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环境污染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污染论文,透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山西素有“煤炭之乡”的美誉,境内近70%的国土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焦化、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又给山西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于是,人们在描述“煤炭之乡”的同时,又多了空气脏、环境差、污染重的不良印象。
被山西环保界誉为“环保斗士”的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城乡环保工委办公室主任郭忠烈,提起山西污染心情很沉重,他向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有人问山里一个放羊的孩子,你放羊干什么?答:攒钱。攒钱干什么?答: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答:生娃娃。生娃干什么?答:再放羊。
这种“放羊模式”形象地说明了山西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更为可怕的是,相当一批地方干部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甚至不治理”发展模式的巨大危害,资源和环境都受到破坏,而资源与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再想恢复往往需要数倍、数十倍的成本。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产业结构,采取落后的生产方式,直接加剧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久治不愈的“毒瘤”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目前正被一层厚厚的“黑纱”笼罩着!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登上古城墙,四周密密麻麻的烟囱便进入游人视野,原本美好的观光旅游立刻变得“如哽在喉”。
古城周围几公里范围内的上百座土焦炉、炼铁炉炉火正旺,数不清的粗大烟囱像一个个怪兽,日夜“吐”着滚滚浓烟,将这座闻名遐迩的明清古城重重包围……古城下随意堆放的生活垃圾、工业小区内肆意流淌的废水,原本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正遭受环境污染的“灭顶之灾”。
1月28日,记者暗访了古城周围一些污染企业。在距古城墙2公里左右的西郭村,几十座烟囱组成的“工业区”上空弥漫着浓浓的黑烟和呛人的焦油味,十数家小焦化厂的上百座焦炉正在加紧生产,脸上黑乎乎的工人们忙着装煤、出焦,厂里到处堆满了炼好的焦炭。据山西省环保局有关人士介绍,这些焦炉属于国家早就明令禁止的敞开式和渗透排放式焦炉,有的是新建不久的,工艺最原始,污染也最严重。记者注意到,为躲避环保检查,这些工厂连厂名都不敢写,而原本在露天作业的土焦炉也搬进了“厂房”,但污染却丝毫没有减少,废气、废水直接排向了周围环境。
日前,山西省环境监理总队向平遥亮出“黄牌”:责令政府有关部门在今年3月底前推倒全部土焦炉,并对平遥城内的污染进行全面治理整顿。
到过山西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在一些满山碧绿、风光如画的风景区内,数座小炼铁炉“点缀”其中;许多极具旅游价值的古建筑、文物遗迹则与小煤窑、小水泥厂“比邻”,这种奇特的状况,常常令乘兴而来的游客败兴而归。
山西省环保局日前发出公告:2001年山西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所有城市和重点区域、流域都处于重度污染状态,全省生态破坏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请看以下这组数据:山西省每平方公里的人均污染负荷是全国的3.7倍,烟尘、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人均负荷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30个城市中,山西省占了13个;去年山西纳入监控的16个城镇大气环境总悬浮颗粒物全部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其中二氧化硫超标的城镇占到62%;全省河流地表水污染相当严重,劣于五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有66个,占监测断面总数的65%,汾河等主要河流源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全省大小1000多条河流80%受到污染,70%失去使用功能,有的已经成为“排污沟”、“垃圾渠”。
山西省分管环保的副省长杜五安说,中科院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研究表明,山西生态支持系统总指数位居全国倒数第一;环境支持系统总指数位居全国第28位。污染状况相当严重,环保形势不容乐观。
山西省省会太原是一个能源重化工城市,也曾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从1989年国家对32个重点城市进行环境综合考核以来,太原的环境质量就一直戴着全国空气污染倒数第一的黑“帽子”。这顶不光彩的黑“帽子”,一戴就是10多年,严重影响了这座中心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多年来,污染一直是300万太原市民心中说不出、挥不去的“痛”。
