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这对于我国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智能配电网需要进行充分的优化和调度,从而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近些年,我国的配电系统和信息的建设也最大限度的实现了配电网优化调度的基础部分,需要根据实际的需求来进行关键技术的分析。文章在探讨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总体架构的基础上,对其调度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再配合基于GIS的配电网系统分析,希望对今后的智能配电网调度有所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调度技术;控制系统
近些年,配电网主要是对电力负荷和大电网的中间环节进行联系,从而提供出可靠性的电力,利用配电网来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近些年来,我国的配电网调度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更新,提升了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和供电的可靠性。但是,在我国的配电网建设方面,存在着长期忽视的现象,配电网技术处于偏低的状态,并且还伴随着其他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用电用户对于电能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过程当中,对于其用电的设备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配电网作为电网的重要环节,其一般是借助于智能化调度来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是智能化配电网建设时需要尤为重视的问题。所以,做好智能配电网调度技术与控制系统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系统建设总体架构
基于新一代的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平台,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在安全I区实现了配电网调度控制的拓扑分析、图模管理、馈线自动化与实时控制等功能;在安全III区实现了计划停电分析、报修工单管理、统计分析、故障研判、综合展示等抢修指挥功能。
二、配电网智能调度关键技术
(一)配电网运行评估技术
不同时期的电力调度计划都可能对配网实际运行情况带来影响,因为智能调度需求的差异,电网信息化、互动化以及自动化标准也各不相同。所以实施智能调度,其重心在于准确的对电网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一般需要结合电网安全性、稳定性以及经济性等关键性指标,但其中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又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应当着重对配电网的实际运行特征进行分析,之后再配合运行过程中的变化趋势以及运行的状态参数,形成属性、目标与层次之间的相互协同,通过量化,建立指标评估模型。因为配电调度各阶段的作用不同,所以需要配备评估指标体系,再配合上评估方法,才能满足评估的整体要求。
(二)配电网络、电源及其负荷互动协调技术
对配电网络进行重构以及实现无功电压的科学控制,必须要变更电气通路,保障潮流调度。由于电网运行基本特性的不同,同时分布式发电并网的运行,配电网自身便能够变为拥有多源的供电网(基于多种功能方式之间的相互协调)。所以,通过分布式发电和配电网之间的互补,就能够将潮流调度空间进一步增大,同时,因为个别储存装置、不可控以及间歇性电源的存在,让配电网能量平衡发生变更。过去的负荷用户直接能够参与配电网调节,借助于能效电厂等满足终端来促进用能效率的增加,同时利用微电网控制,即能够满足智能电网的功能要求。综上所述,就需要对配电网络、分布式发电以及相应的负荷特点加以考虑,这样才能够实现配电网络、电源以及负荷之间的相互优化协调处理,从而对配电资源加以整合,满足智能调度的具体需求。
(三)信息集成与自动建模技术
配电网智能调度的保障性技术,要确保平台内部数据信息实现有效交互,就应该对空间信息、音视频数据、预测数据、实际数据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将其分布在地理信息系统、调度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等系统内,并放置于各个安全分区。对数据时间尺度而言,必须包含智能调度的各个时段以及充分结合离散型、连续性和非时变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保障配网调度的有序开展,应当尽快地整合各个系统与不同时期的数据信息,再配合上模型的使用,确定能够形成全网中都能够运行的信息模型,这才是开展智能调度的前提条件。因为智能配电网改造规模相对较大,改造的频率较高,同时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更新,所以,需要开展的日常运行维护较大。基于面向过程的信息集成,智能调度实用化的基础就在于建立自动完成配电网模型。
(四)多阶段一体化调度决策技术
因为智能配电网调度往往会跨越较大的时间段,所以,在跨年或者是年度计划时,为保障峰值供电,必须对配电变压器以及网络容量予以更加科学的设计。由于配电网电力负荷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负荷性质以及社会生产等多个方面,所以,实际的负荷值与设计值之间存在差异,再加上高峰负荷的补偿是持续性的,就很容易出现容量浪费现象。进行计划检修或实时调度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网络接线模式的影响而让电力调度不能够实现最佳状态。再加上微电网、储能装置、分布式发电等接入,就会形成不同的功能模式,成为多电源网络,各个对象相互产生作用但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由此可见,智能配电网调度实用化的关键就在于网络、电源以及负荷的多阶段能量平衡。
针对配电网而言,其多阶段的一体化调度决策要求研究各个调度阶段的资源之间的约束关系和相互作用,同时还需要研究配电网的优质性、安全性与稳定性等指标的影响,才可以从节能减排这一目标出发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配电网优化调度模型并得到相应算法,最终实现供电自动化。
三、基于GIS的智能配电网控制系统应用
建立配电系统的重点是主站系统和远方终端,通过更具有便捷性和经济性的手段,对配电网具体运行状况予以实时监测。
(一)数据维护
做好配电自动化系统与配网GIS数据接口的完善,实现GIS图形的全模型与增量模型自动化导入,满足数据质量要求,防止出现图形数据的重复维护。确保GIS与配电网主网模型的有效连接,根据相关标准来升级自动化系统,确保其安全防护得以完善,同时也可以进行统一维护。构建维护参数标准,有助于GIS数据质量得以提升,符合维护工作标准,有助于对图形和模型进行更高效的创建和维护工作。
(二)配电网自动化终端设备
对配电网通信而言,需要先考虑到光纤通道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考虑Wimax、电缆屏蔽层载波以及兼容GPRS/CDMA等方式,这样才满足了组合的要求。在终端设备的选择与配置方面,可以考虑到混合供电方式,将免维护的运行时间提升。将配电调度计划作为配网建设与改造的必然条件,同时在配网标准设计中纳入配电系统终端,如此就能够满足系统覆盖率的要求。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近些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智能配电网的用电技术、电力市场以及电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配电网的建设也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其中对于智能配电网的优化调度就成为了现阶段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总而言之,智能配电网主要是利用相应的技术来改造现有的体系,从而满足整体的安全性、可靠性的运行要求。希望通过本文对智能配电网系统架构的分析,结合智能调度核心技术,基于GIS的智能配电网控制系统应用的分析,能够对今后的智能配电网调度技术和控制系统更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洋洋.智能配电网调度[J].天津电力技术,2012(O1):20-22.
[2]鲁文,杜红卫,丁恰,等.智能配电网优化调度设计及关键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7 (3) : 1-6,88.
[3]郑炜楠,陈柏熹,王德志,等.家庭智能用电管理系统软件设计[J].电测与仪表,2017 (15): 30-36.
论文作者:李文华1,令狐进军2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4
标签:配电网论文; 智能论文; 电网论文; 技术论文; 负荷论文; 控制系统论文; 数据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