应的统计工作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搞好统筹规划。就是要从统计发展战略的高度,将统计工作的计算机化放到整个统计工作的大环境中统盘考虑,全面规划,以便充分发挥系统建设的整体优势。增强统计工作的整体效能。否则,就计算机化论计算机化,为计算机化而计算机化,是永远“化”不了的。因为计算机化是整个统计工作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它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个统计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统计工作的其它组成部分为其提供必要条件,所以必须搞好配套改革和配套建设。
(二)必须切实加快统计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既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又是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建立统计数据库,运用电子计算机对统计资料进行调查、分组,实行统计信息资源共享,没有标准化是根本做不到的。因此,将统计标准化建设列入重要议程,是统计工作计算机化的前提条件之一。统计工作的标准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现阶段应主要围绕指标分类与编码标准化、应用软件标准化、网络通讯标准化等共性问题来进行。这不仅是统计工作计算机化的需要,也是进行宏观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标准一旦颁布施行,就应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三)必须着手进行统计组织机构改革。统计部门内部的组织机构,是在建国初期为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需要和手工作业方式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几次机构改革中虽经过部分调整和充实,但基本格局没有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统计技术的变革,现有的机构设置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机构改革。机构改革要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和统计信息的运行规律和新技术革命的特点,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工作,以利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和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统计生产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统计信息资源共享,充分有效地发挥统计整体功能。方向我觉得应该是按照统计工作的流程划分职能、设置机构,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概括地说,主要应当包括规划设计、信息采集、开发应用和协调保障这样“四大部门”。至于每个部门的职责、职位设置等还需进一步研究。
(四)必须大力培养复合型的统计专业人才。统计工作的计算机化,如果脱离广大统计人员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广大统计工作者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反之,如果统计人员不能直接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信息管理、统计分析等工作,再先进的生产工具也不能发挥其功能。“坐在计算机前拨弄算盘”,统计工作的计算机化就只能流于形式。因此,解决人才问题已经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而且这不是个别的问题,是整个统计队伍的问题。从目前来看,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要设计出具有友好用户界面的统计应用软件,实现应用软件的标准化和汉字化,为统计人员提供良好的软件和硬件环境,以便他们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知识。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加强对统计人员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并严格地进行定期考核。统计人员上岗的基本条件之一应该是掌握了相当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不具备这个条件不准上岗。
最后,还应指出,统计工作的改进,决不仅仅限于技术这一层面,国民思想意识也不容忽视。因为统计调查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没有国民的信任与合作,也是不行的。这一点,在未来统计工作中也必须给以充分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