近日,中国旅游学院毕凤祥教授在规划太原旅游产业时提出,制约太原及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关于环保的思考与探讨一直在进行着,污染与污染治理也同时进行着,只是这个省的环保欠帐太多了。据最近出版的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统计,1981年至2000年,山西因挖煤、炼焦、发电等造成的环境损耗每年高达49亿元,20年间共计980亿元,而山西“九五”期间的环保投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49%,低于全国0.93%的平均水平。据测算,山西省环境治理经费缺口已高达600亿元。
一边是日益加重的环境污染,一边是治理经费的“捉襟见肘”和治理力度的薄弱,污染这颗“毒瘤”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山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果没能“壮士断腕”之勇、雷厉风行之势,在未来的若干年内,这颗“毒瘤”还将继续危害三晋大地。
“先污染、后治理”:
导致资源环境“恶性透支”
山西省社科院能源研究所的王宏英在研究山西生态环境时认为,山西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产业结构不合理有直接关系,属于典型的结构性污染。山西能源基地建设20年来,在“有水快流”政策的指导下,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开发,以焦化、电力、冶金、建材为主的高耗能工业迅猛发展,并形成了单一畸重的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决定了山西面临的环境问题比全国其它省区更为严重。
山西省环保局污染控制处处长王景龙认为,导致山西环境生态持续恶化的根源是山西浓厚的“煤炭情结”及由此产生的“黑色思维”。他说,以焦炭为例,上个世纪90年代,环保部门与“黑色思维”进行了几次大的较量,1993年前后,一些地方政府和个人不听环保部门的忠告,兴起了一股大炼焦炭的“狂潮”,镇镇点火、村村炼焦,许多原本不产焦煤的县市也建起了焦炉。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山西处处被焦炉冒出的烟尘、颗粒物等污染物笼罩;1995年以来,山西开始逐步取缔土焦炉,到2000年达到高潮,但随着煤、焦、铁市场的升温,小煤窑、小土焦如“雨后春笋”般死灰复燃;去年,山西到处上马机焦,而环保问题依然没有被摆在重要的位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成了一纸空文,新项目带来了新污染。
山西省环保局总工程师李绍京介绍说,焦炭行业尤其是土焦、小机焦的污染特别严重,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环保控制。环保部门只许可两种生产方式:一是有完备的污染治理设备;二是进行清洁能源型无回收焦炭生产。目前,促使机焦企业尽快进行技术改造和环保设施的配套,成为当务之急。据了解,目前山西对焦炭行业的环境承载总量是每年3000万吨,而现在的焦炭产量却远远超过这个限制,高达4500万吨;按照山西省政府的规划,要在5年内建设4000万吨的大机焦生产规模,这也远远超出山西环境对其的承载能力。
对企业而言,要环保就要增加成本,自己赚的利润肯定受到影响;而许多县市政府财政大部分靠“黑色产业”支撑。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平遥县去年的财政收入为1.25亿元,其中旅游收入仅为500万元,而煤焦业却达到6000万元,这自然不难解释古城周围为何污染不断。这种“黑色思维”左右着山西政府官员和企业的观念和行为,在一些县市,煤、焦、铁等资源型企业产值甚至占到全部工业产值的90%、财政收入的80%以上,在环保技术和资金投入十分短缺的前提下,环保工作自然就被放在了一边。于是,这种模式的工业经济越发展,污染自然也就越加剧,有的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甚至与污染企业达成了一种“默契”。
去年,山西运城某县一家污染严重的造纸厂在县主要领导的“默许”下,私自撕开上级环保部门的封条,擅自恢复生产,而县环保局对此却不闻不问,甚至还和污染企业串通一气,共同应付环保检查。
7年前,污染企业太原铝厂将老厂污染严重的30KA电解系列关闭,新厂也在2000年7月底竣工投产,但因环保设备运行费用高等原因,老厂的旧设施“关而不停”,依然“喷云吐雾”继续污染环境。
从“末端治理”到“治本清源”:
艰难探索治污之路
由于山西污染严重、历史欠帐太多,加上人们环保意识不够,治理环境污染从一开始就充满困难与挑战。
有业内人士认为,山西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是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想要彻底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就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思路,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从资源、原料、技术控制入手,减少污染、继而在生产全过程中实现污染控制,从而实现从简单的“末端治理”到“治本清源”的转变。
山西省副省长杜五安表示,鉴于山西省环境污染的现状,要想彻底地解决污染问题,就必须把产业结构调整同治理污染紧密结合起来,关停淘汰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产品,发展无污染或轻污染、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和产业,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防止污染。
王景龙处长认为,治理环境污染,还必须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坚决取缔关停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由于特殊原因,山西发展经济不可能完全摆脱煤炭等资源,关键是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首先保证环境、资源、生态不被破坏。
为更好解决大工业企业的污染问题,连续多年的“污染状元”——太原市自1999年开始在重点污染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对资源的利用率最高、对环境的污染最小的生产方式,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从而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标。清洁生产一改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对企业生产的全过程、整个工艺实行监控,把环保战略贯彻到整个生产阶段,变污染的末端治理为事前控制,不仅对排放出的污染物进行治理,而且从生产源头进行控制。比如,以前对燃料没有限制的污染企业,现在开始选择含硫量低于1%的优质动力煤。
为了更好地推动清洁生产的开展,太原市还正式出台了《太原市清洁生产条例》,这是我国关于清洁生产的第一个法规,清洁生产开始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太原钢铁集团一直是太原的“污染大户”,在太原市每年排放的废气、废水等污染物中,太钢占到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从2000年6月开始,太钢集团投资3.2亿元,开工建设了冶炼废水处理、发电锅炉除尘改造等环保工程。工程完工后,太钢烟尘排放量从1999年的3.2万吨减少到2001年的1.06万吨;工业废水从1999年的3560万吨减少为2800万吨。
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如今,尝到环保甜头的太钢集团太钢人又提出了“环保现代化”的口号,加大环保投入,在污染物基本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现环保观念的现代化、环保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环保技术装备水平的现代化。从太钢、太化,第一、二热电厂等10户重点污染企业成为全市清洁生产的试点,到现在全市已有25%的企业推行了清洁生产,共有9大类23个清洁生产项目开始启动。
实施了工业产业达标升级、蓝天、碧水、生态和净化等5项环保工程,太原市去年的空气质量优良以上的天数达到120天,是2000年的2.6倍;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平均浓度为220微克/立方米、153微克/立方米和52微克/立方米,分别比前年同期下降了25%、38%和30%,污染指数则由前年的8.03下降到5.04,下降幅度为32.8%。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由连续几年的“倒数第一”下降为“倒数第四”,一举摘掉了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帽子”。
从源头预防、控制、治理污染,太原的治污经验使山西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和城市增强了治理污染的信心和决心。随着环保项目的实施,一些企业开始摆脱环保政策的压力,产品质量与企业效益都获得提升,尝到甜头后,越来越多的污染企业积极加入到污染治理行列,全省特别是重点城市的污染状况有所好转。
由于山西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的环保观念仍然十分淡漠,对环保工作不积极主动、不配合,已成为全省污染治理效果整体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污染企业点多、面广、情况复杂、污染反弹和死灰复燃时有发生,治理工作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环保资金投入历史欠帐太多,治污经费的短缺也成为制约山西治理污染的“瓶颈”问题。
目前,山西省上下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大调整,各地都在选择潜力产品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尽管山西省政府一再要求,潜力产品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但一些地方在选择潜力产品时还是走进了一个误区;在环保措施不得力、环保设施不配套的情况下,将煤、焦、铁等重污染产品列为潜力产品给予重点扶持,结构调整陷入又一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之中,傻、大、黑、粗的产业结构依然“唱”主角,这势必会给当地带来新一轮的环境污染。
标签:环境污染论文; 清洁生产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山西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空气污染论文; 环保论文; 焦炭论文;